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出版社:台北 五南
2.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屏東。3.李俊青(2007)。學業情緒歷程模式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南。
4.何瑞景(2010)。應用自我決定理論改善特教班學生型為問題之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
5.何瑞景(2010)。台中市國小自足式特教班教師的工作困擾、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6.吳玉真(2011)。 國中運動代表隊選手心理需求、自我決定動機與自我設限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7.7. 林秀慧(2012)參與競賽 觸動創意與學習 師友月刊539 2012.05,10-14頁。8.洪美伶( 2011)。美容整體造型設計教學國際化與國際競賽。技術及職業教育。1卷4期。201110。頁97-102。9.洪鳳儀(2000)。九二一災後生活重建之府際關係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會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10.孫本初、傅岳邦(2012)。教育訓練的內涵與技法:以個案教學為例。T&D飛訊第142期101年05月01,1-21頁。
11.教育部(2012)。「找對方向-技職不可限量」技職教育政策與發展
12.教育部技職司(2011)。高級中等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實施要點
13.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8)。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台北:作者。
14.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15.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16.陳靜玲、陳孟君(2011)。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競賽壓力之研究.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238-250。17.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台北市:五南。
18.郭鴻耀, 卓玠宏, 高而仕, 陳麗文( 2010)。美容美髮競賽獲獎選手技能學習歷程與培訓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建國科技大學為例。建國科技大學美容科學研討會 。
19.郭美貝、吳立安(2012)。美容系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9(4),59-78。
20.黃振盛(1998)。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21.舒沈世 (2008 年)。臺灣八年級學生行為和情感參與功課自決權和實現目標的關係。小學教育雜誌,108,313 334。
22.黃家溱(2011 年)。「自我決定理論」在禮儀師殯葬教育上的應用 。高雄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與科技類 ; 30 期 (2011 / 06 / 01) , P17 – 31。
23.葉麗珠(2012 )。自我決定理論在健身運動領域之驗證 大專體育學刊;14卷2 期
24.蔡淳如(2008)。師徒制與師徒功能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25.蔡惠如(2011)。教師領導與自我決定對全國農業類科技藝競賽選手學習後設認知的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26.賴琦(2011)。國立桃園高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與自我決定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所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7.簡嘉菱、程炳林(2013)。環境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013,44 卷, 3 期,713-734 頁。28.鐘孟玲(2010)。動機、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幸福感之關係- Deci 與 Ryan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
網站參考:
1.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http://www.edu.tw/downLoad/detail.aspx?Node=1123&Page=26267&wid=560d2ade-378e-4cb6-8cb4-c2ce2b227759&Index=1 2014.11.13
2.技職院校課程資源網
http://course-tvc.yuntech.edu.tw/Web/Default.aspx 2015.7.8
3.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網站
http://sc.labor.gov.tw/home.jsp?pageno=201111010001 2014.10.23
4.OMC全球美容美髮資訊網 http://198.55.121.69/cgi-bin/big5/k/374z?q1=374zv1*q65%3D2012299*time%3D17:13:58*q27%3D374z*q12%3D1 2014.5.12
5.亞洲美髮美容協會
http://www.asianhairbeauty.com/?page_id=59 2014.5.12
6.SPC JAPAN全日本理美容大會
http://www.styling-collection.com/ 2014.5.12
7.SPC台灣本部台北
http://blog.yam.com/spctaiean 2014.5.12
外文參考:
1.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ehavior. New York: Plenum.
2.Deci, E. L., & Ryan, R. M. (1985a). 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109-134.
3.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ne 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227-268.
4.Deci, E. L., & Ryan, R. M. (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ochester, N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5.H. Kaiser(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39), pp.31-36.
6.Nadler, L.(1989).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3r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7.Vallerand, R. J., Fortier, M. S., & Guay, F. (1997). Self-determination and persistence in a real-life setting: Toward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high school dropou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1161-1176.
8.Vallerand, R. J.& Miquelon P. (2007).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persist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2, 351-369.
9.Urdan, T., & Schoenfelder, E. (2006). Classroom effects on student motivation: Goal structure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competence belief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4.33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