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籍
1.Earl Babbie著,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再版,台北 (2010)。
2.Jane Stokes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韋伯出版社,初版,台北 (2007)。
3.McIntyre, P.著,謝德謙譯,《衝進新聞第一線:帶著報導,活著出來》,商周出版,初版,台北 (2005)。
4.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同喜文化,初版,台北 (2012)。
5.邱聰智、姚志明合著,《新訂債法各論(上)》,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2008)。
6.邱聰智、姚志明合著,《新訂債法各論(下)》,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2008)。
7.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再版,台北 (1997)。
8.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三版,台北 (2006)。
二、中文期刊
1.月旦法學教室編輯部,〈釋字第740號解釋(保險業務員招攬保險勞務契約是否為勞動契約案)〉,《月旦法學教室》,第170期,頁119-120,2016年12月。
2.王方,〈SARS與新工作方式:電傳勞動之工安與相關福利問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04期,頁136-144,2003年12月。
3.王方,〈「E時代」的新勞工問題:電傳勞動者權益之社會學研究〉,《勞工研究》,第4卷第1期,頁7-38,2004年01月。
4.王惠玲,〈「工作時間」概念之探討〉,《萬國法律》,第98期,頁2-10,1998年04月。
5.王維菁,〈科技變遷下的台灣新聞記者薪資:現狀與出路-批判政經取向之思考〉,《中華傳播學刊》,第23期,頁73-124,2013年06月。
6.李玉春,〈工作時間之基礎理論〉,《法令月刊》,第51卷第3期,頁11-22,2000年03月。
7.李姿瑩,〈美國聯邦電傳勞動法制發展與實務運用現狀〉,《科技法律透析》,第28卷第1期,頁16-21,2016年01月。
8.辛左毅,〈工會與新聞專業〉,《當代》,第102期,頁35-36,1994年10月。
9.周兆昱,〈部分工時勞工保護立法芻議〉,《臺北大學法學論叢 》,第78期,頁181-215,2011年06月。
10.官瑀婕,〈美國商務部提出2014最新版遠距勞動實施政策〉,《科技法律透析》,第27卷第1期,頁7-8,2015年01月。
11.林更盛,〈法學方法在勞動法上的可能運用:一個初步的反思〉,《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3期,頁1-32,2005年12月。
12.林更盛、鄭博,〈何去何從的勞動者的「從屬性」──以釋字第740號解釋為中心〉,《月旦裁判時報》,第60期,頁43-56,2017年06月。
13.林佳和,〈勞動彈性化的社會衝擊-以非典型勞動為例〉,《台灣勞工季刊》,第23期,頁41-50,2010年09月。
14.林佳和,〈勞工定義:古典還是新興問題?從保險業務員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45期,頁17-37,2015年09月。
15.林炫秋,〈瑞士部分工時勞動契約法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政大法學評論》,第122期,頁297-383,2011年08月。
16.林泰安,〈論勞動基準法之勞工〉,《法律評論》,第58卷第9期,頁11,1992年09月。
17.林富美,〈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73期,頁63-94,2002年10月。
18.法觀人編輯部,〈從釋字740號解釋反思勞動契約認定標準〉,《法觀人月刊》,第223期,頁38-44,2017年09月。
19.侯岳宏,〈日本工作時間與待命時間之認定的發展與啟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5期,頁175-209,2010年09月。
20.孫志硯,〈論述、權力與報業攝影記者職業性別隔離的維繫〉,《新聞學研究》,第91期,頁125-169,2007年04月。
21.孫曼蘋、何靜嫺,〈台灣主要報紙經營策略之分析:以《民生報》停刊爲觀察點〉,《中華傳播學刊》,第13期,頁117-142,2008年06月。
22.徐國淦,〈產業與組織變動下的媒體勞資爭議案例分析〉,《中華傳播學刊》,第23期,頁125-155,2013年06月。
23.涂建豐,〈新聞專業與工會運動〉,《當代》,第104期,頁144-147,1994年12月。
24.張其恆,〈資訊網路社會中電傳勞動關係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第6期,頁79-111,1997年09月。
25.張其恆,〈綜觀美、日電傳勞動之發展與調適政策〉,《台灣勞工季刊》,第45期,頁25-35,2016年03月。
26.張忠棟,〈新聞自由與報業自主工會〉,《當代》,第28期,頁87-102,1988年08月。
27.習賢德,〈台灣新聞傳播事業的勞資問題:以聯合報及自立晚報為例〉,《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第25期,頁115-146,1996年07月。
28.陳清秀,〈論公法上義務與民事法律關係之融合--釋字第740號解釋之評析〉,《植根雜誌》,第32卷第7期,頁265-292,2016年07月。
29.馮建三,〈從報業自動化與勞資關係反省傳播教育〉,《新聞學研究》,第49期,頁1-29,1994年07月。
30.馮建三,〈另一個研究死角: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及其工會〉,《傳播研究簡訊》,第15期,頁7-8,1998年10月。
31.楊國樞,〈以自主的新聞工會提振新聞自由〉,《當代》,第31期,頁82-98,1988年11月。
32.楊通軒,〈我國部份時間勞動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論德國之部分時間勞動法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頁287-310,1999年07月。
33.楊通軒,〈藝文工作者之身分及其法律上保障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第11期,頁151-193,2003年12月。
34.楊通軒,〈電傳勞動契約法上問題之研究〉,《勞工研究》,第6卷第2期,頁25-46,2006年12月。
35.楊通軒,〈保險業務員勞工法律問題之探討—以契約定性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5卷第3期,頁69-117,2014年01月。
36.廖世昌、郭姿君,〈保險業務員與保險公司間契約之定性──評析釋字第740號解釋〉,《月旦法學教室》,第172期,頁40-46,2017年02月。
37.劉昌德,〈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39-268,2008年04月。
38.蔡惠鈞,〈勞動過程之研究:新聞記者的勞動控制和展現主體〉,《台灣勞動評論》,第1卷第1期,頁89-113,2009年06月。
39.鄭津津,〈部分工時〉,《月旦法學教室》,第90期,頁24-25,2010年04月。
40.謝國雄,〈勞動力是什麼樣的生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期,頁83-119,1994年07月。
41.簡慧卿,〈我國新聞產業工會探討〉,《報學》,第8卷第1期,頁36-43,1988年12月。
42.嚴金強、蔡民強,〈勞動過程與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生態邏輯〉,《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8期,頁23-29,2014年08月。
三、中文論文
1.王彤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從莫拉克採訪經驗看記者的挺進與勞動》,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伍岳,《電傳勞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06月。3.向志華,《報紙編輯在創新傳佈中受到的影響:以中國時報編務電腦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朱若蘭,《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吳炎烈,《電傳勞動者勞動條件與權益之研究-以報社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吳覲鼎,《我國報社從業人員參與工會之研究—以某報系產業工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林建德,《工作與生活調和─以工時制度為中心》,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07月。8.孫志硯,《不可承受之重?初探攝影記者的性別與勞動之關係》,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9.高政義,《衛星新聞台駐地記者勞動過程研究─控制與回應》,國立政治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10.梁家豪,《行動網路傳播衝擊傳統媒體傳播之探討》,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011年。11.陳玉瓊,《電子報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研究-以《中時電子報》個案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傅明雅,《TVBS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3.傅旋,《報業採用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之影響-以網路科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2002年。14.彭秀娥,《壽險從業人員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馬斯洛洛理理論論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5.楊惠琪,《台灣外勤記者採訪安全初探:市場導向下的個案分析及省思》,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6.廖郁毓,《報業的生產科技、勞動過程與性別分工:以聯合報家父長的生產體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7.廖啟光,《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對攝影記者勞動過程影響之研究-以東森新聞引進非線性剪接系統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8.熊迺祺,《新聞記者遭遇職場暴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2009年。19.潘俊宏,《趕新聞遊戲下的「真實」:攝影記者的勞動處境與專業焦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20.蔡惠鈞,《電傳勞動過程中勞動控制之研究:以雲林縣報社全職地方記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21.鄭宇融,《即時新聞與媒體勞動─以蘋果日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22.賴若函,《奮不顧身下的勞動哀愁:新聞工作者職災類型、成因、組織與法制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3.簡慧卿,《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組織工會之研究:以報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24.顏加松,《數位時代新聞人員工作滿足感:科技使用、組織溝通與工作壓力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25.魏俊明,《台灣與德國工作時間制度之比較─以工時彈性化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06月。四、中文論文集
1.林更盛,〈勞動契約之特徵「從屬性」-評最高法院八一年度台上字第三四七號判決〉,《勞動法案例研究(一)》,頁1-32,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2002)。
2.林更盛,〈論保險業務員的從屬性-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四年勞上易字第三五號判決〉,《勞動法案例研究(二)》,頁30-48,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09)。
3.林富美,〈平面媒體工會組織如何因應產業變動下之媒體勞動者權益─以聯合、中時、自立工會為例〉,《迎接21世紀之傳播媒體研討會論文》,頁1-26,世新大學傳管系,台北 (2000)。
4.林富美,〈新聞人的危機:窮忙、薪光,既過勞又擔心無勞的勞動處境〉,《批判的媒體識讀》,頁149-168,正中書局,台北 (2009)。
5.翁秀琪,〈工作權與新聞記者之自主性〉,《大眾傳播法手冊》,頁297-327,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1993)。
6.陳建文,〈颱風假訴求的政策思考與法理探討:行政機關知識管理與知識生產的看待觀點〉,《勞動基準法工資與工時實務研討會》,頁37-9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台北 (2008)。
7.馮建三,〈台灣媒體工作者階級意識之初探1988-1997—以三家工會刊物為例〉,《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頁167-188,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北 (2001)。
8.劉昌德,〈是無冕王,還是勞工?台灣新聞工作者勞動條件之調查分析〉,《二○○三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交通大學,新竹 (2003)。
9.瞿海源,〈解析廣播電視工會的問題〉,《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279-316,澄社,台北 (1993)。
五、中文研討會論文
1.Rüdiger Krause,〈勞動世界之數位化與勞動法上之因應〉,發表於「數位經濟之挑戰與勞動(法)4.0--德國法之視野演講」,交通大學主辦,新竹(2017)。
2.李玉春,〈現代通訊軟體之運用及其相關法律問題:以事業場外勞動之工作時間規制為中心〉,發表於「科技發展與勞動法學術研討會」,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台灣勞動法學會、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主辦,臺北(2017)。
3.林良榮,〈論待命之『工作時間性』及其類型─以日本法為中心之初探〉,發表於「勞動基準法工資與工時實務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臺北(2008)。
4.林良榮,〈通訊軟體之使用與工時認定爭議:以line之使用為例評析我國法院相關判決〉,發表於「科技發展與勞動法學術研討會」,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台灣勞動法學會、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主辦,臺北(2017)。
5.林佳和,〈大法官統一解釋之理論與實踐〉,發表於「大法官釋字第 740號解釋學術研討會」,文化大學法律系暨勞動研究中心主辦,臺北(2017)。
6.邱羽凡,〈保險業務員之虛實-以大法官解釋與院判決為分析〉,發表於「大法官釋字第 740號解釋學術研討會」,文化大學法律系暨勞動研究中心主辦,臺北(2017)。
7.邱羽凡,〈勞工定義的再檢討─以釋字第740號為中心〉,發表於「2017年第11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主辦,臺北(2017)。
8.侯岳宏,〈待命時間之爭議問題研究〉,發表於「勞動基準法工資與工時實務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臺北(2008)。
9.張鑫隆,〈論彈性工時─工作與生活之調和〉,發表於「勞動基準法實務爭議問題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臺北(2008)。
六、委託研究案
1.王維菁、洪貞玲、許碧純、段有薰,《台灣新聞記者薪資變遷之政治經濟分析:科技、產業、勞動市場與社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2)。
2.林更盛、莊宇翔、王沛琪、鄒梓亞,《論「工作時間」的界定─我國與德國法的比較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
3.林佳和、陳彥良,《勞動基準法註釋—工資工時子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1)。
4.邱駿彥、李政儒,《各國工時制度暨相關配套措施之比較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5)。
5.陳志勇、李開偉,《攝影記者下背傷害評估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1)。
6.陳繼盛,《我國勞動契約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89)。
7.楊通軒,《電傳勞動所引起勞工法上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
8.劉士豪、康長健、張鑫隆、邱羽凡、黃榮村、梁春富,《服務業適用勞動基準法工時規定法規調適研究案(修正後期末報告)》,行政院勞動部(2016)。
七、中文其他參考文獻
1.工作時間,勞動部網站:https://www.mol.gov.tw/service/19851/19852/19861/14878/(最後點閱時間2018年3月5日)
2.工資、工時,勞動部網站: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最後點閱時間:2018年1月27日)
3.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2011)。
4.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工作者,勞動部網站,網址:http://www.mol.gov.tw/topic/3067/14530/19536/(最後點閱時間:2017年03月19日)
5.勞動部,保留工作與家庭生活平衡的空間─工時制度及工作彈性化措施手冊(2015)。
6.歐洲地區,外交部網站:https://www.mofa.gov.tw/CountryInfo.aspx?CASN=FB01D469347C76A7&n=9C9CC6640661FEBA&sms=26470E539B6FA395&s=99606AC2FCD53A3A#(最後點閱時間:2018年02月07日)。
7.澳洲驚爆宗教醜聞!7%神職人員性侵孩童,TVBS新聞網站:https://news.tvbs.com.tw/world/705736(最後點閱時間:2017年12月26日)
8.賴清德:勞基法不夠完善將全面檢視再啟下階段修法,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網站: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07/1255007/(最後點閱時間:2018年01月17日)
9.職類別薪資調查動態查詢,勞動部網站:https://pswst.mol.gov.tw/psdn/Query/wFrmQuery01.aspx(最後點閱時間:2017年02月14日)
10.轉讓勞務規避加班費 COMEBUY遭批血汗工廠,苦勞網網站: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7672(最後點閱時間:2018年6月6日)
英文文獻
一、英文書籍
1.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Detailed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by Member States of Directive 2003/88/EC concerning certain aspects of the organisation of working time (‘The Working Time Directive’) 38-55 (2010).
二、英文期刊
1.Maslow, A. H. ,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1943).
三、歐盟法院判決
1.Abdelkader Dellas and Others v. Premier ministre and Others, No. 62004CJ0014, ECLI:EU:C:2005:728 (2nd E.C.J. Dec. 1, 2005).
2.Alexander Heimann, Konstantin Toltschin v. Kaiser GmbH, No. 62011CJ0229, ECLI:EU:C:2012:693 (5th E.C.J. Nov. 8, 2012).
3.Alicja Sobczyszyn v. Szkoła Podstawowa w Rzeplinie, No. 62015CJ0178, ECLI:EU:C:2016:502 (10th E.C.J. June. 30, 2016).
4.Antonino Accardo and Others v. Comune di Torino, No. 62009CJ0227, ECLI:EU:C:2010:624 (2nd E.C.J. Oct. 21, 2010).
5.António Fernando Maio Marques da Rosa v. Varzim Sol — Turismo, Jogo e Animação SA, No. 62016CJ0306, ECLI:EU:C:2017:844 (2nd E.C.J. Nov. 9, 2017).
6.Asociación Nacional de Grandes Empresas de Distribución (ANGED) v. Federación de Asociaciones Sindicales (FASGA) and others, No. 62011CJ0078, ECLI:EU:C:2012:372 (5th E.C.J. June. 21, 2012).
7.Bernhard Pfeiffer and Others v. Deutsches Rotes Kreuz, Kreisverband Waldshut eV, No. 62001CJ0397, ECLI:EU:C:2004:584 (Grand E.C.J. Oct. 5, 2004).
8.Commission européenne v. République hellénique, No. 62014CJ0180, ECLI:EU:C:2015:840 (9th E.C.J. Dec. 23, 2015).
9.Commission v. Guido Strack, No. 62012CJ0579, ECLI:EU:C:2013:570 (4th E.C.J. Sept. 19, 2013).
10.Commission v. Spain, No. 62009CJ0158, ECLI:EU:C:2010:292 (5th E.C.J. May. 20, 2010).
11.Commission v.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No. 62004CJ0484, ECLI:EU:C:2006:526 (3rd E.C.J. Sept. 7, 2006).
12.Conley King v. The Sash Window Workshop Ltd, Richard Dollar, No. 62016CJ0214, ECLI:EU:C:2017:914 (1st E.C.J. Nov. 29, 2017).
13.Europäische Kommission v. Guido Strack, No. 62011TJ0268, ECLI:EU:T:2012:588 (E.G.C. Nov. 8, 2012).
14.Federación de Servicios Privados del sindicato Comisiones obreras (CC.OO.) v. Tyco Integrated Security SL, Tyco Integrated Fire & Security Corporation Servicios SA, No. 62014CJ0266, ECLI:EU:C:2015:578 (3rd E.C.J. Sept. 10, 2015).
15.Federación de Servicios Privados del sindicato Comisiones obreras (CC.OO.) v. Tyco Integrated Security SL, Tyco Integrated Fire & Security Corporation Servicios SA, No. 62014CJ0266, ECLI:EU:C:2015:578 (3rd E.C.J. Sept. 10, 2015).
16.Federatie Nederlandse Vakbeweging v. Staat der Nederlanden, No. 62005CJ0124, ECLI:EU:C:2006:244 (1st E.C.J. Apr. 6, 2006).
17.Francisco Vicente Pereda v. Madrid Movilidad SA, No. 62008CJ0277, ECLI:EU:C:2009:542 (1st E.C.J. Sept. 10, 2009).
18.Georg Neidel v. Stadt Frankfurt am Main, No. 62010CJ0337, ECLI:EU:C:2012:263 (5th E.C.J. May. 3, 2012).
19.Gérard Fenoll v. Centre d’aide par le travail ‘La Jouvene’, Association de parents et d’amis de personnes handicapées mentales (APEI) d’Avignon, No. 62013CJ0316, ECLI:EU:C:2015:200 (1st E.C.J. Mar. 6, 2015).
20.Gerhard Schultz-Hoff v. Deutsche Rentenversicherung Bund, Mrs C. Stringer and Others v. Her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 No. 62006CJ0350, ECLI:EU:C:2009:18 (Grand E.C.J. Jan. 20, 2009).
21.Guido Strack v. European Commission, No. 62007FJ0120, ECLI:EU:F:2011:22 (2nd. E.C.S.T. Mar. 15, 2011).
22.Gülay Bollacke v. K + K Klaas & Kock B.V. & Co. KG, No. 62013CJ0118, ECLI:EU:C:2014:1755 (1st E.C.J. June. 12, 2014).
23.Günter Fuß v. Stadt Halle, No. 62009CJ0243, ECLI:EU:C:2010:609 (2nd E.C.J. Oct. 14, 2010).
24.Günter Fuß v. Stadt Halle, No. 62009CJ0429, ECLI:EU:C:2010:717 (2nd E.C.J. Nov. 25, 2010).
25.Günter Fuß v. Stadt Halle, No. 62009CJ0429, ECLI:EU:C:2010:717 (2nd E.C.J. Nov. 25, 2010).
26.Hannele Hälvä and others v. SOS-Lapsikylä ry, No. 62016CJ0175, ECLI:EU:C:2017:617 (4th E.C.J. July. 26, 2017).
27.Hans Maschek v. Magistratsdirektion der Stadt Wien — Personalstelle Wiener Stadtwerke, No. 62015CJ0341, ECLI:EU:C:2016:576 (10th E.C.J. July. 20, 2016).
28.Jan Vorel v. Nemocnice Český Krumlov, No. 62005CO0437, ECLI:EU:C:2007:23 (5th E.C.J. Jan. 11, 2007).
29.Kathleen Greenfield v. The Care Bureau Ltd, No. 62014CJ0219, ECLI:EU:C:2015:745 (6th E.C.J. Nov. 11, 2015).
30.KHS AG v. Winfried Schulte, No. 62010CJ0214, ECLI:EU:C:2011:761 (Grand E.C.J. Nov. 22, 2011).
31.Landeshauptstadt Kiel v. Norbert Jaeger, No. 62002CJ0151, ECLI:EU:C:2003:437 (E.C.J. Sept. 9, 2003).
32.Maribel Dominguez v. Centre informatique du Centre Ouest Atlantique, Préfet de la région Centre, No. 62010CJ0282, ECLI:EU:C:2012:33 (Grand E.C.J. Jan. 24, 2012).
33.Sähköalojen ammattiliitto ry v. Elektrobudowa Spółka Akcyjna, No. 62013CJ0396, ECLI:EU:C:2015:86 (1st E.C.J. Feb. 12, 2015).
34.Sindicato de Médicos de Asistencia Pública (Simap) v. Conselleria de Sanidad y Consumo de la Generalidad Valenciana, No. 61998CJ0303, ECLI:EU:C:2000:528 (E.C.J. Oct. 3, 2000).
35.Union syndicale Solidaires Isère v. Premier ministre and Others, No. 62009CJ0428, ECLI:EU:C:2010:612 (2nd E.C.J. Oct. 14, 2010).
36.Ville de Nivelles v. Rudy Matzak, No. 62015CJ0518, ECLI:EU:C:2018:82 (5th E.C.J. Feb. 21, 2018).
37.Williams and Others v. British Airways plc, No. 62010CJ0155, ECLI:EU:C:2011:588 (1st E.C.J. Sept. 15, 2011).
38.Worten – Equipamentos para o Lar SA v. Autoridade para as Condições de Trabalho (ACT), No. 62012CJ0342, ECLI:EU:C:2013:355 (3rd E.C.J. May. 30, 2013).
39.Z.J.R. Lock v. British Gas Trading Limited, No. 62012CJ0539, ECLI:EU:C:2014:351 (1st E.C.J. May. 22, 2014).
40.Zentralbetriebsrat der Landeskrankenhäuser Tirols v. Land Tirol, No. 62008CJ0486, ECLI:EU:C:2010:215 (1st E.C.J. Apr. 22,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