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4: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繻丹
研究生(外文):CHANG, HSU-TAN
論文名稱:Be the One: 性霸凌防治融入藝術課程
論文名稱(外文):Be the One:Art Curriculum Integrated with the Sexual Bully Prevention Program
指導教授:吳岱融吳岱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DAI-RONG
口試委員:江學瀅余昕晏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SHYUE-YINGYU, HSIN-YEN
口試日期:2019-05-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性霸凌差異性別平等友善校園
外文關鍵詞:sexual bullyingdifferencesexual equalityfriendly camp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研究者在國小擔任輔導組長,負責性別平等教育業務,經觀察性霸凌的行為樣貌在國小多半以言語及惡作劇為主,然學校常以學生偶發事件處理而失去輔導契機,讓研究者意識到若性霸凌防治教育未落實,校園反而成為霸凌者施暴的舞台,「關懷」與「友善」將僅止於字面上的名詞而非動詞。
依研究者於教學現場的觀察,受凌者通常有生理、性別氣質等差異特質,而霸凌者為彰顯自身的位階與權力,多半選擇差異少數霸凌之,因此研究者欲以看的見的「差異」,帶著孩子討論抽象的「權力」,讓孩子「學習與差異共處」。以富開放與自由特質的藝術,柔性地開啟孩子的性別意識,讓孩子真正能夠接納與擁抱差異,進而思考面對性霸凌事件的作法,於是研究者開始思考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問題:如何透過藝術課程協助學生面對性霸凌,以朝向一個更為性別友善的校園前進。
研究者以上述理念及現有的教學研究作為《Be the One》自編課程設計之基石,以8位中高年級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實施長達7個月的課程,藉由「培力」、「共創」、「宣導」三階段,逐步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性霸凌,並以文本分析、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研究結果指出課程能培養學生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與反思能力,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差異並尊重差異;而當疑似霸凌事件發生時,學生協助受凌者的意願提升,有些同學更勇於伸出援手,讓環境多了一份友善與關懷;而本次課程在現有的課程框架及社會對性平教育多有疑慮的氛圍下,以「時間」及「連結重大議題」爭取更多發展空間,以培訓「友善校園大使」營造課程之正向吸引力,獲得學生、家長、宣導班級導師的大力支持與迴響,期許能與更多人一同共創更為性別友善的校園環境,一起成為那位重要的他/她,Be the One!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is a Section Chief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at a primary school and is responsible for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sexual bullying at a primary school has two main states. One is verbal bullying, and the other is mischief. For these two states, they tend to be regarded as occasional incidents instead of dealing with them seriously, properly and in time. The researcher is aware that if the prevention of sexual bullying cannot be practiced thoroughly, the problem will be getting worse at school. Care and kindness will only be an empty talk.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at school, the victims of sexual bullying are usu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in their physical features or gender expression. The bullies often bully those who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fewer in number to show their status and pow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make 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o lead children discussing the abstract power. Hopefully, by doing so, children can learn to get along with difference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used art featured openness and freedom to make children have Gender Awareness gradually and be willing to accept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find out strategies for solving sexual bullying, the researcher ponders the main questions: How to help students face sexual bullying through art courses and how to build up a friendlier school toward gender issues?
The researcher’s self-editing course, Be the One, is based on the above thoughts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nowadays. The main sample of the study is eight students from grade three to six and the courses were taught for seven months. With three phases-they are empowerment, co-creation, and propaganda,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sexual bullying deeply. Beside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extual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know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rt courses are able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itiveness and reflection toward sexual issues, making them view differences from diverse angles and learn to respect differences. When suspected bullying happens,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help the victims is promoted. Some students even take action to help them and this contributes to a more friendly and caring school. With most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sexual e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society and the frame of school curriculum nowadays, the researcher aims to find more time teaching the courses and connect them to significant current issues. By cultivating Campus Friendly Ambassadors, the courses become more attractive and positive. They gain support from students, parents and homeroom teachers. Hopefully, the courses can help creating a more friendly school toward gender equality and everyone can be the critical one who supports other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現況 1
(二) 造成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不減反增的可能因素 3
(三) 國小階段性霸凌事件現況 7
(四) 性霸凌就在我們身邊 8
(五) 尋找性霸凌事件的成因與因應,朝性別友善校園邁進 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一) 研究對象 14
(二) 研究限制 1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5
(一) 性霸凌 15
(二) 性別氣質 15
(三) 性取向 15
(四) 友善校園 1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性霸凌的成因 17
第二節 差異:女性主義視角 21
(一)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欲抹除的差異 22
(二)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看差異—不便的差異 23
(三) 基進女性主義看差異—歌頌差異 24
(四) 後現代女性主義看差異—擁抱差異 26
(五) 後殖民理論看差異—與差異共舞 27
第三節 關於性霸凌的小學課程設計 35
(一) 課程設計與分析 36
(二) 繪本內容簡述與分析 43
(三) 性霸凌的繪本教學分析 4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2
(一) 文本分析 52
(二) 深度訪談 54
(三) 參與觀察 55
第二節 研究期程 55
(一) 研究流程 55
(二) 研究時程 58
(三) 研究對象 60
第肆章 《Be the One》課程設計 61
第一節 課程設計背景 61
第二節 課程架構與單元設計 65
(一) 課程架構 65
(二) 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68
第伍章 《Be the One》課程實踐 80
第一節 培力階段 81
(一) 看見差異 81
(二) 多元的差異 93
第二節 共創階段 103
(一) 放下偏見,向差異學習 103
(二) 同理霸凌事件中的他/她,我們能為他/她做些什麼? 104
(三) 覺察性別刻板印象 108
(四) 從演戲到廣播劇-置身其中,深刻體悟性霸凌 110
第三節 宣導階段 115
(一) 整裝出任務 115
(二) 任務達成-學弟妹的回饋 122
(三) 持續的任務-覺察與行動 135
第陸章 結論 141
一、 在現有的課程框架中,以「時間」及「連結重要議題」為性平教育爭取更多發展空間。 141
二、本課程能讓學生以不同視角看差異,牽起差異一同共創更為性別友善的校園環境。 142
三、研究省思 145
附件(一) 家長同意書 148
附件(二) 學習單1 151
附件(三) 學習單2 152
附件(四) 學習單3 153
附件(五) 學習單4 154
附件(六) 學習單5 155
附件(七) 回饋單 156
附件(八) 研究者日誌 157
附件(九) 廣播劇劇本 213
附件(十) 訪談同意書 221
參考書目 223

一、中文書目
王文科、王智弘(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昱婷(1999)。國小學童霸凌行為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線上論壇】。取自http://research.sinica.edu.tw/teen-friend-network-bully/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余治瑩(譯)(2001)。奧利佛是個娘娘腔(原作者:Tomie dePaola)。臺北市:三之三。(原著出版年:1979)
宋國誠(2007年9月8日)。後殖民主義概述【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mmdmt777.tian.yam.com/posts/11686805
李淑菁(2010)。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30,120-129。
林真美(譯)(1998)。愛花的牛(原作者:Munro Leaf)(繪者:Robert Lawso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
林文寶、嚴淑女主編(2002)。性別平等優良讀物100兒童版。臺北市:教育部。兒童福利聯盟(2006年9月27日)。2006年兒童校園性霸凌現況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7月3日)。2012年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2017年8月25日)。2016年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
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原作者:Robert J. C. Young)。臺
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
周愫嫻(199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期刊,7(1),31-48。
幸佳慧 (105年5月1日)。十年等待「一道彩虹的到來」【親子天下】。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
性別平等教育法(2013年12月11 日)
邱靖惠、蕭慧琳(2009)。臺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47-170。
洪文龍(101年1月4日)。性別友善校園。取自: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00119
柯清心(譯)(1998)。不怕小孩問sex: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原作者:Justin
Richardson、Mark A. Schuster)。臺北市:大辣。(原著出版年:2004)
留佩萱(2016年1月21日)。你的感覺如何?從繪本和孩子一起探索情緒。取自
https://counselingliu.com/
唐淑華(2001)。閱讀治療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月刊,184,38-44。
翁福元(2013)。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2010年3月31日)。什麼原因造成孩子變成霸凌?。國際厚生健康園區電子報。取自http://www.24drs.com/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
許甄倚(2017)。川普時代的批判性閱讀:重溫奧菊.蘿德的有色酷兒差異連線政治。人社東華電子季刊,13。
陳芬苓(2010)。性別平等政策與法制之檢討及實施成效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PLN-098-029),未出版。
陳彥文(譯)(2011)。霸凌不要來(原作者:Sherryll Kraizer)。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原著出版年:2007)
陳書梅(2009)。用繪本談情緒。親子天下,2009年4月號:210-213。
彭淮棟(譯) (2004)。後殖民理論(原作者:Bart Moore-Gilbert作)。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9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doi:10.7014/TCYC.200008.0005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市:巨流。
楊清芬(譯)(1998)。威廉的洋娃娃(原作者:Charlotte Zolotow)(繪者:William Pene du
Bois)。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72)
葉丙成(2017年8月23日)。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index
葉丙成(2018年1月11日)。菜鳥被迫接手行政 台灣基層教育大災難。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index
葛芃蓁(2009)。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一所小學的觀察(碩士論文)。取
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5718780318542599883
趙剛(2006)。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2:147-189。
劉美慧(譯)(1999)。教學越界-教育及自由的實踐(原作者:bell hooks作)。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鄭淑婷、吳仁捷、張文川、賴筱桐(2011年10月31日)。被笑娘娘腔 國中生自家7樓跳樓亡。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謝明珊(譯) (2011)。後殖民的挑戰:邁向另類可能的世界(原作者:Couze Venn作)。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6)
謝蕙心(譯)(2002)。我是老大(原作者:Thierry Lenain)(繪者:Delphine Durand)。臺北市:米奇巴克。(原著出版年:1999)
顏正芳(2000)。兒童青少年校園霸凌經驗和心理健康之關連性。臺灣精神醫學,24,3-13。
蘇芊玲、蕭昭君(2006)。擁抱玫瑰少年。臺北市:女書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28-29,臺北市: 高等教育。
王怡婷(2012)。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尊重與關懷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kq7jgz
蔡佩蓉(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5pg9y2
翁僥秋(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一年級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6k7kpv
吳珮寧(2016)。繪本教學實施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之成效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cvn67f
許素婷(2008)。繪本教育團體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mfhzgt
黃蘭茵(2011)。運用繪本進行人權教育之教學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xjzx6r
黃秀雯、徐秀菊(2004)。繪本創作之創意思考教學研究-從觀察、想像到創意重組。藝術教育研究,8,29-71。

二、英文書目
Gayatri C. Spivak(1987)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GLSEN(2015).The 2015 National School Climate Surve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lsen.org/article/2015-national-school-climate-survey
Harvey Fierstein& Henry Cole(2002).The Sissy Duckling.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Hightow-Weidman et al.( 2011)Racial and sexual identity-related maltreatment among minority YMSM: prevalence, perception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Lines, D.(2008).The bullies: understanding bullies and bullying. UK: Jessica kingsley.
Mills, G.E.(2014).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Olweus, D.(1993) Bull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Cambridge,MA:
Blackwell.
Rigby, K.(1996).Bullying in school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Rivers, I., Duncan, N.,& Besag, V.E.(2007).Bulling: A handbook for educator and parents.
Westport, CT: Praeger.
Veenstra, R., Lindenberg, S., Munniksma, A., & Dijkstra, J. K. (2010).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Status, Affec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Child Development, 81(2), 480-486. DOI: 10.1111/j.1467-8624.2009.01411.x
Wachtel, P. (1973). Psychodynamics, behavior therapy and the implacable experimenter: An
inquiry into the consistency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3,324-34.
Whitford, Margaret, ed.(1991).The Irigaray Reader. London: Basil Blackwe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