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育群(1999)。《國內外都市防災相關研究網路資訊系統之建置》,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尹海偉、孔繁花、宗躍光(2008)。〈城市綠地可達性與公平性評價〉,《生態學報》,第28卷第7期,頁3375-3383。
王永慈、游進裕、林碧亮(2013)。〈淹水對沿海地層下陷區之貧窮家庭的社會影響-以台灣西海岸漁村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11期,頁81-114。王清銀(2012)。《台北市防災公園災時安全管理之研究–以青年公園為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江俊浩(2008)。《城市公園系統研究》,西北交通大學景觀工程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行政院經建會(1989)。《都市災害型態及其應變措施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9)。《臺灣地區人口變遷對公共設施需求之研究-以中小學學校用地為例》,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98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何明錦(2004)。《台南市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示範計畫》,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何明錦(2006)。《新化鎮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示範計畫》,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何明錦(2006)。《頭份鎮竹南鎮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示範計畫》,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吳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呂大慶(2008)。《從卡崔娜颶風論美國州政府緊急事件管理的組織與功能》,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宋正娜、陳雯、張桂香、張蕾(2010)。〈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可達性及其度量方法〉,《地理科學進展》,第29卷第10期,頁P1217-1224。
李玉生、解鴻年、閻克勤(2010)。《新竹科學園區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示範計畫》,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李玉生、解鴻年、閻克勤、李怡先(2010)。《都市防災空間系統建立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都市地區為例》,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李宗勳(2010)。《兩岸災害救助之民間參與政策研究--以減災及風險管理為例》,災害救勵與社會工作研討會會議論文。
李威儀、陳志勇、簡妤珊、許慈君(2007)。《台北市內湖地區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杜建宏、張益山、包昇平(2007)。〈都市公共設施規劃為避難據點之適宜性評估–以嘉義市為例〉,《台灣土地研究》,第10卷第2期,頁23-48。
林宗弘、張宜君(2012)。〈不平等的災難:921地震下的受災風險與社會階層化〉,《人文及往會科學集刊》,第24卷第2期,頁P193-231。
林書存(2006)。《都市防災公園設施細部設計準則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
洪志忠(2009)。《都市化地區地震災後緊急避難據點規劃之研究-以板橋市華江公園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敏維(2011)。《從防災觀點探討都市公園之規劃設計-以屏東縣立運動公園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靜、張棟(2011)。〈城市防災公園植物配置設計研究〉,《現代園藝》,第15期,頁92。
徐勝一、陳志嘉、陳怡如(2010)。〈土石流災害的社會脆弱性研究-以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為例〉,《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2卷第2期,頁1-28。張益三、蕭江碧、陳伯勳、杜建宏、蔡柏全、張淵鈞(2002)。《地方層級都市防災規劃與改善管理計畫之研擬-嘉義市都市防災避難空間系統規劃示範計畫》,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郭彥廉、蕭代基、林彥伶、謝雯惠、張銘城(2009)。〈天然災害脆弱性與社經脆弱性因子之回顧〉,《災害防救電子報》,第42期。
郭香吟(2001)。《都市防災公園空間更新計畫模擬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景華公園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翼維(2012)。《鄉鎮市公園綠地永續使用及維護管理之研究-以桃園縣桃園市為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詹氏書局。
陳玉霜(2012)。《台北市都市防災公園基地保水設施設置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亮全、李清聖、游保杉等(2008)。《生活防災》,國立空中大學。
陳建忠(2006)。《民雄鄉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陳緯萍(2005)。《臺北市防災公園規劃與設計之研究-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惠光秀(2012)。〈高密度城市防災公園綠地規劃實例〉,《園林》,第5期,頁38-41。
黃定國(2000)。〈公園應用於都市安全防災規劃理念之探討〉,《公園綠地季刊》,第3期。
葉明武、王軍、陳振樓、許世遠(2009)。〈城市防災公園規劃建設的綜合決策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第25卷第2期,頁89-98。
葉政忠(2012)。〈脆弱度之定義、理論與指標介紹〉,《台灣海洋環境電子報》,第51卷。
葉高華(2013)。〈社會脆弱性可解釋九二一地震死亡率分布嗎?〉,《思與言》,第51卷第1期,頁135-153。葉偉傑(2004)。《都市公園防災效益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晉賢(2009)。《從空間公平角度探討公共設施分派評估架構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博士論文。廖興中(2013)。〈臺灣小兒科醫療資源空間可接近性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44期,頁1-39。劉光啟、武玉艷、葛兆帥(2009)。〈城市防災公園建設-以邳州市為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頁84-86。
劉書綺(2011)。《都市地區地震災害避難據點與避難路徑擇定之研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國雄(2001)。《大規模地震災害時防災公園評估基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蔡照華(2004)。《台北市南區防災主題公園規劃》,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蕭代基、李欣輯、楊惠萱、廖楷民(2010)。〈水災社會脆弱性指標之建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10卷第3期,頁163-182。鐘佳欣(2004)。《都市舊市屈緊急性避難據點之區位配置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dger, W. N., N. Brooks, M. Kelly, G. Bentham, M. Agnew and S. Eriksen. 2004, New Indicators Of Vulnerabil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 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UK.
Andrew C., and S. Robin. 2002, Earthquake Protection(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Sons Ltd.
Alcira, K., A. Margaret and C. Anne. 2003, Building Safer Cities: The Future of Disaster Risk. The World Bank.
Berke, P. R. and T. Beatley. 1992, Planning for Earthquakes: Risks, Politics, and Policy. Baltimore: John Hopins.
Chang, H. S.(2003). “Simul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alized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lanning, 30︰29-45.
Cutter, S. L., B. J. Boruff and W. L. Shirley,(2003). “The Vulnerability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Vulnerabilit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1)︰1-12.
Cutter, S. L., B. J. Boruff and W. L. Shirley,(2003).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4(2)︰242-260.
Cutter, S. L., L. Barnes, M. Berry, C. Burton, E. Evans, E. Tate, and J. Webb,(2008). “A place-based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natural disasters.” Journal of Planning, 18︰598-606.
Jang, C. L. and C. H. Pan,(2005). “Institution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natural Disaster Relief.” The Chinese Publice Administration Review, 15(3)︰65-90.
Kasperson, R,(2001). “Vulnerabilit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 Update, 1(2)︰2-3.
Kienberger, S., S. Lang and P. Zeil,(2009). “Spatial vulnerability units ︰ expert-based spatial modelling of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 the Salzach catchment,.” Austria, Nat. Hazards Earth Syst., 9(3)︰767-778.
Liu, S. and X. Zhu, (2004). “An integrated GIS approach to accessibility analysis.” Transaction in GIS, 8(1)︰45-62.
Luo, W. and Y. Qi,(2009). “An enhanc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 (E2SFCA) methed for measu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Health & Plance, 15︰1100-1107.
McGrail, M. R. and J. S. Humphreys,(2009). “Measu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 care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Applied Geography, 29︰533-541.
Mcgranahan, G., D. Balk and B. Anderson, (2007). “The rising tide: assessing the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 low elevation coastal zones.”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9(1)︰17-37.
Morrow, B. H.(1999).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Disasters, 23(1)︰1-18.
Wang, F.(2005). “GIS-based measure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in examining health care access.”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GIS, Chap. 5
World Bank(2005).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eries, 5.
Yang, D. H., R. Goerge and R. Mullner,(2006). “Comparing GIS-Based Method of Measu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Services.”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30(1)︰23-32.
Zerger, A. and D.I. Smith,(2003). “Impediments to using GIS for real-time disaster decision support.”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7(2)︰1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