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惠盈,2007,《公設財團法人導入公司治理模式之研究:美國沙賓法的借鏡》,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王琪,2012,《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的公共課責研究:以內政部捐助的財團法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巨流。
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譯,2007,《策略管理》。台北:華泰。
江岷欽、劉坤億主編,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1996,《健全我國行政倫理法制之研究》,銓敘部委託研究計畫部分成果。
江明修、梅高文,2002,〈非營利管理之法制議題〉。收錄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9-44。
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第2期,頁137-167。江明修、陳定銘,2000,〈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之途徑與策略〉。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385-434。台北:巨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主編,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主編,2008,《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的治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5,《公設財團法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9,《促進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策略-夥伴關係的建構》。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9,《我國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績效考核與課責性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11,《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績效考核與課責性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永乾,2010,《社福型非營利組織課責內容初探與現況分析》,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吳美儀,2005,〈公設財團法人之管理與改制之可行性分析〉,《世新法學》,第2期,頁29-66。吳培麗、陸宛蘋,〈台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第4期,頁159-211。
呂朝賢,2001,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震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2期,頁39-77。
李天申,2014,《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的課責困境-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頁4-14。李慧慈,2008,《非營利組織責信問題之研究一以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何鴻榮,1996,《再造效能政府:行政重組、國會控制與改造》,台北:時英出版社。
官有垣、杜承嶸、康峰菁,2009,〈非營利組織之治理〉。收錄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台北:巨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49-68。
官有垣、吳芝嫻,2006,〈台灣的政府捐資型基金會〉,收錄於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11-246。
林水波,1991,〈組織能力—政策執行的火車頭〉,《研考雙月刊》,15卷,第6期,頁29-66。林怡琳,2010,《非營利組織經營部落格的功能與社會責信之探究》,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林怡達,2009,《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課責架構之初探一以嘉義縣市社區保母系統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桓,2009,〈論政府對財團法人捐助之監督管理〉,《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69-75。林福岳,2012,〈誰偷走了公視的原視?〉,《台灣立報》,2000年4月11日。
林淑馨著,2008,《非營利組織概論》,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著,2011,《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著,2014,《公共管理》,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森田、洪維廷,2004,〈代理結構與制度執行:以臺灣土地使用分區制度執行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1期,頁77-107。林瑞卿,2002,《我國水資源機關功能整合之探討--組織重組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育仁、詹富堯,2008,〈從課責觀點探討內閣制下政府負責機制的設計與運作〉,2008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2008:變局與挑戰」學術研討會(9月27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
柯義龍,2013,〈新公共管理的課責倫理及其問題〉,《中國行政評論》,第19卷第3期,頁23-46。洪宇成,2004,《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課責之研究一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本初編著,2005,《公共管理》(四版),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五版),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孫煒,2007a,〈台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的觀點〉。收錄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頁157-203。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煒,2007a,〈台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的觀點〉。收錄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頁157-203。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煒,2007b,《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台北:瀚蘆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煒,2008a,〈民主治理與非多數機構:公民社會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第26期,頁1-35。孫煒,2008b,〈民主國家獨立機關的創建理由與制度定位:兼論對於我國政府改造的啟示〉,《行政及政策學報》,第46期,頁107-150。
孫煒,2008c,《第三部門的政策環境與治理機制》。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煒,2012,〈民主治理中準政府組織的公共性與課責性:對於我國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轉型的啟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4卷第4期,頁497-528。徐保生,2013,《我國客家行政機關代理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個案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徐劍虹,2006,《非營利組織財務透明及責信之研究一以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網站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正佳,2005,《非營利組織市場化對其課責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士國,2012,《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友馨,2006,《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取向、方案服務品質維持與責信承諾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張四明,2000,《政府捐助財團法人績效考核與課責性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張玲瑜,2001,《捐款者對非營利組織課責行為之認同度與捐款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浩銘,2008,《非營利組織治理機制與財務保管課責:以文化藝術財團法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鈴,2009,〈政府捐助成立財團法人定位與法制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22-32。張謙,2005,《課責觀點下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福利工作之研究一以台北市萬芳社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許世雨,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收錄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哲源,2010,INTOSAI內控準則介紹~我國行政部門課責機制之建立,內部稽核。許哲源、賴森本,2009,〈借鏡英國經驗建立我國公設財團法人監督機制〉,《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60-68。陳惠馨,1995,《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陳志瑋,2003,《政策課責的設計與管理》,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林著,2004,《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政智編著,2010,《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敦源,2009,〈透明之下的課責:台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礎〉,《文官制度季刊》,第1卷第2期,頁21-55。陳無邪,2010,《地方治理的課責研究-以北北基一綱一本政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彭渰雯、巫偉倫,2009,〈非營利組織參與治理的代表性與課責:以出版品分級評議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3期,頁87-123。曾姿穎,2012,《非營利組織之責信、行銷策略與捐款人再捐款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一以慈濟基金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賀照軒,2012,《從權力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之責信:以社會福利型基金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楊靜茹,2009,《立法院監督公設財團法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偉伶,2009,《我國公設財團法人課責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劉坤億,2009a,〈政府課責性與公共治理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33卷第5期,頁59-72。劉坤億,2009b,〈財團法人之課責與監督管理〉,《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3-13。劉承愚、賴文智、陳仲嶙合著,2001,《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台北:瀚蘆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昭辰,2005,〈財團法人法草案中有關「財團類型及設立」之建議〉,《世新法學》,第2期,頁93-110。劉麗雯著,2006,《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鄭名呈,2009,《論國家重大政策變遷與政治課責—以核四廠停工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鄭勝分,2006,〈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第三部門學刊》,第6期,頁1-33。
鄭惠文、張四明、陳于淇,2011,〈我國政府捐助財團法人績效考核制度之建構:層級分析法應用〉,《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2期,頁1-38。鄧國勝,2001,《非營利組織評估》,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賴恆宗,2009,〈政府捐助成立財團法人監督管理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51-59。戴秋美、陳清全,2009,〈政府捐助成立財團法人之經營管理與監督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14-21。簡良珍、許永亮,2009,〈政府捐助成立財團法人監督現況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30卷第1期,頁33-50。蘇彩足,2013,〈我國公共治理之挑戰與因應〉,《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52-60。顧忠華,201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期,頁145-189。
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臺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25。
謝惠月,2009,《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代理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瑩潔,2001,《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以組織、運作及財源籌措為討論》,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西文部分
Bertelli, Anthony M.(2006)“Governing the Quango: An Auditing and Cheating Model of Quasi-Governmental Authoritie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6(2): 239- 261.
Bies, Angela L.(2002)“Accountability,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Findings from Minnesota’s Nonprofit Sector,” in Putnam Barber (ed.), Accountability: A Challenge for Charities and Fundraisers: New 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 No. 31. New York: Wiley. pp. 51-80.
Bovens, Mark (2005) “Public Accountability,” pp. 182-208 in Ewan Ferlie, Laurence E. Lynn Jr., & Christopher Pollitt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Manag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yntse, Karin (2005), “Accountability in a Contract Relationship,” in Gavin Drewry, Carsten Greeve, & Thierry Tanquerel (eds.), Contract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Amsterdam: IOS Press. pp. 157-170.
Callahan, Kathe (2006), Elem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Measur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Forbes, D. P.(1998). “Measuring the Unmeasurable: Empirical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from 1977 to 1997.”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7(2): 183-202.
Gidron, Benjamin, Kramer, Ralph M. and Salamon, Lester M.(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llies or Adversaries.” In Gidron, Benjamin, Kramer, Ralph M. and Salamon, Lester M. (Eds).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 in Welfare State, pp.1-30.
Kearns, K. P. (1996). Managing for Accountability: Preserving the Public Trus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ramer, Ralph M., Lorentzen, Hakon, Melief, Willem B. and Pasquinelli, Sergio. (1993). 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ips.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Romzek, B.& Dubnick, M.(19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 Public Admainistration Review,47(3):p227.
Saidel, J. R.,(1989).“ Dimensions of Interdependence: The State and Voluntary-Sector Relationship.”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8(4):335-347.
Salamon, L. M. (1995).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1992)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Amy Gutmann (ed.) Multicul 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NJ:Prini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