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1 11: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瓅月
論文名稱:道教氣法與養生 —《雲笈七籤》中「諸家氣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neuma Technigues in Daoism:a study on the〝Zhujia qifa〞in the Yunji qiqian
指導教授:莊宏誼莊宏誼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李豐楙鄭燦山
口試日期:2019-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雲笈七籤》「諸家氣法」養生觀服氣胎息導引
外文關鍵詞:Yunji QiqianZhujia qifaSeven Lots from the Bookbag of the Cloudsbreathing methods of various schools, nourishing lifeingestion of breathtaixiembryonic breathingdaoyin,guiding and pul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本文闡述道教氣法煉功與養生的密切關係,並從《雲笈七籤》「諸家氣法」中選出十家氣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說明如何利用服氣、胎息、行氣、導引…等功法進行修煉,可達防未病及治已病的功效。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及論文架
構…等。
第二章:敘述道教氣法煉功對養生的重要性,並闡述十家氣法
的精要內容及特色。
第三章:將十家氣法就服氣的空間、時間以及修煉方法…等比
較其異同,並闡述服氣中常遇到之困境及解決方法。
第四章:以本文所精選的十家氣法為代表,闡述其養生觀,並
探討道教氣法養生觀的發展,希望經由道教氣法煉
功,提供現代人掌握鍊氣的要領。
第五章:結論。希冀透過道教氣法煉功,加上本文研究之心得
與創見,俾能提升現代人的身心健康,發揮古典今用
的宏效。

關鍵詞:《雲笈七籤》「諸家氣法」、養生觀、服氣、胎息、導引

Abstract
The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t qi practice and life nourishment. Ten breathing methods are selected from Yunji Qiqian (Seven Lots from the Bookbag of the Clouds) for the present study. They are used to illustrate how to practice the breathing methods such as ingestion, embryonic breathing, circulating breath, as well as guiding and pulling in the hope of preventing and curing disease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s, and organization of this paper.
Chapter Two: Describing the importance of Taoist qigong practice to nourishing life.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osen ten breathing methods are elaborated.
Chapter Thre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pace, time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are compared across the ten breathing method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ingesting breath are discussed.
Chapter Four: Presenting how nourishing life is perceived across the ten breathing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t perception of nourishing life is explored with a view to offering some tips to modern people to practice qi.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It is hoped tha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work into the modern world and with the insight presen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modern people can enhanc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y practicing qi.

Keywords: Yunji Qiqian, Seven Lots from the Bookbag of the Clouds, Zhujia qifa, breathing methods of various schools, nourishing life, ingestion of breath, taixi, embryonic breathing, daoyin, guiding and pull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文獻探討及前人研究成果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方法…………………………………………………9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論文架構……………………………………11
第二章《雲笈七籤》中「諸家氣法」的特色……………………15
第一節道教氣法對養生的重要性…………………………16
第二節「諸家氣法」中所選十家氣法的特色……………………23
第三節 列表比較十家氣法的宗旨及基本理念……………… 55
第三章 比較「諸家氣法」中所選十家氣法的功法之異同……………61
第一節 列表分項比較所選十家氣法之異同……………………61
第二節 服氣中常遇之困境及解決的方法……………………70
第四章「諸家氣法」的養生觀及氣法煉功在當代的意義…………73
第一節「諸家氣法」的養生觀…………………………………75
第二節 道教氣法煉功在當代的意義………………………… 93
第五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正統道藏》,(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
《上清黃氣陽經三道順行經》,昃字號,第2册。
《上清修行經訣》,遜字號,第11册。
《山海經》,竟字號,第37册。
《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清字號,第31册。
《幼真先生服內元氣訣》,命字號,第31册。
《老子說五廚經》,是字號,第28册。
《西山群仙會真記》,施肩吾,洞真部,夜字號,第7册。
《抱朴子內篇》,葛洪,太清部,疲字號,第47册。
《孫真人備急千金藥方》,孫思邈,太平部,慈字號,第45册。
《修真十書.鐘呂傳道集》,洞真部,李字號,第7册。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太清部,志字號,第47册。
《神仙感遇傳》,恭字號,第18册。
《神仙食氣金櫃妙錄》,命字號,第31册。
《胎息經註》,成字號,第4册。
《胎息精微論》,命字號,第31册。
《真誥》,安~定字號,第35册。
《黃帝陰符經》,昃字號,第2册。
《黃帝陰符經註》,閏字號,第4册。
《黃庭內景玉經註》,推字號,第11册。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慎~榮字號,第35册。
《黃帝內經靈樞略》,業字號,第36册。
《雲笈七籤》,職~從字號,第56卷~62卷,第36册。
《紫陽真人內傳》,翔字號,第9册。
《道教靈驗記》,常字號,第18册。
《道德真經註》,知字號,第20册。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盡字號,第30册。
〈莊子翼,大宗師第六〉,第60册。
《養性延命錄》,臨字號,第31册。

二、古典文獻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影印嘉靜堂宋科
本。
〔漢〕河上公〔唐〕杜光庭等注,《道德經集釋》,北京:毅峰迅捷
印刷有限公司,2015。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市:新文豐,1986。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脫脫等修,《宋史藝文志廣編》,臺北市:世界書局,1963。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 。
(宋)張伯瑞、王沐淺解本,《悟真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臺北:華夏出版社,2004。
葉步榮編,《黃庭經解》,臺北:文選印刷有限公司,2005。
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三、專 著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
限公司,2006。
王得臣,《塵史》卷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唯工,《氣的樂章》,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02。
王唯工,《氣血的旋律》,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10。
王唯工,《氣的大合唱》,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11。
朱越利,《道經總論》,臺北市:紅葉文化出版社,1993。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臺北市:華夏出版社,1996。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1。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李鳳山,《李鳳山養生之道》,臺北市:華夏出版社,2001。
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
養生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
三民書局,2005 。
吳靜宇,《老子義疏註全書》,臺北:大眾出版社,1974。
周何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9。
林安梧譯,《老子道德經新譯》,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2014。
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出版社,
1973.
胡孚琛:《丹道實修真傳—三家四派丹法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12。
胡海牙,《仙學必讀》,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4 。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書屋經銷,1975。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2版,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臺北:廣文書局,1967。

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莊宏誼、鄭素春,《氣學與養生─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再版,臺北
市:廣學出版社,2015。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1993。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63。
蕭天石編,《性命圭旨規中指南合刊》,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98。
蕭進銘編:《台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柏楊文化事業事
業有限公司,2010。

四、期刊論文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收
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1993。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收於《哲學論集》第十六期,台北:
輔大,1983,頁43–61。
李豐楙,〈常~非常:丹道修練中氣的身心觀〉,《丹道文化》39
期,2013,頁2–11。
李豐楙,〈當前「道藏」研究的成果及其展望〉,《中國書目季刊》,
25卷3期,1991,頁3–24。
李豐楙〈當前道藏研究的成果及展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頁
548。
李豐楙,〈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3期,1980,頁
97–137。
李豐楙,〈稽康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2期,1979,頁
37–66。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中國文化新論:
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8月,初版,1993年12月,初版第7刷。
李豐楙,〈道教內丹派的丹道氣功〉,《仙道》33期,1987年8月。
莊宏誼,〈唐代道教氣學與氣法—以《嵩山太無先生氣經》及《幼真
先生服內元氣訣》為主之研究〉,2017大龍洞保安宮「道教
與民間宗教經典及其實踐」學術研討會,頁6。
莊宏誼,〈唐代道士吳筠的仙道思想〉,《輔仁宗教研究》第19期,
2009,頁107–126。
莊宏誼,〈道教的生命觀〉,《心鏡宗教季刊》第13期,2009,頁
20–23。
莊宏誼,〈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輔仁宗教研究》第6
期,2002,頁135–163。
鄭燦山,〈唐代道士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的養生與修道〉,《鵝
湖》,40卷7期總號475,2015,頁2–13。
鄭燦山,〈內丹與胎息–唐初道教「精氣神」概念之轉變及其意
義〉,《中國學術年刊》,(春)卷31期,2009,頁61–87。
鄭燦山,〈道教的神聖身體觀與終極關懷〉,《2016 台灣宗教學會年
會論文集》上冊,2016年7 月,頁225-236。
劉長林,〈論《黃帝內經》中的“氣”〉收於《哲學研究》1978.7。
蕭進銘,〈道教內丹「煉精化炁」的修行功夫:以伍沖虛丹法為核心
的探討〉,《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1期,2010,頁59–
86。
蕭進銘,〈道家功行並重的修行觀〉,《丹道文化》第25期,2001,
頁73–77。
蕭進銘—〈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
討論〉,《輔仁宗教研究》第5期,2002年6月。
蕭進銘—〈道教養生文化〉,收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
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初
版。
鐘肇鵬,〈論精氣神〉,收於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五、學位論文
林世奇,《從「內丹」到「內家」的義理詮釋》,臺北: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林哲民,《《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
1996.6。
林威妏,《《雲笈七籤》文獻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1。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叄同契》與《悟真篇》為核
心之開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馬耘,《《管子》〈內業〉等四篇研究》,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
1998.6。
曾金蘭,《宋代丹道南宗發展史研究—以張伯端與白玉蟾為中心》,
臺南: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6。
陳德興,《《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
係》,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溫佩如,〈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研究〉,臺北:輔仁
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裘正,《《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政治大學哲學研所碩士論
文,1996。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與結構—「精·氣·神·
虛」系統下的
道論與氣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探討》,新竹:玄奘大學
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
蕭進銘,《形上之道的探討—老莊及內丹認識論綜合研究》,成都: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博士論文,2000年3月。
六、外文書籍、論文
Loon,piet van der. Taoism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 acritical study and index.( London:Ithaca,1984)
尾崎正治,《《正統道藏》本《雲笈七籤》の藍本》,《道教の神タと經典》, 東京:雄山閣,19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