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Highmore (2004/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韋伯。
Brenda Danet & Tamar Katriel (1994) ‘‘Glorious Obsessions, Passionate Lovers, and Hidden Treasures: Collecting, Metaphor, and the Romantic Ethic’’ in Stephen Harold Riggins (ed.)(1994) The Socialness of things, pp.23-61
Daniel Roche (2000). A History of Everyday Things: The Birth of Consumption in France 1600~1800.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Winnicott(2009)《遊戲與現實》(朱恩伶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Gary Cross(1997/2010)《小玩意︰玩具與美國人童年世界的變遷》(郭聖莉譯)。上海:上海譯文。
Guy Julier (2008) The Culture of design. Los Angeles ; London : SAGE. 2nd ed
Ian Woodward (2007)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Igor Kopytoff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rjun Appadurai (ed.)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pp. 64-91.
Jean Baudrillard (1968/1997)《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Johan Huizinga(1997)《遊戲的人》。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John Berger (1972/1991)《看的方法》(陳志梧譯)。台北:明文。
John Storey(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J. Hoskins ”Agency, Biography, and Objects”
Laszlo adoba(2010)《來作情景模型vol.1城鎮造景篇》(卡比柚子譯)。北縣:楓葉社。
Mary Douglas and Baron Isherwood (1979/1996) The World of Goods: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Matt Hill (2002/2005). 《迷文化》(朱華瑄譯)。台北:韋伯。
Marianne Krawczyk and Jeannie Novak(2007). 《遊戲開發槪論 : 遊戲故事與角色發展》(張世敏、蔡永琪譯)。台北市:湯姆生。
Paul Ransome (2008) 《工作、消費及文化》(黃彥翔譯)。台北:韋伯。
Susan Pearce (1995) On Collecting.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usan Pearce (1998) Collecting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 Walnut Creek, Calif. : AltaMira Press
Susan Sontag (1999)〈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頁155-233。
Susanp Sontag (2003)〈在土星的星象下〉《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話》。 頁3-25,台北:允晨。
Walter Benjamin (1999)《本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
Witold Rybcynski(2004)《等待週末:週休二日的起源與意義》(梁永安譯)。台北:貓頭鷹。
Marcus Clare (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
工藤健志(2005)〈1960-70年代的海洋堂〉。雷逸婷等編,《欲望與消費: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頁76-79。北市:北美館
山本直樹(2007)〈日本的塑膠模型史〉。雷逸婷等編,《欲望與消費: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頁42-51。北市:北美館
戶塚惠子(2007)《戶塚惠子的娃娃屋》。台北:城邦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63 - 92。
王怡程(2008)《收藏動機、行為與情感之結構性分析》。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2006)《懷舊餐廳收藏者的收藏、展示與文化想像》。國立花蓮教育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莘宇(2011)〈模型宇宙屋‧密斯特喬工作室熱血童心鋼普拉〉。《商業週刊》1226期,頁182-185
李建民(1993)《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台北:東大。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李星宇(2005)《扭蛋大百科︰扭蛋入手與收藏指南》。台北︰果實。
柯舜智(2009)《合成世界:線上遊戲文化傳播研究》。台北:五南。
侯迺慧(2010)《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台北:三民。
洪皓誠(2006)〈JS-2〉。《劍潭檔案:高手盃模型邀請賽精彩全記錄》。台北:高手專業。
孫市博(2006)〈玩家請開門〉。《劍潭檔案:高手盃模型邀請賽精彩全記錄》。台北:高手專業。
孫堂珠(2008)《用紙黏土做迷你小物》。台北:雅市
許馨云(2006)《消費社會下之玩具收藏迷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仲偉 (2003)《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畫產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佳利、林文等(2007)《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畢恆達(1990)《東西的意義與環境轉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41-56
黃愷縈(2005)《小布花園LOVE!BLYTHE》。台北︰朱雀文化。
黃秀如主編(2004)《去玩吧!= Have fun》。台北:網路與書
黃碧萱(2009)《以民國五、六O年代台灣玩具設計之變遷研究:兼論後殖民文化再生產》。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
葉怡君(2006)《食玩不思議》。台北︰遠流。
郭昱晴(2004)《郭昱晴的娃娃屋》。台北:尖端。
郭嘉玲(2005)〈BOBO House〉《第五屆娃娃屋創作比賽—創意餐廳大作戰作品專刊》,頁16。台北:袖珍博物館。
張世宗(2001)《兒戲非兒戲:臺灣傳統童玩與益智游藝》。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張世宗(2007)〈從「傳統游藝」到「現代樂育」〉《玩藝光年:玩具工藝特展》,頁18-27。南投縣:台灣工藝研發中心。
張俊璋(2006)〈悠閒時光〉《第六屆娃娃屋創作比賽—我的旅行日誌作品專刊》頁34。台北:袖珍博物館。
楊蔭深(1935/1990)《中國游藝硏究》。上海:上海文藝。
鄔亦翎(2006)《創新品牌的行銷策略—以袖珍商品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藝術創造與欣賞之實際與理論》。台北:藝術家。
鄭君仲(2001)《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學仁(2005)《老玩具總動員懷舊專刊》。台北:上旗。
魏伊苹(2006)《膠囊玩具消費體驗與價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意雯(2008)〈點點滴滴的記憶〉《第八屆娃娃屋創作比賽—甜蜜臥房狂想曲專刊》,頁24。台北:袖珍博物館。
MAX渡邊(1999)《超級模型技術講座基礎篇》。台北:尖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