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書目:
1. 侯宜人,《自然.空間.雕塑》,台北:亞太圖書有限公司,1994。
2. 張德勝,《儒商與現代社會:義利關係的社會學之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陳憲國 邱文錫,《千金譜》,台北縣永和市:樟樹出版,1997。
4. 李美蓉,《雕塑-材料.技法.歷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5. 白蓮欣,《北歐神話故事》,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3。
6. 呂璞石 黃振賢,《金屬材料(增訂版)》,台北:文京圖書,1990。
7. 李明璁,《物裡學》,台北:遠流出版,2009。
8. 劉千美,《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2000。
9. 朱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Philip Lee Ralph, Robert E. Lerner, Standish Meacham, Edward McNall Burns,文從蘇 谷意 林姿君 薛克強 譯。《世界文明史(前篇):從史前時代到前近代》。台北市:五南,2009。
11. Paul Zelanski, Mary Pat Fisher,陳淑珍 譯。《塑造空間》。台北市:六合出版社,2000。
12.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張翔 張改華 郭洪濤 譯,《藝術十講(Ten Lectures on Art)》,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3.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張旭東 魏文生 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02。
14. Herbert Read,梁錦鋆 譯,《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2006。
15.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余志強 栗愛平 譯,《現代雕塑史》,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
16. Mathew S. Clarke. From Fire to Form: Sculpture from the Modern Blacksmith and Metalsmith. Pennsylvania: Schiffer Pub Ltd, 2009.
期刊資料:
1. 貝爾納.布里斯坦(Bernard Blistene),林雅珠譯,〈與塞撒的訪談〉,《現代美術:69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2. 高燦興,〈談二十世紀的現代雕塑〉,《1901-2000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3. 吳大光,〈消費文明的紋理編織者-賽薩〉,《現代美術:69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論文資料:
1. 胡竣傑,《心靈空間的遊走-胡竣傑雕塑創作論述》,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網頁資料:
1. 蔡佩穎,〈鐵器時代〉,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2009,引用日期:2015年3月26日。[online],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6440。
2. 潘戈,〈謝德慶:我的作品不是哪一件,而是一生〉,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4/18,引用日期2015年4月19日。[online],http://cn.nytstyle.com/culture/20140418/tc18xiedeqing/zh-hant/
3. Tom Joyce Studio.“About.”2014。引用日期:2015年5月7日。[online],http://www.tomjoycestudio.com/about.php。
4. ALBERT PALEY |PORTALS & GATES.“About the Exhibition.”2007。引用日期:2015年5月13日。[online],http://www.museums.iastate.edu/CPAM/Paley/paley.html。
5. Paley Studios.“Biography.”2006-2015。引用日期:2015年5月7日。[online],http://www.albertpaley.com/biography.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