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聰聰(2012)。教師情緒表達規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浙江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金華,浙江。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年校園體罰問卷調查報告》,2015年1月18日,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0616tfar/index1.htm
于家琳(1999)。中介性職務之情緒勞務、情緒規則及其社會化:以廣告業務(account)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尤淑貞(2009)。臺東縣國中教師管教學生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銘璋(2010)。教師管教權與學生人權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5。201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5/index.htm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朱倫萱(2006)。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之管教態度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江文慈(2001)。透視教學中的關鍵張力—教師情緒。師友,408,43-47。
江文慈(2009)。「和顏悅色」與「忍氣吞聲」的背後:國小教師情緒勞動的心理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4),553-575。江筱蓓(2008)。婚禮顧問產業之情緒勞務與服務價值創造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吳宗祐(1995)。組織中的情緒規則與社會化。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
吳芝儀、廖梅花(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月刊,5,123-136。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臺北:臺灣商務。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
李健一(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權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51-55。李進(2009)。情緒勞動的概念模型及其內在機制評述。商業時代,9,32-33。
辛年豐(2006)。人民參與環境行政程序之研究—以開發行為之環境評估為核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臺北:教育部。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1,59-77。
林本炫(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189-218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出版。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志成(2007年4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 把「不要」拿掉 正面管教更有效。中時電子報。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學生的合理界限。師說,84,9-23。林尚平、楊妮菁、張淑慧(2000)。情緒規則、社會化歷程及相關情緒勞務管理議題之個案探討。商管科技季刊,1(1),67-86。林明地、梁金都(2014)。國小人員情緒地理的研究:以校長為焦點。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4),55-103。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林奕成(2012)。以Hargreaves教師情緒地理之架構來探究國小教師與家長互動情況。教育學誌,27,175-220。林映佐(2013)。國中推動「正向管教方案」對教師班級經營與管教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原住民國中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林朝夫(1996)。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姚端維、陳英和、趙延芹(2004)。3~5歲兒童情緒能力的年齡特徵、發展趨勢和差異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2-16。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臺北:心理出版社。
徐長江、費純、丁聰聰、劉迎春(2013)。教師情緒表達規則的質性研究。教師教育研究,25(4),68-73。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張春興(1989)。心理學原理。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 (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純子、洪志成(2009)。私立幼兒園教師情緒規則:社會建構觀點。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2),91-115。
張新仁主編(李佳琪等著)(2009)。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教師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3)。國民小學管教問題調查研究。臺北:教育部。
曹中瑋(2006) 。從情緒的功能與情緒的特性了解情緒。中等教育,57(3),94-104。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臺北:巨流。
許殷宏(1997)。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教育研究集刊,39,149-168。許鶴議(2010)。國小教師情緒智力與其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6-23。
郭湘婷(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文家(2008)。「小小童心、教師愛心」共築正向管教。學生輔導,105,139-149。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佩英、洪嘉敏(2004)。反體罰的思想演進。人權雜誌,春季號,15-17。
陳幸仁(2007)。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1-30。
陳幸仁(2012)。國小教師與家長之情緒距離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5(2),133-154。陳幸仁(2013)。微觀政治及其在學校領導之應用。教育學報,41(1-2),1-25。陳幸仁、許惠茹(2011)。教師情緒政治之探究:臺灣一所國民中學之個案研究。教育學報,39(1-2),157-182。
陳怡安(1998)。遊樂事業高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規則與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陳俞伯(2012)。國小低年級導師的情緒規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1993)。民法親屬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465,57-63。
童鳳嬌(2007)。從少子化挑戰談創新輔導管教策略。竹縣文教,36,51-56。黃文三(2008)。心理學。臺北:群英。
黃光雄主校閱(洪志成等譯) (2004)。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麗文。
黃宜敏(1991)。托尼(TONI)智力測驗甲式修訂報告。測驗年刊,38,137-150。
劉明蕾(2012)。中小學教師情緒表達規則知覺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廣州大學碩士教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廣州。
劉迎春(2012)。教師情緒規則爭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7(2),6-11。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載於《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
潘志賢(2006)。國小教師對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及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東霖(2007)。國小現職教師對管教行為之法律責任的相關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錢清泓(2005)。師生互動情緒/議題的重讀與改寫:一群國小教師網路書寫教學日誌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正面管教法(李美華譯)。臺北: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謝文全(1999)。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傳崇(2008)。班級運用願景領導以進行正向管教減少中輟學生。學生輔導,105,80-91。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臺北:文笙書局。
魏慧美、陳翊偉、吳和堂(2013)。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方式之研究—Goffman的戲劇理論取向。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4,21-42。
鐘建安、林劍、張媛媛(2007)。情緒表達規則、調節策略與工作倦怠關係的研究。應用心理學,13(2),144-148。
外文部分
Charles, C. M. (1999).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6th ed). New York: Longman.
Dalai Lama,& Ekman, P (2004). Emotional Awareness: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to Psychological Balance and Compassion. New York: Henry Holt .
Goffman, E. (1995).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Books.
Hochschild, A.R. (1983). The managed heart(ed.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zarus, R. S.,& Lazarus, B. N. (1994). Passion and Reason: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New York: Oxofrd University Press.
Lerner R. M. (2001).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diversity, context,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