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語》傳注(依時代排列)
[魏]何晏:《論語集解》,新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南朝]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
二、其他古籍資料(依時代排列)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八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檀弓》卷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
[清] 高士奇撰,楊伯峻點校:《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三、楊伯峻專著(以書名筆畫排列)
楊伯峻:《文言語法》,北京:北京出版社,1956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楊伯峻:《楊伯峻治學論稿》,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第一版。
楊伯峻:《楊伯峻學術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楊伯峻等:《經書淺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一版。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四、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王雲五主編、毛子水註解:《論語今注今譯‧凡例》,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牛澤群:《論語札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孔飛祥:《楊伯峻《論語譯注》今譯研究》,重慶:西南大學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辭典普及本》,上海:商務印刷館,2004年3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李平:《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文學:《隱藏的論語》,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邱培超:《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南懷瑾述著;蔡策紀錄:《論語別裁》,臺北 : 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增訂注音,十六版)
姚輝《楊樹達、楊伯峻叔姪《論語》注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
胡寶國:〈漢代的家學〉,《中國古史論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頁300-350。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79年。
郭錫良、李玲璞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古代漢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陳水福:《楊伯峻《春秋》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陳倩倩:《楊伯峻《論語譯注》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浩榕:《錢穆《論語新解》和楊伯峻《論語譯注》對孔子政治思想解釋的比較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懷信主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楊樹達:《論語古義》,北京:商務印書館發行,1934年。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逢彬:《閱讀無障礙本 論語》,北京:岳麓書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
丁桃源:〈《論語譯注》中引用朱熹《論語集注》的訓釋類別及特點〉,《現代語文》,2008年第4期,頁108-110。
王浩然,曾光平:〈《論語譯注》詞語訓釋劄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7年第3期,頁13-16。
卞仁海:《楊樹達訓詁的學術背景》,《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146-150。
左書珍:〈《論語譯注》指疑〉,《晉中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頁35-38。
朱晶晶:〈《論語譯注》訓釋三則辨析〉,《現代語文》,2008年第12期,頁139-140。
李成蹊:〈《論語譯注》獻疑〉,《孔子研究》,1988年第2期,頁111-114。
李義敏:〈楊伯峻《論語譯注》商榷一則〉,《安徽文學‧經典重釋》,2011年第8期,頁139-140。
汪貞幹:〈《論語譯注》一則辨析〉,《黃石教育學院中文學報》,2001年第1期,頁75轉78。
汪貞幹:〈《論語譯注》討論幾則〉,《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1-4。
宋惠如:〈從《春秋》書「弒」論楊伯峻(1909-1992)書法觀〉,《中國學術年刊》,2013年第35期,頁81-108。周少川:〈吳承仕的經學史研究——以《經典釋文序錄疏證》為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頁21-31。
季 琴:〈《論語譯注》「曾」字字音商榷〉,《漢字文化》,2010年第1期,頁76-77。
周國正:〈孔孟儒學由仁而仁義的理論發展需要〉,《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3期,頁37-70。
於之承:〈《論語譯注》譯文利弊淺析〉,《黑龍江科技資訊》,2011年第3期,頁154。
於扶仁:〈《論語譯注》商兌〉,《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73-75。
於扶仁:〈論語訓詁辨疑六則─讀楊伯峻《論語譯注》劄記〉,《學術論叢》,1994年第3期,頁83-89。
俞筱堯:〈古文獻學家楊伯峻的學術道路〉,《文獻》,1993年第4期,頁103-118。
胡湘榮:〈《論語譯注》獻疑〉,《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頁90轉96。
孫曼屯、王啟興:〈用甚麼觀點指導「譯注」─也評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新建設》,1965年11、12期合刊,頁96-98。
張松輝:〈讀《論語譯注》〉,《古籍點校疑誤匯錄(四)》,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頁347-352。
張松輝:〈讀《論語譯注》劄記〉,《齊魯學刊》,1986年第2期,頁71-75。
張淑惠:〈淺述楊伯峻先生之經學〉,《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0年第7期,頁21-44。張楊:〈從《論語譯注》看古文今譯〉,《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4期,頁102-104。
張潔:〈《論語譯注》、《孟子譯注》注音正誤〉,《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74-77。
張麗:〈從《論語譯注》透析教與學〉,《現代教學‧品讀精粹》,2009年第11期,頁77-79。
莊榮貞:〈楊伯峻《論語譯注》質疑〉,《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40-41。
陳金芳:〈楊伯峻《論語譯注》商榷兩則〉,《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21-22。
楊中華:〈楊伯峻「具臣」釋義商榷〉,《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36-37。
楊儒賓等人:《「東亞論語學」研究的概念與方法》,《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08年第9期,頁249-275。
劉余莉:〈「仁義禮智信」研究三十年〉,《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18卷第1期,頁數187-190。
鄒新,趙建功:〈論孔子的仁學〉,《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第18卷第4期,頁95-97。
趙玉軍:〈淺析《論語譯注》中部分副詞的認定問題〉,《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202-204。
劉金雙、江朝源、和雙麗:〈《論語》譯注隨談〉,《人文社會科學專輯》,2008年第1期,頁38-40。
劉精盛、吳青峰:〈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三則商榷〉,《學術界》,2007年第2期,頁108-111。
劉國英、張燦輝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儒家思想現代文化及有關的問題〉,2009年,頁261。
樊榮:〈楊伯峻《論語譯注》斷句拾遺〉,《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頁107-108。
鄭仁佳:〈楊伯峻(1909-1992)〉,《傳記文學》,2000年第1期,頁140-143。謝商精:〈楊伯峻《論語譯注》獻疑〉,《畢節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年第3期,頁34-35。
譚家健:〈讀楊伯峻《論語譯注》和《孟子譯注》〉,《新建設》,1963年第1期,頁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