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2011)。三毛全集08:親愛的三毛。北京:北京十月文藝。
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浩威(2018)。活不下去的空心病:越優秀越憂鬱。取自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11978
失落(2017)。載於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
吳豫葳(2014)。從絢爛歸於平實--婚姻中親密關係的轉變。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旭亞(2018)。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台北:心靈工坊。
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棟明(1971)。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11、12合刊,62-86。轉引自
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3,367-390。
周啟東(2003)。全球化下,候鳥家庭誕生。商業週刊,811,74-79。
岡田尊司(2015)。父親這種病(張婷婷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2014)
岡田尊司(2016)。母親這種病(張婷婷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2012)
林儀甄(2013)。悲傷生者在哀悼過程中內在轉化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樹、潘國正(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轉引自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家宜(2013)。失落的世代:以吳濁流為例看戰後初期的台灣本土報人。中華傳播學刊,23,229-266。
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夏一新(2016)。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台北:德行文化。
孫鴻業(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席慕容(2014)。文化的信仰講座。廈門:廈門大學中文系。
柴雅珍(1997)。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八七)。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機。台北:允屒文化。
張永安(2000)。第一代外省男性的家庭意涵、家庭互動及家庭教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靜晃、黃明發(2013)。發展心理學。新北:揚智文化。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彬(2003)。立足上海新觀念。台北:時報文化。轉引自
楊芳宜(2012)。假性單親子女的家庭適應-以外派人員在台家庭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閔宇經、陳偉杰、裴晉國、劉萬青、紹承芳、丁世傑、鍾文博、匡思聖、宋惠中、陳宜亨、周維萱(2013)。族裔‧他者‧漂流‧變遷: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高雄:巨流圖書。
黃俊傑(2009)。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楊芳宜(2012)。假性單親子女的家庭適應-以外派人員在台家庭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廖如芬(2010)。再現‧流亡的孤軍——桃園縣忠貞新村集體生活聚落瓦解過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廖德富(2003)。寫作治療對受刑人處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心靈工坊。
鄭泰安(2003)。自殺可以預防嗎?科學人,13,34-45。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4-114。
謝欣格(2014)。「語言說我,非我說語言」──表達性書寫與心理為一書寫的文化底色。諮商與輔導,344,8-10。
蘇偉貞等(1988)。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
蘇絢慧(2009)。因愛誕生:一段父親帶我回家的路。台北:寶瓶文化。
Bernheim, F. K., & Lehman, F. A. (2010). 家屬與精神病患(郭葉珍譯)。台北:合記圖書。(原著出版1997)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Loss, sadness sand depressio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M. (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
Crossley, M. L. (2004). 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心志、吳芝儀合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8).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17-56. 轉引自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Hamilton, G. (2013).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周仁宇、楊添圍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4)
Johnson, S. (2009). 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2008)
Klein, M. (2005). 嫉羨和感恩(呂煦宗、劉慧卿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5)
Klein, M. (2009). 愛、罪疚與修復(李淑珺、呂煦宗、陳維峰、甄家明、龔卓軍合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2)
Loss. (2017). In Cambridge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
McCollum, A. T. (1990). The trauma of moving: Psychological issues for women. Newbury Park, CA: Sage. 轉引自
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Miller, A. (2014). 幸福童年的秘密(袁海嬰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9)
Mitchell, S. A., & Black, M. J. (2011).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白美正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5)
Olga, L. (1946).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轉引自
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Richo, D. (2012). 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梁麗燕譯)。台北:啟示。(原著出版於2008)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Sage. 轉引自李莒瑋、熊同鑫(2008)。自由與結:一位躁鬱症之子的生命敘說。應用心理研究,39,95-199。
Rustin, M., & Rustin, M. (2017). 閱讀克萊恩(連芯、魏宏晉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17)
Stein, M. (2016).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李燦如、康琇喬、黃璧惠、楊志賢、鄭文郁、賴明亮、劉姿君、魏宏晉合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6)
Symington, N., & Symington, J. (2014).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蘇曉波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6)
von Franz, M. (2018). 童話中的女性:從容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黃璧惠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2)
von Franz, M. (2018).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容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4)
White, M., & Epston, D. (2001).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0)
Winnicott, D. W. (2009). 遊戲與現實(朱恩伶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1)
Winokuer, R. H., & Harris, L. D. (2016). 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陳增穎譯)。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