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8: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思璇
研究生(外文):Chen,Shih-Hsuan
論文名稱:絆-情感之於記憶與觸覺的呈現 結合手工刺繡插畫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Sensory, Emotional and Memory of Mine”, the Creation of Embroidery Illustration Project.
指導教授:呂裕文呂裕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Yu-Wen
口試委員:黃雅玲曾薰誼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Ya lingTseng hsun yi
口試日期:2019-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崑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記憶情感觸覺刺繡
外文關鍵詞:memoryaffectivetactileembroidery
IG URL:bobo992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為探討成長過程中與人相處的狀態在記憶中留下的烙痕,從陳述懷疑自我的存在開始,逐步解構自我的情感狀態,藉由剖析自身記憶情感的刺點,嘗試透過創作進行自我身心的修補。
從文獻中探究「記憶」、「觸覺」、「刺繡」三者之間與情感的脈絡與影響。首先探討記憶與情感,對於身心成長與體認自我意識的重要性,再來探討觸覺之於記憶與情感的相互關係,了解觸覺對於記憶的影響及觸覺記憶的產生,析解觸覺對於情感的影響與作用。最後探究刺繡與情感的連結,梳理刺繡的發展與圖案的情感訴求,分析以刺繡作為情感載體及療癒心靈的方式,探求在刺繡背後的所蘊蓄的抽象及豐富的情感。
透過論述自我記憶中的刺點與疼痛,將抽象情感比喻成線,統合成刺繡創作,利用繡線的造型姿態比擬,記錄自我情感流動的狀態,轉化成創作的造型元素。創作主題以「絆」作為情感核心,從「親情」、「友情」、「愛情」、「自我」切入分析自己記憶情感中的每個刺點,重新詮釋與呈現每個在自己內心深處記憶的樣貌,解析作品建構的元素與呈現。
藉由不斷挖掘自我的情感與痛點,透過大量閱讀學理認知自我的狀態,在書寫與刺繡創作的過程中,沈澱心靈並釋放自我壓抑的每個情感。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traces left in memory when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in the growing process, starting by narrating the doubt for self-existence, gradually deconstructing the personal affective state, and attempting to make physical and mental amendments through creation by analyzing the affective punctum in personal memory.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cuses on the affective context and influence between “memory,” “tactile,” and “embroidery.” First i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memory and affec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Second is to discus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ctility, memory, and affection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actility on memory and the production of tactile memory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tactility on affection. Last is to discu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mbroidery and affection, organize the development of embroidery and the affective appeal to patterns, analyze embroidery as the affective carrier and the method to heal the mind, and explore the abstract and rich affection latent behind embroidery.

In the discourse of punctum and pain in self-memory, the abstract affection is compared with lines,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reation of embroidery.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yle and form of embroidery threads is applied to record the state of personal affective flow and transform it into the creative style elements. The creation features the affective core, “Kisuna(絆),” analyzing every punctum in personal mem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love,” “friendship,” “love,” and “self,” reinterpreting and presenting every piece of memory in the depths of mind, and interpreting the elements and presentation constructed in the works.

By constantly digging the personal affection and pain and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theories to learn about the personal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embroidery creation, we will rest our mind and release every affection of self-repression.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4
1-3研究目的 6
1-4名詞解釋 7
1-5研究架構 8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2-1記憶與情感的觸發 9
2-1-1記憶的本質與影響 10
2-1-2情感對記憶的影響 20
2-1-3遺忘的產生與狀態 25
2-2觸覺與情感的脈絡 27
2-2-1觸覺的情感與影響 28
2-2-2觸覺的記憶與喚醒 34
2-3刺繡的情感寄託 41
2-3-1刺繡的發展 41
2-3-2刺繡的情感傳遞 44
2-3-3刺繡與情感的相互關係 59
第三章、創作論述與計畫 62
3-1創作背景 62
3-2創作理念 63
3-2-1記憶的刺點與疼痛 63
3-2-2線性情感的實體化 66
3-2-3記憶中線性的情感造型 69
3-3創作流程架構 71
3-4創作主題與內容 72
3-5創作技法與媒材 79
3-5-1創作針法分析 79
3-5-2創作元素分析 87
3-6創作手法與過程 103
3-6-1工具使用與作品尺寸設定 103
3-6-2刺繡前置作業與結尾整理 105
3-6-3草圖繪製、刺繡技法安排與執行過程 108
第四章、創作呈現 136
4-1創作作品呈現 136
4-2展場呈現 151
4-3展覽形象 155
4-4展場影像紀錄 157
第五章、結論 162
4-1創作結論與建議 162
4-2創作心得 164
第五章、參考文獻 166
附錄一、刺繡針法名稱對照表 169

【書籍】
[1] Christophe Andre(2015),記得要快樂:A到Z的法式幸福,慕百合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2]Diane Ankerman(2007),感官之旅,莊安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3]Kass Hall(2013),王亦穹譯,教你一次學會纏繞畫,台北:遠流出版。
[4]Nihon Vogue Co(2011),基礎刺繡技法大全,王芝文譯,新北:教育之友文化
[5]Rebecca Rupp(2004),記憶的秘密,洪蘭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6]Robert J. Sternberg(2002),普通心理學,陳億貞譯,台北:雙葉書廊。
[7]Suzanne McNeill、Cindy Shepard(2015),喬喻譯,禪繞之美,台北:積木文化出版
[8]戈思明(2004),巧手化育針線情,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9]戈思明(2006),台灣傳統刺繡之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0]王瀞苡(2000),女紅-台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編輯顧問。
[11]仲谷正史、筧康明、三原聰一郎、南澤孝太(2007),觸覺不思議,劉格安譯,台北:臉譜出版。
[12]朱培初(1989),中國刺繡,台北:淑馨出版社
[13]朱睿根(2000),穿戴風華-古代服飾,台北:萬卷樓圖書。
[14]宋尚緯(2017),比海還深的地方,台北:啟明出版。
[15]汪民安(2013),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出版
[16]汪宜霈(2009),感覺統合,台北:五南出版。
[17]周汛、高春明(1998),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台北:南天書局。
[18]林國慶(2015),蹲在廟口遇見品牌創意,高雄:我在品牌設計。
[19]近藤麻理惠(2011),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陳光棻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20]金昞秀(2017),鄭筱穎譯,情感的溫度,台北:三采文化
[21]姜信珠(2015),游芯歆譯,情感的48種面貌,台北:究竟出版社
[22]洪蘭(1995),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
[23]原研哉(2005),設計中的設計 DESIGN OF DESIGN,黃雅雯翻譯 ,磐築創意出版。
[24]涉谷昌三(2015),圖解心理學,劉名揚譯,台北:漫遊者文化。
[25]涉谷昌三(2016),超圖解心理學入門,趙鴻龍譯,台北:楓葉社文化。
[26]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重修版,台北:東華出版。
[27]張美筠(2000),針技遊戲:地球村的刺繡,台南:台灣繡畫網路美術館
[28]張道一(1998),中國女中-母親的藝術,台北:漢聲雜誌社。
[29]粘碧華(1989),清代台灣民間刺繡,台北:漢藝色研文化。
[30]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台北:雄獅美術
[31]莊伯和(2001),台灣民間吉祥圖案,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32]連橫(1920),台灣通史,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
[33]博報堂品牌設計(2009),五感品牌力:打造自我風格的品牌工程,鄭秀娟譯,台北:御書房出版。
[34]植木理惠(2015),超聰明圖解心理學,台中:晨星出版。
[35]華梅(2007),中國服飾,台北:國家出版社。
[36]黃淑貞、謝旻琪、林湘華(2015),新版完全捷進寫作詞彙,台北:商周出版。
[37]葉重新(2009),心理學簡明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38]誠文堂新光社(2014),葉青凰譯,美麗又可愛的世界刺繡圖案,台北:創意市集
[39]鄒柔華(1989),刺繡點線面,台北:美勞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40]劉翠爾(1998),刺繡(第一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41]劉翠爾(1998),刺繡(第二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42]蔣勳(2009),感覺十書:蔣勳談美,台北:聯經出版
[43]蔣勳(2017),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台北:有鹿文化。
[44]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97),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學位論文】
[1] 利佳靜,記憶情感的圖像 —利佳靜【水泥花磚與磁磚】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美術學系日間碩士班,台北市,2017
[2] 吳一志,情感記憶的空間設計實踐,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2013
[3] 陳詩雅,記憶· 行為:設計的情感聯想模式探討— 以對國小椅子的記憶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2010
[4] 魏伯倫,觸覺記憶之創作研究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中市,2009


【期刊、雜誌】
[1] 熬庭綸(2013),育兒生活Baby Live,嬰兒按摩,2013年2月號,第273期,頁50

【網路媒體資料】
[1] 〈文化傳承:刺繡〉,每日頭條網站,http://t.cn/Ai9759zm。
瀏覽日期:2019年4月15日。
[2]〈楊德全:蓉城有好女繡藝天下聞〉,中國吉林網,http://t.cn/AiCRQKFd。瀏覽日期:2019年6月12日。
[3]〈蜀繡一針一線繪製山水風雅〉,成都蜀繡網,http://t.cn/AiCR1yVw。瀏覽日期:2018年6月12日。
[4]〈認識主導情緒產生的杏仁核〉,情緒腦網站。http://t.cn/Ai9w0sDD。瀏覽日期:2018年6月4日。
[5]〈歐洲巴洛克時期的刺繡〉,繡網,https://www.yunxiuw.c。瀏覽日期:2019年3月10日。
[6]〈歐洲刺繡用針線與眾神對話〉,SINA STYL尚品網站,http://t.cn/hb0EDw。瀏覽日期:2019年3月11日。
[7]〈線畫靜心繞〉,metro pop網站,http://t.cn/AiCfvHSE。瀏覽日期:2019年4月12日。
[8]〈錫伯族刺繡—情感與生活的交融〉,Zi字媒體網站,http://t.cn/Ai97QeJO。瀏覽日期:2019年4月15日。
[9]吳怡璇,〈感覺統合-開發孩子聰明腦-爸媽必知感覺統合(一):觸覺〉,潛力種子兒童教育中心網站,https://goo.gl/eE5R4D。瀏覽日期:2018年3月28日。
[10]孫傑森,〈失傳的瑰寶藝術-刺繡(上)〉,希望之聲網站http://www.soundofhope.org/b5/2017/03/06/n775331.html。瀏覽日期:2019年3月10日。
[11]清單控〈刺繡針法中英對照總整理〉,痞客邦,https://goo.gl/JPRZ1R。瀏覽日期:2018年8月20日。
[12]郭雲鼎〈【觸覺遊戲】與嬰幼兒發展-皮膚接觸有助於感覺統合〉,nidbox親子盒子網站 https://apple67.nidbox.com/diary/read/8249705。瀏覽日期2018年3月28日。
[13]陳薈如〈觸覺遊戲 增進孩童認知發展〉,蘋果日報。http://t.cn/AiCEMvIN。瀏覽日期:2018年3月28日。
[14]黃維德,〈靈魂伴侶與人生伴侶的5個不同〉,天下雜誌網站,http://t.cn/Ai9dBkei。瀏覽日期:2019年6月6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