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揚智出版社。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
台北:全華圖書。
王韋堯、黃詩珮(2012)。〈插畫式平面廣告設計類型之探討與應用〉設計學報。王炳南(2013)。〈品牌識別與包裝識別關係之研究──以國際知名品牌視覺設計
格式架構分析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王慧美、高慈薏(2014)。〈虛擬品牌社群對品牌忠誠度之影響〉行銷科學學報,
第十卷第二期。
文化部(2013)。《 Heartbeat Taiwan:臺灣文創精品專輯》文化部出版。
余錦芳(2002)。〈顧客滿意與品牌忠誠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
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吳昭怡、洪震宇(2003)〈心動產業 讓世界哈台〉。天下雜誌288期,2003年12月1日。
周羿樺(2012)。〈貓主題插畫創作及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卓展正(2004)。〈台灣企業識別設計之實例研究─以電腦產業為例〉銘傳大學商業
設計碩士論文。
卓良賢(2011)。《Facebook社群行銷術》台北:PCuSER電腦人文化出版社。
林東海、張麗琦(1993)。《企業識別設計》台北:新形象出版公司。
林妍蓁(2010)。〈創新品牌形象設計之創作與研究─以傳統米粿食品店「采緹油飯」
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慶昌、盧建璋(2013)。〈品牌聲望與品牌知覺是否影響消費者滿意度──以
La Jolla為例〉。「2013 ITIA 資訊技術與產業應用研討會」論文。台北,關渡。
韋惟珊(2014)。〈行銷最重要概念STP:找到對的顧客,行銷精準又有效〉《經理
人月刊:活用STP,精準做行銷》2014年10月號,台北:巨思文化。
馬克.葛伯(2011),吳孟穎、賴孟怡譯。《感動:創造情感品牌的關鍵法則》台北:
寶鼎出版社。
唐‧舒爾茨、海蒂‧舒爾茨(2001)。《IMC整合行銷傳播策略與企劃》戴至中、
袁世珮譯。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許奕雯(2011)。〈農特產品視覺品牌形象建構之設計創作〉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
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金蘭(2008)。〈兩岸廣告比較-從原型分析探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第302期:11-20頁。
張光甫(2014) 。〈在「低價格高代價」之後,提升品牌價值,有賴驗證制度〉
營建知訊期刊,第379期。
莊于嫻(2010) 。《台灣年輕設計師自創品牌模式探討》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
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清沂(2012)。〈台灣古早味:傳統產業品牌形象轉型創新設計研究─以李鵠餅店
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秋、陳志洪、曾偲期(2013)。〈傳統與數位插畫媒材對視覺藝術創造思考之
影響探究〉,藝術學報93期。
陳麗秋、蕭仁瑋(2011)。〈拼貼插畫技法初探─以傳統與數位整合性插畫技法為
例〉,2011「新媒體創作與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彰化:建國科技大學。
黃光玉(2006)。〈說故事打造品牌:一個分析的架構〉廣告學研究,第二十六集。黃心奎(2009)。〈台灣出版業編輯與插畫工作者對插畫經紀制度之認知〉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思園(2010)。《MIT就是好禮:Made in Taiwan》台北:橘子出版社。
詹楊彬(1992) 。〈繪畫新技〉台北:藝術圖書。
蕭鳳君、盧永祥(2014)。〈服務品質、企業形象、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以用電設備檢驗維護業為例〉顧客滿意學刊,第十卷第二期。
顏淑美(2006),〈國內商品插畫之個案分析─以當代插畫創作者 張曉萍為例〉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進(1996)。〈看圖畫書的小孩長大了〉台北:精湛,29,30-39。
鄭君仲、陳芳毓(2013)。《經理人特刊:完全圖解,行銷攻略36招》台北:巨思
文化,2013年10月號。
嚴貞、林淑媛(2010)。〈包裝設計效益對品牌權益影響之變項探討〉設計學報第15卷第1期,2010年3月。
蘇佩萱(2013) 。《觀者與影像符碼:詮釋跨媒介符號意義之系列研究》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World Branding Committee(2010),陳怡伶譯。《品牌的秘密》台北:旗標出版社。
二、外文參考書目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free press.
Afuah, A.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1st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ncan, T. (2002). IMC: Using avertising and promotion to build brands. New York:McGraw-Hill.
Holt, D. B. (2004). How Brands Become Icons: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Bran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eller, K. L. (2002) Branding and brand equity. In B. Weitz & R. Wensley (Eds.),
Handbook of Marketing (pp.151-178). London: Sage.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eller, K. L. (2001) Build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Marketing Managment,
10(2)14-20.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seven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tlor, P. (2002) Marketing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Marshall Arisman (2006), Introduction, Teaching Illustration, Allworth Press
Williams, Raymond.(1995)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電子參考書目
天將品牌設計
http://www.ecis.com.tw/point-2.html (2014/11/18瀏覽)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發展處
http://rd.tnua.edu.tw/~syhsu/readings.html (2014/10/21瀏覽)
設計思潮
http://thinkdesign.cgu.edu.tw/c2t/topic.asp?TOPIC_ID=846 (2014/11/17瀏覽)
馮至綱(2012)。(自創品牌)Sailors Creative Center。
http://www.sailors.com.tw/Trevds-1.html (2014/12/02瀏覽)
詹千慧(2013)。(行銷即戰力 #2)動腦雜誌,2013年05月24日。
http://www.brain.com.tw/Famous/FamousContent.aspx?ID=1096#ixzz3G26CsQbx (2014/11/04瀏覽)
hielo專題-高鐵店-前導篇
http://f107chen.pixnet.net/blog/post/29720832-hielo%E5%B0%88%E9%A1%8C1-%E9%AB%98%E9%90%B5%E5%BA%97-%E5%89%8D%E5%B0%8E%E7%AF%87 (2014/02/18瀏覽)
「關於插畫,我說的其實是…」樂多日誌,2011年7月13日。
Marshall Arisman (2006),黃立佩譯。
http://reader.roodo.com/artlipei/archives/16053023.html (2014/11/18瀏覽)
淡江大學文創學習網
http://www.ccci.tku.edu.tw/index.php/tw/about-us/get-to-know/21-about-us (2014/10/23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