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微琪 
研究生(外文):CHIU,WEI-CHI
論文名稱:國小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意願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ntion of using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 t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Student's parents
指導教授:翁富美翁富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G,FU-MEI
口試委員:陳萌智洪萬富
口試委員(外文):CHEN,MEN-GZHIHONG,WAN-FU
口試日期:2019-05-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吳鳳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國小導師親師溝通即時通訊軟體LINE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elementary tutorteacher-directed communication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DOI: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智慧型手機與行動通訊 APP 下載率已成為普遍的趨勢,其中在社交類的行動通訊 APP 中又以 LINE 的使用普及率位居領先, 行動即時通訊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簡單且迅速,它排除了空間與時間限制,使人們在任何地方只需透過行動載具便可發送訊息與他人聯繫。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意願,以整合性科技接式模式與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為研究架構,研究方法採用便利抽樣,進行問卷調查法,以嘉義縣國小導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及系統品質在國小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行為意圖均具有顯著影響。依據上述研究結果,俾利於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教師參考,期能有助於提升教師的工作成效與專業發展。
The download rate of smart phone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s has become a common trend. Among them, the popularity of LINE is leading in the social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mak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easier. And quickly, it eliminates space and time constraints, allowing people to send messages to connect with others anywhere with a mobile vehic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illing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utors to use the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teachers.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nnection model a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are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research method uses convenient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hiayi County. The national primary tutor i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hard work expectation, social impact and system quali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the national small tutor using the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eacher.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teachers, which can help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第1.1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1.2節 研究目的
第1.3節 研究問題
第1.4節 研究流程
第1.5節 名詞釋義
第1.6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2.1節 APP與即時通訊軟體之相關研究
第2.2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第2.3節 即時通訊軟體LINE與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第2.4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第2.5節 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3.1節 研究架構
第3.2節 研究假設
第3.3節 變數操作定義與衡量
第3.4節 問卷設計
第3.5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4.1節 背景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
第4.2節 各研究構面量表痛計分析
第4.3節 量表信效度分析
第4.4節 相關分析
第4.5節 迴歸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5.1節 研究結論
第5.2節 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一、中文部份
1.王淑俐(2007)。你的溝通有沒有用。台北市:心理。
2.王淑俐(1997)。教師說話技巧—教師口語表達在教學與師生溝通
上的運用。台北: 師大書苑.
3.王韻齡(2015)。親師溝通怎麼LINE?。親子天下,118-1231。取
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
4.王萬清(2013)。下班時間溝通親師零距離。師友月刊。556,20-24。
5.王品淇(2016)。教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研究。義守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74-2307201623172700
6.王思梅(2016)。班級應用社群軟體作為溝通平台之研究-社會認知
觀點。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4671
7.全國法規資料庫。
8.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9.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10.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11.吳麗君(2015)。請問你用哪一個 line 溝通親師—睞/徠/賴/籟/瀨/
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200-201。
12.吳長恩(2017) 。行動即時通訊軟體 LINE 使用行為模式對工作
績效之影響。東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zkvvt8
13.李佳琪(2006)。增進親師合作。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教室
百寶箱(309-363 頁)。臺北市:五南。
14.李宗鴻(2002)。尊重是互動的開始-班級親師溝通的方式。師友月
刊。415,75-77。
15.李春麟, & 方文昌. (2013). 科技接受模式再探討: 整合資訊科
技外部變數之論點. 企業管理學報, (97), 1-37。
16.李明哲. (2010). 從 “資訊家電” 到 “多媒體個人電腦”: 個人電
腦從職場走入居家的話語研究. 資訊社會研究, 18, 373-399 。
17.吳俊憲, & 吳錦惠.(2015).翻轉教室-啟動教室裡寧靜的革命. 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 4(6), 174-178。
18.吳泓霆. (2017). 延伸 UTAUT 模型探討遊戲 APP 使用者接受模
式. 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1-69。
19.林錦郎, 張可立, & 張松山. (2015). 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即時
通訊 LINE 知識分享行為. 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 (7),
135-147。
20.林秀芬, 趙時樑, & 王誠煦. (2011)。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願影
響因素之研究-以海運承攬業為例。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9(1), 35-60。
21.林宗良, & 黃秀卿. (2014). 應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際觀光
飯店消費者網路訂房行為.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11(3), 71-86。
22.林清壽, 林曉湞(2013)。 運用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理論探討銀髮
族開車行為意向。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1(1), 1-18。
23.林正逸(2013)。班級經營核心實務與議題。台北市:心理。
24.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新。台北市:五南。
25.邱木祥、薛招治(2016)。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探討企業使用雲
端儲存服務行為。管理資訊計算, 5(1), 83-98。
26.邱汶津(2015)。即時通訊 LINE 在國小親師溝通應用之調查。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b46hdk
27.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五南。
28.洪銘建, 翁富美, 尤國任(2014)。社群網站於國小教師工作壓力,
情緒勞務負荷與情緒耗竭之效用。資訊管理研究 ,14,15-32。
29.凃保民,&顏春枝.(2017).即時通訊軟體與行政溝通:。以台南市學校
行政人員採用 Line 為例。康大學報, (7), 83-98。
30.紀乃文(2016)。主管下班別 LINE 我:探討下班後用通訊軟體交辦
工作對員工後續負向心情、身心健康及工作績效的影響:領導成
員交換關係與員工親和性特質的干擾效果。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市。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7-1901201716213560
31.范熾文、莊千慧(2009)。國小教師績效責任信念、知識管理與班級
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59,113-136。
32.陳奎熹, 王淑俐, 單文經, & 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
營。臺北市: 三民書局。
33.陳怡潔(2015)。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研究。臺
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wz88b
34.陳澤寬(2016)。使用通訊軟體對個人工作績效的影響-以台北市北
投和士林區派出所員警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
文。台北市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01-2905201722152500
35.張民杰(2012)。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36.張民杰(2015)。老師,你可以這樣帶班。台北市:五南。
37.許美玲(2016)。臺南市教師使用行動即時通訊進行親師溝通之研
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取
自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4685
38.莊庭安(2012)大學生使用行動網路服務之探討: 整合性科技接受
模型觀點。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
雄。取自http://ir.nknu.edu.tw/ir/handle/987654321/17428
39.郭盈琳(2011)。探討資訊品質, 系統品質與介面設計品質對購後
行為意圖之影響-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取自
http://repository.nkfust.edu.tw/ir/handle/987654321/885 7
40.教育部(2011)。你好,我也好—教師溝通技巧。台北市:教育
41.陳佩宜(2016)。應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閱讀之研以桃園
地區民眾為例。蘭陽學報,(15),12-22。
42.張芳全(2012)。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市:心理。
43.張芳全(2013)。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44.黃音霓、陳星沐(2015)。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之研究—以
LINE 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345-352。
45.黃舜華(2012),資訊素養與手持行動裝置使用接受度對使用意向之
研究,第八屆知識社群國際研討會,p688-698。
46.傅議鋒, 常棕盛, & 楊豐兆. (2017). 學生與校務行政人員使用即
時通訊軟體對組織管理之研究. 管理資訊計算, 6, 186-195。
47.溫美玉(2016 年 10 月 23 日)。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 4-到底要不
要設「親師Line 群組」?【部落格文字資料】。線上檢索日期 2016
年 11 月 30 日,取自翻轉教育
48.楊美雪、蔡雯婷(2014)。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使用者之社會臨場
感與愉悅感研究─ 以 LINE 即時通訊軟體為例。虎科大學報,
32(1),35-50 。
49.楊勝任、王淑慧(2007)。E 化溝通模式在親師溝通的效能與限制研
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期
(2007/07/01),16-22。
50.葉千華, & 戴貞德. (2016). 應用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模式探討行
車紀錄器使用之研究. 商業現代化學刊, 8(2), 131-156。
51.劉紋坊(2015)。高職教師如何建立良好親師關係。台灣教育評論月
刊,4(12), 41-46。
52.廖麗雲(2011)。親師溝通 從友善開始。師友月刊。532,95-97。
53.廖淑貞(2015)。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與親師溝通之關聯性探
討--以桃園市國小教師為例。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
班學位論文。桃園市。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2-0606201515272100
54.廖珮妏, 余鑑, & 于俊傑. (2012). 應用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與
創新擴散通用模型於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多層次分析. 電子商
務學報, 14(4), 657-687。
55.潘俊偉(2016)。即時通訊軟體 LINE 使用行為對社會支持及網路
成癮之研究-以臺東大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台東。取自http://paperupload.nttu.edu.tw/paper-3764.html
56.潘佳宜(2010)。資訊系統品質, 關係品質與持續使用意圖間之關
係研究-以線上旅遊服務網站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所學
位論文。台北市。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PublicationThesis?PublicationID=D0081003002
57.蔡淑汝、吳明德、林廷華(2017)。高雄市國小家長對家庭聯絡簿與
LINE 運用親師溝通之研究。高苑學報(22),133-150。
58.蔡瑋哲(2013) 。應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手機即時通訊軟體
使用之研究。 TANET2013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
59.蔡金田,董德佑(2017)。行動即時通訊軟體應用於學校行政溝通
之探討-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 教育行政論壇, 9 (1) 。
60.魯皓平(2014 年 2 月 11 日)。「已讀」功能爛設計?通訊軟體所引
發的焦慮【部落格文字資料】。線上檢索日期 2017 年 2 月 12
日,取自遠見雜誌。
61.盧宗緯(2015)。網路社群應用於班級經營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5(11),141-144。
62.謝水乾(2009)。溝通是最好的管教。高雄市:復文。
63.羅興發、林淑碧(2016)。建立家長正向參與校務與活動機制提升學
校教育效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108-111。
64.蘇明進(2016 年 9 月)。與家長成為「教育合夥人」【部落格文字
資料】。線上檢索日期 2016 年 12 月 1 日,取自親子天下。
65.Line時代 溝通必勝手冊。商業周刊,1399。
66.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8)。台灣 2018 年 8月 社群服務平台
上的使用行為。
67.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2018)。網路社群使用現況。














二、西文部份
1.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 control (pp. 11-39).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DeLone, W.H. and E. R. McLean (1992)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3),pp.60-95.
3.DeLone, W. H. and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 (4): 9-30.
4.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5.Davis, F. D. Bagozzi, R. P. and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6.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7.Hu, L. T., and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s for fit indexes in
sovarian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8.Jackson, C. M., Chow, S., and Leitch, R. (1997).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an information
system. Decision Sciences, 28(2), 357-389.
9.McCoach, D. B., Goldstein, J., Behuniak, P., Reis, S. M., Black, A. C.,
Sullivan, E. E.,& Rambo, K. (2010). Examining the unexpected:
Outlier analyses of factorsaffec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21(3), 426-468,546-549
10.Rajapakse, J. (2011, August).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model. In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Sciences (pp. 47-52). IEEE.
11.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12.Taylor, S., & Todd, P. (1995).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2),
137-155
13.Venkatesh, V. & M.G. Morris. (2000). Why don't men ever stop to ask
for directions? Gender,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 MIS Quarterly, 24(1), 115-139.
14.Venkatesh, Viswanath, Morris, Michael G., Davis, Gordon B., &
Davis, Fred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15.Verdegem, P., &; Marez, L. D. (2011). Rethinking determinants of ICT
acceptan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overview.
Technovation, 31, 411-4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