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惠苑
研究生(外文):Hui-yuan Tseng
論文名稱:東晉廬山教團之居士群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Lu-Shan colt in Dong-Jin Dynasty
指導教授:林惠勝林惠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s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學教學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周續之雷次宗劉遺民居士結社廬山教團慧遠宗炳
外文關鍵詞:Zong-BingHui-Yuanpracticersto form an associationLiu-Yi-MinZhou-Xu-ZhiLu-Shan coltLei-Ci-Zo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東晉,是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並生根的時代。慧遠,是東晉時期佛教界的一代宗師,他於元興元年(西元402年)率領劉遺民、周續之、宗炳、雷次宗……等居士群及僧侶百二十三人,於廬山東林般若臺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形成一個龐大的廬山教團,也成為後世淨土結社的起源。這些居士們,在當時的社會上,均頗有名聲;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奠基與流傳,及後世居士佛教的開展,亦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本論文即以參與建齋立誓的居士群為主,作一較深入之探討。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簡述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東晉時期南方佛教發展概況,當時士人與僧徒的交往情形,及慧遠之社會地位;第三章則探討廬山結社的緣起、入社之人、結社在後世的發展與影響,及傳說演變所代表之意涵;第四章對追隨慧遠的主要居士群之生平與思想,作一較深入之探索,以明瞭他們的思想理路及人格特質,及對當時慧遠及佛教地位的影響;第五章從居士們入廬山的意涵,以他們與慧遠的契合點:山水與學術,及居士們本身的隱逸性格及宗教心態等四方面作一探索;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期以廬山教團居士群對生命的態度,提供現代人對生命的意義作一番新的省思。
Dong-Jin Dynasty was an era that Buddhism roots and prospers in Chinese history. Hui-Yuan, a high master of Buddhism,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igure at that time. In Yuan-Xing one year ( B.C. 402 ) , he led a group of 123 devout people, including practicers such as Liu-Yi-Min, Zhou-Xu-Zhi, Lei-Ci-Zong, Zong-Bing, etc. and other monks, to practice Buddhist rules by building a family hall for worshipping Buddha, where the Buddhist rites are held, in front of an Amitabha Buddha statue sited in Lu-Shan Dong-Lin Bo-Re-Tai House and vowed to practice Buddhist moral teachings . This formed a great Lu-Shan colt in Dong-Jin Dynasty and rooted the following trend of clearing lands for establishing colts. As most of these practicers were highly reputable (most of them were scholars), they made profound impact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so as to its later development.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se practicers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to all the influences raised by them and all the words and things they have said and done.
This thesis contain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Buddhists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Hui-Yuan in Dong-Jin Dynasty. Chapter Three emphasizes and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Lu-Shan colt, members of the colt, its influences to contemporary population and the offspring and the implication of legend evo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hilosophies of Hui-Yuan’s followers and the influential dimension of Hui-Yuan and Buddhism are further explored in Chapter Four.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racticers’ participation to the colt and compares their common place with Hui-Yuan by the following aspects: naturalism, academy, withdrawal personality of the practicers and their religious attitude. The final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iming to provide a new meaning of life to modern people by reflecting the attitude of life of the colt memb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一、從古籍中蒐集資料 5
二、組織分析、深入研讀,以求了解 5
三、綜合發揮 6
第四節 小結 6
第二章 背景 7
第一節 東晉南方佛教發展概況 8
第二節 士人與僧徒的交往 16
第三節 慧遠之社會地位 26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廬山結社 33
第一節 結社之緣起 33
一、遠由 33
(一) 思想本源 34
(二) 道安的影響 39
二、近因 40
第二節 入社諸人 43
第三節 結社在後世之發展與影響 54
第四節 後世附會蓮社傳說之意涵 71
一、前人對蓮社傳說的解讀 71
二、「廬山十八賢」傳說代表之意涵 74
三、「不入社三人」之探討 75
(一) 陶淵明 75
(二) 謝靈運 78
(三) 范甯 79
第五節 小結 81
第四章 追隨慧遠之主要居士 83
第一節 居士之定義 83
第二節 劉遺民 92
一、生平概述 92
二、思想 99
第三節 周續之 101
一、生平概述 101
二、思想 104
第四節 宗炳 107
一、生平概述 108
二、思想 111
第五節 其他居士 123
一、雷次宗 123
二、張野 126
三、張詮 127
第六節 小結 128
第五章 居士們入廬山之意涵 131
第一節 與山水的結合 131
第二節 學術文化意涵 137
第三節 居士們的隱逸性格 140
第四節 居士們的宗教心態 144
第五節 小結 152
第六章 結論 155
參 考 書 目 159
一、佛教經論

1.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卷12
2.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大正藏》卷8
3.東晉•釋道安《鼻奈耶序》《大正藏》卷24
4.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卷1
5.東晉•僧肇選《注維摩詰經》《大正藏》卷38
6.東晉•慧遠《維摩義記》《大正藏》卷38
7.東晉•慧遠問、羅什答《鳩摩羅什法師大義章》《大正藏》卷45
8.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賽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卷22
9.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卷1
10.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卷8
11.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卷25
12.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卷50
13.梁•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卷52
14.梁•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卷50
15.梁•寶唱《比丘尼傳》《大正藏》卷50
16.隋•智顗說《淨土十疑論》《大正藏》卷47
17.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卷49
18.唐•智鎧說、湛然略《維摩經略疏》《大正藏》卷38
19.唐•吉藏撰《中觀論疏》《大正藏》卷42
20.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卷34
21.唐•法琳撰《辯正論》《大正藏》卷52
22.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藏》卷52
23.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卷50
24.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大正藏》卷55
25.唐•元康撰《肇論疏》《大正藏》卷45
26.唐•飛錫撰《念佛三昧寶王論》《大正藏》卷47
27.唐•法照撰《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85
28.唐•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大正藏》卷51
29.唐•神清撰 慧寶注《北山錄》《大正藏》卷52
30.唐•迦才撰《淨土論》《大正藏》卷47
31.唐•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卷47
32.宋•贊寧等著《宋高僧傳》《大正藏》卷50
33.宋•贊寧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卷54
34.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卷51
35.宋•釋道誠集《釋氏要覽》《大正藏》卷54
36.宋•契嵩撰《鐔津文集》《大正藏》卷52
37.宋•陳舜姨間m廬山記》《大正藏》卷51
38.宋•元照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大正藏》卷37
39.宋•才良編《法演禪師語錄》《大正藏》卷47
40.宋•戒珠敘《淨土往生傳》《大正藏》卷51
41.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大正藏》卷54
42.宋•陳田夫撰 明•唐陶山補編《南嶽總勝集》《大正藏》卷51
43.宋•集成編《宏智禪師廣錄卷》《大正藏》卷48
44.宋•宗曉編《樂邦文類》《大正藏》卷47
45.宋•宗曉編《樂邦遺稿》《大正藏》卷47
46.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大正藏》卷46
47.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卷49
48.宋•王日休撰《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卷47
49.宋•妙源編《虛堂和尚語錄卷》《大正藏》卷47
50.元•覺岸編《釋氏稽古略》《大正藏》卷49
51.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卷49
52.元•文才述《肇論新疏》《大正藏》卷45
53.元•普度編《廬山蓮宗寶鑑》《大正藏》卷47
54.元•慧真、智廣編集《密咒圓因往生集》《大正藏》卷46
55.明•居頂集《續傳燈錄》《大正藏》卷51
56.明•株宏楫《往生集》《大正藏》卷52
57.明•蕅益道人智旭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大正藏》卷47
58.清•彭希涑輯《淨土聖賢錄》《卍續藏》135冊
59.清•彭際清編《居士傳》《卍續藏》149冊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05 1版1刷 據清光緒戊寅年錢塘酗韞Z本影印
60.高麗•一然撰《三國遺事》《大正藏》卷49


二、傳統文獻
(一) 經部
1.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3.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4.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5.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6.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80.09再版
7.劉宋•周續之《毛詩序義》叢書集成續編 漢魏遺書鈔 藝文1970
8.劉宋•雷次宗《五經要義》叢書集成三編 黃氏逸書考 藝文1970
9.劉宋•雷次宗《儀禮喪服經傳略注》叢書集成三編 黃氏逸書考 藝文1972
10.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11.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
12.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民78.01 11版 重刻宋本

(二) 史部
1.漢•司馬遷《史記》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73.12臺3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2.東漢•班固《漢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73.04臺3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3.宋•范曄《後漢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73.04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4.晉•袁宏《後漢紀》四部叢刊正編005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68.11臺1版 據上海酒芬樓借用無錫孫氏小淥天藏明嘉靖本景印
5.晉•陳壽《三國志》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9.01臺4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6.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06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7.清•周濟《晉略》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12臺2版 據道光刻本校刊
8.唐•李延壽《南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1.01 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9.梁•沈約《宋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12 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0.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1.01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1.唐•姚思廉等《梁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11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2.唐•姚思廉等《陳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59.11 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3.北齊•魏收《魏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12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4.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06 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5.唐•魏徵等《隋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09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16.後晉•劉昫等 《舊唐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0.09臺2版 據武英殿本校刊

(三) 子部
1.晉•王弼注《老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9.01臺9版 據華亭張氏本校刊
2.晉•郭象注《莊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69.01臺9版 據明世德堂本校刊
3.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76.01臺5版 據吳氏影宋乾道本校刊
4.《墨子》四部叢刊正編021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8.11臺1版 據上海酒芬樓景印明嘉靖癸丑刊本
5.唐•房玄齡注《管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73.03臺4版 據明吳郡趙氏本校刊


(四) 集部
1.漢•于吉編撰《太平經合校》楊家駱主編 中國學術類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68.07初版
2.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1960.02 1版 1997.10 5刷
3.清•陶澍注《陶靖節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民63.05 4版
4.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 台北•里仁書局 民74.04出版
5.梁•劉峻注《世說新語》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據明刻本校刊 民72.04臺7版
6.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民73.09出版
7.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6.08 1版1刷
8.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百部叢書集成 津逮秘書 第3函 台北縣•藝文出版社 民55
9.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 民77.03初版
10.唐•李善注《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民64.05 臺景印初版
11.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株式會社 中文出版社 1981.06 3版
12.巴壺天•戴培之編纂《兩晉南北朝文彙》台北•臺灣書店 民49.08印行
13.楊家駱主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世界書局 民67.10 3版
14.《白香山詩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據一隅草堂本校刊 民67.04臺3版
15.《白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正編036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8.11臺1版 據上海酒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日本翻宋大本景印
16.明•朱棣《神僧傳》常州天寧寺刻本影印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7.03 1版2刷

三、近人著作

1.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台北•史學出版社 1929.12 滬排印1版 1974.01 臺景印2版
2.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4.12臺景印初版
3.勞幹《魏晉南北朝史》台北•文化大學 民69.08新1版 民80.06新2版
4.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1)(2)(3)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11 1版 1997.12 2刷
5.日•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二)》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86.04初版
6.方立天《慧遠及其佛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87出版
7.區結成《慧遠》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76.12初版
8.廖奮P《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1989.07初版
9.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 1989.12初版
10.趙樸初、任繼愈等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發行 1990.03初版
11.釦雈矷m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濟南•齊魯書社 1991.12一版一刷
12.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2.01初版
13.寧稼雨《魏晉風度》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2.09 1版1刷
14.釦雈矷m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12初版一刷
15.馬西沙 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12 1版 1998.05 2刷
16.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三)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12初版一刷
17.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09 1版1刷
18.吳孕縑m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12 1版 1996.04 2刷
19.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縣•雲龍出版社 1995.02初版
20.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文集》台北•東大圖書 1995.03初版
21.牟鍾鑒《中國宗教與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 民84.04初版
22.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台北•台大文學院 民84.05初版
23.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01初版
24.陳美利《陶淵明探索》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06初版
25.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大象出版社 1997.04 1版1刷
26.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06 1版1刷
27.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09 1版1刷
28.荷蘭•釣蔗M著 李四龍 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8.03 1版1刷
29.張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07初版一刷
30.田博元〈慧遠〉《嵇康•王弼•葛洪•郭象•道安•慧遠•竺道生•寇謙之》台北•台灣商務 1999
31.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台北•臺灣書店 民88.02初版
32.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10台2版1刷
33.牟鐘鑒 張踐《中國宗教通史》上•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01 1版1刷
34.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09 1版1刷
35.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1 1版1刷
36.蔡日新《漢魏六朝佛教概觀》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1.08 1版1刷
四、論文期刊

1.呂佛庭〈宗炳 (歷代大畫家小記)〉藝壇 卷期16 民58.07 頁29-31
2.韋卓民〈佛教淨土宗與基督教之比較〉中國文化月刊 2 民68.12 頁106-117
3.吳永猛〈佛教蓮社的合作事業〉華岡法科學報 3 民69.07 頁115-128
4.張曼濤〈魏晉新學與佛教思想的問題(上)〉華岡佛學學報 3頁1-31
5.薩孟武〈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原因〉《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冊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1980.10 初版 頁137-154
6.劉澤民〈六朝佛教對社會發展的推進作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冊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頁213-227
7.吳頤平〈陶靖節與慧遠〉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0 民70.06 頁373-390
8.楊政河〈魏晉南北朝佛學思想玄學化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 5民70.12 頁211-248
9.崔志仁〈慧遠大師的淨土論〉慧炬 218/219 民71.09 頁4-10
10.樸庵〈淨土宗先驅─慧遠與蓮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9 民71.09 頁61-65
11.釋聖嚴〈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佛學學報 6 民72.07 頁5-48
12.楊白衣〈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岡佛學學報 8 民74.10 頁77-133
13.高柏園〈淨土思想之義理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中國佛教31:7 民76.07 頁4-13
14.丁鋼〈近代中國的居士佛教〉內明185 民76.08 頁15-18
15.慧廣〈談往生淨土的意義及彌勒菩薩的信仰與感應〉中國佛教32:5 民77.05 頁14-21
16.周伯戡〈廬山慧遠〉歷史月刊9 民77.10 頁29-37
17.曾錦坤〈佛教淨土宗之性格的衡定〉中國佛教33:2 民78.02 頁8-14
18.羅顥〈簡述慧遠的佛教與名教關係理論〉內明217 民79.04 頁3-10
19.藍吉富〈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弁遄r《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10 頁49-60
20.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 第8卷 第2期 民79.12 頁149-174
21.羅彤華〈漢代的民間結社〉大陸雜誌82:6 民80.06 頁12-29
22.李軍〈慧遠的佛教教育思想及其現代義蘊〉中國文化月刊 184 民84.02 頁54-64
23.慧雲〈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中國化和儒學的衰微〉菩提樹 498 民84.05 頁30-32
24.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第39號 1995.06 頁197-230
25.釋慧嚴〈從彌陀淨土信仰的漢化到淨土宗的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07頁29-48
26.劉貴傑〈廬山慧遠思想析論--初期中國佛教思想之轉折〉國立編譯館館刊24:2 民84.12 頁141-167
27.何錫光〈慧遠同隱士的交遊和他的山水詩文〉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 頁81-84
28.劉見成〈形神與生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形神之爭〉中國文化月刊208 1997.07 頁24-50
29.釋覺心〈淨土宗第一祖慧遠大師〉 慧炬399 民86.09 頁21-31
30.鄭志明〈人間淨土的終極關懷─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佛學會議論文彙編1 法鼓文化1998 頁349-374
31.蕭雨〈東晉名僧釋慧遠〉五臺山研究1999年第1期 頁11-17+47
32.宋立道〈《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觀念〉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999.07 頁35-51
33.洪修平〈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999.07頁303-315
34.白欲曉〈論淨土信仰的中國化--從曇鸞淨土理論探討起〉宗教哲學5:4=20 民88.12 頁176-185
35.孫昌武〈慧遠與“蓮社”傳說〉五臺山研究2000年第3期 頁9-17
36.陳道貴〈從佛教影響看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嬗變─以廬山慧遠及其周圍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月第24卷第3期 頁77-83
37.陳錫琦〈佛教淨土法門的生死教育理論與實務之研究〉華梵學報6 民89.06 頁1-12
38.劉貴傑〈魏晉佛學思想之開展〉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 2000.07頁393-417
39.釋慧嚴〈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 2001.09 頁159-184

五、外文資料
1.木村英一《慧遠研究•遺文篇》東京•創文社 昭和35年11月1刷 56年(1962) 3月2刷
2.木村英一《慧遠研究•研究篇》東京•創文社 昭和37年3月1刷 56年(1962) 3月2刷
3.小林正美《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3.12 1版1刷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