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18: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虞如斯
研究生(外文):YU, JU-SZU
論文名稱:失家、尋家與築家的內在之旅 ──關係中修復與重建的自我敘說
論文名稱(外文):Inner Journey of Losing, Seeking and Building my Family- Self-Narrative Research of Self-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in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洪素珍洪素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SU-CHEN
口試委員:洪莉竹謝文宜
口試委員(外文):HUNG, LI-CHUSHIEH, WEN-YI
口試日期:2019-01-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6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失落國家認同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sense of lossnational 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這是「我」與原生家庭的故事,從「失家、尋家到築家」的脈絡,藉由「自我敘說」研究法,哀悼關係的失落,再形塑與重拾內在好壞客體的樣貌,從客體關係的角度分析哀悼的歷程,使此刻我內在的「家」抵達一個相對安適的位置。
  本研究以「哀悼原生家庭的四散」以及「外省人第三代與台商子女家鄉的認同」為主軸,透過文本書寫、整理、回顧與分析,呈現個人經驗連續性的脈絡。透過對原生家庭的探索,從原本實際存在的團聚到美好生活的象徵,進而成為理想化的生存方向,而當「理想的家」成為無路可返的地方,不得不接受關係中失落,透過整合的驅力與外在環境的支持,重拾了「我」與家人真實的關係與情感,並得以發展屬於「真我」的樣貌。
  而身為外省人第三代與台商子女的經驗,往返兩岸卻找不到歸屬地的漂泊感,以敘說從頭整理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外省第一代與第二代的認同歷程,從而看見代代相傳的「失落」與各自家鄉認同的方式;並藉此反思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新一代台灣年輕人的失落。
  當失落得以進入真實生活裡,嬰兒時期修復的經驗也就隨之出現,隨著整合的驅力豐富了自身愛的元素,並在思想、整理與分析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理解與探索空間。因此,儘管我與原生家庭的家人散居各地生活,但內在曾有的相聚與未來相遇的累積,也將促使「家」隨著生命的階段繼續有新的理解和安頓的所在。

  The study was a self-narrative of the author and her original family. Narrated in the process of losing, seeking and building a sense of home,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lens of Object Relation Theory,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ourse of morning the loss in the relationship, regaining and reshaping inner good and bad objects, and at last landing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home” at a safer plac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wo topics: A lament over the scattered original family and seeking social identity as offspring of Taiwanese businessman in China and mainlander of third generation. By writing, organizing,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study carried out an exploration of the author’s original family, a family once existing and representing an ideal life then shattered and disillusioned. The author rebuilt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was enabled to develop “true self” in support of external resources and drive of integration.
  As a child of Taiwanese businessman in China and a third-generation mainlander, the author failed to fi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n neither side of Taiwan strait. By narration, the author combed through several topics as followed: first,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Seco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of first and second mainlanders. Sense of los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different ways of growing identity to hometown thus became tangible, and here came the reflection on development of cross strai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sense of loss passed on to author’s generation.
  As the sense of loss was able to be experienced in real life, repairing experience in infancy then followed. When the author was able to be filled with love by the motivation of integration, new understanding and room for exploration thus were brought into being. Hence, 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original family members and the author are now living in different places, reunion in the past and meeting in the future will keep the sense of home renewed and anchor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以我與母親的故事出發 1
 第二節 經驗脈絡中彼此的故事 3
 小 結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內在客體的形成與整合 7
 第二節 讓失落得以被涵容與過渡 13
 第三節 兩岸往返下,所認同的「家」 17
 小 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我與自我敘說的認識 27
 第二節 文本與敘說的對話歷程 30
 小 結 37
第四章 家的故事 39
 第一節 失家 39
 一、父母的成長與相識 40
 二、這個家的開始與離別 48
 三、只剩媽媽和我的家 61
 小 結 73
 第二節 尋家 75
 一、暫居之地 75
 二、 母女再度生活 80
 小 結 104
 第三節 築家 106
 一、 回到「我」的樣貌 107
 二、情感與記憶交織的土地 126
 小 結 153
第五章 失家、尋家與築家的回看與討論 155
 第一節 我的成長故事與文獻對話 155
 一、回看失家的脈絡 157
 二、回看尋家的脈絡 163
 三、回看築家的脈絡 168
 小  結 174
 第二節 故事中失落的回看與反思 175
 一、身為精神病患家屬的失落與安頓 176
 二、身為「異鄉人」的失落與認同 179
 三、整體回顧:意義、敘事與自我的對話 187
 結 語 191
參考文獻 193
三毛(2011)。三毛全集08:親愛的三毛。北京:北京十月文藝。
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浩威(2018)。活不下去的空心病:越優秀越憂鬱。取自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11978
失落(2017)。載於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
吳豫葳(2014)。從絢爛歸於平實--婚姻中親密關係的轉變。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旭亞(2018)。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台北:心靈工坊。
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棟明(1971)。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11、12合刊,62-86。轉引自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3,367-390。
周啟東(2003)。全球化下,候鳥家庭誕生。商業週刊,811,74-79。
岡田尊司(2015)。父親這種病(張婷婷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2014)
岡田尊司(2016)。母親這種病(張婷婷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2012)
林儀甄(2013)。悲傷生者在哀悼過程中內在轉化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樹、潘國正(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轉引自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家宜(2013)。失落的世代:以吳濁流為例看戰後初期的台灣本土報人。中華傳播學刊,23,229-266。
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夏一新(2016)。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台北:德行文化。
孫鴻業(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席慕容(2014)。文化的信仰講座。廈門:廈門大學中文系。
柴雅珍(1997)。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八七)。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機。台北:允屒文化。
張永安(2000)。第一代外省男性的家庭意涵、家庭互動及家庭教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黃明發(2013)。發展心理學。新北:揚智文化。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彬(2003)。立足上海新觀念。台北:時報文化。轉引自楊芳宜(2012)。假性單親子女的家庭適應-以外派人員在台家庭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閔宇經、陳偉杰、裴晉國、劉萬青、紹承芳、丁世傑、鍾文博、匡思聖、宋惠中、陳宜亨、周維萱(2013)。族裔‧他者‧漂流‧變遷: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高雄:巨流圖書。
黃俊傑(2009)。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楊芳宜(2012)。假性單親子女的家庭適應-以外派人員在台家庭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廖如芬(2010)。再現‧流亡的孤軍——桃園縣忠貞新村集體生活聚落瓦解過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廖德富(2003)。寫作治療對受刑人處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心靈工坊。
鄭泰安(2003)。自殺可以預防嗎?科學人,13,34-45。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4-114。
謝欣格(2014)。「語言說我,非我說語言」──表達性書寫與心理為一書寫的文化底色。諮商與輔導,344,8-10。
蘇偉貞等(1988)。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
蘇絢慧(2009)。因愛誕生:一段父親帶我回家的路。台北:寶瓶文化。
Bernheim, F. K., & Lehman, F. A. (2010). 家屬與精神病患(郭葉珍譯)。台北:合記圖書。(原著出版1997)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Loss, sadness sand depressio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M. (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
Crossley, M. L. (2004). 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心志、吳芝儀合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8).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17-56. 轉引自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Hamilton, G. (2013).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周仁宇、楊添圍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4)
Johnson, S. (2009). 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2008)
Klein, M. (2005). 嫉羨和感恩(呂煦宗、劉慧卿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5)
Klein, M. (2009). 愛、罪疚與修復(李淑珺、呂煦宗、陳維峰、甄家明、龔卓軍合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2)
Loss. (2017). In Cambridge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
McCollum, A. T. (1990). The trauma of moving: Psychological issues for women. Newbury Park, CA: Sage. 轉引自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Miller, A. (2014). 幸福童年的秘密(袁海嬰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9)
Mitchell, S. A., & Black, M. J. (2011).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白美正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5)
Olga, L. (1946).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轉引自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Richo, D. (2012). 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梁麗燕譯)。台北:啟示。(原著出版於2008)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Sage. 轉引自李莒瑋、熊同鑫(2008)。自由與結:一位躁鬱症之子的生命敘說。應用心理研究,39,95-199。
Rustin, M., & Rustin, M. (2017). 閱讀克萊恩(連芯、魏宏晉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17)
Stein, M. (2016).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李燦如、康琇喬、黃璧惠、楊志賢、鄭文郁、賴明亮、劉姿君、魏宏晉合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6)
Symington, N., & Symington, J. (2014).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蘇曉波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6)
von Franz, M. (2018). 童話中的女性:從容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黃璧惠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2)
von Franz, M. (2018).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容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4)
White, M., & Epston, D. (2001).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0)
Winnicott, D. W. (2009). 遊戲與現實(朱恩伶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71)
Winokuer, R. H., & Harris, L. D. (2016). 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陳增穎譯)。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