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討論文本:
1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
2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
3 吳明益,《複眼人》(台北:夏日出版社,2012)。
二、專書: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專書
1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台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2003)。
3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2010)。
4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6)。
5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2004)。
6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7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8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
9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二)翻譯書籍
1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7)。
2 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冊》(台北:麥田出版,1995)。
3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 (台北:巨流圖書,2003)。
4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1992)。
5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06)。
三、學位論文: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王憲吉,《民間信仰與陰陽轉換――以黃春明、李昂、吳明益九0年代以後小說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2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國立中學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5月)。3 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4 林洋毅,《吳明益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5 林宗翰,《吳明益小說中的幻夢與戰爭――以《睡眠的航線》和《單車失竊記》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6 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7 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8 陳依卿,《從《海神家族》與《睡眠的航線》論信仰於戰亂時代之必要性與關懷意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9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從散文到小說》(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10陳宇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
11張雅雯,《記憶的多重圖像: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歷史記憶書寫與人文思考美學》(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12鄭曉雯,《吳明益《複眼人》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9月)。
13蕭雅文,《物種、水文與戰爭記憶:論吳明益作品中的歷史面向》(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14簡毓恩,《創傷記憶――吳明益小說《睡眠的航線》與《複眼人》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月)。
四、單篇論文: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于文正〈消失的台北地景――中華商場拾遺〉,《台北文獻》(第161期,2007.09),頁213-294。
2 王溪清撰,郭嘉雄整理,〈記日據末期赴日本為「海軍工員」之台灣少年辛酸史〉,《台灣文獻》(第48卷第4期,1997.12),頁115-145。
3 王志弘,〈城市、文學與歷史――閱讀《看不見的城市》〉,收錄於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2013),頁1-23。
4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04),頁81-115。
5 宋澤萊:〈第四代台灣作家的美麗初航――試評吳明益的小說〉,收錄於《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頁3-9。
6 范銘如,〈空間、身分與敘事〉,收錄於《空間 文本 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5),頁69-100。
7 郝譽翔,〈大自然的交響詩――評吳明益《複眼人》〉,《文訊》(第308期,2011.06),頁100-101。
8 陳越,〈多元視角看自然:論吳明益《複眼人》的藝術特色〉,《中洲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4.04) ,頁49-52。
9 陳秀玲,〈戰爭歷史之無意識召喚與記憶再現――從精神分析論《睡眠的航線》中的創傷敘事〉,《淡江中文學報》(第36期,2017.06),頁321-346。
10黃宗潔,〈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東華漢學》(第21期,2015.06),頁231-260。
11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漢學》(第13期,2011.06),頁173-194。
12黃心雅,〈邁向環太平洋生態詩學:以三個原住民文本為例〉,收錄於朱惠足、貝格泰、唐納•菲利浦斯主編,《全球生態論述與另類想像》(台北:書林出版,台中:中興大學,2016),頁57-86。
13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第45卷第3期,2015.09),頁457-486。
14劉佳蓉,〈戰爭、框架與敘事:論台灣新世紀戰爭小說〉,《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4卷第1期,2016.06),頁119-138。
五、報刊文章、網路資源及其他:
1 吳明益,〈一場向金魚跪拜以求生的戰爭――關於我的小說裡的二戰兩三事〉,《人社東華電子報》(第6期,2015)。
2 吳明益,〈死去的那些〉,《迷蝶誌》(台北:夏日出版社,2010),頁20-25。
3 吳明益,〈後記:衰弱的逼視――關於蝶道及其它〉,《蝶道》(台北,二魚文化,2010),頁276-282。
4 吳明益,〈文學作為一種抵抗――關於我的創作路與台灣的自然書寫〉(2014.07.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ETjTsoZ2Y (香港書展演講)。
5 涂海,〈開放的海洋,不開放的心-專訪《尋路航海》導演張也海·夏曼〉(2018.10.22)。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網站。https://mindytuvasbien.wordpress.com/
6 張毅庭,〈雪隧段山泉,坪林茶農怒〉,《聯合報》(2006.07.06)。
環境資訊中心摘錄。https://e-info.org.tw/node/10438
7 蔡昀臻,〈【書與人】蓋一座小說龐貝城――吳明益談《天橋上的魔術師》與《複眼人》〉,《自由時報》(2012.01.18)。
https://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555004
8 燕珍宜,〈雪山魔咒vs.台灣精神 雪山隧道的開鑿與影響〉,《經典雜誌》(第100期,2006.11)。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357
9 魯皓平,〈比台灣還大的垃圾島?你看不見的海洋悲歌〉,《遠見雜誌》(2018.03.29)。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681
10誠品網路編輯群,〈天橋上的魔術師,用說故事技法重組記憶:專訪吳明益〉,(2011.12.29)。
誠品網路書店。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598&page=1
11誠品網路編輯群,〈擱淺在世界的平行之島:專訪《複眼人》吳明益〉,(2011.04.11) 。
誠品網路書店。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