一貫弟子(2017)。道統六十四代祖師略傳。中華崇華文化。
丁拾呆(1995)。一貫法門的思想與修持觀。臺北市:若意。
丁睿豪(1998)。一以貫之—師尊師母的生命本懷。臺北市:三德書局。
中國書店(1998)。歷代觀音寶像。北京市:全國新華書店。
天和文宣工作室(2002a)。圓覺聖迹。臺中:寶光建德。
天和文宣工作室(2002b)。寶光建德前賢錄點傳師篇二。臺中:寶光建德。
天律文宣室(1999)。道的傳人。臺中:財團法人天律文教公益基金會。
天臺文宣工作室(1999)。顯化大帝成道五十週年紀念特刊。臺中:寶光建德雜誌社。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7)。文物普查手冊–臺北場。
王見川、李世偉(2000)。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市:博揚文化。
王見川、李世偉(2004)。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市:博揚文化。
北林(2010)。白陽道脈薪傳錄(再版)。臺北市:明德。
全佛編輯部(1999)。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一)總論,佛部。臺北市:全佛文化。
全佛編輯部(1999)。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二)菩薩部,觀音部。明王部。臺北市:全佛文化。
全佛編輯部(2000)。佛教的法器。臺北市:全佛文化。
各單位文宣工作室(1994)。寶光建德前賢錄點傳師篇。臺中:寶光建德。
吳承祜(1995)。賓臨喜醴。臺北市:圓晟。
吳勝雄(1990)。觀音傳奇。尚志文化。
吳靜宇(2007)。三教心法:性.理.心.語。
宋光宇(1983)。 天道鉤沉。臺北市:嵩華。
宋光宇(1984)。天道鉤沉。臺北:元祐。
李玉柱(1992)。一貫道的精神與思想(再版)。臺北市:圓晟。
李玉柱(1992)。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再版)。臺北市:圓晟。
李英豪(1996)。觀音珍藏。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李世瑜(2007)。現在華北秘密宗教(增訂版)。臺北市:蘭臺。
李祥來(2013)。觀音百圖。天津市:天津楊柳青畫社。
李建緯(2013)。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李建緯(2017)。苗栗縣中港慈裕宮文物(含一般古物)研究整理計畫成果報告書。委託單位: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執行單位:嵐厝創意企業社。
李建緯(2018)。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臺中市:豐饒文化社。
林榮澤(2007)。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修訂一版)。臺北市:明德。
林榮澤(2009)。一貫道藏史傳之部(第一冊)。臺北縣:一貫道義理編輯苑天書訓文研究中心。
林榮澤(2011)。一貫道發展史。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林美容(2012)。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南市:台灣書房。
林榮澤(2013)。一貫道學研究─首卷:歷史與經典詮釋。臺北市:一貫義理編輯苑。
林昇樂(2012)。載道慈航―大香山慈音巖擘建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新北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林枝鄉(2017)。天賜貴人:林枝鄉傳奇人生的感恩。新北市:大香山慈音巖。
明德編輯部(2012)。性理題釋。臺北市:明德。
施慶星(1992)。圓覺大帝成道十週年紀念文集–圓覺。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施慶星(1993)。德風道範-邱公耀德前人成道十週年紀念特刊。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施慶星(1994)。寶光建德前賢錄-點傳師篇。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施慶星(1995)。寶光建德簡介。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倪再沁(1995)。藝術蓋論。臺北市:皇冠。
馬書田(2007)。中國佛菩薩羅漢大典。臺北市:國家。
張天然(1939)。暫訂佛規(上海崇華堂重印版)。臺北市:三德書局。
張天然、郭廷棟等(1937)。一貫道疑問解答。臺北市:三德書局。
許康明(2008)。中國古代吉祥圖案。長沙市;湖南美術。
郭明義(1993)。給求道人的一本書。新北市:正一善書。
郭明義(1995)。三寶心法與祖師禪。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慈蓮華(1995)。三寶心法與祖師禪。臺北市:慈頂。
郭明義、慈蓮華(1996)。一貫修持。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1997)。修道百問。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慈蓮華(2005)。一貫道的修持觀。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慈蓮華(2006)。三寶修持與講義。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慈蓮華(2007)。見性成佛。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2009)。給求道人的一本書。臺北市:慈鼎。
郭明義(2009)。與無生老同在。臺北市:慈鼎。
郭祐孟、劉又銑、賴文英、釋圓仁(2011)。典藏觀音:賴鵬舉先生觀音文物收藏特輯。中壢市:圓光佛學研究所。
陳清香(2005)。臺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文津。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中市:五南。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
陸仲偉(1998)。一貫道內幕。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
華海燕(2014)。修復心中淨土:觀經變相圖之修復.起源.圖解。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覃保明(1984)。觀音慈顏百像,臺北:常春樹書坊。
黃光男(2019)。藝術開門:藝術教育10講。臺北市:藝術家。
黃羿斐(1996)。菩薩何不穿鞋。臺北市:三德出版社。
楊弘任(2015)。綜攝與轉譯:一貫道英國道場的行動者網絡分析。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新北市:群學。(235-274 頁)
嘉木(2009)。中國佛像收藏鑑賞500問。北京:中國輕工業。
慕禹編著(2002)。一貫道槪要。臺南市:靝巨書局。
蔡相煇、吳永猛(2001)。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蔣國聖(1992)。一貫道紀念專輯第三版增訂本。臺北市:國聖。
鄭曉華、駱紅(2010)。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
興毅組編輯部(1996)。一貫道興毅純陽聖道院落成特刊。臺南市:興毅純陽聖道院出版。
顏素慧(2004)。觀音小百科。臺北市:橡樹林文化。
諾布旺典(2009)。天龍八部。西安:陝西順範大學。
蕭宏書、寶髻(2012)。佛教藝術欣賞與擺設。臺北市:商周。
謝奇峰(2014)。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市:晨星。
蘇俊源(2001)。晨鐘。泉源出版社。
于向東(2010)。宗教艺术学初探。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1),62-65。
王麗雅(2016)。一貫道初期在臺灣的道務發展–以化真佛堂典藏文獻為中心的探討。一貫道天皇學院,第一屆一貫道崇華學術研討會文化創新與生命實踐論文集(69–85頁)。高雄:一貫道天皇學院。
吳振岳(2001)。試析潘諾夫斯基之圖像學研究法及其在藝術鑑賞之功能。大葉學報,10(2),69-78。
吳蕙君(2017)。行雲自在-夏荊山〈白衣觀音〉對南宋牧谿畫作的承繼與開拓。夏荊山藝術論衡,4,85-108。
李豐楙(2015)。化身與道統教派宗教中祖師源流的三教合一問題。華人宗教研究,5,37-76。
林聖智(1999)。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131-194+243。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二﹞:圖像研究與圖像學。藝術欣賞,2 (1),P 24-27。
林美容(2008)。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59(1),1-20。
林美容(2008)。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59(1),1-20。
林仁政(2016)。從文化傳承建構一貫道有形文化資產。一貫道「文化交流與世界共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144頁)。高雄市:一貫道世界總會。
林仁政、潘威廷、王麗雅(2017)。從文獻及祭祀器物探討寶光建德道場中部開荒奠基與傳播。一貫道全球傳播及其影響(B2-1-B2-21頁)。高雄市:一貫道世界總會。
洪莫愁(2015)。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 魔羯魚。藝術學研究,17,1 – 34。
侯坤宏(2017)。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人間佛教學報藝文,10,14-41。
張省卿(1997)。藝術史學科的創立-德國藝術史巨稱瓦堡(Aby Warburg)。藝術家,265,438-448。
許韻秀(2016)。一貫道臺灣樞紐:陳文祥與寶光元德。一貫道天皇學院,第一屆一貫道崇華學術研討會文化創新與生命實踐論文集(49–68頁)。高雄市:一貫道天皇學院。
陳清香(1986)。觀音造像系統溯源。佛教藝術,2,24-37。
陳昭伶(2015)。宋代禪僧畫贊中楊柳觀音之形象。法印學報,5,211-230。
陳孟誼(2017)。江曉航居士觀音佛像畫的傳承探索。夏荊山藝術論衡,3,85-118。
楊弘任(2010)。一貫道儀軌:禮門義路、正心修身。論文發表於廈門大學國學院、一貫道總會聯合舉辦之「中國民間宗教的重新認識與傳承研討會」會議,福建:廈門大學國學院。
楊企霞(2016)。夏荊山觀音佛畫之研究。夏荊山藝術論衡,2,11-34。
楊偵琴(2017)。夏荊山與江曉航的觀音佛畫藝術初探。夏荊山藝術論衡,3,65-82。
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20(2), 67-80。
劉千美(2005)。宗教圖像藝術之美學意義探微。哲學與文化,32(4),73-88。
蔡雅蕙、徐明福(2010)。1910 至 1930 年代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之探討。民俗曲藝,169,89-144。
鍾雲鶯(2010)。「禮」的生活化-一貫道對儒家「禮」思想的實踐。鵝湖月刊社, 35(11),36-44。
鍾雲鶯(2017)。惟將此心許日月:青島一貫道傳點師李崇一的個案研究。2017一貫道世界總會國際學術研討會,A2-1–A2-27。
蘇瑩珊(2016)。一貫道家庭佛堂空間研究-以天祥大同為例。一貫道天皇學院,第一屆一貫道崇華學術研討會文化創新與生命實踐論文集(49–68 頁)。高雄:一貫道天皇學院。
顧光明、王忠林(2008)。以佛教造像藝術看中國佛教的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73-88。
王麗雅(2017)。從帳簿資料探究一貫道傳道儀軌:以寶光建德中部道場開荒初期為例(1949-1954 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一貫道天皇學院,高雄市。呂和美(2005)。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李利安(2003)。古代印度觀音信仰演變及中國傳播(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西北大學,西安市。
周志勇(2006)。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屏東市。林沂宣(2003)。臺灣觀音造形藝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林鈺勝(2004)。臺灣一貫道佛堂儀式空間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北市。張坤振(1999)。臺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所,臺南市。
許如宏(2013)。一貫道寶光崇正之源流與發展特色—以陳文祥的開拓及數位前人輩的口訪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臺北市。陳文婷(2013)。宗教神聖空間儀式行為研究–以臺灣一貫道之基礎忠恕與興毅南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雲林縣。黃倩佩(2005)。清末民間神像版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潘威廷(2017)。一貫道祭祀空間與宗教文物溯源之研究-以寶光建德中部道場初期開荒為例(1946-1958)(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一貫道天皇學院一貫道學系,高雄市。蔡雅惠(2013)。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彩繪匠司民宅作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所,臺南市。
蔡羽筑(2012)。一貫道寶光建德學界發展之研究—以聖林道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花蓮市。
賴文英(2008)。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臺北市。魏德毓(2002)。觀音傳說與民眾宗教信仰心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市。
于君方(1999)。多面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徐雅慧譯)。香光莊嚴,59,72-79。
于君方(2000)。(釋自衎譯)。女性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下)。香光莊嚴,61,6-113。
于君方(2009)。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臺北市:法鼓。
涂爾幹(Emile Durkheim)(1992)。(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基本形式,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12)
宮治昭(2009)。(李萍、張清濤翻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北京:文物。
Adams, L. S. (1996).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Edward Burnett Tylor(1871). Primitive Culture. Lightning Source Inc.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Kerry Freedman(2003).teaching visual culture-curriculum,aesthetics,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anofsky, E. (1955).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Papers in and on art history.
Westview Press. Brown, D. (2003). The Da Vinci Code. NY: Doubleday.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
一貫道南海古佛介紹:https://pfc55116688.pixnet.net/blog/post/425655392-%E4%B8%80%E8%B2%AB%E9%81%93%E4%BE%9B%E5%A5%89%E7%9A%84%E4%BB%99%E4%BD%9B%E7%A5%9E%E8%81%96
騎龍觀音像https://reurl.cc/Qo27M
《彩色騎龍觀音像圖》顯化圖參考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o27M
南宋牧谿《觀音猿鶴圖》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2v58t.html
雀替資料來源http://gogohsu.blogspot.com/2014/11/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