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銘日(2006)“日月潭人工浮島設置之效益評估與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所,台中。行政院環保署(2010),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http://wqshow.epa.gov.tw/,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局(2004)“日月潭風景區污水處理廠及下水道系統興建工程-工程規劃及可行性評估期期末報告”,南投。
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局(2003)“日月潭風景區污水處理廠及下水道系統興建工程專案管理”,南投。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2010)“南投縣日月潭生態工程(浮島式淨水)設置可行性計畫案期末報告”,南投。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89)“廢水總量管制技術之研究”,台北。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8)“高屏溪、東港溪污染量調查及整治規劃之高屏溪總量管制-期中報告”,台北。
黃騰毅(2005)“QUAL2K運用於淡水河系用戶接管最適化配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環境工程與安全衛生所,苗栗。龍梧生(1982)“水質模式之起源演進與發展”,成大環工第四期,臺南。
張秀琴(2004),“利用 QUAL2E 水質模式模擬淡水河系興建污水下水道之水質影響”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桃園。彭明德(2001),“淡水河之硝化現象模擬”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淡水河系污染整治系統管理計畫”,台北。
林高州(2000)“水質模式應用於德基水庫水質模擬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台中。吳芳池 (2003)“河川流域管理-WASP水質模式評估愛河之整治方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高雄。林俊宏(2005)“曝氣對淡水河系水質改善之研究(以WASP模式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苗栗。林柏余(2006)“結合水質與生態模式-以新山水庫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經濟部中區水資源局(2000),http://www.wracb.gov.tw/,台中。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2005)“94年度日月潭水庫人工浮島設置與污染防治多目標規劃研究計畫”,南投。
黃建源(2000)“多變量統計方法在日月潭水庫水質管理之應用”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台中。交通部觀光局全球資訊網,http://taiwan.net.tw/,台北。
南投縣魚池鄉戶政事務所,http://village.nantou.gov.tw/yccg/index.asp,南投。
經濟部水利署(2009),http://www.wra.gov.tw/。
交通部觀光局(1989)“風景區公共設施及環境維護作業手冊”,台北。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3)“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規劃作業手冊”,台北。
張尊國、余忠賢(1996)“德基水庫集水區非點源污染負荷之研究”,第九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
溫清光(1998)“台灣非點源污染管理及控制現況”,中美非點源污染控制管理與技術合作研討會。
小島真男,張清源譯(1984)“翡翠水庫之水質預測與防治污染對策”,台北翡管局委託,台北。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2010)“99年度南投縣水污染稽查管制計畫”,南投。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台北。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1)“德基水庫集水區第四期整體治理計畫-第四年水質監測與管理”。
行政院環保署(1993)“高屏溪流域污染整治計畫”,台北。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6)“水質模式開發與總量管制策略之研究(二)-台灣地區總量管制水質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台北。
黃聖授(2000)“高屏溪涵容能力之評估”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高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8)“地面水體分類及水質標準”,台北。
Streeter, H.W. and E.B. Phelp (1925), “A Study of Pollution and Natural Purification of the Ohio River”, Public Health Bulletin, Vol. 146, pp. 1-75.
O’connor, D.J. and W.E. Dobbins (1956), “The Mechanism of Reaeration in Natural Streams”, Transactions of ASCE, Vol. 123, pp. 59-72.
Churchill, M.A., H.L. Elmore, and Buckingham R.A. (1962), “The Prediction of Stream Reaeration Rates”, Int. J., Air Wat. Poll. Pergamom Press, Vol. 6, pp. 467-504.
Thayer, H.P. and R.G. Krutchkoff (1967), “Stochastic Model for BOD and DO in Streams”, J. Sani. Eng. Div. ASCE, SA3, pp. 59-72.
Di Toro, D. M., Fitzpatrick, J. J., and Thomann, R. V. (1983), “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 (WASP) and model verification program (MVP) documentation. Report submitted by Hydroscience”, Inc. to EP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 Duluth, MN.
Ambrose, R.B. and J. L. Martin. (1993), “The 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 WASP5 Model Documentation”, U.S. EPA, Athens, Geogia.
Di Toro, D.M., O''Connor D.J., and Thomann, R.V. (1971), “A dynamic model of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in the Sacramento - San Joaquin Delta.”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 in Natural Water Chemistr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06, pp. 131-180.
Eppley, R.W. (1972), “Temperature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sea” Fish. Bull. Vol. 70, pp. 1063–1085.
US EPA (2008), WASP fact sheet.
Maier, R.M., Pepper, I.L., and Gerba, C.P. (2009),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nd Ed). ” Academic Press, ELSEVIER Inc.,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