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8 02: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彥妤
論文名稱:新聞自由再思辨:普遍人權還是專業特權?
論文名稱(外文):Rethinking Freedom of the Press: Universal Human Rights or Professional Privilege?
指導教授:林元輝林元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第四權新聞自由採訪權獨立媒體公民媒體自媒體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大眾媒體時代,傳播科技昂貴,只有少數人有財力經營新聞媒體,充當公眾的新聞代理人。外加「第四權理論」加持,主張新聞自由專屬新聞媒體,自此奠定新聞特權說。但隨著專業新聞公害橫行,反映新聞自由所託非人。

到了網路發達時代,科技崇高的大牆倒下,新興媒體與自媒體湧現,人人都有機會發布新聞,突顯新聞自由的權利歸屬須重新辯證:究竟是普遍人權抑或專業特權?

本文主張當今時代新聞自由應為普遍人權,基於權利歸屬不同,另提出新聞自由的新內涵:接收正確、充分與即時資訊的自由、免於採訪侵害的自由、享有合宜傳播法制的自由及編採不受干預的自由。提倡新聞人權,不為替代專業特權,而是期許兩造地位對等且共存共榮。不分權利主體,繼往開來的關鍵全以新聞素養為依歸。

網路無所不在,不再讓傳統媒體獨占新聞定義與傳播權,但人心拘泥於傳統記者身分的習慣卻依舊不去,導致新媒體的報導者被迫矮人一截。社會終須順應新聞人權時代,文末提出回應對策。
第壹章 新聞自由是專業特權的時代與理論 1
第一節 當年傳播科技使然 1
第二節 第四權理論 2

第貳章 新聞自由是普遍人權的契機 9
第一節 專業新聞公害橫行 9
第二節 時下傳播科技蓬勃發展 14
第三節 思想基礎與憲法保障 18

第參章 新聞自由的新內涵 20
第一節 接收正確、充分與即時資訊的自由 27
第二節 免於採訪侵害的自由 36
第三節 享有合宜傳播法制的自由 42
第四節 編採不受干預的自由 49

第肆章 實踐新聞自由的新難題 60
第一節 官署內規限定採訪資格與劃定採訪範圍 60
(一)《立法院採訪證件發放要點》 60
(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執行集會遊行與媒體協調之工作守則》 65
第二節 警察阻擋採訪施暴記者 71
第三節 部分人對記者的認知仍原地踏步 77
第四節 小結 78

第伍章 社會如何回應新聞人權? 82
第一節 公部門與執法單位 82
第二節 傳統媒體 84
第三節 網路新興媒體與自媒體 86
第四節 公眾 88

結論 90

參考文獻 93

中文
《TVBS新聞》(2015/5/30)。〈獨家/感情好!女童父母臉書打卡 記錄全家福〉。取自http://news.tvbs.com.tw/local/news-600870/
《中央社》(2016/2/1)。〈蘇嘉全就職立法院長致詞全文〉。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2015020-1.aspx
《中國時報》(2011a/11/6)。〈傳教士牽線 路易14掀中國熱〉。頁A12。
《中國時報》(2011b/8/1)。〈畫定狗仔跟追紅線 用心良苦〉。頁社論。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2/3/28)。〈台北市政府執行代為拆除王家 為何封鎖媒體?〉。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6769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4a/10/15)。〈公庫記者採訪遭警拘留 抗議警方限制新聞自由〉。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2771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4b/9/18)。〈除了開放採訪 更不能驅趕記者–政院採訪初體驗〉。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1971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a/7/1)。〈立院拒發採訪證 「公庫」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9952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b/2/28)。〈《燦爛時光會客室》第九十四集:立院開放記者採訪 很難嗎?〉。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3897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c/1/2)。〈立院不發採訪証 「公庫」提訴願爭取新聞自由〉。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1616
《共同通訊社》(2012/3/11)。〈日本《石卷日日新聞》災後手寫報在巴黎展出〉。取自http://archive.is/aLPo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4/11/28)。〈國道收費員抗爭 警察踹人影片曝光〉。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6867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1/5)。〈北市警擬設「媒體採訪區」近600記者與網友連署反對〉。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9722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6/2/17)。〈公民記者立院採訪受限 管中祥批:大小眼〉。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05465
《苦勞網》(2008/12/09)。〈請問署長:為什麼不可以?街頭紀錄者集體採訪行動〉。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1561
《風傳媒》(2016/2/19)。〈風評:國會新氣象─旁聽、採訪傻傻分不清〉。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82399
《聯合新聞網》(2015/9/13)。〈小啟/向葛來儀女士及讀者致歉〉。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31/1183687
《蘋果日報》(2013/8/16)〈學子扮陸客攻政院 提名產袋突圍 丟漆彈挺大埔〉。頁A4。
《蘋果日報》(2014/4/29)。〈棍棒痛擊 民主倒退 警施暴《蘋果》記者〉。頁A2。
《蘋果日報》(2015/5/31)。〈遭割喉救不回 劉小妹 不痛痛了〉。頁A1。
入江沙也可(2012)。〈透視日本防災體系──公共媒體角色〉。《防災總動員:日本311的一堂課》。頁7-30。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15/5/7)。〈拒絕限縮採訪權,王院長勿讓民主窒息!〉。取自http://www.ccw.org.tw/p/22062
孔令信(2015/1/2)。〈「媒體採訪專區」就是在打壓新聞自由〉。《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02/535226/
尤英夫(2000)。《新聞法論(下)》。台北:世紀法商雜誌社。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書局。
王振寰(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編。頁75-128。台北:澄社。
王健壯(2013/8/19)。〈警察傷害新聞自由〉。《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5/article/547
王啟安、蔡佩蓉、錢震皓、楊棋宇(2015/6/3)。〈割喉案媒體報導多煽動?數據告訴你〉。取自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602_udnthroat/udnthroat/index.html
王祥維(2015/5/7)。〈大小眼?!獨立媒體轟立院採訪規則〉。《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5/05/07/%E5%A4%A7%E5%B0%8F%E7%9C%BC-%E7%8D%A8%E7%AB%8B%E5%AA%92%E9%AB%94%E8%BD%9F%E7%AB%8B%E9%99%A2%E6%8E%A1%E8%A8%AA%E8%A6%8F%E5%89%87/
王船舷、吳企慧(2006)。《回首台灣報業第三集:經世濟國將本求利》。公共電視。
王毓莉(2014/4)。〈台灣新聞記者對「業配新聞」的馴服與抗拒〉。《新聞學研究》119期,頁45-79。
王瑞德、陳慧貞(2008/11/8)。〈民視記者挨揍受傷 北市警道歉〉。《自由時報》,頁A03。
王顥中(2014/3/28)。〈【反服貿】佔領立院的新秩序──談記者證與新聞自由〉。《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958
王顥中(2015/1/1)。〈北市警推採訪新規 抗爭現場媒體須進採訪區〉。《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1283
世界衛生組織(2000)。〈預防自殺:供媒體工作者參考〉。取自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67604/10/WHO_MNH_MBD_00.2_chi.pdf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4a/5/7)。〈譴責警方暴力驅離記者 保障新聞記者採訪權〉。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581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4b/3/24)。〈譴責323警察暴力侵犯記者新聞採訪權聲明稿〉。取自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ji-xie-gong-gao/20140324%E3%80%90jixieshengming%E3%80%91qianze323jingchabaoliqinfanjizhexinwencaifangquan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5a/2/17)。〈20150217【記協聲明稿】針對台北市政府即將執行「記者採訪時穿戴背心、臂章」政策〉。取自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ji-xie-gong-gao2015/20150217jixieshengminggaozhenduitaibeishizhengfujijiangzhixingjizhecaifangshichuandaibeixinbizhangzhengce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5b/1/1)。〈20150101【記協聲明稿】針對《台北市警察局執行集會遊行與媒體協調之工作守則》〉。取自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ji-xie-gong-gao2015/20150101jixieshengminggaotaiwanxinwenjizhexiehui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5/5/4)。〈立法院公然違憲 箝制採訪自由 拒絕公民團體監督〉。取自http://www.e-info.org.tw/zh-hant/content/7602
司法院(2011/7/29)。〈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院台大二字第1000018943號)。
石世豪(2006/4)。〈報業已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評介〉。《新聞學研究》87期,頁169-76。
石世豪(2009)。《我國傳播法制的轉型與續造》。台北:元照。
石世豪(2010/4)。〈遭終審法院「缺席審判」的「新聞自由」──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502號等裁判評析〉。《法令月刊》61卷4期,頁4-27。
石世豪(2011/12)。〈國家為保護隱私限制新聞自由的合憲界限──賦予一般國民新聞採訪自由的釋字第689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62卷12期,頁99-121。
石世豪(2013)。《重訪新聞自由:概念及其源起》。台北:元照。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立法院(2015/4/22)。〈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議案編號:1040416071002800)〉。取自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8/07/09/LCEWA01_080709_00414.pdf
立法院(2016/2/18)。〈蔡副院長澄清說明〉。取自http://www.ly.gov.tw/01_lyinfo/0101_lynews/lynewsView.action?id=41643
成露茜(2009)。〈另類媒體實踐〉。《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頁371-87。台北:正中書局。
朱立熙(2008)。《大聲嗆媒體》。台北:前衛。
朱淑娟(2012/4/4)。〈媒體應建立互助的採訪關係〉。《環境報導》。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04.html
朱淑娟(2015a/8/4)。〈慢2小時,別讓即時新聞扼殺記者的未來〉。《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59786
朱淑娟(2015b/1/5)。〈為什麼要反對台北市警局設採訪區〉。《環境報導》。取自 http://greennews.tw/index.php/201501/8
朱淑娟(2016/2/25)。〈立法院應以最低管理,立即開放公民記者採訪〉。《環境報導》。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5.html
朱朝亮(2011/6)。〈犯罪報導與基本人權〉。《軍法專刊》57卷3期,頁6-38。
朱諶(1997)。《憲政分權理論及其制度》。台北:五南。
江嘉琪(2004/3)。〈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0) 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頁1-16。
行政院衛生署FDA籌備小組(2005/9/29)。〈黑心食品面面觀(一)〉。《藥物食品安全週報》2期。取自https://consumer.fda.gov.tw/Files/doc/%E8%97%A5%E7%89%A9%E9%A3%9F%E5%93%81%E7%AC%AC002%E6%9C%9F.pdf
何日生(2002)。〈新聞專業自主及限制〉。《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45-50。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
何哲欣(2016/2/17)。〈立院試辦 公民記者採訪須提交計劃書〉。《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217/797691/
何國華(2007/1/30)。〈韓國獨立媒體四日行〉。取自http://www.rickchu.net/detail.php?rc_id=1375&rc_stid=14
何國華(2014)。〈由上而下─聯合報和蘋果日報的轉型驅力〉。取自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研究發展部http://rnd.pts.org.tw/p6/2014/08/UdnTV%20and%20Apple.pdf
余揚州(2007)。〈拆解魔咒、召喚公民─實驗之一,永和社大「現代人的媒體防身術」課程〉。《拆除魔咒召喚公民:公共新聞學的下一步》。頁32-50。台北:世新大學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傳播與社會」重點學門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余揚州(2009)。〈閱聽大眾的新聞入門〉。《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頁171-90。台北:正中書局。
吳東牧(2013/8/16)。〈【PNN聲明】警察妨害新聞自由 政府檢討到哪裡去了?〉。《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3/08/16/%E3%80%90%E8%81%B2%E6%98%8E%E3%80%91%E8%AD%A6%E5%AF%9F%E5%A6%A8%E5%AE%B3%E6%96%B0%E8%81%9E%E8%87%AA%E7%94%B1-%E6%94%BF%E5%BA%9C%E6%AA%A2%E8%A8%8E%E5%88%B0%E5%93%AA%E8%A3%A1%E5%8E%BB%E4%BA%86%EF%BC%9F/
吳浩銘、林采昀(2013)。《媒體生病了!臺灣新聞環境的症狀與因應》。高雄:巨流。
吳連鎬(2016/11/10)。〈Ohmynews的成功歷程〉。取自http://www.rickchu.net/detail.php?rc_id=1330&rc_stid=14
吳傳立(2016/3/2)。〈立院採訪也該升級到2.0〉。《想想論壇》。取自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23
吳壽彭(2008)。《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吳豐山(2002/1/3)。〈公視現狀與傳播環境改造之道〉。《中國時報》,頁15。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玉山社。
呂苡榕(2012/12/26)。〈限制人民參政 公督盟:黑箱立院〉。《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ccw.org.tw/p/16808
呂苡榕(2015a/10/20)。〈「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下)〉。《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20-taiwan-InstantNews03/
呂苡榕(2015b/10/19)。〈「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中)〉。《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19-taiwan-InstantNews02/
呂苡榕(2015c/10/15)。〈「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呂淑妤(2011)。《當白袍遇見麥克風:醫療機構如何與媒體溝通》。台北:五南。
宋小海(2012a/4/11)。〈誰的記者會(一)媒體對立的表象〉。《目擊者電子報》。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1.html
宋小海(2012b/4/11)。〈誰的記者會(二)市府大小眼?〉。《目擊者電子報》。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6046.html
宋小海(2012c/4/11)。〈誰的記者會(三)提問共謀互助 公民仍須努力〉。《目擊者電子報》。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4077.html
宋小海(2015/7/29)。〈723那一夜,苦勞記者險蹲苦牢...〉。《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3120
李志德(2015/1/3)。〈既然有一肚子話,就說了吧〉。《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5841
李忠謙(2015/9/12)。〈幫推銷九二共識?不滿聯合報扭曲報導 葛來儀斥「哪個蠢蛋寫的?」〉。《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65181
李金銓(1992)。〈從權威控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傳播社會與發展》。朱立、陳韜文編。頁81-9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彥賦(2015/1/7)。〈從「可愛動物區」淺談執法機關的法律常識〉。《yam蕃薯藤新聞》。取自http://history.n.yam.com/yam_other/politics/20150107/20150107795839.html
李郁菁(2009/1)。〈《壹週刊》外部性問題初探 -以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的案例看起〉。《新聞學研究》98期,頁193-244。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樹人(2015/2/1)。〈啥米!丐幫記者 不給贈品就撒尿〉。《聯合晚報》,頁A7。
李鴻禧(1999)。《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
李瞻(1986/3)。〈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新聞學研究》36期,頁21-60。
李瞻(1988)。《比較新聞學》。台北:三民。
汪子錫(2012)。《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台北:秀威資訊。
周立里(2012/4/6)。〈沒有「大媒體」與「小媒體」之分〉。《旺e報》。取自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35
周怡孜(2014/8/27)。〈採訪張志軍被捕 新頭殼記者提告〉。《風傳媒》。取自 http://www.storm.mg/article/35156
易汶健(2014/1/18)。〈進攻還是收編?《苦勞網》孫窮理談台灣主流與獨立媒體合作〉。《香港獨立媒體網》。取自http://www.inmediahk.net/coolloud-interview
林于心(2012)。《內部新聞自由Internal Press Freedom (Innere Pressefreiheit)》。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
林子儀(2000)。〈新聞自由與大眾傳播法制──如何建構一個合理的大眾傳播法制〉。《新聞自由與大眾媒體》。頁59-80。台北:前衛。
林元輝(2000/1)。〈日本阪神震災的傳播檢討〉。《新聞學研究》62期,頁183-86。
林元輝(2004)。〈本土學術史的「新聞」概念流變〉。《台灣傳播學的想像》。翁秀琪主編。頁55-84。台北:巨流。
林元輝(2006a)。《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台北:巨流。
林元輝(2006b)。〈論「新聞自由」:理念與實踐的平行線〉。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2-H-004-011)。
林元輝(2007/4/2)。〈誰教新聞事業墮地獄〉。《蘋果日報》,頁LN16。
林元輝(2008)。〈對報禁解除廿周年新聞自由發展的思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頁101-2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林元輝(2009)。〈新聞自由概念考源與探流〉。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6-2412-H-004-009-MY2)
林世宗(2005)。《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台北:林世宗。
林育卉(2008)。《媒體是亂源?!》。台北:前衛。
林佳和(1996/1)。〈內部新聞自由的幾點法學觀察〉。《新聞學研究》52期,頁3-16。
林怡嫺(2015/11/10)。〈新聞自由也隨馬習會消失?公民記者抗議警察非法逮捕〉。《第三媒體》。取自http://3media.tw/index.php/2015/11/10/press-freedom/
林雨佑(2014a/12/17)。〈警設傳媒聯絡人 李志德:記者自由度變大〉。《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12-17/54884
林雨佑(2014b/10/15)。〈公庫記者採訪 竟被警留置派出所快3小時〉。《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10-15/52516
林雨佑(2014c/6/26)。〈記者採訪險遭逮捕 警嗆:有採訪證又怎樣?〉。《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06-26/48669
林雨佑(2015a/8/3)。〈當記者變成嫌犯〉。《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3-taiwan-lesson3/
林雨佑(2015b/1/25)。〈採訪區圈了誰? 記者批辨識身份是假議題〉。《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1-25/56220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
林倖妃、陳一姍(2010/12)。〈政府花錢「買新聞」:台灣民主大騙局〉。《天下雜誌》463期,頁320-40。
林淳華(1996/1)〈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期,頁49-68。
林富美(2004/1)。〈媒體行銷文化商品創造之綜效-以聯合報系「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與「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3卷2期,頁67-104。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
林照真(2005/2)。〈誰在收買媒體?〉。《天下雜誌》316期,頁120-32。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
林靖堂(2013/6/17)。〈走訪媽媽嘴 談「媒體審判」的心路歷程〉。《媒體觀察電子報》1期。取自http://mediawatch.org.tw/node/4198
林靖堂(2014a/6/30)。〈採訪鐵鍊封路抗議遭警嗆 警方:記者跳來跳去影響執勤〉。《NOWnews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4/06/30/1301147
林靖堂(2014b/1/27)。〈《蘋果》即時戰略為什麼?-專訪蘋果社長陳裕鑫〉。《PeoPo公民新聞》。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231199
林靜靜(2014/6/18)。〈怎樣閱讀醫藥新聞?〉。取自http://www.kfsyscc.org/about/interview-topics/zen-yang-yue-dou-yi-yao-xin-wen-
林聰吉(2012/4)。〈台灣民眾的機構信任:以媒體信任為分析焦點〉。《東吳政治學報》,30卷1期,頁43-79。
林麗雲(2000)。〈台灣權威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張苙雲編。頁89-148。台北:遠流。
林麗雲(2002)。〈「新聞自由」的矛盾:論其貢獻與侷限〉。《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7-26。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巨流。
林麗雲(2008/4)。〈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頁183-212。
法治斌(1985)。《憲法專論(一)》。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法治斌、董保城(2014)。《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姚人多(2005/6/2)。〈娛樂致死的台灣〉。《南方快報》。取自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Yao/Yao_00/0025.htm
姚辰(2015/5/26)。〈在垃圾堆中種花:「即時新聞」時代的媒體從業挑戰〉。《娛樂重擊》。取自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2305
姜翔(2015/5/30)。〈慘遭割喉女童父母親臉書 全家出遊照曝光〉。《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33994
姜華(2014)。《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香港:香港中和。
柯幸宜(2015/2/6)。〈採訪區圈了誰 —採訪權專題座談〉。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645
洪國鈞(2016/3/14)。〈公民記者真的需要採訪計劃書嗎?〉。取自http://www.ccw.org.tw/p/24816
美國國務院(2003)。〈2003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台灣部分〉。取自http://www.ait.org.tw/zh/2003-human-rights-report-taiwan-part.html
美國國務院(2004)。〈2004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台灣部分〉。取自http://www.ait.org.tw/zh/2004-human-rights-report-taiwan-part.html
美國國務院(2013)。〈2013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台灣部分〉。取自http://www.ait.org.tw/en/2013-human-rights-report-taiwan-part.html
胡元輝(2008)。〈「黑暗之幕」將成事實?──戒嚴與報禁解除二十周年的憂思〉。《關鍵力量的沉淪:回首報禁解除二十年》。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編。頁13-17。台北:巨流。
胡元輝(2012a/7)。〈新聞作為一種對話──台灣發展非營利性「協作新聞」之經驗與挑戰〉。《新聞學研究》112期,頁31-76。
胡元輝(2012b/4)。〈人人都可以重建新聞業──《weReport》在台灣媒改運動中的定位與挑戰〉。《司法改革雜誌》89期,頁50-53。
胡元輝(2015/7/27)。〈被上銬的新聞自由〉。《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727/36688552/
胡元輝、李岳昇、韋苡爭、陳雅萱、陳佳君、陳威諭、…劉昀峰(2010)。《新聞革命進行式: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台北:先驅媒體社會企業。
胡毋意(2014/7/23)。《公視獨立特派員第357集》。公共電視。
胡幼偉(2014/5/30)。〈媒體冷血 應好好自律檢討〉。《中國時報》,頁A26。
胡慕情(2007/5/29)。〈文化流氓看仔細:麥克風不是槍!〉。《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81
胡慕情(2015/1/6)。〈在記者焦慮拉扯間我們忽略的事〉。《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2259
胡慕情(2016/2/28)。〈國會大門從來不想開啟〉。取自http://gaea-choas.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8.html
胡慕情(無日期)。〈開放是立法院唯一的路〉。《報導者》。取自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egislative-yuan
苗博雅(2016/2/26)。〈國會大門打開之後......〉。《報導者》。取自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egislative-yuan-open
范姜真媺(2013/12)。〈個人資料保護法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範圍之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1期,頁91-123。
香港記者協會(2014/3/24)。〈抗議台北警方粗暴對待記者〉。取自 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1200&lang=en-US
唐鎮宇(2014/1/16)。〈5獨立媒體 加入《蘋果》即時〉。《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116/35582758/
唐鎮宇(2015/1/24)。〈警設「記者採訪區」 記者:像狗咬人卻鍊人〉。《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24/548098/
孫秀蕙(1996)。《走出媒體神話》。台北:唐山。
孫偉倫(2013/3/28)。〈記者採訪華光被警阻礙 記協抗議要求警方道歉〉。《NOWnews 今日新聞》。取自 http://www.nownews.com/n/2013/03/28/302423
孫窮理(2011/4/1)。〈「廣編特輯」混淆視聽 媒改、環保團體聯手批〉。《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8867
孫窮理(2014a/10/31)。〈再談「1014協議」(記協不理我沒關係)〉。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150
孫窮理(2014b/10/22)。〈你們是混在記者裡的警察!請記協交代「1014協調」是怎麼回事?〉。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113
孫窮理(2014c/10/18)。〈關於「採訪權」的幾點看法〉。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70
孫窮理(2015a/1/7)。〈警察,你真的分不清楚嗎?〉。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361
孫窮理(2015b/1/2)。〈採訪者不進採訪區會怎樣?〉。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332
孫窮理(2015c/1/1)。〈北市警局示範「媒體採訪區」〉。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300
徐沛然(2015/1/8)。〈曾經,警察說我是假記者...〉。《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1338
涂建豐(1996/1)。〈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期,頁35-48。
翁秀琪(1996)。〈工作權與新聞記者之自主性〉。《大眾傳播法手冊》。翁秀琪、蔡明誠主編,頁297-327。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翁嫆琄(2015/9/12)。〈聯合報扭曲標題 美學者怒嗆不排除提告〉。《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9-12/64553
健康人生聯盟(2009/8/31)。〈拜託!不要再白目了!──針對倖存者發問的白目問題排行榜〉。《當白袍遇見麥克風:醫療機構如何與媒體溝通》。呂淑妤編。頁215-16。台北:五南。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5/2/12)。〈高雄大寮監獄挾持事件 媒體應發揮新聞自律功能〉。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33265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國發會 Online 第一發】自由經濟示範區溝通會〉。取自http://ndc.kktix.cc/events/livefepz
張文川(2015/7/24)。〈課綱案逮捕記者 人權律師詹順貴:警涉強制罪〉。《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90105
張文強(2002/10)。〈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期,頁29-61。
張君豪(2014/4/29)。〈【記者實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 但不能不讓我寫〉。《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429/387995/
張嘉尹(2002/8)。〈「內部新聞自由」的可能性及其界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7期,頁141-46。
張翰書(1961)。《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讚國(2013)。《匆促的記者:公民新聞、媒體與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莊豐嘉(2016a/2/27)。〈開放性思考 如果進國會像逛公園〉。《東網》。取自 http://hk.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60227/bkntw-20160227000428289-0227_04411_001.html
莊豐嘉(2016b/2/18)。〈國會採訪 公民記者不設限?〉。《Yahoo奇摩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E5%9C%8B%E6%9C%83%E6%8E%A1%E8%A8%AA--%E5%85%AC%E6%B0%91%E8%A8%98%E8%80%85%E4%B8%8D%E8%A8%AD%E9%99%90--061510853.html
許仁碩(2015/1/5)。〈雞毛當令箭的「媒體採訪區」〉。《蘋果日報》,頁A14。
許志雄(1992)。《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2)。《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許育典(2012/2)。〈打開新聞自由的潘朵拉盒子──釋字第六八九號〉。《月旦裁判時報》13期,頁5-15。
許家馨(2011/12)。〈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124期,頁1-71。
許詩愷(2015/5/7)。〈立院拒發採訪證 獨立媒體批:民主倒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0977
許瓊文(2011/3/21)。〈媒體在災難中的正面功能(二):「我可以拍他們哭嗎」?〉。取自http://traumanewswatch.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21.html
郭安家、湯佳玲(2015/1/7)。〈群眾運動 柯P要記者穿背心採訪〉。《自由時報》,頁A07。
郭家瑋(2016/5/7)。〈我在花蓮縣議會直播卻被架離〉。《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7336
陳沛敏、林社炳(2011/4/3)。〈海嘯後用手抄的號外〉。《蘋果日報(香港)》,頁A02。
陳育青(2008/11/4)。〈圓山飯店 警察侵犯人權事件記錄〉。《南方電子報》。取自 http://enews.url.com.tw/enews/48128
陳思賢(2014)。《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五南。
陳炳宏(2012)。〈電視無線變有線,管理有限或無限〉。《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媒改社、劉昌德主編。頁85-111。台北:巨流。
陳淞山(1994)。《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台北:月旦。
陳逸婷(2014/3/28)。〈【反服貿】太陽花佔領議場 兩道出入管制 採訪需查核證件〉。《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935
陳陽升(2016/2/29)。〈在國會大門打開之前……〉。《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 http://pnn.pts.org.tw/main/2016/02/29/%E5%9C%A8%E5%9C%8B%E6%9C%83%E5%A4%A7%E9%96%80%E6%89%93%E9%96%8B%E4%B9%8B%E5%89%8D/?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network
陳雅慧(2009)。《想像的新聞自由──從台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權理論》。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順孝(2008)。〈挑戰大眾媒體──台灣戰後公民媒體及其演進歷程〉。《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頁171-20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陳順孝(2014/7)。〈記者獨立之路:臺灣獨立記者的維生策略與互助機制〉。《傳播研究與實踐》4卷2期,頁25-54。
陳順孝(2015)。〈獨立媒體「小」革命──自主、專注、公義的新聞實踐〉。《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羅世宏、童靜蓉主編。頁221-36。台北:優質新聞協會。
陳慈陽(2007)。《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台北:翰蘆圖書。
陳慰慈(2015/5/6)。〈學運被「保護帶離」現場 李惠仁諷荒謬〉。《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09244
陳錫蕃(2002/5/22)。〈「第四權」一詞誤用久矣〉。《(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國安(析)090-009號。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B-091-009.htm
陳鴻嘉、蔡蕙如(2015/4)。〈新聞自由文獻在台灣:書目分析,1987-2014〉。《新聞學研究》,123期,頁193-236。
陳耀宗(2016/2/25)。〈「誰有辦法認定誰是記者?」 公民記者採訪立院受限 座談會砲聲隆隆〉。《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83295
媒體勞動權資料庫(2010/2/6)。〈自由時報不當解雇記者周富美〉。取自http://labor.nccu.edu.tw/?q=node/65
媒體勞動權資料庫(2013/8/20)。〈PNN記者鐘聖雄遭警方拉扯受傷〉。取自 http://labor.nccu.edu.tw/?q=node/2209
彭瑞祥(2015/12/16)。〈立院限縮採訪權 院會黨團協商通過決議:「建請」修正〉。《環境資訊電子報》。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12201
曾韋禎(2015/9/12)。〈標題扭曲原意 美學者葛來儀擬告聯合報〉。《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42284
游婉琪(2012/8/31)。〈人生總有非賣品 我拒絕旺中老闆保衛戰〉。取自http://cherryaki66.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1.html
湯德宗(2000)。《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
程宗明(2002)。〈電視政策對制度形塑的回顧與前瞻:四十年的荒野曠野中的呼聲〉。《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編。頁303-5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馮建三(1996/7)。〈關於內部新聞自由的兩點感想與討論〉。《新聞學研究》53期,頁1-4。
馮建三(2002/12)。〈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季刊》1卷2期,頁117-42。
馮建三(2005)。〈他們的新聞自由,我們的傳播權利:從媒體侵權到相互培力〉。《自由十講》。頁151-82。台北:玉山社。
馮建三(2012)。《傳媒公共性與市場》。台北:巨流。
黃木紀之(2012)。〈當災難來襲──NHK編輯台實戰應變〉。《防災總動員:日本311的一堂課》。頁133-58。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黃厚銘、曹家榮(2015/7)。〈「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已關係〉。《新聞學研究》124期,頁39-81。
黃若深(2012/1/9)。〈留日女命案 又見媒體審判〉。《中國時報》,頁A16。
黃哲斌(2013)。《新聞記者的煩惱》。台北:潑墨書房數位出版品。取自http://puomo.tw/post/61847306414
黃哲斌(2015a/10/27)。〈即時新聞 錯了嗎?〉。《天下雜誌》584期,頁172-73。
黃哲斌(2015b/9/14)。〈台灣傳媒是沒有出口的隧道〉。《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3-opinion-taiwan-huangzhebin-01/
黃聖堯、李韋廷(2006/12)。〈新聞自由測量指標之比較研究──以自由之家與無疆界記者組織年度調查報告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卷2期,頁1-33。
黃麗芸(2013/5/12)。〈李安:台灣電視新聞很不像話〉。《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5120046-1.aspx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08)。〈2008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306_附件:2008年十大烏龍新聞事件表.doc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09)。〈2009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1104_附錄.doc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0)。〈2010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2028_附件二2010十大烏龍.doc">附件二:2010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1)。〈2011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2756_2011年十大烏龍.doc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2)。〈2012年烏龍新聞觀察報告〉。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160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3)。〈2013年烏龍新聞觀察報告〉。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3911_2013年報紙烏龍新聞類型表.doc
楊汝樁(1996/1)。〈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聞倫理重建〉。《新聞學研究》52期,頁83-94。
楊艾俐(2006/10/25)。〈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是福?是禍?〉。《天下雜誌》358期,頁92-97。
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稻鄉。
楊秀菁(2012)。《新聞自由論述在台灣(1945-1987)》。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楊秀菁(2014/7)。〈冷戰時期國際人權典章中的新聞自由〉。《新聞學研究》120期,頁167-96。
楊宗興(2012a/4/3)。〈立報遭阻 中視記者:這是我們的記者會〉。《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2-04-03/23843
楊宗興(2012b/3/30)。〈閃光照記者 2員警遭申誡〉。《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2-03-30/23719
楊智超(無日期)。〈傳播媒體與醫療資訊〉。取自http://www.ntuh.gov.tw/neur/%E8%A1%9B%E6%95%99%E8%B3%87%E6%96%99/DocLib/%E5%82%B3%E6%92%AD%E5%AA%92%E9%AB%94%E8%88%87%E9%86%AB%E7%99%82%E8%B3%87%E8%A8%8A.aspx
楊鵑如(2014/10/19)。〈我在採訪,卻被帶進警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2895
楊鵑如(2015a/7/24)。〈反103版課綱微調抗爭升溫 高中生突襲教育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4686
楊鵑如(2015b/5/20)。〈採訪證發放不一 立委促立院檢討發放要點〉。《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1485
楊鵑如(2016/2/26)。〈開放記者採訪權 「立院就是要開放!」〉。《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3862
楊繼繩(2016/3/10)。〈答謝詞〉。取自http://41lscp16wiqd3klpnn1z0t2a.wpengine.netdna-cdn.com/wp-content/uploads/2016/03/Yang-Lyons-speech-CN2.pdf
溫嘉楷(2016/5/9)。〈議會旁聽錄影 東華大學生被警強制架離〉。《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pts.org.tw/article/322950
葉瑜娟(2015/5/7)。〈「立法院你到底在怕什麼?」民團要求獨立媒體採訪權〉。《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48585
詹文凱(1997)。《隱私權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詹淑雲(2016/4/14)。〈批限縮公民旁聽權 民團桃園議會抗議〉。《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pts.org.tw/article/321212
廖福特(2015/12)。〈什麼是仇恨言論,應否及如何管制:歐洲人權法院相關判決分析〉。《歐美研究》45卷4期,頁455-515。
監察院(2011)。〈調查報告100交調0045〉。取自https://www.cy.gov.tw/CYBSBoxSSL/edoc/download/15388
管中祥(2009)。〈人與新傳播科技〉。《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頁57-72。台北:正中書局。
管中祥(2012/4/30)。〈該是典範轉移的時候了!──從「主流」到「非主流」〉。《司法改革雜誌》89期,頁57-59。
管中祥(2013/5/26)。〈沒聽過的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8433
管中祥(2014/1/23)。〈蘋果日報的即時焦慮〉。《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946
管中祥(2015a/10/9)。〈社運與另類媒體的「兄弟情誼」〉。《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3389
管中祥(2015b/5/28)。〈即時新聞把自由時報打敗了?〉。《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883
管中祥(2015c/4/16)。〈立法院居然限制媒體採訪權〉。《獨立天下@評論》。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678
管中祥(2015d/1/1)。〈「媒體採訪區」是保護記者還是矇上記者監督之眼?〉。《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246
管中祥(2015e)。〈公民不冷血──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社會實踐〉。《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羅世宏、童靜蓉主編。頁237-47。台北:優質新聞協會。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4a/12/31)。〈北市警首創─集會遊行設置媒體採訪區〉。取自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93863093&CtNode=5158&mp=100001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4b/4/28)。〈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對「蘋果日報2記者遭毆打拖離」報導回應聲明〉。取自http://www.taipeilink.net/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535f253d:7af3&theme=taipeilink/Msg&layout=taipeilink/message&pressmode=&acc=&pwd=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5/1/5)。〈有關集會遊行設置媒體採訪區〉。取自http://ssdo.gov.taipei/ct.asp?xItem=94087581&ctNode=27993&mp=124011
褚瑞婷(2013/3/27)。〈媒體亂世 更應重視自律機制〉。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12093
劉仲書(2014/11/20)。〈我只希望與群眾站在一起〉。《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5373
劉仲書(2016/2/28)。〈身為冷血記者的告白:立院安全是你們家的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3918
劉旭峰(2006)。《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印刻。
劉忠博(2009/3/31)。〈公民記者的實踐、啟發與限制〉。《傳播研究簡訊》57期,頁16-21。
劉昌德(2002/3)。〈販售「知的權利」──讀者的權利,還是媒體的商品?〉。《人權雜誌》4期,頁22-25。
劉昌德(2008/4)。〈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95期,頁239-68。
劉昌德(2016/6/15)。〈洪素珠事件與公民新聞的「再進化」〉。《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取自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468/1763151-%E6%B4%AA%E7%B4%A0%E7%8F%A0%E4%BA%8B%E4%BB%B6%E8%88%87%E5%85%AC%E6%B0%91%E6%96%B0%E8%81%9E%E7%9A%84%E3%80%8C%E5%86%8D%E9%80%B2%E5%8C%96%E3%80%8D
劉奕霆(2014/3/19)。〈被困警局12小時 李惠仁:採訪權利遭剝奪〉。《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03-19/45418
劉慶侯、蔡穎(2015/1/2)〈記協:規範警察 非限制採訪權〉。《自由時報》,頁A14。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高雄:巨流。
劉靜怡(2009/1)。〈數位時代的「記者特權」:以美國法制之發展為論述中心〉。《新聞學研究》98期,頁139-92。
劉靜怡(2011a/11)。〈錯失「憲法時刻」的釋字第六八九號〉。《在野法潮》11期,頁10-11。
劉靜怡(2011b/9)。〈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臺大法學論叢》40卷3期,頁1089-174。
劉靜怡(2012/6)。〈媒體是亂源?──新聞採訪自由與隱私保護〉。《月旦法學雜誌》205期,頁238-46。
潘忠政(2016/4/8)。〈我就是這樣被架出桃園市議會〉。《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5856
潘家慶(1991)。《媒介理論與現實》。台北:天下文化。
潘家慶(1993)。《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維歆(2013/10/22)。〈歐陽妮妮穿外套 意外發現200元〉。《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1022/278921/
蔡維歆(2015/5/22)。〈李艷秋受辱怒告 《自由時報》道歉〉。《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2/615312/
鄭功賢(2008)。〈米勒展讓聯合報系名利雙收〉。《財訊月刊》319期,頁158-59。
鄭宇君、陳百齡(2012/6)。〈溝通不確定性:探索社交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角色〉。《中華傳播學刊》21期,頁119-53。
鄭國威(2015/2/13)。〈十種你不該輕信的新聞〉。《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85/article/2389
盧世祥(2008)。《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台北:允晨文化。
蕭立峻(2008/12/3)。〈樂青向馬英九陳情受阻 苦勞網記者採訪遭驅離〉。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1801
蕭高彥(201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台北:聯經。
賴光臨(2002)〈新聞自由及其侵害──新聞自由的兩極困境探討〉。《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1-5。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
賴品瑀(2015/5/18)。〈獨媒訪立院見曙光? 立委要求檢討採訪證發放要點〉。《環境資訊電子報》。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07528
賴祥蔚(2006/4)。〈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7期,頁97-129。
賴筱桐(2014/6/26)。〈媒體採訪受阻 與警拉扯〉。《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40444
錢利忠、吳仁捷(2014/8/28)。〈採訪張志軍遭阻 記者告新北警方〉。《自由時報》,頁A02。
戴華山(1988)。《社會責任與新聞自律》。台北:黎明文化。
薛化元(2003)。〈戰後台灣新聞自由的歷史考察(1945-1988)〉。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411-H-004-027。
薛化元、楊秀菁(2004)。〈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頁268-315。台北:國史館。
薛波、潘漢典(2003)。《元照英美法詞典》。台北:元照。
薛翰駿(2016/2/25)。〈立法院開放採訪 「登記制」最獲支持〉。《國會無雙》。取自https://musou.tw/focuses/1089
謝文華(2013/8/16)。〈阻撓採訪自由 鐘聖雄︰好像回到戒嚴〉。《自由時報》,頁A12。
薩孟武(1978)。《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羅文輝、劉蕙苓(2006/10)。〈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期,頁81-125。
羅世宏(2008/4)。〈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期,頁213-38。
羅世宏(2011/4/29)。〈媒體集中化的政策思考:邁向「複合式」的管制取徑〉。「2011 數位匯流法制政策學術研討會暨高峰論壇」會議論文。台北:世新大學法學院。
羅世宏(2015)。〈回歸根本——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查證〉。《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羅世宏、童靜蓉主編。頁167-82。台北:優質新聞協會。
關魚(2010)。《扭轉新聞:從菜鳥記者到台灣好生活報總編》。台北: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關魚(2015/2/6)。〈台灣假新聞越來越多的祕辛〉。《臺灣好生活電子報》。取自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50206/5665
嚴文廷、鄭語謙(2015/2/12)。〈荒謬!媒體空拍機 激怒6囚犯〉。《聯合晚報》,頁A6。
鐘聖雄(2012/4/5)。〈記者的傲慢與偏見〉。《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05/34137991/
鐘聖雄(2013/3/27)。〈【強拆華光】反反蒐證搶相機 警執法手段惹議〉。《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3/03/29/%E5%BC%B7%E6%8B%86%E8%8F%AF%E5%85%89%E6%90%B6%E6%B0%91%E7%9C%BE%E7%9B%B8%E6%A9%9F-%E8%AD%A6%E6%96%B9%E3%80%8C%E5%8F%8D%E5%8F%8D%E8%92%90%E8%AD%89%E3%80%8D%E6%81%90%E9%81%95%E6%B3%95/
鐘聖雄(2015/1/7)。〈我是記者,我不會乖乖待在「無法採訪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5859
顧忠華(2002/10/13)。〈缺乏自律的自由不配稱作自由──兼論媒體界的反省能力〉。《中國時報》,頁15。
顧荃(2015/1/6)。〈柯文哲取消採訪區 要記者穿背心〉。《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501060135
顧爾德(2012/1/9)。〈臉書、福爾摩斯與隱私〉。《中國時報》,頁A17。

外文
Abbott, J. (2005). NIE: Getting started-A guide for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s. Available at https://www.americanpress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9/NIE-Getting-Started.pdf
Alderman, E. & Kennedy, C. (1997). The right to privacy. New York, NY: Vintage Books. 吳懿婷(譯)(2006)。《隱私的權利》。台北:商周。
Baker, C. Edwin (1992). Human liberty and freedom of speech.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dwin (2002).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dwin (2007). Media concentration and democracy: Why ownership matter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ker, R. (1998). Murdoch’s mean machin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7(1), 51-56.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eck, U. (1986). Risikogesellschaft-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 German: Suhrkamp. 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Berman, D. K. (1992). Words like colored glass: The role of the pres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Boulder, Colo.: Westview. 李連江(譯)(1999)。《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報文化。
Berners-Lee, T. (1999). Weaving the web: The original design and ultimate destiny of the world wide web by its inventor. New York, NY: Harper. 徐子超(譯)(1999)。《一千零一網:WWW發明人的思想構圖》。台北:臺灣商務。
Blasi, V. (1977).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Law & Social Inquiry, 2 (3), 521-649.
Bourdieu, P. (1996). Sur la télévision suivi de L'emprise du journalism. Paris, France: Raisons d'agir. 林志明(譯)(2008)。《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Bowman, S., & Willis, C. (2003).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Reston, VA: 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Available at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4, 326-35.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1947).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A general report on mass communication: newspapers, radio, motion pictures, magazines, and book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ss, H. (1953).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Legal access to public records and proceeding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urran, J. & Seaton J. (1997).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 London, UK: Routledge. 魏玓、劉昌德(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國立編譯館。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997). Danbury, CT: Grolier.
Freedom house (2010). Freedom of the press 2010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press/2010/taiwan
Freedom house (2011). Freedom of the press 2011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press/2011/taiwan
Fuchs, C. (2014/2/21). Freedom, Fried: Why Taiwanese are getting fed up with the island's salacious, in-your-face media. Foreign Policy. Available at http://foreignpolicy.com/2014/02/21/freedom-fried/
Gant, S. (2007). We're All Journalists N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s and Reshaping of the Law in the Internet Age. New York, NY: Free Press.
Gillmor, D.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ebastopol, CA: O'Reilly Media.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台北:歐萊禮。
Grossman, L. (2014/5/15). You Have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Time. Available at http://time.com/100553/you-have-the-right-to-be-forgotten/
Hardy, J. (2010). Cross-media promotion. New York, NY: Peter Lang.
Hartley, J. (2009). The uses of digital literacy. Brisbane, QL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鄭百雅(譯)(2012)。《全民書寫運動:改寫媒體、教育、企業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的數位文化素養》。台北:漫遊者文化。
Henry, D., Thornton, E. & Kiley, D. (2006/8/6). Buy it, strip it, then flip i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Available at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06-08-06/buy-it-strip-it-then-flip-it
Hirst, J. (2010).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Melbourne, Australia: Black In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2014/3/27). Journalists obstructed as police use force at Taiwan protest. Available at http://www.ifj.org/nc/news-single-view/browse/1/backpid/61/category/news-1/article/journalists-obstructed-as-police-use-force-at-taiwan-protest/
Kolodzy, J. (2006). Convergence Journalism: Writing and reporting across the news medi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Kovach, B., & Rosenstiel, T. (2001).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New York, NY: Crown.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 Brysa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pp. 37-51). New York, NY: Harper.
Lawson, M. (2005/8/9). Berners-Lee on the read/write web. BBC News. Available at 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4132752.stm
Levinson, P. (1999).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London, UK: Routledge.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
Magnier, M. (2005/2/28).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Los Angeles Times. Available at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05/feb/28/world/fg-hounds28
McChesney, R. W. & Scott, B. (2004). Our unfree press: 100 years of radical media criticism. New York, NY: The New Press.
McManus, J. H. (1992). Serving the public and serving the market: a conflict of interest?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7(4), 196-208.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2nd ) . London, UK: Routledge. 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O'Neill, O. (2002). A question of trust: The BBC reith lectur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黃孝如(譯)(2008)。《信任的力量》。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Petley, J. (2009). What fourth estate? In Bailey, M. (Ed)., Narrating media history. (pp.184-95). Abingdon, UK: Routledge.
Postman, N. (1985).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New York, NY: Viking Penguin Inc.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台北:貓頭鷹。
Preston, P., & Metykova, M. (2009). Individual influences on news: Journalist’s valuse and norms. In Preston P. (Ed.), Making the news: Journalism and news cultures in Europe. (pp. 31-48). Abingdon, UK: Routledge.
Prosser, W. (1960). Privacy. California Law Review, 48, 383-423.
Ritzer, G. & Jurgenson, N. (2010). Production, Consumption, Prosumption: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the digital ‘prosumer’.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10(1), 13-36
Rosenberg, H. & Feldman, C. S. (2008). No time to think: The menace of media speed and the 24-hour news cycle. New York, NY: Continuum.
Schmidt, E., & Cohen, J. (2013). The new digital age: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people, nations and business. London, UK: John Murray. 吳家恆、藍美貞、楊之瑜、鍾玉珏、高仁君(譯)(2013)。《數位新時代》。台北:遠流。
Schramm, W. (1957). 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程之行(譯)(1992)。《大眾傳播的責任》。台北:遠流。
Schramm, W. (1964).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rky, C. (2008).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李宇美(譯)(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台北:貓頭鷹。
Standage, T. (2013). Writing on the wall: Social media-The first two thousand years. New York, NY: Bloomsbury USA. 林華(譯)(2016)。《社群媒體前兩千年》。台北:行人。
Sterling, C. (2009). 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ewart, P. (1975). Or of the press. Hastings Law Journal, 26, 631-37.
Taipei Times (2006/10/26). Taiwanese distrust media, say it lacks credibility: survey. Available at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6/10/26/2003333435
Tang. T., Newton G. D., & Wang. X. (2007). Does synergy work? An examination of cross-promotion e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9(4), 127-34.
The Economist (2007/2/8). Private equity: The uneasy crown. Available at http://www.economist.com/node/8663441
The Economist (2011/7/9). Bulletins from the future (Special Report: The news industry)., 1-14.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rgeirsdóttir, H. (2005). Journalism worthy of the name: Freedom within the press and the affirmative side of article 10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Leiden,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0/3/11). 2009 Human rights reports: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2009/eap/135990.htm
UNESCO (1980). Many voices, one world. Available at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4/000400/040066eb.pdf
Vile, M. J .C. (1998).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dianapolis, IN: Liberty Fund.
Webster, F. (2006).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3r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Whitman, J. (2004).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versus liberty. The Yale Law Journal, 113, 1151-221.
Williams, D. (2002). Synergy bias: Conglomerates and promotion in the new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3), 453-72.
Wright, C. R. (1959).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吉見俊哉(2004)。《メディア文化論 : メディアを学ぶ人のための15話》。東京:有斐閣。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群學。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毓莉(2014/4)。〈台灣新聞記者對「業配新聞」的馴服與抗拒〉。《新聞學研究》119期,頁45-79。
2. 石世豪(2006/4)。〈報業已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評介〉。《新聞學研究》87期,頁169-76。
3. 石世豪(2010/4)。〈遭終審法院「缺席審判」的「新聞自由」──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502號等裁判評析〉。《法令月刊》61卷4期,頁4-27。
4. 石世豪(2011/12)。〈國家為保護隱私限制新聞自由的合憲界限──賦予一般國民新聞採訪自由的釋字第689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62卷12期,頁99-121。
5. 朱朝亮(2011/6)。〈犯罪報導與基本人權〉。《軍法專刊》57卷3期,頁6-38。
6. 江嘉琪(2004/3)。〈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0) 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頁1-16。
7. 李瞻(1986/3)。〈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新聞學研究》36期,頁21-60。
8. 林元輝(2000/1)。〈日本阪神震災的傳播檢討〉。《新聞學研究》62期,頁183-86。
9. 林佳和(1996/1)。〈內部新聞自由的幾點法學觀察〉。《新聞學研究》52期,頁3-16。
10. 林淳華(1996/1)〈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期,頁49-68。
11. 林聰吉(2012/4)。〈台灣民眾的機構信任:以媒體信任為分析焦點〉。《東吳政治學報》,30卷1期,頁43-79。
12. 林麗雲(2008/4)。〈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頁183-212。
13. 胡元輝(2012a/7)。〈新聞作為一種對話──台灣發展非營利性「協作新聞」之經驗與挑戰〉。《新聞學研究》112期,頁31-76。
14. 范姜真媺(2013/12)。〈個人資料保護法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範圍之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1期,頁91-123。
15. 涂建豐(1996/1)。〈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期,頁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