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中央通訊社(2010)。中央通訊社編採手冊。臺北:中央通訊社。
中華民國行政院(2016年9月5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2015)。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形成後對我國與東協貿易與投資之影響。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方怡文、周慶祥(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臺北:正中。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法原理》。臺北市: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 : 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洪鈞(1992)。新聞採訪學。臺北:正中。
王煜翔、陳孟君(2018)。新南向重點國家在標準及符合性評鑑領域之技術援助需求與商機結合探討-以越南為例。經濟前瞻期刊。
王義桅(2016)。《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出版。
王蜀寧(2004)。《海戰與戰略》。桃園:國防大學編印。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6年8月1日)。新南向政策機遇與挑戰之研析。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www.tier.org.tw/achievements/pec3010.aspx?GUID=c38a28fb-685d-41fa-9ef8-7c47417f8984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17)。新南向現階段成果統整表。行政院。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筱玫(2012)。數位化浪潮下紙本報業的發展策略,(2012出版年鑑,編號:1010101682)。臺北:文化部。
李佳翰(2009)。「360°財經:馬歇爾計畫」。科技網。
李瑞玉(1991)。重大災難事件中央政府為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的新聞報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杜玟玲(2005)。災難新聞之新聞處理研究-以南亞大海嘯報導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沈明室(2016)。新南向政策的軍事安全合作議題。戰略安全研析。
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月旦出版社。
林子儀(1999)。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元照出版社。
林彤(2017)。臺灣與紐、澳的雙向合作關係。臺灣經濟月刊。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二版)。臺北:師大書苑。
林照真(2009)。電視媒體與災難觀禮-災難新聞的倫理困境。廣播與電視期刊。
林照真(2014)。聚合對傳統報紙轉型的衝擊《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研究。 廣播與電視期刊。
林義男(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臺北:巨流。
林慧娟(2012)。紐約時報報導2008年和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之意識。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
洪財隆(2016)。新南向政策、新世界觀與產業發展戰略。全球政治評論。
徐遵慈、李明勳(2018)。我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與未來展望。經濟前瞻期刊。
翁秀琪(2004)。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修訂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臺北,三民。
翁金生(2017)。亞太新情勢與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契機-一個台灣中小企業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君逸(2018)。新南向國家新興領域發展對台灣產業的機遇。經濟前瞻期刊。
張乃瑄(2018)。新南向觀光政策的進一步思考與策略建議。經濟前瞻期刊。
張惠堂(2009)。媒體民主下的公共政策研究。競爭力評論:第十三期。
郭恆棋(1999)。消息來源與議題類型之關聯性研究-以84年台中市衛爾康餐廳大火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勳(2017)。台灣新南向政策探討-以紡織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碩士論文。陳琮淵、黃日涵(2016)。搭橋引路: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
彭芸、谷玲玲(2000)。市場競爭下我國新聞專業意理的實踐及困境-以921地震新聞報導為例。臺北: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臺北:三民。
彭家發(2001)。媒介、媒介人、媒介批評:媒介流行文化之批評與省思。臺北:亞太。
彭家發(譯)(1994)。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原作者:Herbert Strentz)。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9)
彭家發、蘇蘅、張寶芳、金溥聰(2005)。新聞學(一)-新聞學新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2006)。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詢。研考雙月刊。
黃振家、宗靜萍等(譯)(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原作者:Wimmer, Roger D. & Dominick, Joseph R. 著)。臺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6)。(原書: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8th ed.)。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法(原作者:Berger, A.)。臺北。遠流。
新南向政策(2017年6月22日)。新南向政策專網。取自https://www.newsouthboundpolicy.tw/index.aspx
楊孝濚(199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三民。
楊昊(2017)。檢視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議程、網路與挑戰。問題與研究。
楊珍妮(2016)。東協市場之經貿展望。經濟前瞻期刊。
楊書菲、吳玉瑩(2017)。亞太變局下臺灣落實新南向的挑戰與機會。經濟前瞻期刊。
楊意菁(2002)。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臧國仁(1995)。新聞媒體的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系統理論的觀點。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即刻會科學。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三民。
臧國仁、鍾蔚文(2000)。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討分析。廣告學研究。
臺日合作拓展新南向市場之策略方向(2018)。臺日合作拓展新南向市場之策略方向。經濟前瞻期刊。
趙文志、金秀琴(2017)。我國對東南亞新興市場出口現況與拓展策略之研究。經濟研究。
趙庭輝(1991)。災難報導之新聞價值分析研究:以颱風消息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宗翰(2016)。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的美日韓安全互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劉德海(2015)。WTO研究:第二十七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WTO研究中心。
劉德海(2015)。兩韓政治與經濟特刊:第二十七期。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
潘家慶(1991)。媒介理論與現實。臺北:天下文化。
蔡志銓、樊兆善(2015)。「中共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意涵」。國防雜誌
蔡鳳凰(2017)。掌握穆斯林商機拓展新南向經濟。經濟前瞻期刊。
談瑾瑜(2017)。新南向政策之展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鄭貞銘(1992)。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臺北:三民。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臺北,三民。
蕭新煌、楊昊(2016)。新南向政策的願景與挑戰。戰略安全研析。
顏子健(2017)。新南向與臺灣中小企業:進軍馬來西亞之有效通路。國立清華大學國際專業管理碩士論文。顏賽芬(2013)。比較跨國新聞媒體與在地新聞媒體的災難新聞報導─以BBC World及The Gleaner之颶風Sandy系列報導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魏子迪(2017)。亞洲國家推動與東協國家經貿合作之策略。亞洲政經暸望。
魏子迪(2017)。新南向大趨勢日、韓在東協的經貿布局。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0卷2期。
羅文輝(1992)。精準新聞報導。臺北:正中。
貳、 英文部分
Berkland, T.A. (1997). After disaster: Agenda setting, public policy, and focusing events.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 D., Bybee, C. R., Wearden S. T., & Straughan, D. M. (1987). Invisible power: Newspaper news sources and the limits of diversity, Journalism Quarterly,64(1) , 45-54
Carragee, K. M. & Roefs, W. (2004), The neglect of power in recent framing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2): 214-233
D’Angelo, P. (2002). News Framing as a multiparadigmatic research program: A response to Entma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1): 7-21.
Eberhard, W. B. (1982). New Value treatment are far from consistent among newswritiong texts. Journalism Educator (spring),37, 9-11.
Entman, R. M. (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Friedman, M.(1991)Radiation risk reporting: How well is the press doing it’s job? USA Today, 120, 79-81.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1-37.
Gamson, W. A.(1998).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B. Klandermans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 1. London: JAI Press.
Gitlin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orwitz, R. B. (1989). The irony of regulatory reform: The deregulation of American telecommunic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4-167.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3rd. ed.). Fort Worth, TX: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OEDC(2018)。Economic Outlook for Southeast Asia, China and India 2018。OECD DEVELOPMENT CENTRE。
Singer, E., & Endreny, P. M. (1993).Reporting on risk: How the mass media portray accidents, diseases, disasters, and other hazard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Tankard, J. W., Hendrickson, L., Silberman, J., Bliss, K., & Ghanem, S. (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rsation. Boston, August.
Wilkns, L.(1985).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coverage of a Blizzard: Is the message helpsnes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6 (4),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