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正統道藏》,(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
《上清黃氣陽經三道順行經》,昃字號,第2册。
《上清修行經訣》,遜字號,第11册。
《山海經》,竟字號,第37册。
《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清字號,第31册。
《幼真先生服內元氣訣》,命字號,第31册。
《老子說五廚經》,是字號,第28册。
《西山群仙會真記》,施肩吾,洞真部,夜字號,第7册。
《抱朴子內篇》,葛洪,太清部,疲字號,第47册。
《孫真人備急千金藥方》,孫思邈,太平部,慈字號,第45册。
《修真十書.鐘呂傳道集》,洞真部,李字號,第7册。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太清部,志字號,第47册。
《神仙感遇傳》,恭字號,第18册。
《神仙食氣金櫃妙錄》,命字號,第31册。
《胎息經註》,成字號,第4册。
《胎息精微論》,命字號,第31册。
《真誥》,安~定字號,第35册。
《黃帝陰符經》,昃字號,第2册。
《黃帝陰符經註》,閏字號,第4册。
《黃庭內景玉經註》,推字號,第11册。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慎~榮字號,第35册。
《黃帝內經靈樞略》,業字號,第36册。
《雲笈七籤》,職~從字號,第56卷~62卷,第36册。
《紫陽真人內傳》,翔字號,第9册。
《道教靈驗記》,常字號,第18册。
《道德真經註》,知字號,第20册。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盡字號,第30册。
〈莊子翼,大宗師第六〉,第60册。
《養性延命錄》,臨字號,第31册。
二、古典文獻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影印嘉靜堂宋科
本。
〔漢〕河上公〔唐〕杜光庭等注,《道德經集釋》,北京:毅峰迅捷
印刷有限公司,2015。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市:新文豐,1986。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脫脫等修,《宋史藝文志廣編》,臺北市:世界書局,1963。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 。
(宋)張伯瑞、王沐淺解本,《悟真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臺北:華夏出版社,2004。
葉步榮編,《黃庭經解》,臺北:文選印刷有限公司,2005。
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三、專 著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
限公司,2006。
王得臣,《塵史》卷中,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唯工,《氣的樂章》,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02。
王唯工,《氣血的旋律》,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10。
王唯工,《氣的大合唱》,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11。
朱越利,《道經總論》,臺北市:紅葉文化出版社,1993。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臺北市:華夏出版社,1996。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1。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李鳳山,《李鳳山養生之道》,臺北市:華夏出版社,2001。
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
養生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
三民書局,2005 。
吳靜宇,《老子義疏註全書》,臺北:大眾出版社,1974。
周何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9。
林安梧譯,《老子道德經新譯》,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2014。
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出版社,
1973.
胡孚琛:《丹道實修真傳—三家四派丹法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12。
胡海牙,《仙學必讀》,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4 。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書屋經銷,1975。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2版,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臺北:廣文書局,1967。
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莊宏誼、鄭素春,《氣學與養生─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再版,臺北
市:廣學出版社,2015。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1993。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63。
蕭天石編,《性命圭旨規中指南合刊》,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98。
蕭進銘編:《台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柏楊文化事業事
業有限公司,2010。
四、期刊論文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收
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1993。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收於《哲學論集》第十六期,台北:
輔大,1983,頁43–61。
李豐楙,〈常~非常:丹道修練中氣的身心觀〉,《丹道文化》39
期,2013,頁2–11。
李豐楙,〈當前「道藏」研究的成果及其展望〉,《中國書目季刊》,
25卷3期,1991,頁3–24。
李豐楙〈當前道藏研究的成果及展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頁
548。
李豐楙,〈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3期,1980,頁
97–137。
李豐楙,〈稽康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2期,1979,頁
37–66。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中國文化新論:
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8月,初版,1993年12月,初版第7刷。
李豐楙,〈道教內丹派的丹道氣功〉,《仙道》33期,1987年8月。
莊宏誼,〈唐代道教氣學與氣法—以《嵩山太無先生氣經》及《幼真
先生服內元氣訣》為主之研究〉,2017大龍洞保安宮「道教
與民間宗教經典及其實踐」學術研討會,頁6。
莊宏誼,〈唐代道士吳筠的仙道思想〉,《輔仁宗教研究》第19期,
2009,頁107–126。
莊宏誼,〈道教的生命觀〉,《心鏡宗教季刊》第13期,2009,頁
20–23。
莊宏誼,〈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輔仁宗教研究》第6
期,2002,頁135–163。
鄭燦山,〈唐代道士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的養生與修道〉,《鵝
湖》,40卷7期總號475,2015,頁2–13。
鄭燦山,〈內丹與胎息–唐初道教「精氣神」概念之轉變及其意
義〉,《中國學術年刊》,(春)卷31期,2009,頁61–87。
鄭燦山,〈道教的神聖身體觀與終極關懷〉,《2016 台灣宗教學會年
會論文集》上冊,2016年7 月,頁225-236。
劉長林,〈論《黃帝內經》中的“氣”〉收於《哲學研究》1978.7。
蕭進銘,〈道教內丹「煉精化炁」的修行功夫:以伍沖虛丹法為核心
的探討〉,《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1期,2010,頁59–
86。
蕭進銘,〈道家功行並重的修行觀〉,《丹道文化》第25期,2001,
頁73–77。
蕭進銘—〈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
討論〉,《輔仁宗教研究》第5期,2002年6月。
蕭進銘—〈道教養生文化〉,收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
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初
版。
鐘肇鵬,〈論精氣神〉,收於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五、學位論文
林世奇,《從「內丹」到「內家」的義理詮釋》,臺北: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林哲民,《《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96.6。
林威妏,《《雲笈七籤》文獻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1。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叄同契》與《悟真篇》為核
心之開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馬耘,《《管子》〈內業〉等四篇研究》,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98.6。
曾金蘭,《宋代丹道南宗發展史研究—以張伯端與白玉蟾為中心》,
臺南: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6。
陳德興,《《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
係》,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溫佩如,〈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研究〉,臺北:輔仁
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裘正,《《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政治大學哲學研所碩士論文,1996。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與結構—「精·氣·神·
虛」系統下的
道論與氣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探討》,新竹:玄奘大學
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
蕭進銘,《形上之道的探討—老莊及內丹認識論綜合研究》,成都: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博士論文,2000年3月。
六、外文書籍、論文
Loon,piet van der. Taoism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 acritical study and index.( London:Ithaca,1984)
尾崎正治,《《正統道藏》本《雲笈七籤》の藍本》,《道教の神タと經典》, 東京:雄山閣,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