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一、專書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王俊評(2014)。《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台北:致知學術出版。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逸舟主編(2003)。《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牛軍(2009)。《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之瑜(1995)。《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門洪華(2007)。《中國軟實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倪世雄(2010)。《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高瞻(2005)。《走向大國之路:鄧小平與中美關係發展20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秦亞青(1999)。《 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守德、李義虎主編(2007)。《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登及(2003)。《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
黃平、崔之元(2005)。《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春山(2011)。《「和諧世界」與中共對外戰略》。台北:遠景基金會。
楊中美(1999)。《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台北:時報文化。
鄭必堅(2006)。《思考的歷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由來、根據、內涵和前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鄭啟榮(編)(2008)。《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2005)。《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閻學通(2005)。《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益顯(2009)。《中國當代外交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蔡政文(2011)。《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于有慧(2004)。〈中共外交政策與選擇〉,《問題與研究》43(1):105-124。王緝思(2011)。〈中國的國際定位問題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頁4-9。
朱新民、譚偉恩(2005)。〈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36(1):1-48。李寶俊、徐正源(2006)。〈冷戰後中國負責任大國身分的建構〉,《教學與研究》1 :49-56。
邱坤玄、黃鴻博(2010)。〈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53(2):73-110。俞新天(2008)。〈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對外戰略〉,《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2月號:15-20。
高朗(2006)。〈如何理解中國大陸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7(2):53-94。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32:95-168。陳欣之(2010)。〈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49(1):59-85。張登及(2001)。〈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西方的中共外交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4(11):15-35。張登及(2007)。〈十七大前夕評估中國外交政策的走向與前景〉,《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頁8-11。
張登及(2008)。〈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中美地區競逐為例〉,《政治學報》45:95-138。張雅君(2003)。〈『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46(2):1-26。景曉強(2011)。〈身分、情感與對外政策-以本體安全研究為中心的討論〉,《外交評論》,頁57-68。
葉自成、杜鵬(2012)。〈世界形勢大調整大變革中的中國外交〉,《國際展望》,頁12-26+40+139。
潘忠岐(2007)。〈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參與、受益和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頁48-54+5。
趙建民、許志嘉(2009)。〈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和諧世界觀」:理論與意涵〉,《遠景基金會季刊》10(1):1-44。顏建發、黃琬珺(2013)。〈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9(3):71-92。
三、專書譯著
何大明(譯),Nathan, Andrew J. 及 Scobell, Andrew(原著)(2013)。《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張登及、唐小松、潘崇易、王義桅(譯),約翰•爾斯海默(原著)(2014)。《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年新版)》。台北:麥田出版社。
蔡東杰(譯),Joseph S. Nye Jr. (原著)(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新北市:左岸文化。
四、編著論文
王緝思(2005)。〈中美關係:尋求穩定的新框架〉,王緝思、牛軍(主編)《中國大陸學者看世界》,頁307-315。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牛軍、藍建學(2005)。〈中美關係與東亞安全〉,王緝思、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頁317-335。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吳玉山(2007)。〈宏觀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與東亞模式的揉合〉,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蜕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頁314-318。台北:五南出版社。
門洪華(2005)。〈壓力、認知與國際形象〉,收錄於王緝思、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頁207-223。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周弘(2004)。〈論中歐夥伴關係中的不對稱性與對稱性〉,王緝思、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頁395-417。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章百家(2004)。〈改變自己 影響世界〉,王緝思、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頁3-34。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陳欣之(2003)。〈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頁81-118。台北:揚智文化。
張登及(2011)。〈外交戰略與國際地位〉,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頁425-426。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John Ikenberry(2007)。〈中國的崛起:權力、制度與西方秩序〉,朱鋒、羅伯特.羅斯(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頁1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五、研討會論文
李婉如、高武銘(2010)。〈中國周邊外交策略作為之研究-以東亞地區為例〉,「2010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重新思考國家:五都之後,百年前夕!』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12月4日。
高武銘、李婉如(2010)。〈兩岸關係改善與國家安全風險評估〉,「2010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能知的公民?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1月6日。
張弘遠、林雅鈴(2010)。〈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崛起〉,「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第三屆年會:『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6月12日。
六、官方出版品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轉載自〈http://bo.io.gov.mo/bo/i/1999/constituicao/index_cn.asp〉。
七、網路資料
BBC中文網。〈中國將出資4百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11/141108_china_silkroadfund。2014/11/8。
人民網。〈中國走向大外交〉。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3871972.html。2011/2/8。
人民網。〈中英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926/3167.html〉。2013/6/1。
丁明。〈審時度勢,鑄就輝煌-新中國外交戰略演變的歷史回顧〉。http://www.hprc.org.cn/gsyj/wjs/xzgwj/201009/t20100921_113495_4.html。2010/9/21。
中華網。〈鄧小平韜光養晦外交戰略的來歷〉。http://big5.china.com/gate/big5/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120301/17065999.html。2012/03/01。
中新網。〈金磚國家〉。http://big5.chinanews.com:89/gj/zlk/2014/01-15/78.shtml。2013/6。
中國文明網。〈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作重要講話〉。http://archive.wenming.cn/hsly/2010-06/04/content_16629695.html。2010/6/4。
中國網。〈中國外交大事紀〉。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28/content_18220207_6.htm。2009/7/28日。
中國改革網。〈1979-201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http://www.chinareform.net/con_special.php?id=370。2011/12/5。
中國新聞網。〈透視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打造命運共同體〉。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0-10/6660509.shtml。2014/10/10。
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http://hk.crntt.com/doc/1015/9/7/9/101597945.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597945。2011/2/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周邊外交新征程〉。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t_611380/dnzt_611382/ydyl_667839/wjbxw_667920/t1112423.shtml。2013/12/26。
王高成。〈中國大陸公布防空識別區對區域安全之影響〉。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110.php。2013/12/19日。
行政院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類型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php?id=14626〉。2009/09/09。
林利民。〈十八大之後的中國外交工作新局面〉。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14-01/09/c_133031906.htm。2014/1/9。
泰國世界日報。〈金磚集團聯袂現身國際舞台的深意〉。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1/0416/article_81766.html。2011/4/16。
焦世新。〈中國融入國際機制的歷史進程與內外動力〉。http://www.cctb.net/llyj/lldt/qqzl/201309/t20130903_291996.htm#。2013/9/3日。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大事紀-1989年〉。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5/content_2093955_2.html。
新華網。〈統計局:改革開放以來人均GDP增長16.2倍〉。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07/c_125662680.htm。2013/11/7。
新華網。〈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06/content_512599.htm。2002/7/31。
新華網。〈中國經濟體制〉。〈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1/02/content_3719364.htm〉。2011/2/14。
新華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5-03/27/c_127629484.htm。2015/3/27。
新華網。〈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民眾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5434.htm。2013/3/17。
新華網。〈習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2014/11/29。
聯合報社論。〈一帶一路:中國的劇烈轉身〉。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70639.shtml。2014/11/17。
鄭永年。〈十七大與中共的發展方向〉。〈http://zhengyongnian.blogchina.com/2475443.html〉。2015/3/9。
Ross Garnaut。〈中國新的增長模式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http://15y.bimba.edu.cn/lr/gz/2013/1211/8554.html〉。2013/10/21。
貳、英文
一、專書
溫特(Alexander Wendt),《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本書首次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於1999年,該出版社授權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此影印本)。
Hunt, Michal H.(1996).The Genesis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Lanteigne, Marc(2013).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 Introduction(2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Morgenthau, Hans(1978).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Fifth edition, Revised). New York: Alfred A.Knopf,.
Mearsheimer, John J.(2001).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ann, James(1998).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Nathan, Andrew J. & Scobell, Andrew (2012).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ss, Robert S. (Editor)& Johnston,Alastair Iain (Editor)(2006).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utter, Robert G.(2012).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 (Third Edition).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Waldron, Arthur and Robert I. Rotberg ed.(2008).China into Africa: Trade, Aid, and Influence. Washington ,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二、期刊論文
Etzioni, Amitai (2011). “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87(3): 539-553.
Economy, Elizabeth C. (2010). “The Game Changer.” Foreign Affairs 89(6):142-152.
Glaser, Charles (2011). “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 ” Foreign Affairs 90 (2): 80-91.
Johnston, Alastair Iain (2003).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7(4): 5-56.
Lampton, David M.(2003).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73: 37-49.
Pye, Lucian W.(1990). “China: Erratic State, Frustrated Society.” Foreign Affairs 69 (4): 56-74.
Shambaugh, David(2011). “Coping with a Conflicted China.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4(1):7-27.
Sutter, Robert(2003-04).“Why dose China Matt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7(1): 88.
Zhen, Bijian(2005). “Realism as Tragedy.” Foreign Affairs 84(5): 18-25.
三、編著論文
Ness, Peter Van(1998). “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 Patterns of Engagement and Indifference.” In Samuel S. Kim (eds.),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pp. 154.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四、網路資料
Deng Yuwen(2013).“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http://foreignpolicy.com/2013/04/23/how-to-understand-chinas-foreign-policy/.
Kelly, Robert E(2014)“Chinese foreign policy: Belligerence is internally motivated. ”,http://www.lowyinterpreter.org/post/2014/05/28/Chinese-foreign-policy-Belligerence-internally-motivated.aspx.
Shi Yinhong(2015).“China’s complicated foreign policy”, http://www.ecfr.eu/article/commentary_chinas_complicated_foreign_policy311562.
Schwarz, Benjamin(2005). “Managing China’s Rise”,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05/06/managing-chinas-rise/303972/, June .
Zoellic, Robert(2005).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 Remark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 http://www.cfr.org/china/whither-china-membership-responsibility/p8916,September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