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30 17: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圭麗
研究生(外文):Kuei-Li Chiu
論文名稱:吳明益小說中的記憶與空間書寫——以《睡眠的航線》、《天橋上的魔術師》和《複眼人》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Memory and Space in Wu Ming-Yi’s Routes in the Dream,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and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指導教授:朱惠足朱惠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ei-Chu Chu
口試委員:陳國偉張文薰
口試委員(外文):Kuo-Wei ChenWen-Hsun Chang
口試日期:2019-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吳明益記憶空間
外文關鍵詞:Wu Ming-Yimemory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5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旨在探討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天橋上的魔術師》、《複眼人》小說中的記憶與空間敘事如何形構過去的歷史想像、當代的資本主義城市及未來的生態浩劫環境。
《睡眠的航線》以夢境連接過去與現在,書寫作者未經歷過的戰爭。首先是父親三郎的身分認同與所處空間關係的探討,及兒子「我」如何藉由特殊物件對空間有新的感知進而能理解父親的戰爭記憶。第二部分探討夢境中的觀世音如何將母親、父親與「我」的戰爭記憶連結,及所形塑的歷史面貌。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記憶形塑地方,並以此抗拒消逝的地景與文化。地方是被賦予意義的空間,作者如何選擇重要的表徵物、事召喚集體記憶,形成地方想像,是本章首要探討的議題。接續討論人與地方間互動的軌跡與情感書寫,如何形塑地方的特殊性,不同於一般的都市虛像。
《複眼人》以近未來的書寫方式,描繪未來二三十年後環境崩壞的台灣。本章以記憶與環境的關係為討論的主軸,探討三個島嶼的空間意涵。台灣島嶼主要討論台灣社會、文化與歷史經驗和環境問題間的複雜關係。虛擬的瓦憂瓦憂島則以生活空間及生活實踐的生態烏托邦設定,反映作者對人與環境原初關係的美好想像。垃圾渦漩作為虛實的中繼站,將台灣與瓦憂瓦憂做連結,並同時將台灣置放於全球網絡,探討環境議題。
三部小說的記憶與空間敘事內涵並不相同,但均回應了作者處身的台灣問題。關於歷史的形構,空間得以跳脫線性時間軸,也跳脫歷史大敘事,從中可見身分認同的複雜,同時也呈現觀看歷史的不同角度。再現的商場,讓消逝的過往能被指認,地方被留存與記憶,並展現新的意義。台灣的環境問題,則回歸到人與環境的探討,提出人與環境裂斷後的危機,展現作者對環境的關懷與積極介入的態度。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imaginations of past history,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ities, and future natural disasters are constructed by the narratives based on memories and spaces in three novels by Mr. Wu Ming-Yi’s, including Routes in the Dream,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and the Man with Compound Eyes.
In Routes in the Dream, the novelist connect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with dreams to compose the inexperienced war. For his father, Saburo, the novelis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identity and existed spaces. Afterward, the novelist develops new perceptions via a special medium and further comprehends the memories about the war that his father was involved. The second chapter depicts how the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in his dream links his mother, father, and himself to the memories about the war, and then builds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the novelist uses his memories to shape the place and as such resists the disappearance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 Places are defined as meaningful spaces. Therefore, the priority of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how the writer selects important symbols and summons collective memories with an attempt to envisage the regions. Unlike common urban fake images, the subsequent content consists of the trace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s, sentimental descriptions, and measures to form the uniqueness of places.
In the Man with Compound Eyes, a near future writing style is employed to envision the collapsed Taiwan in the coming two or three decades. Based o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ories and environment as the theme, three island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 meaning of the spaces in this chapter. The discussion on Taiwan Island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ety, cultur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aiwan. By contrast, in the virtual Wajuwaju Island, a standard setting of an ecological Utopia, the living space means equivalently living practice, which reflects the novelist’s wonderful visions regarding a prim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 garbage vortex implies a relay station that bridges the fantasy and the reality. Metaphorically, Taiwan is an analogy to Wajuwaju Island and is fitted in the global network for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Despite the differently conveyed themes of spaces and memories, all of the three novels respond to the Taiwan issues that the novelist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history is expressed on a space basis, other than a linear timeline and the grand history. Accordingly, the complexity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diverse points of view regarding history are well presented. Moreover, the duplicated malls allow the faded past to be recalled and places to be preserved and reminisced, which in turn expresses new meanings. Finally, the writer steps back from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aiwan, and then reviews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He presumes the consequences that would happen when people estrange from the nature, showing his care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第四節 章節概述12
第二章 《睡眠的航線》夢境中的空間與戰爭記憶15
第一節 台灣少年工的歷史背景15
第二節 夢境中的空間與歷史再現18
第三節 觀世音與戰爭記憶34
小結41
第三章 《天橋上的魔術師》之記憶與地方再現44
第一節 中華商場的興、衰與消亡44
第二節 記憶築構擬真的商場46
第三節 情感演繹下的商場再現54
小結63
第四章 《複眼人》的島嶼近未來書寫65
第一節 失憶島嶼——台灣島66
第二節 虛擬生態烏托邦——瓦憂瓦憂島76
第三節 末世寓言——垃圾渦漩81
小結87
第五章 結論89
參考書目 93
一、討論文本:
1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
2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
3 吳明益,《複眼人》(台北:夏日出版社,2012)。
二、專書: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專書
1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台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2003)。
3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2010)。
4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6)。
5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2004)。
6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7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8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
9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二)翻譯書籍
1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7)。
2 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冊》(台北:麥田出版,1995)。
3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 (台北:巨流圖書,2003)。
4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1992)。
5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06)。
三、學位論文: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王憲吉,《民間信仰與陰陽轉換――以黃春明、李昂、吳明益九0年代以後小說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2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國立中學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5月)。
3 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4 林洋毅,《吳明益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5 林宗翰,《吳明益小說中的幻夢與戰爭――以《睡眠的航線》和《單車失竊記》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
6 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7 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8 陳依卿,《從《海神家族》與《睡眠的航線》論信仰於戰亂時代之必要性與關懷意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9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從散文到小說》(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10陳宇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
11張雅雯,《記憶的多重圖像: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歷史記憶書寫與人文思考美學》(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12鄭曉雯,《吳明益《複眼人》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9月)。
13蕭雅文,《物種、水文與戰爭記憶:論吳明益作品中的歷史面向》(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14簡毓恩,《創傷記憶――吳明益小說《睡眠的航線》與《複眼人》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月)。
四、單篇論文: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于文正〈消失的台北地景――中華商場拾遺〉,《台北文獻》(第161期,2007.09),頁213-294。
2 王溪清撰,郭嘉雄整理,〈記日據末期赴日本為「海軍工員」之台灣少年辛酸史〉,《台灣文獻》(第48卷第4期,1997.12),頁115-145。
3 王志弘,〈城市、文學與歷史――閱讀《看不見的城市》〉,收錄於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2013),頁1-23。
4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04),頁81-115。
5 宋澤萊:〈第四代台灣作家的美麗初航――試評吳明益的小說〉,收錄於《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頁3-9。
6 范銘如,〈空間、身分與敘事〉,收錄於《空間 文本 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5),頁69-100。
7 郝譽翔,〈大自然的交響詩――評吳明益《複眼人》〉,《文訊》(第308期,2011.06),頁100-101。
8 陳越,〈多元視角看自然:論吳明益《複眼人》的藝術特色〉,《中洲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4.04) ,頁49-52。
9 陳秀玲,〈戰爭歷史之無意識召喚與記憶再現――從精神分析論《睡眠的航線》中的創傷敘事〉,《淡江中文學報》(第36期,2017.06),頁321-346。
10黃宗潔,〈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東華漢學》(第21期,2015.06),頁231-260。
11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漢學》(第13期,2011.06),頁173-194。
12黃心雅,〈邁向環太平洋生態詩學:以三個原住民文本為例〉,收錄於朱惠足、貝格泰、唐納•菲利浦斯主編,《全球生態論述與另類想像》(台北:書林出版,台中:中興大學,2016),頁57-86。
13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第45卷第3期,2015.09),頁457-486。
14劉佳蓉,〈戰爭、框架與敘事:論台灣新世紀戰爭小說〉,《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4卷第1期,2016.06),頁119-138。
五、報刊文章、網路資源及其他:
1 吳明益,〈一場向金魚跪拜以求生的戰爭――關於我的小說裡的二戰兩三事〉,《人社東華電子報》(第6期,2015)。
2 吳明益,〈死去的那些〉,《迷蝶誌》(台北:夏日出版社,2010),頁20-25。
3 吳明益,〈後記:衰弱的逼視――關於蝶道及其它〉,《蝶道》(台北,二魚文化,2010),頁276-282。
4 吳明益,〈文學作為一種抵抗――關於我的創作路與台灣的自然書寫〉(2014.07.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ETjTsoZ2Y (香港書展演講)。
5 涂海,〈開放的海洋,不開放的心-專訪《尋路航海》導演張也海·夏曼〉(2018.10.22)。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網站。https://mindytuvasbien.wordpress.com/
6 張毅庭,〈雪隧段山泉,坪林茶農怒〉,《聯合報》(2006.07.06)。
環境資訊中心摘錄。https://e-info.org.tw/node/10438
7 蔡昀臻,〈【書與人】蓋一座小說龐貝城――吳明益談《天橋上的魔術師》與《複眼人》〉,《自由時報》(2012.01.18)。
https://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555004
8 燕珍宜,〈雪山魔咒vs.台灣精神 雪山隧道的開鑿與影響〉,《經典雜誌》(第100期,2006.11)。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357
9 魯皓平,〈比台灣還大的垃圾島?你看不見的海洋悲歌〉,《遠見雜誌》(2018.03.29)。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681
10誠品網路編輯群,〈天橋上的魔術師,用說故事技法重組記憶:專訪吳明益〉,(2011.12.29)。
誠品網路書店。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598&page=1
11誠品網路編輯群,〈擱淺在世界的平行之島:專訪《複眼人》吳明益〉,(2011.04.11) 。
誠品網路書店。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19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