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丁惠櫻(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學習滿意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丁嘉慰(2008)。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3.王克先(199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4.王明傳(2013)。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學童為例 。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5.王高成、羅慶生(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2007國防部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1-20頁。
6.王曾惠(2000)。「唐吉軻德式的戰略:從有效嚇阻到全民國防」。國防政策評論,1卷,2期,138頁。
7.立法院公報(2004)。立法院第五屆第五會期國防委員會議十九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8.全民國防教育學科中心(2015)。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全民國防教育學科中心。
9.全民國防教育學科中心(2015)。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全民國防教育學科中心。
10.李立群(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11.李永吟、邱上真、科華崴、杜正治等(1995)。學習輔導。臺北:心理出版社。
12.李美華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
13.李明杉(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14.李佩玲(2006)。全民國防教育確立三大主軸。青年日報,2006 年 2 月 3 日。
15.李章隆(2007)。高職九五課程實施後機械科學生實習科目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16.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17.何啟豪(2007)。全民國防教育於大學實施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18.林志忠(2007)。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對生涯發展教育學習成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19.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20.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1.林群傑(2004)。網路教學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教學面貌與對教師滿意度和學習成果之關係。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22.吳迎春(2011)。天下雜誌教育特刊11月號。臺北:天下。
23.吳銘輝(2001)。台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24.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25.周幸莉(2012)。高職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私立中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為例。私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26.施正鋒(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突破與挑戰,2007國防部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77-96 頁。
27.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28.施良方(1996)。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
29.高強華、陳奎喜、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30.孫國祥(2007)。先進國家『全民國防教育』成功案例之比較一以瑞士、以色列與美國為例。2007 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2-96 頁。
31.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32.黃盛忠(2009)。學生對國防通識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東縣高中、職校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33.黃雅玲(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之成癮性丶使用行為與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34.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35.陳正明(2009)。「學校國防教育」執行成效之評估—以苗栗縣高中(職)學校 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36.陳津萍(2007)。全民國防教育2:全民國防—高中暨社會教育授課參考。臺北:總政治政戰局。
37.陳律盛ヽ溫賢昌ヽ林國瑞(2007)。苗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北體學報,15期。
38.陳清茂(2000)。試論『全民國防』觀念及其有效實施關鍵。中央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第2頁。
39.國防部(2006)。9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戰略規劃司。
40.國防部(2008)。9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戰略規劃司。
41.國防部(2014)。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戰略規劃司。
42.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43.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44.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45.曾章瑞(2007)。因應新安全威脅下的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新安全威脅下的國土安全與全民防衛動員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
46.曾慶華(2004)。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93年40期。47.彭怡寧(2001)。台灣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48.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計畫小組。
49.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50.鄧定秩(2000)。泛論全民國防。中華戰略學刊秋季刊,81頁51.蔡宛庭(2009)。國民小學舞蹈社團學童參與動機ヽ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 。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體育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52.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53.廖裕慶(2012)。Bloom學習理論適用於高中職之全民國防教育。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54.鄭窈窕(2014)。樂齡大學學員人際關係、知覺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55.鄭鈺齡(2007)。台北市公立高級職業學校電機科學生對英語教師教學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56.戴耀夫(譯)(1988)。魯登道夫著。總體戰。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
57.戴政龍(2009)。「全民國防與國防治理:公民參與的觀點」。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7期,340-341頁。58.蘇育廷(2014)。鷹架式環境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以程式設計混成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二.英文部分
1.Abraugh, J. B. (2000).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gementAffecting in Internet -based MBA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Quarterly, 4, 9-26.
2. Binner,P.M.,Dean,R.S.&Millinge,A.E. 1993)(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istance Education,4,232-238.
3.Domer, D. E.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 600 ).
4.Farmer, E. H. (1986). A study of value priorities among adolesc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81 798)
5.Francken D. A., & Van Rauij, W. F. (1981) .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4),(pp.337-352).
6.Gardner, H. (1996).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 International Schools Journal, 15(2), pp.8-22.
7.Herzberg, F.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8.Howard, G. S., & Maxwell, S. E.(1982). Do grades contaminate stud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6(2),175-188.
9.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their Current Status (pp. 383-42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10.Layon, R. J., & Schwartz, M. M. (1966). Psychological learning theory: Application to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17(1), 12-18.
11.Lewin, K. (1936). Principles of Ty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12.Long, H. B. (1985).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adult learning.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13.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 Y.: Harper & Row
14.Moos, R. H. (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15.Murray, H. A. (1938) , 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Oxfordniversity Press .
16.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17.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18.Tough, A. (1982). 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33 251)
19.Walberg, H. J. (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5(3), 247-253.
20.Wasinger, G. B. (1974). How the group environment affects learning.In You can be a successful teacher of adults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