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8: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文婷
研究生(外文):Tsai Wen Ting
論文名稱:「八識真自我」-蔡文婷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Creation by Wen-Ting Tsai
指導教授:李錦明李錦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Chin 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八識真我感知
外文關鍵詞: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true selfper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從高中時期就進入藝術領域的我,由追尋繪畫技巧展現,使我培養出對藝術的熱忱;接受大學藝術教育時,開啟我對藝術的另一種認知,了解創作不單純只展現美的形式,而是要探究「為何要畫?」、「為何創作?」之課題。而進入研究所進修創作後,再次回首,觀看這一路的創作歷程,發現作品創作元素中,總是脫離不了「我」這個創作主軸。創作動機常以自我生活中各種體驗為出發點,由自身外在感知「眼、耳、鼻、舌、身」及內在思維上的情感觸動,轉化為作品,試圖記錄並剖析自我。如同佛教所講的「八識」,解構「人」的一切感受感知,解釋「人」為何而來?為何事所牽引?
此論點,啟發並開啟我對自我創作作品中探索的興趣,歸納這一路的創作脈絡。可分為四大創作部分:第一部分作品先以「八識」中所提及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抒發對原生原鄉情感;第二部份以第六意識為創作發想,呈現戀愛時期內心悸動氛維與結婚生子後的感情昇華境地;第三部份以第七末那識,對應從事教職的我,賦予學生言教、身教、心教所產生的因果循環關係,從彼此師生互動中,重新定位自我,證明存在與影響力;第四部份以第八識回歸生命主體,探究本我真心本性,意圖運用極簡物質幻化成自己,循環與空間中並再造再生再現。








Abstract

I have studied arts since I was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t that time, I was enthusiastic about revealing my painting skill. After studying in the college, I realized that creation is not only to show the forms of beauty, but to question why we paint and why we create. In the graduate school, I looked back on my course of composition and discovered that “self” is the main element in my artwork. Life experiences are always my creating motive. I combine them with my external perception and internal thinking, trying to record and analyze myself. Like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in Buddhism, it deconstructs our reception and perception, also explains our purpose of existence.
The theory inspired me to explore myself in my artwork, and to generalize a conclusion from my context. Firstly, I express the feelings toward my hometown with the five consciousnesses from Buddhism (sight, hearing, smell, taste and touch). Secondly, I presented the mood from being in love, to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Thirdly, as a teacher, I tried to relocate myself from the interaction with my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e my existence and influence. Finally, to explore the real me and return to the subject of life, also to form myself with the minimal substance; then I can regenerate myself in the circulation.














目 錄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圖次………………………………………………………………………VII

一、緒論…………………………………………………………………1
1.1 創作背景
1.2 創作動機與目的
1.3 創作方法
二、文獻探討……………………………………………………………8

三、八識真自我創作內容-記憶重現的建構與虛構初始……………13
3.1 記憶的多元辯證
3.2 遺忘的焦慮與恐懼

四、身體空間場域的辯證………………………………………………28
4.1 觸覺到嗅覺的轉向
4.2 身體空間場域的延伸
4.3 小結

五、視覺擬像的意識紀錄………………………………………………44
5.1 低限的感知意識
5.2 強壓他者的意識
5.3 小結
六、結論-零度回歸的創作美學………………………………………57
6.1 遊戲形式的互動語言
6.2 不確定符號的延異
6.3 出離的零度回歸
6.4 結論
七、參考書目……………………………………………………………82
圖次
【圖1】 Nicaragua, by Koen Wessing, 1979
【圖2】 蔡文婷《記憶刺點》,21×29 cm,26張,攝影,裝置,2010
【圖3】 蔡文婷《我與抗組織胺》,40×28 cm,油彩,油畫板,2010
【圖4】 蔡文婷《發毛的蘋果》,40×28 cm,油彩,油畫板,2009
【圖5】 Meret Oppenheim,《Fur Breakfast》,1936
【圖6】 蔡文婷《想》,30×60cm,油畫,油畫布,2010
【圖7】 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維拉斯奎茲《鏡前的維納斯》,1651
【圖8】 蔡文婷《重生》,40×28cm,油彩,油畫板,2010
【圖9】 蔡文婷《擁抱》,500*330*190cm,布縫、油畫版畫裝置,2002
【圖10】蔡文婷《一斛珠》,4開畫紙,壓克力凹版畫,2010
【圖11】蔡文婷《我們》,50F,壓克力顏料,畫布,2010
【圖12】馬克•夏卡爾《街上空中的戀人》,141*198cm,
油畫畫布,1914—1918
【圖13】馬克•夏卡爾《散步》,170*163cm,油畫畫布,1917
【圖14】蔡文婷《迸發香氣》,150*60*65cm,裝置,透明塑膠布、棉花、緞帶、鮮花,2010
【圖15】蔡文婷《媽媽摸摸》,30F,壓克力顏料,油畫布,2010
【圖16】蔡文婷《同步呼吸》,40*60cm,鋁板版畫,蠟筆手上彩,2011
【圖17】蔡文婷《很辣》4開畫紙,拼貼版畫,蠟筆、色棉紙,2011
【圖18】蔡文婷《坐大腿》之心花朵朵開,167*175cm,混合媒材裝置,
炭筆、染劑、墨汁,胚布,塑膠花,2012
【圖19】蔡文婷《分享中》,160*200cm ,混合媒材,炭筆、染劑、墨汁,
胚布,氣球,2012
【圖20】蔡文婷《睡不著》70*100cm,混合媒材,炭筆、染劑、墨汁,
胚布,2012
【圖21】蔡文婷《嗯..好無聊》,70*100cm,混合媒材,炭筆、染劑、
墨汁,胚布,2012
【圖22】蔡文婷《我不在窗外》112*166cm,混合媒材,炭筆、染劑、
墨汁, 胚布,拉桿,布縫,2012
【圖23】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200*300*190cm,混合媒材裝置,
炭筆、墨汁、亮片、染劑、縐紋紙、繡線、布縫,胚布,2012
【圖24】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35*27cm
【圖25】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35*27cm
【圖26】Yves Klein《大人體測量 (ANT82)》, 155x281公分,1960年
【圖27】Yves Klein《介於繪畫、雕刻及物體的 Ci-git 空間》,
10x100x125公分, 1960年
【圖28】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35*27cm
【圖29】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35*27cm
【圖30】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35*27cm
【圖31】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縐紋紙、染劑、胚布
【圖32】蔡文婷《我的愛,我的夢》局部,縐紋紙、染劑、胚布
【圖33】蔡文婷《我把它們都帶走了》,複合媒材裝置,麻繩、水管蓋,
高雄市鹽埕區豆皮藝術空間,2001
【圖34】蔡文婷《美的冒泡》之一,複合媒材,啤酒罐、太空氣球,
15*30*12cm,2010
【圖35】蔡文婷《美的冒泡》之二,複合媒材,60公升垃圾桶、太空氣球,
120*70*50cm,2010
【圖36】蔡文婷《任務一》,160*220*50cm,行動裝置,太空氣球,2011
【圖37】蔡文婷《任務二》,165*130cm,行動裝置,太空氣球,2011
【圖38】蔡文婷《涅槃之一》,(影片截圖),(00:01:27),2012
【圖39】蔡文婷《涅槃之二》,(影片截圖),(00:03:05),2012

【工具書】
李長俊著,《此作品已被借展》,西街工作室。
陳泰松著,《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典藏出版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扎記》,台灣攝影出版社。
姚瑞中著,《台灣裝置藝術》,台北:木馬文化出版事業, 2002。
高千惠著,《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藝術家出版社。
畢恆達/著《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出版社。
謝東山《1890-2000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游本寬著,〈「編導式攝影」影像再論〉,《美術攝影論思》,台北:市立美術館,2003,頁131-148。
《地景藝術》,台北:遠流,1996,頁91-105
何政廣主編,《鄉愁與愛的畫家 夏卡爾》,藝術家出版社
吳瑪悧著,《德國公共空間藝術新方向》,藝術家出版社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台北:麥田,2004
Hugh Honour, John Fleming著,吳介禎等譯,〈低限藝術〉,《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文化,2001,850頁。
曾曬淑,《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南天,1999

【期刊】
《炎黃藝術》第八十二期,藝術與社會,美學與鮑姆加登,文/ 陳瑞文,
76頁
《科學發展》,421期,作者:周延鑫,2008年1月

【網站資料】
弗迪南•德•索緒爾,網路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8%BF%AA%E5%8D%97%C2%B7%E5%BE%B7%C2%B7%E7%B4%A2%E7%BB%AA%E5%B0%94

佛門網 Buddhistdoor - 佛學辭彙 - Buddhist Glossar,網址:http://glossary.buddhistdoor.com/en/word/43145/%E8%BA%AB%E8%AD%9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共藝術,藝術家速寫網站http://publicart.cca.gov.tw/artist/artist_single.php?id=12
伊通公園ITPARK官網: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3/978/4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