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王太慶、賀麟(譯)(1987)。G.Hegel 著。哲學史講演錄《二》。臺北縣:
谷風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臺
北市:師大書苑。
王康宇(1998)。遞迴程式之蘇格拉底式合作學習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曉朝(譯)(2004)。Plato 著。柏拉圖全集卷三。臺北市:左岸文化。
王曉朝(譯)(2004)。Plato 著。柏拉圖全集卷四。臺北市:左岸文化。
古芳瑜(2006)。「德」是否可教?-試論郭爾堡(Kohlberg)對於蘇格拉底提
問的回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嘉義縣。
白石浩一(1991)。悲劇的誕生。臺北:志文。
石凌霜(2013)。蘇格拉底方法在法律通識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教育實踐與研
究,26(1),119-156。
石靜瑜(2012)。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高年級數學課上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
朱光潛(譯)( 2005)。Plato 著。柏拉圖文藝對話錄。臺北市:網路與書出版。
何蕙如(2011)。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清山(2006)。臺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教育資料集刊,32,1-22.
吳瑞珠(譯)(2008)。Saran,R.& Neisser,B. 著。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 格拉底對話。臺北市:五南。
吳欣珊(2009)。國民小學教師對同儕輔導實施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李茂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卓明仙(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周崇儒(2000)。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分析。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期刊,51
(5),74-84。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 著。個案研究法。臺北市:弘智文化出
版。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玉体(2010)。西洋教育史(新修訂 14 版)。台北:文景。
林玉体(2008)。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
哲學(頁2-27)。臺北市:五南。
林雨蒨(譯)(2002)。Phillips, C 著。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新口味。
臺北市:麥田。
林品杰(1995)。運用蘇格拉底式對話之矯治學習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示宜(2014)。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發展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林淑儀(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行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 : 理論與實務。高雄市 : 巨流。
林逢祺、洪仁進(2014)。啟蒙對話與轉化-教師成長之路。臺北市:學富。
洪瓊芳 (2004)。國小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澎湖縣與臺南市為例
。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
班,臺南市。
高廣孚(1998)。蘇格拉底。載於劉真(編),師道(18 版,頁 449-462)。
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玉成(2002)。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
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
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
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瑛娸(2013)。國中任教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中市。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臺北市。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
教育部(2015)。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臺北市。
許凱筑(2013)。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對話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
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南投縣。
陳鵬仁(譯)(2008)。杜維明、池田大作著。對話的文明。臺北市:正因。
陳信宏(2008)。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
陳美華(2011)。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品格教育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文林(2002)。倫理相與分離問題:一個由蘇格拉底經柏拉圖至亞里斯多德的
哲學發展之研究。臺中:明目文化。
程諾蘭(2004)。否定思維的哲學屬性--以蘇格拉底、老子、黑格爾為探討。揭諦(07),(頁183-227)。
賀 麟、王太慶譯(1987)。哲學史演講錄(三)。中和:谷風出版社。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貞錦(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教師閱
讀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新竹市。
趙玉真(2014)。國小教師數學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與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市。趙瓊珉(2010)。兩個自我的交會與對話-以蘇格拉底對話增進兒童友誼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
劉育忠(2000)。對話、遊戲與教育-高達美與德希達之對比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劉藍芳(2006)。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
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61)。高雄:麗文文化。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四版)。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豐隆(2004)。蘇格拉底認知引導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思考風格影響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蘇明勇(2004)。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蘇富芝(2009)。柏拉圖的假設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2,123-144。饒見維(1996)。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的評析。教育資料集刊,22,59-84。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貳、西文部分
Burden, P. R. (1980).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o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RIC No. ED210258.
Buber, M. (1973).Das dialogische Prinzip. Heidelberg,DE: Lambert Schneider.
Copleston, F.(1962).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1 Part2. New York,NY: Image Books.
Dean, J. (1974). The role of local advisory servic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E. Admas (ed).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eachers’ center. New York,NY: Pergamon Press.
Díaz-Maggioli, G.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8), 71-76.
Erffermeyer, E. S. &; Martar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3, 275-300.
Frederick,C.(1962).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1 Part2. New York,NY: Image Books.
Heckmann,G(2004).Six pedagogical measures and Socratic facilitation.In R.Saran
&Neisser (Eds.),Enquiring mind: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pp.107-111).
Store on Trent, England: Trentham.
Kau, C. (1981). Growth of teacher in a communication project. 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Marinoff, L. (2002). Philosophical practice. 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
Nelson, L. (1949). Socratic method and critical philosophy selected essays (T.
K.Brown III, Trans.).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C. (2002) Socrates Cafe: A Fresh Taste of Philosophy Paperback,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NY.
Plato(1961), Meno. In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Bollingen,Ch.
Rene Saran & Barbara Neisser (2004). Enquiring Minds 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Store on Trent, England: Trentham.
Reynolds, & Cuttance, P. (1992).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e and practice. London,UK: Cassell.
Robb, L. (2000). Redefining staff development: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teachers andadministrator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Stumpf, S. E. (1983). Philosophy: history and problems. New York,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Villegas-Reimers, E.(2003).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ris,FR: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Winch. C. (2004). What do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eaching?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2(2),18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