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17: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思盈
研究生(外文):HSIEH, SIH-YING
論文名稱:社會參與性藝術作為社會實踐-以國際紅豆社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ocially Engaged Art as Social Practice: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d Bean Club
指導教授:廖仁義廖仁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 JEN-I
口試委員:陳貺怡劉蕙苓
口試委員(外文):CHEN, KUANG-YILIU, HUEI-LING
口試日期:2018-01-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社會參與性藝術藝術行動主義社會實踐國際紅豆社
外文關鍵詞:Socially Engaged ArtArt ActivismSocial PracticeInternational Red Bean Club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2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大力推動社區營造計畫,在地認同和文化公民權之概念逐漸成形,以藝術參與社區營造而衍生討論的藝術介入(Art Intervention)成為社區藝術(Community Art)的先聲。而社區藝術的出現源自於當代藝術朝向公共性、社會議題發展,藝術家將藝術作為媒介積極進行社會實踐。社會參與性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是一種觀念性的過程藝術,仰賴與人互動溝通並處理差異間的理解,以互為主體為基礎,交流(encounter)為核心的藝術形式。本研究著重藝術和教育的跨領域合作和實踐,依循著關係美學脈絡並以批判教育學,辯證藝術家與參與者共同建構的改變歷程。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新北市瑞芳區長期紮根的藝術團體「國際紅豆社」,及其自2012年至2016年的藝術計畫,討論其建立的「藝術教育」、「藝術服務」、「社區藝術」及「社區培力」四項行動類型發展的行動論述。筆者作為參與觀察者,進行深度訪談計畫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執行者三方,研究並蒐集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討論。藝術家與居民以弱勢關懷為出發,建構出社會參與性藝術的行動經驗,在跨文化溝通中探求與地方共生的駐地模式,於參與的歷程中尋找藝術的實踐意義,是為一場在地的藝術實踐。
最後討論社會參與性藝術在實務工作的視野,從國際紅豆社的組織發展觀點看待藝術在社會體制下產生的質變。一項在地的關懷工作需與地方有力人士、各領域專家協力合作,而行動的實踐意義總是大於象徵意義。國際紅豆社思索是一條更人性的,卻也符合當代價值的一項社會關懷工程,其建立的社會參與性藝術嘗試建構新的跨領域且具社會性的藝術理論,既抵抗社會體制又以柔性緩慢的行動的永續路徑。

From 2002,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promo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concept of loc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gradually established since Art Intervention which comes from art engagement in community becomes pioneer. Community Art originated from publicity, social-oriented, that is artist undertook social practice by means of art creating. Socially Engaged Art is a type of conceptual, process-based art. It reli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deal with difference of the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it's an art form based on encounter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practice in art and education fields. Following up the context of relational aesthetics and critical pedagogy to prove the change made by artists and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approach the long-term resident art group "International Red Bean Club (IRBC)" in Ruifang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and its art project from 2012 to 2016 discusses Art Education, Art as Services, Community Ar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As an observer/ participant, the author carries ou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articipants, collaborators and implementers, and studies and collects relevant documents for discussion. Artists and resident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advantaged care, develop the action experience of Socially Engaged Art.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sident pattern getting along with the local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find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rt in the course of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e.
Finally,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e vision of Socially Engaged Art in practical work, and takes a look at the social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f IRBC. A local social work needs to work together with local supportive people and experts in various fields; however,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ction is always greater than the symbolic meaning. IRBC tries to maintain social care project in a way of more human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contemporary value. The Socially Engaged Art that IRBC establishe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art theory that is both a social and a flexible path of sustainable action.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當代藝術的社會轉向 1
二、文化政策的地方轉向 4
三、臺灣的社區藝術浪潮 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3
一、研究對象-國際紅豆社 13
二、行動研究 16
三、資料蒐集 1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28
第二章、文獻探討 32
第一節 臺灣的社區藝術發展 32
一、臺灣社區藝術相關研究 32
二、建構社會參與性藝術 34
第二節 國際紅豆社相關研究 35
一、跨文化溝通 36
二、創新的教育美學 37
三、社群互助與社群藝術 38
第三章、社會參與性藝術 40
第一節 社會參與性藝術的發展 40
一、社會參與性藝術的各種實踐類型 40
二、社會參與性藝術的定義 43
第二節 社會參與性藝術的議題與主張 45
一、藝術行動主義 45
二、藝術家的主體性 47
三、從觀眾到參與者 51
第三節 社會參與性藝術的實踐原則 54
一、溝通行動 54
二、關係美學與對抗主義 56
三、跨教育學 59
第四章、國際紅豆社的行動軌跡 63
第一節 國際紅豆社的誕生 63
一、駐地瑞濱 63
二、成立國際紅豆社 65
第二節 國際紅豆社的行動歷程 68
一、行動類型 68
二、行動歷程 71
第五章、國際紅豆社的社會實踐 76
第一節 理念與共識 76
一、翻轉教育困境的契機 76
二、平等自由的提問 79
三、互動角色與關係 84
第二節 建構地方知識的歷程 90
一、依循地方經驗的實踐路徑 90
二、以校園為中心的互動網絡 98
三、賦權與永續發展 103
第三節 地方脈絡中的養分 109
一、陪伴與支持架構 110
二、意義取向的實踐 113
三、階段性行動評估 115
第六章、地方社群結構之反思 119
第一節 駐地行動模型 119
第二節 關係取向的組織生命 121
第三節 組織發展困境 124
第七章、結論-當蒲公英落地 128

參考書目 131

(一)中文著作
皮力(2015)。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國際紅豆社(2012a)。育見瑞濱‧齊愛飛揚-G1國際志工服務成果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際紅豆社(2012b)。育見瑞濱‧齊愛飛揚-G2國際志工服務成果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際紅豆社(2013)。G4瑞濱藝術與品格教育營成果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際紅豆社(2014a)。G6瑞濱藝術與品格教育營成果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際紅豆社(2014b)。G3保長藝術與品格教育營成果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際紅豆社(2014c)。「藝象瑞濱.紮根阿美」藝術計畫書。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4青年社區參與計畫。
國際紅豆社(2016)。回首‧延續-當蒲公英落地藝術計畫專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外文著作
Bishop, Claire. (2004).Antagonism and Relational Aesthetics. US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shop, Claire. (2006a).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Mass, London : MIT Press, Whitechapel Pub.
Bishop, Claire. (2006b). The Social Turn: Collaborations and its discontents. Artforum International.
Bourriaud, Nicolas. (1998). Relational Aesthetics. Les Presse Du Reel
Debord, Guy. (1967)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Goldsmiths, TUM(2013). Urban Soci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ly Engaged Art Practice. University of London.
Habermas, Jürgen.(1981).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rans by McCarthy,T. (1987).Boston:Beacon Press.
Hull, Hannah. (2016). Art in Service: Quality-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social in socially engaged art.
Helguera, Pablo. (2011) Education for Socially Engaged Art. New York: Jorge Pinto Books
Kelly, Owen. (1984). Community, Art and the States: Storming in the Citadels. Comedia Publishing Group in association with Marion Boyars
Kemmis, Stephen & McTaggart, Robin.(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Geelong, Victoria :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won, Miwon. (2004). From Site to Community in New Genre Public Art: The Case of Culture in Action, i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Cambridge: MIT
Lacy, Suzzane. (1995). 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Bay Press.
Lyons, N. & LaBoskey, V. K. (2002). Why narrative inquiry or examplars for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n Lyons, N. & LaBoskey, V. K. (Eds), Narratvie inquiry in practice: Advancing 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 (pp. 11-27).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cNiff, Jean& Whitehead, Jack. (2009). Doing and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London, UK: Sage.
Piper, Adrian Margaret Smith. (1991). Impartiality, Compassion, and Modal Imagination. Ethic 101: 726
Willats, Stephen. (1990). Society Through Art. Utrecht, Netherlands.

(三)中文翻譯著作
Bourriaud, Nicolas.(2013)。关系美学。(黃建宏譯)。北京:金城。
Bishop, Claire.(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林宏濤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Danto, Arthur. Colmen.(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林雅琪、鄭惠雯譯)。臺北市:麥田。
Freire, Paulo.(2011)。希望教育學 重現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洪雯柔、楊州松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Lacy, Suzanne.(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 (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吳瑪俐等譯)。臺北市:遠流。
Kester, Grant. H.(2006)。 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Conversation Pieces:Community+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譯)。臺北市:遠流。
McNiff, Jean& Whitehead, Jack. (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朱仲謀譯)。臺北市:五南
Miles, Malcolm.(2000)。藝術.空間.城市(Art, Sapce and The City 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簡逸姍譯)。臺北市:創興。
Neuman, W. Lawrence.(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朱柔若譯)。臺北市:揚智。

(四)學術論文
呂佩怡(2008)。藝術介入臺北東區:粉樂町I 與II展覽所激起的漣漪效應。收於《臺灣社區藝術行動案例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專輯》。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頁261-276。
呂佩怡(2011)。「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2011年7月號。頁76-86。
葛傳宇、陳湘媛、鄭淑慧(2012)。行動導向之跨文化溝通學習—以瑞濱國際志工營為例。2012年政治大學通識教育與學生學習成效評量國際學術研討會。
葛傳宇、鄭淑慧(2013)。跨越競爭力藩籬— 瑞濱國際志工營對弱勢學童之學習影響。
陳湘媛、葛傳宇、鄭淑慧(2013)環境藝術營造開啟弱勢學童美學新視野---以瑞濱藝術與品格教育冬令營為例。2013年臺灣藝術大學「人文與藝術跨領域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
陳湘媛、葛傳宇、鄭淑慧(2014)。社群藝術開啟弱勢學童生命新視界— 以2013瑞濱藝術與品格教育營G4為例。2014年臺北藝術大學「ARTS@EDU.TAIWAN」藝術•翻轉•教育研討會。
吳思慧(2002)。公共藝術十年總體檢--關於「民眾參與」與「公共化過程」。收於林栢年(主編),文建會2002文化環境年--公共藝術論壇實錄(頁166-171),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慎慎(2007)。藝術介入公共生活-藝術實踐的社群學習。收於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市:遠流。頁83。
洪儀真(2013)。村即是美術館,美術館即是村:台南土溝農村美術館的敘事分析。《現代美術學報》第26期。頁5-35。
張晴文(2011)。臺灣公共藝術政策中的公共性意涵。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論壇III,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
謝思盈(2016)。「當蒲公英落地」-弱勢兒童與藝術教育行動方案。2016年東華大學教育美學學術研討會。
謝思盈(2017)。「藝象瑞濱. 紮根阿美」藝術計畫-社區中的藝術行動經驗。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創藝創新研討會。
鄭淑慧、葛傳宇、陳湘媛(2012)。搭起學生與世界的橋樑—從瑞濱國際志工營談全球教育與弱勢學生學習的另一種模式。2012淡江大學全國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廖億美(2007)。命名的渠道或自然的創造,公民美學的論述建構及其回應與反思。收於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市:遠流。頁62。
余光弘(1996)。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集刊,51期,頁59-72。
黃海鳴(2002)。介入日常生活的藝術。收於《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臺北市:遠流。

(五)未出版資料
Dream High策展團隊(2013)。Dream High夢想起飛藝術實驗計劃。展覽企劃書。
國際紅豆社(2015)。參與紅豆社動機量化統計結果。招生問卷。
濱海的種子執行團隊(2016)。濱海的種子計劃書。
彩繪大象藝起來團隊(2014)。「藝象瑞濱.紮根阿美」藝術計畫。計劃書。

(五)網頁資料
文化部(2016)。臺灣社區通-關於社造。取自:http://communitytaiwan.moc.gov.tw/Category/List/%E9%97%9C%E6%96%BC%E7%A4%BE%E9%80%A0#tab1
呂佩怡(2012)。讓不可見可見—《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之力量所在。取自:bambooculture.com/news/782
Tate Museum (2015a). Art Term: Community A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te.org.uk/art/art-terms/c/community-art
Tate Museum (2015b). Turner Prize Winn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te.org.uk/visit/tate-britain/turner-prize/winn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