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盈智(譯)(2005)。Malcolm Williams著。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韋伯
王怡人(2004)。海事類科技藝競賽─新生代菁英輩出。技術及職業教育,84,64-65。
王思堯(2004)。學習教材與認知風格對於學習績效與教材評量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2NCU05396109)王天津、廖淑觀(2003)。運用TOPSIS方法於網頁設計競賽選手評選之研究。「第四屆產業資訊管理學術暨新興科技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輔仁大學。
王國興(2000)。後設認知、情緒特質、成就動機與高職汽車科學生職業技能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9NCUE0037013)王裕德(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環境中合作學習對技職校院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9NCUE0037042。)王志永(1996)。實用技能班學生個人背景、自我統整與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5NCUE0037001)石家妃(2008)。高工電機類科技能優秀學生時間管理與基本學科成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3NCUE5037121)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2014)。技能競賽專區。取自http://worldskills.labor.gov.tw/index.jsp。
江益添(2007)。電腦輔助繪圖於機電整合的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5THCT7489008)江文雄(2000)。職業類科教材教法。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8)。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呂淑娟(2004)。我國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導師班級經營與領導效能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2NCUE5036010)李堅萍(2006)。提昇技能教學的練習教學法。國教學報,18,105-106。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李隆盛(2001)。美國能力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就業與訓練,19-3,37-45。李隆盛(2000)。人力資源發展概說。載於李隆盛、黃同圳合編,人力資源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李德高(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堅萍(1996)。提昇技能教學的練習教學法。技術及職業教育,31,40-41。李隆盛(1994)。學習與成長(六),練習教學法,194。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何建霖(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略之研究-以「電腦輔助機械製圖」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7NCUE5037032)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林佳沂(2013)。全國工科技藝競賽成功培訓模式之研究—以工業電子職種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101NCUE5037039)林汝峯(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工業配線」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7NCUE5037100)林致瑋、林永順(2007)。鷹架理論對技術教學的省思—以機械實習為例。「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系。
林益昌(2003)。我國建教訓合作教育訓練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2NTNU4037005)汪文俊(2003)。我國高職工業類學生學習風格及對教學風格偏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1TIT00677008)侯世光、高德宏(1999)。全國技能競賽模式之研究--以家具木工職類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洪嘉穗(2005)。影響全國技能競賽得獎高職學生創意發展因素及高峰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3NTNU5284018)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五南。
敖克定(2011)。我國國際技能競賽製造與工程技術類群裁判能力內涵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100NCUE5037027)康鳳梅、許榮添、簡慶郎、詹世良(2010)。製圖實習Ⅰ。臺北:全華。
康鳳梅、鍾瑞國、李金泉(2000)。技職校院機械相關係電腦輔助製圖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65 - 76。
康自立(1990)。高工機械群機械科學生技術能力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自成(2008)。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車床」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7NCUE5037029)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紹勳(2003)。研究方法。臺中:滄海。
張宗憲、林炎旦(2000)。職業學校技藝競賽實施成效與發展策略之研究。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政策組,1-13。
許秀婉(2009)。國際技能競賽指導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冷凍空調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8NTNU5037114)邱年鴻(2003)。高職機械群技能選手訓練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2NTNU1037010)
曾璽佳(2008)。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對高職學生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全國商科技藝競賽文書處理職種選手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6NTNU5037075)黃璿芳(2010)。影響高級中等學校商業類科餐旅職類技藝競賽選手獲獎因素之研究—以指導教師觀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9NCUE5037012)黃重發(2010)。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電腦修護工職種得獎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埔里高工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9NCUE5037034)黃芳輝(2007)。國際技能競賽銲接職類選手應具備的專業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5TIT05677011)黃永春(2006)。電腦輔助製圖與實習Ⅰ。臺北:台科大圖書。
黃光雄(2004)。教育概論。臺北:師大。
黃營杉、汪志堅(譯)(2004)。Fred N. Kerlinger,著。研究方法。臺北:華泰。
黃淑青(2000)。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9NCUE0037038)黃振盛(1998)。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6NCUE1037001)湯誌龍(2000)。應用鷹架理論規劃技能學習教學活動。
南港高工學報,18,1-11。
楊萬和(2000)。國際技能競賽板金職類之彙總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9TIT00677010)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裴新寧(2003)。東西理念碰撞:建構對教育的理解。開放教育研究,41,12-14。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87NCUE0037026)趙志揚、劉豐旗、莊智鋒、黃振盛(2003)。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之高職新課程教學策略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趙志揚、鍾瑞國、張志隆、張鋒偉(1996)。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鉗工技術能力發展之研究。「第11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臺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郭金發(2010)。全國技能競賽獲獎選手個人特質與培訓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門窗木工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9NCUE5037015)郭明德(2002)。班級經營理論、策略、實務與研究。臺北:五南。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14。劉世閔、王為國、張奕華、許正妹、黃世奇、羅國俊(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Note 8為例。臺北:心理。
劉樹春、李躍宇(2005)。基於AutoCAD的機械設計製圖手冊的開發應用。工程圖學學報;26,18-25。
陳玉滿(2012)。我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女裝職類選手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101NCUE5037041)陳燕芬(2008)。技藝競賽教具製作選手培訓策略與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7NTNU5808018)陳繁興(2007)。以紮根理論探討技優學生之特質---以電機電子群金手獎學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516-S-018-006-MY2),未出版。
陳昆城(2006)。我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策略之研究-以第38屆家具木工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4THU00636024)陳文宗(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與競技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及選手滿意度、團隊凝聚力與團隊目標達成度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3NCUE5037049)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盧一誠、謝省民(2003)。技能競賽廣告設計職類選手訓練模式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7,63-85。賴育盟(2009)。教學卓越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補習教育業三位教師個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7NCUE5037063)賴昶傑(2007)。全國技能競賽施工技術與標準化評分之探討—以油漆裝潢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5YUNT5662007)賴政宏(2005)。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4NTNU5198001)錢家興(2002)。國際技能競賽模具工職類選手培訓成效評判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1NTNU1037008)謝秀珍(2003)。學習3D電腦製圖對高工製圖科學生學習成就與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1NCUE0037034)謝錫湖(2002)。技能檢定術科測驗對高職模具科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0TIT00677006)謝陽彬、王春龍(1990)。台灣區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工業配線工」職種實施改進之研究。第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1),52-56。
職業訓練局(2009)。職業訓練法。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法令查詢系統。
顏春財(2011)。國際技能競賽模具職類選手技能學習歷程與培訓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9NCUE5037030)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建構扎根理論。臺北:五南。
鄢春豔、梁德才、賴興余、鄧學雄(2005)。基於AutoCAD工程製圖習題自動批改系統的研究與實現。現代製造工程;2005,105 - 107。
鄭光臣(2014)。製圖實習Ⅰ。臺北:龍騰。
蕭育琳(2010)。工科技藝競賽機械相關職種選手獲獎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8NCUE5037058)蕭錫錡(1991)。機工類技能檢定評量模式之研究。高雄:復文。
貳、西文部份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357-376.
Adams, A., Carnine, D., &; Gersten, R. (1982). Instructioal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content area texts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8, 27-53.
Bodrova, E., &; Leong, D. J. (1996). Tools of the mind. NJ:Englewood Cliffs.
Crabtree &; Miller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aipei: weber.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392-4314). NY: Macmillan.
Elliott, S. N., Kratochwill, T. R., Littlefield, J., &; Travers, J. (1996). Educationa Psychlogy, Effective Teach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NY: Madison, Brown &; Beuchmark.
Fitts, P. (1962). Factor in complex skill training. In R. Glase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Flanders, N. A. (1967). Teacher influence in the classroom. In E. J. Amidon &; J. B. Hough, Interaction analysis: Theory rearch and application.
Gagné, R. M. (1977). The conditions of learing. 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rugh Press.
Johnson, J. M. (2002). In-depth Interviewing. In J. F. Gubrium &; J. A. Holstein (Ed.).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 (pp. 103-119). USA:Sage Publications, Inc.
Maslow, A. H. (1968). Som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ies. Harward Educational Review.
Neisser, U. (1976). Congitive Psychology. NY: Academic Press.
Paul, D. C. (2011).Strategy of Civil Service Training: The Role of Training Strategy in Civil Service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Piaget, J. (1970). Understanding causality. NY: Norton.
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 (1991). 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3, 97-107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