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左疑鶬銦C教育研究月刊,201,28-38。
丁琴芳 (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方麗娟(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專業實踐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巧萍(2011)。台中市一所國小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以曙光學習社群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依純(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Patton, M. Q.著。質性研究與評鑑第三版。嘉義縣:濤石文化。
吳貞慧(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星星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清山、林天祐(1997)。教育名詞:學習型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18,61。
吳淑婷(2006)。專業社群Intranet之應用與影響-以人事行政網(e-CPA)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美葺 (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杜美慧(2011)。國小教師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沈靜濤(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 A.Winsler 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市:心理。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處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林秀芬、李國光(2006)。網路知識社群服務品質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4(2),211-23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思伶、蔡進雄 (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32,99-109。林瑞昌 (2007)。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臺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瑞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分布式領導、社群認同與社群投入之探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永發(2010)。從校本課程到高瞻計畫-麗山高中專業學習社群的經驗分享。中等教育,61(2),152-165。
金仁(2005)。網路實務社群與使用者參與滿意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巨匠電腦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咱i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施心梅(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施淑連(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柳雅梅(譯)(2006)。S. M. Roberts, & E. Z. Pruitt 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胡慧宜、吳清山(2010,6 月)。喚醒專業熱情樹立領導新典範:分散式領導觀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發展。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之「2010 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297-314),臺北市。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徐吉春(2008)。分散式領導。載於黃宗顯等合著,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頁63-88)。臺北市:五南。
徐碧君(2010)。臺灣地區教學卓越幼稚園創新經營、組織承諾、教師專業社群及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翁瑞隆(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袁海求(2004)。透過網上學習社群發展協作學習和知識建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4),531-543。
袁海球(2004)。透過網上學習社群發展協作學習和知識建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4),531-543。高博銓(2011)。教師社群發展的問題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1(1),39-86。
高傳晃(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珖a彰(2002)。淺談「學習社群」的基本概念。高縣文教,34,45-50。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吉良(2011)。中彰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張孟元(2002)。虛擬社群與數位學習的理想。社教雙月刊,111,24-27。張祝芬(2009)。高中課程領導之研究:分佈式領導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1),5-26。
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81-110。
張德銳、高紅瑛(2009)。同儕輔導:專業成長故事集。臺北市:五南。
教育研究委員會(2008)。97年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展評鑑經驗分享與檢討會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參考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臺北市:教育部。
釣|彰(2006)。網路創意教學社群之研究:閉鎖社群。教育科學期刊,6(2),59-76。
堡睆捸]2007)。Michael Fullan 文化變革領導理論對校長課程領導的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陷I泓(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雩眽(2011)。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嬝玩郋衩v專業學習社群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鹵陬堙]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郭進隆(譯)(1994)。M. P. Senge 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文化。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佩英(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1-38。
陳佩英(2010)。 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 —活動理論取徑。新世紀學校革新之挑戰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主辦),臺北市。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陳昇飛(2004)。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建構主義在數學教育上的再思。臺中師院學報,18(2),71-87。陳柔妘(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碧惠(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彭瑞洵(2011)。國民中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游曉芳(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馮鈺娟(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維(譯)(2003)。「實務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昌明(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玲珠(2010)。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振富(譯)(2002)。M. P. Senge 等。第五項修練IV:學習型學校(上)、(下)。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深坑(2003)。德國教師組織與教育專業權運作之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深耕(2001)。塑造學習社群的學校。社教雙月刊,104,28-34。楊智先(2006)。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智穎(2000)。從建立合作文化談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126-132。葉淑儀(譯)(2000)。L. Lambert等著。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桂冠。
詹子弘(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品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廖美芬(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趙宜媺(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劉姿均(2010)。網路化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動機、態度與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陽岷(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歐曉菁(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307-344)。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進宏(1985)。社區原理。臺北:三民書局。
蔡進雄(2004)。策略管理在學校經營領導的實踐、啟示與省思。學校行政,34,1-7。蔡進雄(2009a)。從隱喻論學校經營領導典範的轉變。教師之友,50,53-60。蔡進雄(2009b)。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蔡瞬玉、丁惠民(2002)(譯)。Bressler, S. E., & Grantham, C. E.著。社群行銷。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蕭至展(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教是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賴志峰(2008a)。分佈式領導理論之探究—學校領導者、追隨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87-113。賴志峰(2008b)。分佈式領導的意義、構面與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71,28-40。薛玉綢(2011)。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弁遄B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謝傳崇(譯)(2009)。C. Day & K. Leithwood 。變革時代的卓越校長領導-國際觀點。臺北市:桂冠。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403-463)。臺北市:心理。
顏國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國教世紀,93 -106。
貳、英文部分
Bressler, S. E. & Grantham,C. E. Sr. (2002). Communities of Commerce:Building Internet Business Communities to Accelerate Growth, Minimize Risk, and Increase Customer Loyalty, Taiwan:McGraw-Hill Education.
Carter, B. S. (2008).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MN.
Chappuis, S., Chappuis, J., & Stiggins, R. (2009). Supporting teacher learning tea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56-60.
Coleman, C. H. (2005).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styles and schools ax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NO.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students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ur of Robert Glaser (PP.453-493). Hillsdale, NJ: Erlbaum.
Cranston, J. (2009). Holding the reins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ight themes from research on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90, 1-22.
Croasmun, J. (2007).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gains: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Doppelt, Y., Schunn, C. D., Silk, E. M., Mehalik, M. M., Reynolds, B., & Ward, E. (2009).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 facilitated learning community approach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eacher practic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7(3), 339–354.
Dufour, R. (2004). What i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Fulton, K., & Riel, M. (199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Learning Communities. Available from The 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http://www.edutopia.org/php/article.php?id=Art_481&key=238
Graham, P. (2007). Improv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through structured collaboration: A case study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MLE Online: Research in Middle Level Education, 31(1), 1-17.
Halverson, R. R. (2007). Systems of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e adams case. In J. P. Spillane & J. B. Diamond (Eds.),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practice (pp. 35-62 ).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ris, A. (2008).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8(2), 172-188.
Harrison, N. L. T. (2004). The impact of distributed leadership on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IN.
Hipp, K. K., Huffman, J. B., Pankake, A. M., & Olivier, D. F.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oban, G. F.(2002). Teacher learning for educational change. Open U.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 Corwin Press.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Ibrahim, A. S. (1985).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of high school principals, departmentheads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staff as perceived by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CD-ROM].Abstracts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AAT 8320806.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3-42). Thousand Oaks, CA : Corwin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bman, H., Maldonado, N., Lacey, C. H., & Thompson, S. (2005, November). An investigation of leadership in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a large, suburban, public middle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Florida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iami, FL.
Nelson, T. H., & Slavit, D. (2007). Collaborative inquiry amo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he USA: Profess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cross-grade, cross-discipline dialogue.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33(1), 223-239.
Newmann, F. M., & Wehlage, G. G. (1995).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 A report to the public and educators by the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 Madison, WI: Wisconsin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Schmoker, M. (2005). No turning back: The ironclad case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R. DuFour, R. Eaker, & R. DuFour (Eds.), On common ground: The power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 135–154).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ormerly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uubeday Currency.
Senge, P. et al. (2000). 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 NY: Doubleday Co.
Sergiovanni, T. J. (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 (2002).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Serrgiovanni, T. J. (2007). Rethinking leadership: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now-Gerono, J. L. (200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ulture of inquiry: PDS teachers identify the benefit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21(3), 241-256.
Spillane J. P., & Diamond, J. B. (2007). Taking a distributed perspective. In J. P. Spillane & J. B. Diamond (Eds.),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practice (pp. 1-16 ).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yler, K. J. (2008). Perception or reality: An examination of staff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pella University, 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