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外文書籍
van Apeldoorn, Laurens; Douglass, Robin (2018). Hobbes on Politics and Religion.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lr=&id=52hiDwAAQBAJ&oi=fnd&pg=PA29&dq=%22natural+sovereignty%22&ots=4lXReTUz8D&sig=--UXsDvUsD458AGnfXyh3USBVFo&redir_esc=y#v=onepage&q=%22natural%20sovereignty%22&f=false(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Wilkins, David E. (2018). Red Prophet: The Punishing Intellectualism of Vine Deloria, Jr.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lr=&id=9tliDwAAQBAJ&oi=fnd&pg=PT218&dq=%22natural+sovereignty%22&ots=7bv2Jx8OlV&sig=s5BJ5cHaQw-P_nZMfNqKw419II0&redir_esc=y(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文書籍
Dumont, Louis(著);黃柏棋(譯)(2003)。個人主義論集。臺北:聯經出版。
Kymlicka, Will(著);劉莘(譯)(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臺北:聯經。
Kymlicka, Will(著);鄧紅風(譯)(2001)。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新北市:左岸文化。
Lehning, Percy B.(編);許雲翔、江佩娟、葉錦娟、劉中文等(譯)(2002)。分離主義的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
R‧B‧摩禮斯(編);楊宗翰(譯)(1964)。美國獨立宣言。美國歷史文獻。香港:今日世界社。
Tully, James(著);黃俊龍(譯)(2001)。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臺北:聯經。
王志宏(2002)。國民主權。臺北:揚智文化。
丘宏達(著);陳純一(修訂)(2013)。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修訂三版。
列奧‧施特勞斯(著);彭剛(譯)(2005)。自然權利與歷史。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臺北:原民會、國史館。
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下)。臺北:原民會、國史館。
艾克頓勳爵(著);高望(譯)(2016)。法國大革命講稿。新北市:廣場出版。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9)。原住民聯合國工作資源手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臺北:行政院原民會。
余麗嫦(著);傅偉勳、韋政通(編)(1995)。托馬斯‧霍布斯。臺北:東大圖書。
吳豪人(2019)。「野蠻」的復權:臺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臺北:春山出版。
林佳和(2009)。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專門機構:體制、功能與發展。臺北: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臺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市:前衛出版。
邱寶琳(2011)。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上)。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邱寶琳(2012)。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下)。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侯鴻勛(2000)。孟德斯鳩。香港:中華書局。
施正鋒(2005a)。臺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出版。
約翰‧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譯)(1986)。政府論次講。臺北:唐山出版。
桃園縣政府(編)(2006)。桃園老照片故事2:泰雅先知 樂信‧瓦旦。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高德義(2004)。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族及雅美族。臺北:原民會。
高德義(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張興傑(2005)。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布農族、賽夏族與邵族。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隆志(編)(2006)。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臺北:前衛出版。
陳隆志、陳文賢(編)(2008)。聯合國:體制、功能與發展。臺北:新學林。
廖福特(2005)。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臺北:元照。
憲法原住民族政策制憲推動小組(編)(2005)。憲法原住民族專章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應奇(1999)。羅爾斯。臺北:生智出版。
謝世忠(2017)。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玉山社。
讓‧雅克‧盧梭(著);何兆武(譯)(1987)。社會契約論。臺北:唐山出版。
期刊/論文集
外文期刊
Emma Wilson (2019). What is Benefit Sharing? Respecting Indigenous Rights and Addressing Inequities in Arctic Resource Projects. Resources, 8(2), 74.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https://www.mdpi.com/2079-9276/8/2/74/htm#B1-resources-08-00074(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Karel Vasak (1977). A 30-year Struggle—The sustained efforts to give force of law to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Southern Africa at grips with racism, 80, 29-32.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048063(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Morgera, E. The need for an international legal concept of fair and equitable benefit sharing. Eur. J. Int. Law, 2016, 27, 353–383.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 10.1093/ejil/chw014 http://www.ejil.org/article.php?article=2650&issue=131(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文期刊
王皇玉(2007)。文化衝突與臺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6:3,255-304。
王皇玉(2012)。原住民持有槍械問題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1,1-37。
王皇玉(2016)。原住民犯罪的文化抗辯及其實踐。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1,31-44。
王韻茹(2018)。從公法人理論與實踐發展觀察部落公法人。成大法學,35,1-33。
夷將‧拔路兒(1994)。臺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4,22-38。
安藤仁介(演講)(2010)、江世雄(譯)(2011)。日本愛努民族問題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臺灣國際法季刊,8:3。243-260。
江宜樺(2002)。評介《陌生的多樣性》。21世紀雙月刊,69,149-153。
何明修(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217-275。
施正鋒(2016)。當國土規劃遇上原住民族權利。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4,179-204。
施正鋒(201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劃設。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1,165-187。
施正鋒、吳珮瑛(2008)。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的共管。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1,1-38。
胡博硯(2017)。從臺灣山地鄉自治到部落公法人論原住民自治行政。臺灣原住民族法學,3,57-67。
陳竹上(2012)。我國原住民保留地政策之當代課題與司法案例分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2,83-114。
黃國超(2015)。原運反挫、運動刊物與黨外勢力。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45-74。
詹順貴(2011)。國家法制高牆下實現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權利的困境──從美麗灣渡假村旅館的開發案及司馬庫斯櫸木案談起。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3,183-217。
詹順貴(2016)。發展主義下的土地掠奪與國土治理──從臺東美麗灣案談起。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1,67-76。
歐蜜‧偉浪(2018)。當前臺灣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與傳統領域劃設的糾葛與突破之道。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8:2。71-95。
蔡志偉(2008)。加拿大法制中的原住民族土地權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2,29-54。
蔡志偉(2016)。民族法主體之建立:臺灣原住民族自治之視角。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1,77-86。
盧道杰、陳律伶、台邦‧撒沙勒、闕河嘉、斐家騏、蔡博文、王進發等著(2010)。自然保護區發展共管機制的挑戰與機會。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2,91-130。
盧道杰、闕河嘉、高千雯、斐家騏、顏家芝、劉子銘、台邦‧撒沙勒、蔡博文、趟芝良等著(2011)。臺灣保護區共管的情勢分析與挑戰。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2,1-37。
中文論文集
吳叡人(2008)。「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二二八事件60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325-363。
汪明輝(2003)。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回顧與展望。兩岸社會運動分析。臺北:新自然主義。95-135。
范燕秋(2008)。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採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二二八事件60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365-391。
陳秀容(1995)。第三世界人權觀念的探討:1986年聯合國「發展權宣言」的初步分析。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臺北:中研院社科所。301-333。
陳淳文(2002)。憲法與主權:由修憲觀點淺談兩個公法學上的基本概念。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55-204。
蒲忠勝(2005)。原住民族的自然主權意義何在?。憲法原住民族專章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9-120。
博碩士論文
阮俊達(2015)。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林淑雅(2006)。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蕭世暉(2016)。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網路資料
聯合國公約
《第169號:獨立國家境內原住民族與部落民族公約》,原文參考網址:https://www.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P12100_ILO_CODE:C169(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第107號:土著與部落人口公約──有關獨立國家境內土著與其他部落、半部落人口保護與融合公約》,原文參考網址:https://www.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P12100_ILO_CODE:C107(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發展權宣言》,原文參考網址:https://www.ohchr.org/EN/ProfessionalInterest/Pages/RightToDevelopment.aspx(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維也納人權宣言與行動綱領》,原文參考網址:https://www.ohchr.org/EN/ProfessionalInterest/Pages/Vienna.aspx(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華民國政府文書
總統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6年8月1日)。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全文。參考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603(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立法院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立法院議事及發言系統。網址:https://lis.ly.gov.tw/lylgmeetc/lgmeetkm(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華民國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第11次會議議會日程。十八、本院委員廖國棟等21人擬具「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及第24條條文修正草案」,請審議案──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四條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院總第1772號委員提案第16459號關係文書。(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華民國立法院(2016)。院總第1722號委員提案第18424號關係文書。(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華民國立法院(2016)。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第5次會議議會日程。二十八、本院委員孔文吉等19人擬具「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條文修正草案」,請審議案。院總第1722號委員提案第20316號關係文書。(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立法院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31(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中華民國立法院(2015)。立法院公報,104:51。
中華民國立法院(2015)。立法院公報,104:54。
行政院
中華民國行政院(2016)。研商「原住民族土地及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草案會議記錄。參考網址: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UfF8nYxsuMY0VTeXo4ZGFYcDQ/view(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18年10月5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有罪判決公告──公告撤銷名冊。第1226筆。參考網址: https://www.tjc.gov.tw/gazettes/60(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18年12月7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有罪判決公告──撤銷公告名冊(一)。第1218筆。參考網址:https://www.tjc.gov.tw/gazettes/83(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其他網站
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IndigenousTransformativeJusticeTW/(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原轉小教室,沒有人是局外人。網址:https://www.nooutsider.tw/(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新聞
報紙
林照真(1993年1月31日)。「還我」運動 要求重建尊嚴──不是搶奪土地 不是排擠漢人 原住民微弱吶喊奈何無人聽。中國時報。收錄於: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下)。臺北:原民會、國史館。863。
張麗伽(1988年6月26日)。還我土地,拿出行動來──臺灣原住民聯盟呼之欲出。中時晚報。收錄於: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下)。臺北:原民會、國史館。612。
網路新聞
王顯中(2011年12月21日)。豐濱鄉圈地丟公文 港口部落要「封冰箱」。苦勞網。參考網址: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5565(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吳佩旻、張家樂(2019年1月28日)。南投魚池鄉所訴願成功 邵族傳統領域撤銷。聯合新聞網。參考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618166(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張家維(2018年12月6日)。不滿傳統領域釀對立 魚池鄉脫離原鄉提案通過。民視新聞。參考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AMP/News_Amp.aspx?id=2018C06C08M1(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陳郁茹(2018年12月5日)。1.6萬漢人看3百邵族臉色? 魚池鄉要退傳統領域 原民會緊急溝通。新頭殼newtalk.tw。參考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12-05/176354(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陳鈺馥(2018年10月7日)。原民爭自治遭誣陷共匪 促轉會撤銷林昭明罪名。自由時報電子報。參考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573321(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蔡孟筑(2017年3月14日)。「原團的主張沒有可行性」張景森:不能憑口傳歷史剝奪他人財產。風傳媒。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233612?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32633161666462306332386534336538_1556832584(最後瀏覽日:2019年7月30日)
其他歷史文件
臺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聯盟(1988年8月25日)。第一次還我土地運動文宣。收錄於: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下)。臺北:原民會、國史館。633。
臺灣原住民「反侵占、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1993年12月10日)。「反侵占、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給行政院的一封請願函。收錄於: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下)。臺北:原民會、國史館。873-874。
臺灣原住民「反侵占、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1993年12月10日)。臺灣原住民族「反侵占、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宣言。收錄於: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下)。臺北:原民會、國史館。875-877。
臺灣省政府(1954)。為林匪瑞昌高匪澤照執行死刑告角坂山胞書。收錄於:桃園縣政府(編)(2006)。桃園老照片故事2:泰雅先知 樂信‧瓦旦。桃園:桃園縣文化局。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