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0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國明
研究生(外文):Kuo-MingTzeng
論文名稱:清代今高雄平原開發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Plai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指導教授:石萬壽石萬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Shou Shr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3
中文關鍵詞:高雄平原埤頭清代開發打狗
外文關鍵詞:Kaohsiung PlainPi-tou(埤頭)Ching DynastyDevelopmentTak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第一,從高雄平原的土地開發歷程,與農墾活動而言。高雄平原內官田於清初時集中於北端的沿海,以及觀音山(里)內,官田當時租賦較民田苛刻並私運米糧出海。然左營舊城與埤頭新城卻帶動興隆莊周遭與鳳山地方的開發,還有人口聚集。至於康雍乾時,可發現土地開墾和水田化在觀音里發展,嘉道咸時,則是北端沿海聚落的增加、漁塭之經營,以及各處旱園植蔗與利用土地作為增長資財。
特別是鳳山縣令曹謹於道光十八年(1838)源引九曲塘主導舊圳開發,叮囑鄭氏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開新圳完成,使得小竹里、大竹里、鳳山里、赤山里、觀音里、興隆里與半屏里各處,旱園轉良田,因此全臺「其米多可糶者,惟鳳山、嘉義、彰化三縣而已」,高雄平原米穀增產甚多,此舉亦促進圳道附近聚落的開發和廟宇之修建。
同光後,研究區內植蔗硤糖更形普遍,而鄰近打狗港之鳳山地方糖廍數量大幅擴張,此外,高雄平原的農墾活動,也漸重海埔、山林、溪岸邊際土地之利用與土地屋舍的買賣經營,這亦為累積資財的管道。
第二,從清代高雄平原的縣城轉移與街市發展言之。清初研究區內不少地點雖有街市,但以下埤頭市集最盛,尤以林爽文事件後,下埤頭歷經波折但終為縣治所屬,更是鳳山縣(高雄屏東平原)的中心地,市街發展更盛。嘉道咸後,在街庄的形成上,地契中有提及塗庫庄(今楠梓區內)、中埔庄(今楠梓區內)、后(後)勁庄、林仔頭庄(今橋頭區內)等,其中土庫、後勁已由漢人開發,而稱為「庄」。此外,楠梓坑街發展更是繁榮,有商號「林金源號」。鳳山地方此時期則已有后壁林、籬仔內庄等處發展,印證鳳山一帶在埤頭縣治帶動下,已是街市熱鬧、五方輳集之地。
同治後,觀音、半屏及興隆等里區內,市街亦頗有發展,可大竹里下埤頭連打狗港附近市集,已是商賈雲集。米糖業相當程度被本地資本家掌握,出口量大增,主要以本地資本發展的農商產業,持續帶動社會發展,當時的下埤頭已逾一萬五千人。
第三,從清代高雄平原的農商資本累積方式,與紳商階層來觀之。清初乾隆年間契文反映胎借土地以求取現金、典或買賣土地已是屢見不鮮,可見此時土地已能視為一種轉賣資財。原本高雄平原「地皆高亢、旱園居多」,而鳳山縣研究區內,燕巢、左營、仁武等處契文均有植蔗硤糖之例亦可佐證。從康雍乾時代鳳山縣內蔗車數而言,康熙三十二年(1693)時29張蔗車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蔗車有一百張半,增加有三倍以上,幅度甚大。因此,康雍乾時,以蔗糖求利積財的現象是越趨普遍的。
然而田園經過嘉道咸時期水利增建,特別是曹公圳之興築,為農作物增產提供良好環境,接連圳約及水圳組織,地主與甲首可視水租收入,為另一種累積財富資金的管道。其他或是業主、業戶的出現與行郊貿易之盛興、士紳商賈經營行鋪和土地買賣,其會藉由土地增值買賣累積資本額,亦有可能將資金挪移使用作別的用途。部份地主業戶因土地眾多,因此不在當地的業戶,將田地交由他們聘請的管理人(管事)去經營,如府城地主買入進而掌握高雄平原之土地,接著也投入高雄平原的廟宇修建或公共事務,再者,不少有舉人身份之人,是有在地方捐獻金錢從事公共事務和廟宇建設。凡此,均可看到嘉道期中藉不同方式累積資本而形成的紳商階層。同治光緒以降,高雄平原社會發展越趨商業謀利,如旗後先後出現陳福謙經營的順和棧外,尚有「新泰記」、「義福行(碾米廠)」、「振興木材行」、「乾泰布行」等。進而本土資本家累積米糖業資產,紳商人數更多,僅打狗港附近總人口就逾1500人。
第四,分析開港後米糖之生產,與社會發展。同治前,高雄平原藉由府城港口,對渡航運商品至對岸,而嘉道咸時府城各郊中,以三郊為盛,因此可說從乾隆末至咸豐,府城三郊運輸了高雄平原的農產品,經由對渡港口至對岸,換言之,高雄平原是府城輸出入港口的腹地所在,因此府城之對渡口岸實是重要。
英法聯軍後,依據條約台灣開放包含打狗在內的四個港口。而高雄平原在開港通商後,因鄰近打狗港,以後物資便可由此港直接外銷,因而所受影響不小。而此時高雄平原之糖業與社會以陳福謙為代表例子加以說明,福謙出生於道光中期,陳氏在一次特殊境遇下,有洋人委託其買貨,其人聰敏重信譽,託他代辦之洋商漸增,因而致富,於旗後設順和行。然後陳中和年少時在陳福謙開設的「順和棧」習商,中和常駐日本更磨練其經辦貿易的長才,並出任「七十二行郊」總管家(總經理)。陳福謙辭世後,他更於1887年(光緒13年)創立「和興行」,和興行所有股東均為本地人,藉此商行,陳中和累積資金,而成巨賈。
至於洋行進駐方面,先後有天利洋行、德記洋行、怡記洋行、勒士拉洋行在打狗經商,又有外人馬雅各於打狗進行傳教與醫療工作,外人傳教與西式醫療使得高雄平原因而漸有外來文化傳入。另一方面,下埤頭縣治的西面即為打狗港,「內為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商賈雲集」,可說此處是研究區內兼具政經功能的最大核心。所以,研究區的商賈運用打狗港及開港通商的有利時機,將高雄平原的糖及米,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也更加強研究區內米糖的商貿取向。
Extended Abstract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Plai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uthor’s Name :Kuo-Ming Tzeng
Advisor’s Name :Wan-Shou Shr
Department & College:Department of Histor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UMMARY
This thes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plai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Land cultivation and the history vicissitudes of agriculture reclamation in Kaohsiung plai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is a very worthy of inquiry. All of the following contents are limited in Kaohsiung plain in the Ching dynasty. The here no longer gives unnecessary details. In the principal conclusion, this area had changed production hinterland status and established tightly contact to other regions in the world.

Key words : Kaohsiung Plain, Pi-tou(埤頭) , Ching Dynasty, Development, Takow(打狗)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is to tell readers what they should want to know for this thesis four research purposes.The purposes (1) study land cultivation and the history vicissitudes of agriculture reclamation in Kaohsiung, (2) study courthous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owntown streets, (3) study the modes of landowners and merchants accumulate much money and become local leaders, (4) study the production of rice and sug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opening of trade in Taiwa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1) reading ancient documents, local chronicle and previous studies. This thesis research worker spends a lot of time reading the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Besides, there are many ancient leases as evidence in this study. (2)It is through the fieldwork that research worker interviews many older men and women, we also realize early life experiences by actual visits to fields among villages and towns in Kaohsiung. It makes up any shortfall of documents in this study. (3)By map comparison, we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vicissitudes of Kaohsiung plai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Because this thesis research worker collects many maps from the Ch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we prove a location in the ancient document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Kaohsiung plai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rilling of irrigation ditches, the Han people not only had changed the land-use of Kaohsiung plain, but had gradually controlled the land operation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For example, this thesis studies agriculture and fishery reclamatio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in Tzu-Kuan region (梓官) , on the coast of Kaoshiuang. The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iddle of Ching dynasty in Tzu-Kuan region, was a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life-style in both places of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Some old sugar refineries in the south-west of Tzu-Kuan region exported sugar by Chih-Kan (赤崁) seaport transportation .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y in the north-east of Tzu-Kuan region was mainly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The following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of Hsing-lung (興隆)city, and it is pointed out why it became the county capital of Feng-shan hsien(鳳山縣). Following that, the reasons why the county capital was transferred to Pi-tou(埤頭) city are explored. In the remote location, narrow space and bad building, with the result that Hsing-Lung old city was not good enough to be the best city in the Kaohsiung plain. Pi-Tou new city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road and of whole Feng-shan area. Pi-Tou new city became the most prosperous city and county capital in the Kaohsiung plain.

Under the more powerful control of Pi-Tou new city and new land cultivation style,many landowners , businessmen and gentry appeared.The new businessmen and gentry class provided fund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and public to socialize with each other. Many business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occurred to businessmen and gentry clas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Before the Takow harbor was open, there were Kaohsiung transshipment of goods to Tainan, and Chi-ho(旗後)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fishermen built hunts. After the harbor was open, Takow(打狗) became the port for the exportation of sugar and rice. Foreign businessmen came Chi-ho(旗後)and Takow to establish several foreign business firms. Moreover, local trade firms were also emerging .They hired the inhabitants of Kaohsiung plain as agents, to buy and sell sugar and rice for them. By the Takow harbor exportation, the goods of the Kaohsiung plain were sold to the world. Finally, this area had changed production hinterland status and established tightly contact to other regions in the world.

CONCLUSION
This section will include (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rilling of irrigation ditches, the Han people had gradually controlled the land operation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Eespecially Tsao-Ching (曹謹) made the supply of water of Tsao-Kun- Canal(曹公圳) a great quantity of increasing. (2)Because Pi-Tou new city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road and of whole Feng-shan area, Pi-Tou city became county capital. (3) New businessmen and gentry class provided fund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and public to socialize with each other. (4) After the harbor was open, the goods of the Kaohsiung plain were sold to the worl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
第三節 研究論題選定與環境概況------------------------10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康雍乾時期的開發---------------------------16
第一節 鳳山縣官莊與漢人入墾--------------------------16
第二節 民田的開墾 ----------------------------------36
第三節 田園的增長與米糖的輸出-------------------------51
第三章 嘉道咸時期的開發---------------------------68
第一節 縣治遷移與土地的拓墾---------------------------68
第二節 水利興築與米糖產業發展------------------------93
第三節 紳商與社會發展-------------------------------112
第四章同光時期的開發------------------------------130
第一節 街市發展與土地利用----------------------------130
第二節 開港通商後米糖產業的變化-----------------------154
第三節 開港後的社會發展------------------------------168
第五章 結論---------------------------------------189
參考文獻------------------------------------------194
附錄----------------------------------------------205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史料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共110冊)(臺北:遠流,2003-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三冊》 (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公私藏古文書、民族所典藏古契書。
中研院臺史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朱士玠,《小琉球漫誌》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季麒光,《東寧政事集》,收錄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第二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林樹梅,《歗雲山人文鈔》,收錄於《全臺文》叢書第 8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 2007)。
姚瑩,《中復堂選集》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姚瑩,《東槎紀略》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 (臺北:國史館,1990)。
張嗣昌,《巡臺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史部,政書類,第881冊。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猶他家譜學會,猶他家譜學會微縮影片檔案:GS1213389。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同治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經世文編選錄》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雍正硃批奏摺選輯》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丙集》(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甲集》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癸集》(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人事編》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物權編》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債權編》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巿:行政院文建會,200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專書
C. Imbauel-Huart 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P.H.S. Montgomery,謙祥譯,〈1882-1891年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收錄於《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頁108-132。
王存立, 胡文青編著,《臺灣的古地圖 : 明清時期》(臺北:遠足文化出版,2002)。
王詩琅,《臺灣人物表論》(高雄巿:德馨室, 1979)。
石萬壽,《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
石萬壽,《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市:臺原出版,2000)。
何春蓀,《臺灣地質概論》(臺北市:經濟部,1975)。
李明賢與許淑娟、吳進喜等著,《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林朝棨,《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又稱臺灣地形】(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林熊祥編,《蘭嶼入我版圖之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柯安正,《重修大社鄉志》(高雄:大社鄉公所,2006)。
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1999)。
洪英聖編著,《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2002)。
美濃愛鄉協進會,《來去美濃賣大眼活動手冊》(美濃:高雄縣美濃鎮公所,1995);《六堆客家建築田野普查案》(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高雄縣美濃鎮菸業主題調查計畫》 (岡山:高雄縣文化局,2002)。
唐榮源編著,《古鳳山縣文書專輯》(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2004)。
徐正光等,《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4);《美濃鎮誌》(美濃:高雄縣美濃鎮公所,1996);《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張世民編撰,《從地圖閱讀高雄 : 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
張守真、楊玉姿,《陳中和新傳》(高雄市:麗文文化,2014)。
張勤,《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
陳子波等纂修,《高雄縣志稿》第一冊(高雄縣:高雄縣文獻委員會,1960)。
陳國川,《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形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2)。
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黃富三等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兩冊(臺北市: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楊緒賢編撰,《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北巿:臺灣新生報社,1981)。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照史(林身長),高雄人物評述第一輯(高雄巿:春暉出版社,1983);《高雄人物評述第二輯》(高雄巿:春暉出版社,1985)。
經濟部水利署編,《民國九十九年臺灣水文年報》(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2011)。
經濟部水利署編,《民國九十六年臺灣水文年報》(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2008)。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高雄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南投:省政府,1984)。
蔣丙然,《臺灣氣候誌》(臺北市:臺灣銀行,1954)。
蔡承維、陳秋坤編著,《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政府,2006)。
鄭水萍編著,《後勁記事:後勁陳三正家藏古文書篇》(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2000)。
鄭瑞明、溫振華等編纂,《重修路竹鄉志》(高雄市 : 高雄縣路竹鄉公所,2010)。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貳輯(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994)。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第三冊(北京:中華,1980)。
濱下武志,《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中國土地文書目錄‧解說》〈臺灣鳳山張氏古文書〉 (東京都: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会,1984)。
簡炯仁,《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文化局,2002);《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文化局,2004)。
龔李夢哲,《臺灣第一領事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J. Le Goff (edt.) ,“L’historie nouvellein La Nouvelle Historie , pp.210-240 , Retz ,
Paris 1978.轉引自梁其姿譯〈新歷史〉,《食貨月刊》,第12卷10、11期合刊:頁64-71;第12卷12期:頁30-51;第13卷1、2期合刊:頁91-99 (臺北市:1982-1983年)。
王和安,〈日治時期甲仙、六龜地區之客家移民與樟腦業的開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八期(臺北市:2006年4月),頁87-122。
王御風,〈日治初期打狗(高雄)產業之發展(1895-1913)〉,《高市文獻》,第17卷4期(高雄:2004年12月), 頁1-18。
石萬壽,〈二層行溪下游溪道的變遷〉,《史聯雜誌》第7期(臺北市:1985年12月),頁47-54。
〈二層行溪上游的開發與系譜〉,《第三屆亞州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臺北市: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7年),頁509-539。
〈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第26卷1期(臺北市:1988年5月),頁3-37。
〈二層行溪流域的先住民〉,《臺灣風物》第37卷2期(臺北市:1987年6月),頁1-38。
〈二層行溪流域的軍防〉,收於《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頁231-272。
〈明鄭以前二層行溪中下游流域的漢移民與系譜〉,《第五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臺北市: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91年),頁125-156。
〈明鄭時期臺灣漢人的墾殖〉,收錄在《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8月,頁171-186。
〈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第37卷4期(臺中:1986年12月),頁69 -90。
〈嘉義城之建置〉,《臺灣文獻》第60卷第2期(臺中:2009年6月),頁151-180。
〈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私修臺南市志稿經濟篇〉,《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臺中:1980年12月),頁70-98。
〈臺灣棄留議之探討〉,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7月。
〈羅漢內門里的漢移民與系譜〉,《第四屆亞州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臺北市: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9年),頁345-372。
艾愷(Guy Alitto),〈論目前在西方的中國地方史研究的趨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2期(臺北市:1983),頁439-468。
吳進喜,〈岡山地區的區域性〉,《高雄文獻》,第1卷第2期 (高雄市:2011年9月),頁62-90。
吳進喜,〈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第24期(臺北市:1995年1月),頁93-124。
吳新榮,〈施侯租田園〉,《南瀛文獻》第2卷1-2期合刊 (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1983)。
汪榮祖,〈白德爾(Braudel)與當代法國史學〉,《食貨月刊》,第6卷6期(臺北市:1976年),頁1-8。
林玉茹,〈清末新竹縣文口的經營── 一個港口管理活動中人際脈絡的探討〉,《臺灣風物》,第45卷1期(臺北市:1995年),頁63-118。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第39卷2期(臺北市:1989年),頁1-41;〈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第40卷1期(臺北市:1990年),頁37-65。
張二文, <美濃土地伯公的祭祀與聚落的互動>,《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8卷4期(臺北市:2002年),頁63-87;<日治時期美濃南隆農場的開發與族群的融合>,《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頁223-261。
張守真,〈「橫濱順和棧」產權轉承問題探討〉,《臺灣文獻》62卷4期 (南投市:2011年12月),頁367-392。
張守真,〈康熙領臺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高縣文獻》,第11期 (高雄縣:1991年11月),頁191-214。
張守真,〈荷據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縣文獻》,第24/25期合刊(高雄縣:1986年1月),頁1-31。
許淑娟,〈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第18卷4期(高雄:2005年12月), 頁1-28。
許雪姬,〈清代鳳山縣的研究-清代綠旗兵在鳳山縣的防戍〉,《高縣文獻》,第20/21期合刊(高雄縣:1985年1月),頁64-151。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探源及其發展概況〉,《高縣文獻》,第9/10期合刊(高雄縣:1982年3月),頁249-281。
曾國明,〈清領至日治時代梓官地區的農漁墾殖〉,《地理研究》第49 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8),頁61-92。
黃進興,〈歷史相對論的回顧與檢討:從比爾德(Beard)和貝克(Becker)談起〉,《食貨月刊》,第5卷2期(臺北市:1975年),頁12-27。
溫振華,〈大武壠社群的社會與音樂──以高雄縣甲仙、六龜一帶為例〉,第一屆傳統藝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1995)。
葉振輝,〈天利行史事考〉,《臺灣文獻》,第38卷3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9月30日),頁41-45。
趙祐志整理,伊藤泉美提供,〈「順和棧」在橫濱(1864-1914)〉,《重高學報》,3(臺北縣:2000.03),頁193-211。
劉淑芬,〈清代鳳山縣的研究-清代的鳳山縣城-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縣文獻》,第20/21期合刊(高雄縣:1985年1月),頁47-63;〈清代鳳山縣的研究-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縣文獻》,第20/21期合刊(高雄縣:1985年1月),頁5-46。
潘南德,〈旗後山下故事:續集五〉,《旗津國小校友會訊》,第六號(高雄:旗津國小一公校友聯誼會,1991年9月30日),頁100-103。
歷史檔案雜誌社編輯,《歷史檔案》,1987年第一期(北京市 : 歷史檔案雜誌社,1987年)。
簡炯仁,〈大武壟芒仔芒社與高雄縣六龜鄉荖濃溪流域的拓墾〉,《臺灣風物》第52卷1期(臺北市:2002年3月),頁127-191。


學位論文
王麗蓉,《清代高雄平原寺廟與地方社會》,師大臺灣史所碩論,2010。
吳進喜,《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師大博論,2000。
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臺南師院鄉土所碩論,2001。
李允斐,《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原建築所碩論,1989。
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臺大史碩,1997。
蕭盛和,《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師大史碩,2005。
林思佳,《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師大地碩,1998。
林真妙,《高雄市市街的發展與中心商業區的變遷》,臺大地碩,1987。
高薏靜,《高雄市右昌聚落之變遷與社區整合研究》,高師大地碩,2006。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臺南師院鄉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健輝《高雄縣山地鄉的區域變遷歷程》,高師大地碩,2005。
張朝隆,《清朝鳳山縣城遷移之研究》,成大史碩,2000。
許淑娟,《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師大地博,2004。
郭淑芳,《高雄市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高師大地碩,2004。
陳家秀,《區域研究與社會經濟史之關聯──探討宋代成都府路》,臺大史博,1993。
曾怡菁,《大高雄地區之城街發展(1684-1895)》,師大史碩,2003。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臺大史碩,1980。
黃頌文,《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50-1870)》,東吳史碩,2012。
黃緒瑩,《高雄平原地區地下水汙染潛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葉宛錡,《阿蓮區域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師大地碩,2001。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歷史變遷》,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8。
劉慧蘭,《十九世紀以前湖內鄉社會經濟發展》,師大史碩,2003。
蔡幸芳,《曹公與曹公圳》,成大史語所碩論,1994。
蔡承維,《清代田寮地區新港社人的地權演變(1736-1895)》,臺南師院鄉土所碩論,2002。
鄭晴芬,《清代鳳山縣新舊城的比較研究》,中興史碩,2010。
蕭道明,《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暨南史碩,1999。
薛芳明,《蟯港內海開發之研究》,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4。
蘇坤輝,《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大史碩,1998。
鐘寶珍,《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師大地碩,1992。


二、日文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台北:遠流,1945)。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895-1945)。
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高雄築港出張所刊行,《高雄築港誌稿本:第一編》,第三章第四節第二回港灣調查,不著出版社,不著年代,不著頁數。
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打狗支部編,《打狗築港》(高雄:土木部打狗支部,1906)。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鹽專賣志》,(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史》(東京:進藤商店活版部,1911)。
田中一二,芝忠一編,《臺灣の工業地打狗港》(臺北 : 河野通忠,1918)。
吉田東伍,《增補大日本地名辭書》〈臺灣〉【1909年版】(東京 : 富山房,1992 )。
何野信次,《臺灣糖業觀》(神戶:日華日報社,1915)。
赤烏帽子,〈領台当時の地価及生活費〉,收錄於《台湾官民奇聞情話》(臺北 : 臺南新報社臺北印刷所 , 大正14[1925]年);〈市中の借家〉,《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7月31日,日刊2版,第74號。
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高雄州〉(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市:台南新報社高雄印刷所,1930)。
花崗伊之作(著),王世慶、黃連財、陳錦榮(譯):〈曹公圳起源〉,收於《台灣慣習記事》,1901年刊第壹卷下第八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73 年6 月),頁56-57。
南部紳士錄,《南部臺灣紳士錄》(台南:台南新報社,1907)。
高銘鈴(1999):〈雍正‧乾隆期における福建‧台湾間の米谷流通〉,《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27期(日本九州:1999年4月),頁27- 47。
陸地測量部參謀本部,《台灣五萬分の一地圖集成》(東京:學生社,1928)。
旗尾山人(著),吳文星、鄭瑞明(譯):〈蕃薯寮管內新港卓猴及大傑巔社熟番之移居及沿革〉,收於《台灣慣習記事》,1901年刊第參卷上第三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77 年6 月),頁123。
臺灣協會發行,《臺灣協會會報》,第60號(東京:ゆまに書房,明治36年(1903年)9月20日) ;《臺灣協會會報》,第61號(東京:ゆまに書房,明治36年(1903年)10月20日)。
臺灣新聞社,《臺灣糖業年鑑大正五年:第一卷》(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1917)。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第6統計書》(臺北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4)。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第7統計書》(臺北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5)。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第10統計書》(臺北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8)。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11統計書》(臺北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09)。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12統計書》(臺北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1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繪製,《臺灣堡圖》【一九○四年調製】(臺北市:遠流,1996)。
製糖研究會編,《糖業便覽》 (東京:製糖研究會,1933)。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田收穫及小租調查書》(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1905年版】(臺北市:南天,1998)。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三、英文
Davidson, James Wheeler ,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1903).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y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 (英國領事報告) : China 1890,Vol.17 ( Shannon :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Letter from DR. Maxwell,Amoy, October 31,1864,Letter from the REV. Carstairs Douglas,Amoy, November 9th,1864收錄於《使信全覽》第16冊(台南市:新樓書房,2006).
Letter from DR. Maxwell, Takao, July 29,1867,收錄於《使信全覽》第18冊(台南市:新樓書房,2006).
Mr. Swanson's visit to Formosa,Takao, August 24,1866,收錄於《使信全覽》第17冊(台南市:新樓書房,2006).
Pickering ,W.A. , Pioneering in formosa :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1898).
Skinner, G. William, “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 pp.3-43; 24(2), pp.195-228; 24(3), pp. 363-399, 1964-65.
Skinner, G. William ,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S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和安,〈日治時期甲仙、六龜地區之客家移民與樟腦業的開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八期(臺北市:2006年4月),頁87-122。
2. 王御風,〈日治初期打狗(高雄)產業之發展(1895-1913)〉,《高市文獻》,第17卷4期(高雄:2004年12月), 頁1-18。
3. 石萬壽,〈二層行溪下游溪道的變遷〉,《史聯雜誌》第7期(臺北市:1985年12月),頁47-54。
4. 吳進喜,〈岡山地區的區域性〉,《高雄文獻》,第1卷第2期 (高雄市:2011年9月),頁62-90。
5. 吳進喜,〈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第24期(臺北市:1995年1月),頁93-124。
6. 汪榮祖,〈白德爾(Braudel)與當代法國史學〉,《食貨月刊》,第6卷6期(臺北市:1976年),頁1-8。
7. 林玉茹,〈清末新竹縣文口的經營── 一個港口管理活動中人際脈絡的探討〉,《臺灣風物》,第45卷1期(臺北市:1995年),頁63-118。
8.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第39卷2期(臺北市:1989年),頁1-41;〈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第40卷1期(臺北市:1990年),頁37-65。
9. 張守真,〈「橫濱順和棧」產權轉承問題探討〉,《臺灣文獻》62卷4期 (南投市:2011年12月),頁367-392。
10. 張守真,〈康熙領臺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高縣文獻》,第11期 (高雄縣:1991年11月),頁191-214。
11. 許淑娟,〈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第18卷4期(高雄:2005年12月), 頁1-28。
12. 曾國明,〈清領至日治時代梓官地區的農漁墾殖〉,《地理研究》第49 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8),頁61-92。
13. 黃進興,〈歷史相對論的回顧與檢討:從比爾德(Beard)和貝克(Becker)談起〉,《食貨月刊》,第5卷2期(臺北市:1975年),頁12-27。
14. 葉振輝,〈天利行史事考〉,《臺灣文獻》,第38卷3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9月30日),頁41-45。
15. 簡炯仁,〈大武壟芒仔芒社與高雄縣六龜鄉荖濃溪流域的拓墾〉,《臺灣風物》第52卷1期(臺北市:2002年3月),頁12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