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參考書目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泰俐(2011)。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王柏鴻譯(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出版。
牛隆光、林靖芬(2006)。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台北:學富。
史安斌譯(2003)。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徐鉅昌(1993)。電視導播與製作。台北:三民。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化。
張玉欣、楊秀萍(2004)。飲食文化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張洵(1999)主編。人神共飲:宗教與養生飲食。台北:博揚文化。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翁秀琪等人(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楊幼蘭(譯)(2008)。Charles Landry著。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馬可孛羅。
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台北:田園城市。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的困境與出路。台北:廣電基金。
韓良露(2014)。樂活在天地節奏間—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台北:有鹿文化。
韓良憶譯(2005)。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台北:左岸文化。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天下文化。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2.期刊/研討會論文
王泰俐、蘇蘅(2009)。電視新聞商業置入廠商身分揭露、產品類型以及置入策略對新聞可信度的影響。廣告學研究,第32期,1-22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第8期,27-40。林心慧(2008)。比較電視、平面印刷與網路廣告媒體之行銷溝通效果與綜效。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11卷,第2期,1-31。洪維勵、林琍華、掌慶琳(2012)。城市飲食意象之比較-政府觀光資訊網之內容分析。餐旅暨觀光,第9卷,第2期,55-71。3.碩士論文
王麗菡(2013)。台灣特殊食物祭品─以台南府城為討論中心。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台南市。
朱亭佳(2004)。辦桌產業策略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
宋良音(2008)。臺灣報紙美食新聞報導之初探—以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常富(2010)。電視新聞框架研究-以電視新聞報導集會遊行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李浣琳(2011)。閱聽人對電視消費新聞報導的接受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台北市。洪硯儒(2015)。分析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食安議題:以2013年食用油事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許雅喬(2009)。餐飲業電視新聞置入性行銷對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研究-以A餐飲業新聞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孟慧(2010)。行銷訊息來源揭露類型與社會臨場感對消費者認知之影響-以美食部落格為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系碩士班,台中市。陳雪霞(2002)。台北市觀眾收看電視烹飪節目的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姵云(2011)。電視新聞報導與部落格美食資訊的傳播效果之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台北市。張維信(2009)。全球化媒體飲食文化意象創作之研究-舉一樣味道創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高雄市。
黃淑津(2011)。臺南地區中式麵類之飲食文化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黃子維(1999)。影響餐飲業連鎖經營重要因素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花蓮縣。廖淑君(2005)。政府置入性行銷法律議題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台北市。
蘇文彬(2006)。台灣電視節目置入性行銷廣告效果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蘇珮君(2008)。韓國傳統美食觀光策略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班,台北市。劉必歆(2008)。當前台灣媒體美食奇觀研究與創作。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台南市。
羅皓寧(2009)。以食物為信仰之鍊:靈巖山寺苗栗分會女性信徒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苗栗市。
4.網站資料
2017台灣美食展網站。2017年6月15日,取自:
http://www.tcetva.tw/Content/ArticleContent.aspx?Sno=02000002
經濟部統計處,台灣餐廳營業家數。2017年6月15日,取自:
http://web02.mof.gov.tw/njswww/WebProxy.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i0507&rdm=ffffffff
經濟部統計處,餐飲相關行業年增率。2017年6月15日,取自:
(http://dmz9.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EA.aspx)
二、英文部分
Adoni, H. and Mane, S. (1984) Media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 323-340.
Dijkstra, M., Buijtels, E. J. J. M. J., & Raaij, W. F. (2005). Separate and joint effects of medium type on consumer responses: A comparison of television, print, and Interne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 377-386.
Logan, R. A. (2001). News’ compartment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food biotechnology coverage. The Journal of Agrobiotechnology Managements and Economics, 4(3&4), 194-198.
M itchell, R., & Hall, C. M. (2003). Seasonality in New Zealand winery visitation: Anissue of demand and supply.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4(3/4), 155-73.
MacKay, K. J., and Couldwell, C. M. (2004). Using 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 to investigate destination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2(4), 390-396.
Perrault, S. (2013). Communicating Popular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0-www.palgraveconnect.com.opac.lib.ntnu.edu.tw/pc/doifinder/10.1057/9781137017581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Van Dijk, H., Houghton, J., van Kleef, E., van der Lans, I., Rowe, G., & Frewer, L. (2008). Consumer responses to Communication about food risk management. Appetite, 50(2-3), 34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