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楊明祥(2003)。融入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中光學單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鳳君(2010)。概念構圖學習策略對國二學生概念連結能力之影響-以「電解質與酸鹼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素妃(2007)。運用概念圖教學探究國中生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壓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鍾文憲(2013)。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民中學學生在自然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磁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楊慧珍(2011)。運用概念圖策略於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侯莉屏(2008)。遊戲化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以入侵紅火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薌茹(1994)。概念構圖教學在國中生物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溫存儒(2002)。探究國一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之參與內涵及其參與動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魏韶葳(2015)。桌遊「妙語說書人」融入國小國語補教教學計畫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駱羿妏(2006)。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字彙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張詩朋(2015)。識字桌遊對學齡前兒童文字萌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黃千玳(2016)。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陳秋米(2012)。將環保意識導入土豆島地主遊戲玩具之研究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士豪(2007)。應用概念圖教學探討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功」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石裕惠(2016)。桌上遊戲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蔡佳玲(2013)。應用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理論於國小平面幾何圖形概念桌上遊戲開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湯金花(2017)。應用桌上遊戲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學生之學習動機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張堙森(2017)。數位桌遊對原住民國小高年級學生臺灣歷史學習成效之設計本位研究-以清領時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蘇昱暘(2013)。設計桌上遊戲做為國小自然科教學輔助工具之研究—以「昆蟲的一生」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潘怡勳(2015)。探討桌上遊戲融入於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尤晨筠(2017)。桌上遊戲融入自然科教學對國小六年級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沈杏姿(2017)。桌上遊戲對國中學生化學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林韋伸(2016)。結合認知學習理論之化學教育桌遊:心流分析與材質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妍儀(2003)。國中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概念構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邱森德(2006)。後設認知與概念構圖對封閉與開放式任務搜尋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陳輝雲(2017)。以概念圖探討八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版本在輔助閱讀理解上的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吳建明(2008)。非營利組織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臺東縣救國團所屬社會基層團務組織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王桂分(2008)。低社經背景不同學業成就學童之學習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羅翌禎(2014)。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祈伶(2015)。實施探究教學對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低成就生科學學習動機和科學學習參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第二版)。新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初版)。新北市:揚智文化。
蔡文榮(2004)。活化教學的錦囊妙計。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長鵬(2008)。遊戲與學習(初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余民寧(1999)。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文化。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郭重吉(1996)。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49,16-24。
張同廟(201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反思與領導能力之關聯性探討。止善學報,13,145-170。
楊龍立(2006)。講述式教導及接受式學習的實施-前導組織的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0,61-74。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4。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1-90。
謝慶華、段曉林、靳知勤、陳淑貞(201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參與量表的發展與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24(3),249-273。
洪嘉駿、施昆易、王淑卿、董曜瑜、王國華(2018)。一個混成式案例教學模式應用於非正式科學師資培育之成效:由學習參與和學習感受觀點。科學教育學刊,26(2),171-196。
蔡清田(201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209,1-19。
師說雜談(2017)。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取自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5mganv8.html。
Doghair, J.(2006)。淺談桌上遊戲的分類。天鵝桌遊報。http://swanpanasia.com/blog/?p=23。
維基百科(2017)。桌上遊戲。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桌上遊戲。
二、 英文部分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E. M. Hetherington (Ed.) & P. H. Mussen (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693-774). New York, NY: Wiley.
Kinnear, J. (1994). What science education really says about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concep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72455)
Otten, S. (2008). Reflections on some work of jean piaget. Retrieved from https://msu.edu/~ottensam/Otten_911_piaget.pdf
Lee, O. & Anderson, C. W. (1993). Task engagement and conceptual change in middle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3), 585-610.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denburg, R. (1989). The great good places. New York, NY: Marlowe & Company.
Stoddart, T., Abrams, R., Gasper, E. & Canaday, D. (2000). Concept maps as assessment in science inquiry learning- a report of methodolo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12), 1221-1246.
Goldsmith, T. E., Johnson, P. J. & Acton, W. H. (1991). Assessing structural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88-96.
Van Meter, P. (2001). Drawing construction as a strategy for learning from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 129-140.
Wang, M.-T., Fredricks, J. A., Ye, F., Hofkens, T. L., Linn, J. S. (2016). The math and science engagement scales: Scale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3, 16-26.
Appleton, J. J., Christenson, S. L., & Furlong, M. J. (2008).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school: Crit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the construc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5), 369-386.
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 Paris, A. H. (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1), 59-109.
Kearsley, G., & Shneiderman, B. (1999). Engagement theor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5), 20-23.
Kuh, G. D. (2003). What we’re learning about student engagement from NSSE: Benchmark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s.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5(2), 24-32.
Kuh, G. D. (2009). What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 need to know about student engag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0(6), 683-706.
Ryan, A. M., & Patrick, H. (2001). The classroom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hange in adoles-cents’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during middle schoo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2), 437-460.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M.-T., Fredricks, J. A., Ye, F., Hofkens, T. L., Linn, J. S. (2016). The math and science engagement scales: Scale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3,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