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璽霖
研究生(外文):QIU, XI-LIN
論文名稱:戲劇治療於臺灣的發展樣貌與因素:戲劇治療師之執業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Factors of Drama Therapy in Taiwan: Inquiry on Work Experiences of Drama Therapists
指導教授:洪素珍洪素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SU-CHEN
口試委員:傅如馨蔡松純
口試委員(外文):FU, JU-HSINTSAI, SUNG-CHUN
口試日期:2019-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8
中文關鍵詞:戲劇治療發展樣貌發展因素戲劇治療師執業經驗
外文關鍵詞:Drama therapyDevelopmental historyDevelopmental factorDrama therapistWork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6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始自我於搜尋戲劇治療相關文獻時,在文獻的閱讀中對戲劇治療於臺灣發展樣貌之好奇與困惑。為了能探究、描繪戲劇治療在臺灣的發展脈絡與樣貌,我實際參與田野活動並進行前導訪談。在過程中我經驗戲劇治療與心理治療兩者在助人工作上都有其效益與獨特性,我也發現有些社會性的脈絡因素可能促使兩者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歷程,因而我決定採用建制民族誌的研究方法,以同時為諮商心理與戲劇治療學習者的身份作為立足點,試圖藉著戲劇治療工作者之日常執業經驗以勾勒出戲劇治療之發展樣貌,並梳理在戲劇治療發展歷程中產生影響的脈絡因素。

  我以建制民族誌研究方法,在進行田野觀察之餘,邀請4位早期即返臺執業且具國外戲劇治療證照之戲劇治療師進行訪談,並結合現象學資料處理方法,以貼近、描繪研究參與者之執業經驗,形成個別置身結構之描述與跨個案之結構分析論述,藉以探究戲劇治療於臺灣之發展樣貌與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呈現出四位不同戲劇治療師之執業樣貌,如「從『被動』中轉身,拾起使命的信仰實踐者」、「找尋並建立容身之處的『異鄉人』」、「重新宣揚初衷的『出走』者」、以及「夾處於兩相異專業交界之『遊走』者」,並指出影響戲劇治療發展樣貌之脈絡因素包含「社會觀感」、「其他專業領域之關係」、「心理師法」三個面向,並依上述結果與討論提出對戲劇治療工作者、心理師、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nd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drama therapy in Taiwan. In order to gain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the author had participated in field activities and conducted a leading interview. It was found that drama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 had established the places in helping profession each in different ways, and were influenced by some social context factors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herapy through the daily work life of drama therapists, and to extract the context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herapy.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for four drama therapists, who had returned to Taiwan and practiced early with foreign drama therapy certificatio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with phenomenology method for data processing were both applied in the study in order to closely describe work experiences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Structur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and cross-individual were formed so a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factors of drama therapy in Taiwan.

  Four different working styles of drama therapists were presented in the study, such as "the religion practitioner, turning from" passive "and picking up the mission", ""the stranger", find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shelter", ""the leaver", re-advocating her own original intention", and ""the wanderer", clipping in the boundary of two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ree context factors were indicated to have caused influences of development of drama therapy, such as "social impress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other helping professions", and "the Psychologists’ Act".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for drama therapists, psychologists, and the afterward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  戲劇治療種子的萌發-------------------------------------------------1
二、  對戲劇治療發展之困惑與反思------------------------------------------1
三、  田野觀察經驗的反思-------------------------------------------------4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戲劇治療概述--------------------------------------------------------7
一、  戲劇治療的定義與目標-----------------------------------------------7
二、  戲劇治療的主要程序與療效因子---------------------------------------11
三、  戲劇治療的源起與發展-----------------------------------------------17
第二節 戲劇治療於臺灣之既有活動與資料整理------------------------------------25
一、  戲劇教育層面------------------------------------------------------25
二、  社會服務層面------------------------------------------------------27
三、  學術研究層面------------------------------------------------------28
第三節 《心理師法》之立法脈絡與影響-----------------------------------------33
一、  立法脈絡---------------------------------------------------------33
二、  《心理師法》對各層面之影響-----------------------------------------35
三、  反對與質疑之聲音--------------------------------------------------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39
第一節 研究取向之選擇考量--------------------------------------------------39
一、  民族誌之基本概念介紹----------------------------------------------39
二、  何謂建制民族誌---------------------------------------------------40
三、  選用建制民族誌之考量----------------------------------------------42
第二節 研究程序-----------------------------------------------------------43
一、  確定研究主題-----------------------------------------------------43
二、  分析文獻與參與田野------------------------------------------------43
三、  進行前導訪談並調整研究方向-----------------------------------------43
四、  邀請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43
五、  資料整理、分析與歸納討論------------------------------------------43
第三節 研究者身分與定位----------------------------------------------------45
第四節 前導訪談與結果-----------------------------------------------------47
一、 受訪者背景資料簡介------------------------------------------------47
二、 最初研究焦點與前導訪談大綱----------------------------------------47
三、 前導訪談結果-----------------------------------------------------48
四、 後續研究方向之調整與考量------------------------------------------50
第五節 研究參與者---------------------------------------------------------52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3
一、  資料來源與蒐集方式------------------------------------------------53
二、  資料分析方法-----------------------------------------------------55
第七節 研究倫理-----------------------------------------------------------60
一、  知後同意---------------------------------------------------------60
二、  隱私與保密-------------------------------------------------------60
三、 避免經驗被扭曲呈現------------------------------------------------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61
第一節 個別研究參與者之執業經驗分析-----------------------------------------61
一、 研究參與者A -------------------------------------------------------61
二、 研究參與者B -------------------------------------------------------75
三、 研究參與者C -------------------------------------------------------87
四、 研究參與者D ------------------------------------------------------100
第二節 跨個案結構分析-----------------------------------------------------108
一、 執業樣貌-經驗累積的呈現--------------------------------------------108
二、 影響戲劇治療專業發展的因素-推動與阻礙的力量-------------------------112
三、 發展方向的思考-業務推廣是困境因應的重要策略-------------------------118
四、 總結:與研究問題意識之呼應------------------------------------------119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反思----------------------------------------------------123
第一節 綜合討論----------------------------------------------------------123
一、 社會對戲劇治療的觀感-----------------------------------------------123
二、 與其他專業領域之關係-----------------------------------------------126
三、 《心理師法》------------------------------------------------------130
四、 戲劇治療後續發展的可能方向-----------------------------------------134
第二節 整體反思---------------------------------------------------------137
一、 切身感受「與人工作」之意涵-----------------------------------------137
二、 對於「專業工作」的反思--------------------------------------------138
第六章 研究限制與建議----------------------------------------------------143
第一節 研究限制---------------------------------------------------------143
一、 呈現戲劇治療發展樣貌之侷限-----------------------------------------143
二、 研究方法的侷限----------------------------------------------------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4
一、 給戲劇治療工作者之實務建議-----------------------------------------144
二、 給心理師之實務建議------------------------------------------------146
三、 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146
參考文獻-----------------------------------------------------------------147
附錄---------------------------------------------------------------------157
附件一 臺灣戲劇治療相關研究論文彙整表--------------------------------------157
附件二 臺灣戲劇治療相關期刊暨研討會文獻彙整表------------------------------163
附件三 受訪同意書--------------------------------------------------------167
附件四 前導訪談訪談大綱--------------------------------------------------168
附件五 正式研究訪談大綱--------------------------------------------------169
附件六之一 意義單元之拆解與改寫-以B為範例---------------------------------170
附件六之二 構成主題之整併-以B為範例--------------------------------------171
附件六之三 置身結構之整併-以B為範例--------------------------------------174
附件六之四 跨個案結構分析------------------------------------------------176
附件七之一 替代性文本詳細內容-研究參與者A---------------------------------177
附件七之二 替代性文本詳細內容-研究參與者B---------------------------------195
附件七之三 替代性文本詳細內容-研究參與者C---------------------------------211
附件七之四 替代性文本詳細內容-研究參與者D---------------------------------230

王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王智弘(1999)。心理諮商之證照制度與專業倫理。測驗與輔導,154,3211-3214。
王震武(2002)。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學研究,17,3-65。
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S),295-320。
伍育英(2003)。美國諮商心理師證照制度現況與臺灣心理師法實施後之比較省思。諮商與輔導,215,2-7。
江蘭貞(2003)。從醫療結構看現代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雜誌,8(4),410-421。
李沛恩(2012)。一襲華麗的衣裳:心理系畢業生的美麗與哀愁。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宜修(2010)。1980-2000年代台灣視覺藝術產業政策之探討。永達學報,10(1),39-53。
李明濱、吳英璋、陳純誠、戴傳文、陳喬琪、陳快樂、丘彥南、張敏、馬小萍、陸汝斌、蕭淑貞、張玨(2000)。九二一震災心理衛生體系之因應。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3S),27-50。
李家安、余瑞宏、林莉芳(2004)。初探心理師法對大學院校學生輔導中心之衝擊-以屏東兩所國立大學為例。輔導季刊,40(2),67-73。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沈慶鴻(2011)。後心理師法時代社區專線機構之運作困境與因應作為:以「885專線」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9,137-160。
周宜靜(2018)。戲劇治療對於日間照顧中心老人之應用成效。中臺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岳清清(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民中學中輟學生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少年學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玉英(2014)。表達性藝術治療-即興劇體驗。家庭教育雙月刊,51,53-58。
林宗翰(2012)。戲劇治療應用在酒癮家庭學生生活適應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表演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林怡璇(2008)。藝術治療師也是藝術創作者-談戲劇治療師的專業性。臺藝戲劇學刊,4,17-29。
林囿竣(2017)。九個實務工作者的對話:臺灣冒險治療的理論與發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柔孜(2016)。應用戲劇於災後心靈陪伴─以台東劇團「99年度演藝團隊災區藝文陪伴進駐計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家興、許皓宜(2008)。心理師法的立法與影響。輔導季刊,44(3),24-33。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
林慈玥(2005)。心理劇在台30年的困境與展望。諮商與輔導,239,59-60。
施雅芝(2010)。戲劇治療療效因子對高風險家庭兒童情緒能力的影響。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柳冠竹(2018)。柳冠竹戲劇治療師簡介與專業服務。取自https://goo.gl/3t6oDP
柳淑芳(2014)。以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觀點探討戲劇治療工作坊中協同領導者的角色扮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洪素珍、呂旭亞、黃宗堅(2009)。台籍前慰安婦戲劇治療團體在情緒創傷處理之初探。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2),59-77。
洪素珍、李麗君(2009)。從目睹婚姻暴力青少年兒童觀點看戲劇治療的經驗。應用心理研究,44,53-84。
洪素珍、張潔瑩(2002)。目睹暴力兒童與戲劇治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2),14-21。.
高宇人(2008)。戲劇治療技巧應用於國中中輟生之研究—以苗栗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張文龍(2004)。諮商師、戲劇治療師與心理醫師--參與美國戲劇治療團隊之觀想。諮商與輔導,222,40-42。
張志豪(2012)。從遊民到游牧:一個「心理專業」助人者朝向「基督信仰」實踐工作者的移動軌跡。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張志豪(2018)。戲劇治療在悲傷輔導工作的運用-以新移民家庭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民生論叢,15,29-52。
張連強(2001)。創作性戲劇活動對聽覺障礙學童家長生活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敬宜(2013)。團體敘事對外籍配偶適應經驗之探究-戲劇介入的體驗發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嘉容(2016/09/03)。戲劇治療課:愛情裡,你最像哪個故事角色?取自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1673
張廣運(2003)。臺灣臨床心理師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曉華(2001)。教育劇場(TIE)在心靈重建上的應用:以九二一災後巡演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37-66。
張曉華(2004)。戲劇治療導論。臺灣戲專學刊,8,47-83。
張曉華(2012)。戲劇治療在華人地區發展的可能性──從舉辦「2012兩岸三地戲劇療育研討會與實務工作坊」的觀點出發。亞洲戲劇教育學刊,3(1),133-140。
張靄珠(2002)。綻放在生命與記憶斷層的花朵:「九二一地震」心靈重建戲劇工作坊。中外文學,30(8),132-157。
許雅婷(2011)。「我們成了一台戲」癌友戲劇治療團體。切膚之愛季刊,12,14-14。
郭年真、江東亮、賴美淑(2014)。二代健保改革。臺灣醫學,18(1),43-52。
陳巧齡(2003)。哈姆雷特猜忌性格的心理分析及戲劇治療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君愷(2010)日治時期台人「習醫偏執」所反映的社會意義及其影響。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1,127-195。
陳奕宏(2016)。危機入戲 團體復原! 運用戲劇策略於高風險家庭的小團體輔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振文(2015)。醫療環境之變遷與發展。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9(6),2-5。
陳婉真、黃禎慧、侯瑀彤、江守峻、洪雅鳳(2018)。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5-44。
陳惠雯、王曉薇、韓昌宏、彭瑞連、張雅苓(2006)。從中小學輔導工作的挫敗看專業證照助人工作者駐校模式的救濟:走一條尋回專業的路。應用心理研究,30,155-179。
傅雅群(2017)。戲劇治療中的意象工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淯琪、王盂心(2010)。發展障礙者兒童手足透過團體手偶劇內在經驗之探索。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107-131。
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4。
游淑瑜、李維倫(2012)。心理劇中的自發性:以輔角經驗為對象的定性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83-112。
黃彥宜、楊瑾雯(2004)。戲劇方案運用於社區婦女成長團體之初探。臺大社會工作學刊,9,1-38。
楊淑朱、蔡佳燕(2010)。戰後台灣社會生態對兒童遊戲的影響。幼兒教保研究,5,133-153。
溫芯寧、江明璇、楊雅惠(2016)。專科長照實習融入「傳承藝術」團體活動之教案。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2(2),110-120。
溫芯寧、吳宏蘭、康思云(2016)。藝術創作活動於長照機構老人實務應用。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2(1),22-36。
溫芯寧、吳宏蘭、郭倩琳、劉紋妙(2015)。應用藝術創作改善長照機構老人憂鬱及提升自尊。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4),267-276。
葉金川(1990)。全民健康保險對醫界的影響。當代醫學,204,22。
葉璟儀(2009)。非行少年參與戲劇活動的戲劇作用。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董佳琳(2008)。小丑紅鼻子面具應用在戲劇治療之可行性研究。臺藝戲劇學刊,4,149-162。
詹潤芝(2011)。運用戲劇治療在降低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孤寂感之研究-以雲林縣安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詹麗珠(2012)。我的身體,我的歌-舞蹈戲劇治療工作坊。切膚之愛季刊,15,4-5。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2017)。大師心裡戲:英國戲劇治療教師Phil Jones來台交流講座暨工作坊。取自https://goo.gl/bXWVTM
裴晉國(2002)。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法制定與變遷初探。通識研究集刊,1,65-89。
褚增輝、黃梅羹(2015)。臺灣心理劇的發展回顧。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1(2),15-22。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
趙文滔、陳德茂(2017)。中小學輔導教師在跨專業系統合作中的挑戰:可能遭遇的困境、阻礙合作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應用心理研究,67,119-179。
劉惠琴(2006)。吹皺一池春水:對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化現象的觀察與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0,37-58。
劉惠琴、翁開誠(2006)。心理師法的衝擊與反思。應用心理研究,30,19-20。
劉維民(2006)。應用戲劇治療技巧對提升國小資源班ADHD學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厲復平(2014)。文創產業思維下的劇場表演藝術──一個藝術社會學考察芻議。戲劇學刊,20,69-96。
賴念華(2013)。臺灣心理劇文獻回顧1968-2011:看心理劇的發展與轉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33-66。
簡彤紜(2014)。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政策之探究。學校行政,93,132-149。
魏汎儀(2012)。戲劇治療應用於高關懷國中的心理健康探討--以新北市某國中個案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蘇忠仁(2009)。對現今醫療環境的感想與反省。臺灣醫界,52(11),46-48。
蘇慶元(2018)。戲劇治療應用於特殊教育的七種介入模式。桃竹區特殊教育,31,7-19。
Blatner, A. (1988). 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A. Blatner) (3rd ed.).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as cited in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Campbell, M. L., & Gregor, F. (2012).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合譯)。臺北:群學。(原著出版於2002)
Chang, H. H. (2015).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drama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al, social, and therapeutic domains in Taiwan. Creative Arts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1(1), 26-40.
Chang, H. H. (2016).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herapy in Taiwan. In S. Jennings, & C. Holmwood (Eds.),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ramatherapy (pp. 8-18). Oxfordshire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ourtney, R. (1968). Play, drama, and thought: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to drama in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as cited in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Darville, R. (1995). Literacy, experience, power. In M. Campbell, & A. Manicom (Ed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 ruling relations: Studi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pp. 249-261).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as cited in Campbell, M. L., & Gregor, F. (2012).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合譯)。臺北:群學。(原著出版於2002)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Emunah, R., & Johnson, D. D. (2009). Current approaches in drama therapy. (2nd ed.) U. S. A.: Charles C. Thomas.
Erikson, E.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as cited in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Fetterman, D. M. (2013). 民族誌學(第三版)(賴文福譯)。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2010)
Gray, A. (2008). 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許夢芸譯)。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於2003)
Jacobs, M. (2003). 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于而彥、廖世德合譯)。臺北: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於1995)
Jones, P. (2002). 戲劇治療(洪素珍、徐繼忠、郭玟伶、楊大和合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6)
Landy, R. J. (1986). Drama therapy: Concepts and practices. Springfield, IL: C.C. Thomas, as cited in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Landy, R. J. (1990). The concept of role in drama therap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7, 223-230, as cited in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Landy, R. J. (1997). Drama therapy in Taiwan.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4(2), 159-172.
Landy, R. J. (1998). 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合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4)
Pitzele, P. (1991). Adolescents inside out: Intrapsychic psychodrama. In P. Holmes, & M. Karp (Eds.), Psychodrama: Inspiration and technique. London: Tavistock/Routledge, as cited in Emunah, R. (2006). 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陳凌軒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94)
Seale, C. (2012). 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上冊)(許夢芸、陳育含合譯)。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於2004)
Silverman, D. (2010). 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田哲榮、司徒懿合譯)。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於2006)
Smith, D. E. (1987). 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as cited in Campbell, M. L., & Gregor, F. (2012).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合譯)。臺北:群學。(原著出版於2002)
Smith, D. E. (1990). Texts, facts and femininit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of ruling. London: Routledge, as cited in Campbell, M. L., & Gregor, F. (2012).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合譯)。臺北:群學。(原著出版於2002)
Sokolowski, R. (2004). 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