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5: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承恩
研究生(外文):WU, Chang-En
論文名稱:體適能訓練對身體組成、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之研究-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or Body Composi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Regular Exercise-Taking of CollegeStudents without Sports Habits
指導教授:王保進王保進引用關係韓大衛韓大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Bao-jin
口試日期:2019-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大專學生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體適能訓練
外文關鍵詞:college studentsregular motorcognition and behavior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體適能是身體適應日常生活與環境的綜合能力之基礎,然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規律運動,且體適能表現普遍不佳。本研究旨在了解平時沒有規律運動大專學生之身體組成及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的現況;同時設計一套十週體適能訓練課程,分析平時沒有規律運動之大專學生,經過訓練課程後在身體組成、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上之差異與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一所私立技術學院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為母群體,隨機抽取50名學生為樣本,透過真實驗之隨機化前後測實驗設計,將樣本隨機分派至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25名樣本。資料處理利用SPSS 23.0進行分析,將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及皮爾遜績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得以下研究結果:(一)平時沒有規律運動習慣大學生經過十週體適能訓練課程後身體組成現況屬良好程;(二)經過十週體適能訓練課程後,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之實驗組大學生在運動習慣現況、身體組成、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上表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大學生;(三)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身體組成、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關係之分析,實驗組在身體組成六項指標,多數皆達.05顯著,除了體脂肪與骨骼肌、基礎代謝率,其他皆是正相關。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培養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強化身體組成及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之具體建議。
Physical fitness is the basis for the body'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dapt to daily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regular exercise, and their physical fitness is generally po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ody composition and regular movement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who do not regularly exercise. At the same time, a ten-week fitness training course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regular exercise. After the training course, they are in the body. Composition, regular movement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situations.
In this study, a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 did not have sports habits as a parent group. 50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samples. Through randomized pre- and post-test experiments, the sampl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25 samples. The data processing was analyzed by SPSS 23.0, an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single-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chi-square percentage homogeneity test and Pearson performance difference were analyze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ere is no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After the ten-week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course, the phys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is a good course; (2) After the ten-week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cours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exercise habits usually have exercise habits. Body composition, regular motor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llege students; (3) There was no exercise habits in college students' body composition, regular movement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med six indicators in the body, most of them .05 was significant, except for body fat and skeletal muscle, basal metabolic rate, and oth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to train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exercise habits to strengthen their body composition and regular exercis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育教學與體適能訓練 7
第二節 體適能測量指標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身體組成之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 31
第五節 體適能訓練與身體組成、規律運動關係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實驗設計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43
第六節 統計方法 47
第四章 結果分析 48
第一節 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身體組成現況與差異分析結果 48
第二節 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運動習慣現況與差異分析結果 56
第三節 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現況與差異分析結果 64
第四節 體適能訓練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訓練成效之分析結果 72
第五節 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大學生身體組成、規律運動認知與行為關係之分析結果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中文部分 95
英文部分 99
附錄
附錄一 問卷 100
附錄二 受試者須知及同意書 103
附錄三 健康狀況調查表 104
附錄四 實驗組學生身體組成之前測資料 104
附錄五 實驗組學生身體組成之後測資料 105
附錄六 控制組學生身體組成之前測資料 106
附錄七 控制組學生身體組成之後測資料 107
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方進隆、黃泰諭(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王建楠、李璧伊(2015)。缺乏身體活動之不良健康效應: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2(1),9-19。
江界山(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體適能。大專體育,42,11-12。
江漢聲、林華韋、黃泰源、陳嘉遠(2017)。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107年體育教師名錄。
江漢聲、林華韋、黃泰源、陳嘉遠(2018)。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108年體育教師名錄。
朱作仁(1994)。皮亞傑。載於顏慶祥、湯維玲編:教育百科辭典,151-152。臺北市:五南。
余瑩瑛(2003)。醒吾技術學院學生運動習慣與體適能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吳蕙米(2000)。不同強度有氧運動與熱量攝取控制對身體組成及生理相關因素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51,46-54。
李志峰(2010)。大葉大學學生體育課程、運動設施 需求與教學滿意度、選課考量因素之調查研究。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6(2),23-34。
李寧遠、巫錦霖(2007)。運動營養學。臺北市:香華園出版社。
卓俊辰(2000)。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中教育,13,12-19。
林于嘉、陳裕鏞(2011)。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lndex) 可以直接預測體脂肪百分率嗎?體育學系系刊,(11),1-12。
林正常(2005)。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佳慧、陳良城、張幸初、曾雯琦、蔣立琦、蔣尚霖(2014)。護理人員體適能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台灣復健醫學雜誌,42(1),11-22。
林房儹、陳惠美(2003)。南投縣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推動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2,30-36。
侯堂聖、邱思慈、張家銘(2012)。國立嘉義大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46-157。
施致平、黃蕙娟(2011)。回顧與展望:我國校園體適能推廣策略與其效益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2),201-212。
施國森、陳秀珠、張世沛、黃若飴(2010)。中部地區某科技大學新生體適能評估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15-30。
洪升呈(2014)。龍華科技大學學生體育選課動機調查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34,109-122。
殷肖箴(2000)。怎樣幫過胖兒減肥。台北市:金波羅文化。
高文揚、陳明宏、張世沛、施國森、盧美麗(2012)。原住民大學生身體組成現況調查研究-以國立勤益科大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6(3),68-79。
張世沛、陳培季、李翠娥、張意德(2013)。大學生身體組成、心肺耐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7(3),33-43。
教育部(2000)。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教育部體育署,台北市。
教育部體育署(2014)。101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387868790870.pdf。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06)。88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模研究 。取自https://www.fitness.org.tw/model01.php。
許能麗(2003)。依山傍水活力金門-金門縣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執行概況。國民體育季刊,32,22-24。
郭家驊、陳九州、陳志中(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180-192。
陳玉芳(2013)。體育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成效評估。運動與遊憩研究,8(1),1-12。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
陳依伶(2018)。運動介入對血液透析病患身體組成、疲憊感受、生活品質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陳明坤、張世沛(2006)。探討游泳教學課程對大學生身體組成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107-116。
陳奐杰(2018)。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的訓練量對身體組成與脂肪激素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思維、李勝雄(2012)。體適能研究現況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5,34-45。
陳盈淳(2014)。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之探討-以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31-38。
陳逸政、李俞麟、王傑賢(2013)。大專學生體育課參與情形與體適能現況調查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86-110。
林勁宏、盧淑雲、洪大程、游文彬、許美智(2011)。大學生身體組成與脂肪分布之探討。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2,31-40。
范振義(2006)。大學生身體組成、情緒智力及自尊心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顯宗(2003)。台北縣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推動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2,25-29。
馮柏菁(2004)。不同型態之運動對於骨質密度、肌力及身體組成之相關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35-150。
黃立賢(2003)。運動新北縣健康好生活台北縣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執行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2,17-21。
黃偉揚(2017)。大學體育課程法令規範與必選修制度。大專體育, (140),19-26。
廖家祺(2001)。中等強度有氧舞蹈訓練對女性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值及抗氧化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中市。
蔡葉榮(201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健康體適能分析~以98學年入學新生為例。國北教大體育,(5),87-97。
蔡櫻蘭、桃漢禱(2005)。女性體脂肪和體脂重預測公式之建立。大專體育學刊,7(1),287-296。
鄭智仁、王志全、廖威彰(2011)。不同學年大學新生健康體適能分析之研究-以交通大學為例。交大體育學刊,1,74-84。
盧廷峻(2010)。不同身體組成對體適能表現與運動態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3),15-32。
鍾瑞文(199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載於郭為藩編:現代心理學說,337-362。師大書苑:臺北市。


英文部分
Piaget, J. (1968). Le point de vue de Pia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 281- 299.
Moore, G., Durstine, J. L., Painter, P., &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16). ACSM's Exercise Management for Person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abilities, 4E. Human Kinetics.
Nicklas, B. J., Penninx, B. W., Cesari, M., Kritchevsky, S. B., Newman, A. B., Kanaya, A. M. & Harris, T. B. (2004). 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Study. Association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with incid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lder men and women: the 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Study.Am J Epidemiol,160(8), 741-74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WHO monographs on selected medicinal plants(Vol.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eillard, J., Champagne, F., Klazinga, N., Kazandjian, V., Arah, O. A., & Guisset, A. L. (2005). A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hospitals: the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PATH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17(6), 487-49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US). (2001). HIV prevalence trends in selected pop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skell, W. L., Lee, I. M., Pate, R. R., Powell, K. E., Blair, S. N., Franklin, B. A. & Bauman, A.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16(9), 1081.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 179-21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