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生(2001)。我國職業訓練的新模式與新趨勢。成人教育通訊,6,2-4。
王全得(2003)。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64。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市。王玲玲(2005)。受訓者特質、訓練設計、工作環境與訓練遷移關係之研究-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朱經明(2014)。教育及心裡統計學。台北:五南。
余采瑄(2011)。成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級中等進修學校第二專長教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吳明隆(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易達(2012)。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部某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縣。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淑甄( 2016)。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台南市。呂明真(2009)。台南縣在職人員職業訓練成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呂亦航( 2017)。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不同分組分式對動作
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巫俊采(2012)。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對動態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亭儀(2014)。有氧舞蹈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課程滿意 度之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第九卷第二期,50-66 。李桂雲(2007)。碩士在職學生學習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李凱雄(2011)。中區職訓中心辦理產訓合作訓練成效之研究―以商用車輛維修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汪瑞芝、廖玲珠(2008)。會計習作課程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105-130。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周育德(2016)。職前訓練學員參訓動機、自我效能與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如萍(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姿利(2007)。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林致賢(2013)。學習滿意度在目標導向及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關係之中介效果―以台南某光學科技製作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台南市。林家瑜(2003)。高科技產業教育訓練與非典型工作安排之關聯性探討―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林清山、張春興(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毓瑩(2014)。教師校外教學成效認知、規劃需求與考量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邱于真、蔣丙煌(2010)。如何推動學生學習成效評量:以臺灣大學為例。評鑑雙月刊,30,19-22。
邱欣怡(2001)。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研究―公共職訓委託民間辦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洪士程、魏兆均(2015)。互動式電子白板提升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資訊科技國際期刊,9(2),34-42。范蕙華(2009)。臺北市國小補校母語非華語外籍配偶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涂涵雅(2014)。花蓮縣待業者職業訓練參訓學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馬財專(2016)。產學訓合作計畫暨雙軌訓練旗艦計畫訓後效益調查。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產學合作計畫實地訪視報告。
張峻嘉、詹欽惠(2013)。學童參觀工廠校外教學之認知、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鄉村旅遊研究,7(2),59-86。張火燦(1990)。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評鑑的觀念及模式。人力資源學報,1,17-26。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3)。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家綺(201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知覺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張曉謹(2011)。漁業資源保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學員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張瓊方(2003)人才雙國道―轉型中的高等技職教育,2012 年8月2日,取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379207006C.TXT&ta ble=0&cur_page=1&distype=text
梁玲 ( 2016 )。學生學習動機與同儕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梁麗珍、賴靜惠(2003)。二專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4),717-748。異視行銷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16)。自辦訓練訓後滿意度調查。
盛秀娟(2015)。職前訓練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許良仲(2010)。技藝競賽選手涉入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中職商業類科餐旅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郭卜樂(1998)。動機。今日心理。2003年1月20日,引自http://www.cptoday.net。
郭孚宏(2014)。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產學訓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滬港臺兩岸三地職業教育論壇135期,P49-54。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振昌(2003)。青少年失業問題與就業展望,社區發展季刊。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
陳月娥(2012)。就業安全制度。台北市:千華。
陳巧倩(2013)。臺中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志樺(201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依蘋(2013)。臺灣技專校院產學合作人才培育方案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陳品憲(2009)。職業訓練服務品質之探討―以桃園職業訓練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陳素蓮(2005)。都市原住民參與成人學習的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慧如(2012)。高中職進修學生之學習動機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勞動力發展署(2015)。勞動力發展署103年度業務報告。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產學訓合作訓練作業手冊。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產學訓合作訓練績效檢討分析報告。
彭健銘(2014)。翻譯學習動機之意涵與研究架構,輔仁外語學報,11,101-139 。黃玉湘(2001)。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富順(1999)。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雙月刊,34, 2-8。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楊宏文(2015)。大陸交換生來台學習動機、生活適應及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詹火生(2003)。台灣社會福利過去、現在與未來。國家政策論壇,10月冬季刊,207-212。
賈馥茗(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趙佩如(2011)。我國職業訓練效益評估之研究―以中彰投區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蔡文智(2011)。基隆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賴怡婷(2013)。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美容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戴淑媛(2001)。中高齡者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薛怡芬(2011)。屏東縣新住民華語文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謝岱玲(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2003至2012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韓若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大學,台東縣。
簡貞玉(譯)(2007)。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原作者:Raymond A.N.)。台北市:五南。(原著作出版年:2004)
顏金郎(2003)。嘉義縣山區原住民參與成人教育活動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蘇錦麗(2007)。美國WASC採行的「學生學習成果本位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 22,37-41。Atkinson(1964).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 Van Nostrand. Borkowski, J. G., Estrade, T. M., Milstead, M & Hasselbring, T. S.(1989). General problem-solving skills:Realations between metacognitive and strategic processing.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2, 57-70.
Aslanian, C. B., & Brickell, H. M. (1980). Americans in
transition: life changes as reasons for adult learning.
NewYork: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
Boshier,R.W.(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A factor analytic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21(2),3-26.
Burgess, P. (1971). Reasons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
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y. Adult Education. 22(1),
3-29.
Chen, Pih-Shuw(2012).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arner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aspects of
management trai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9,545-561.
Devellis.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California.
Dierking, L. D. & Falk, J.H.(2006). Learning in a
personal context:Levels of choice in a free 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cience andnatural history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91:75-95.
Gangne, R. M.(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NY:
CBS College Publishing.
Hoffman, B., & Schraw, G.(2010). Conceptions of
efficiency:Applications in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5(1), 1-14.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aiser(1974)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KMO)
Kline, R.B. (2005).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e.New York:Guilford.
Latham, G. P., & Wexley, N.,“Increasing Productivity
Through Performance A ppraisal Grending,”MA:
Addison-Wesley, 1994.
Linn, R. J., & Miller, M. D.,“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2005.
McClelland, D. C. ( 1953 ) .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its.
Miller,H.L.(1967).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 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Boston University.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 Hill.
Petri(1986).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Wadsworth
Pub. Co. (Belmont, Calif.)
Skinner, C. H.(2010). Applie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ers must measure learning rates: A commentary on efficiency articl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7(2), 166-172.
Van Gog, T., & Paas, F.(2008). Instructional efficiency:
Re visiting the original construct in educational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3(1), 16-28. doi:10.1080/00461520701756248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4), 548-573.
Zink, R. & Boyes, M.(2006).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outdoor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schoo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Outdoor Education,10(1),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