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5 0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昌鑫
論文名稱:解僱勞工條件之實務見解與法院判決分析─以勞 動基準法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四款、第六款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Practical Insights on the Dismissal Conditions of Employers and Analysis of Court Judgment - Centered on Paragraph 4,Paragraph 6, Item 1, Article 12 of the Labor Standard Act
指導教授:郭俊麟郭俊麟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許華孚
口試日期:2018-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臺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財經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解僱懲戒解僱解僱爭議不當解僱勞動基準法
外文關鍵詞:dismissaldisciplinary dismissaldismissal disputeimproper dismissalLabor Standard A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解僱為雇主終止勞動契約之一種形式,其可歸責於勞工之事由時雇主所為之最嚴厲的手段。在我國解僱勞工之行使主要依據為勞基法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一項各款,同時第十二條第一項各款受同條第二項除斥期之限制,本文以勞基法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四款、第六款探討有關學說上解僱外,更透過實務上見解與法院判決案例探討來檢視在實務中勞基法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四款、第六款運用之情形,以及瞭解於實際上該法源依據在各條款中較常見之解僱情形,在實務案例分析與歸納後,對於以解僱來說明,於我國實務中可以得知企業訂有解僱程序(如三大過制度)及類似人事評議會之組織作為解僱前程序上之一部分,但是對於解僱勞工前的辯白權與申訴管道之賦予似乎仍有欠缺不足之處,本文認為辯白權與申訴管道的賦予為避免解僱爭議之訴訟可為未來努力之方向,因此針對解僱此部分為目前應再強化之重點,針對解僱之依據,依勞基法第十二條第一項各款於實際上之運作除第一款、第二款、第五款於實務上之情形大多未脫離原本之規定外;第四款因條文中「情節重大」係屬於不確定之法律概念,因此所衍生的解僱情形除了案例數量最多外亦涵蓋其範圍過廣的問題;而第六款中「曠工」之爭議,則大多係因為勞雇雙方產生其他如調動、請假爭議、職災恢復工作時間等糾紛所導致,因此本文透過實務案例與法院判決之分析,針對勞基法解僱的條件,對於常見之解僱情形透過判決之累積而建立出較具系統性及較具普遍性之判決標準作為雇主解雇時之參考。另為判斷解雇是否具有合理性之最後手段原則在實務中有逐漸受到重視的傾向,由於該原則在本文案例中缺乏普遍性之使用標準,因此未來仍有待建立判決標準。
Dismissal is a form of labor contract termination by the employer, which is the most severe measure taken by an employer for reasons of the employee. In Taiwan, the action of firing employee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rovisions of Item 1, Article 12 of the Labor Standard Act. At the same time, provisions of Item 1, Article 12 are subject to the exclusion period of Item 2 of the same Artic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octrinal dismissal based on Paragraph 4, Paragraph 6, Item 1, Article 12 of the Labor Standard Ac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Paragraph 4, Paragraph 6, Item 1, Article 12 of the Labor Standard Act in practice through the practical insights and court judgment cases, and finds out the common dismissal of each provision for the source of the law in reality. After the practical cas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smissal. In Taiwan, compan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dismissal procedure (such as the system of three demerits) and organizations similar to the personnel evaluation council as part of the procedure before the dismissal. However, there still seems to be deficiencies in the right of offering an explana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appeal channels before the dismissal of employees. This paper argued that the right of offering an explana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appeal channels can avoid lawsuits of dismissal disputes, which can serve as a direction for future efforts. Therefore, as for dismissal, this part is the focus that should be reinforced now. According to the basis of dismiss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Item 1, Article 12 of the Labor Standard Act, the actual practice of Paragraph 1, Paragraph 2 and Paragraph 5 is mostly not separated from the original provisions. As for Paragraph 4, due to the “severe violation” in the provision is the dismissal derived from the uncertain legal concept, in addition to causing the largest number of cases, it also has the problems of too large covering range. The controversy of “absenteeism” in Paragraph 6 is mostly caused by other disputes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such as work transfer, leave disputes and the recovery of working hours. Therefore, as for common dismiss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cases and court judgment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systematic and general judgment standard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mployers while carrying out the dismissal based on accumulated court judgments. In addition, the Principle of the Final Means of judging whether dismissal is reasonable tends to be gradually valued in practice. Since this principle lacks general usage standards in the case of this pap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judgment standard in the future.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v
目錄…………………………………………………………………………………v
表目錄………………………………………………………………………………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解僱之意義與法源依據............................................. 14
第一節 解僱的意義與樣態..............................................14
第二節 解僱相關學說與解僱法制........................................ 20
第三節 雇主解僱權之由來.............................................. 29
第四節 工作規則與解僱................................................. 33
第三章 解僱案件實務見解................................................... 45
第一節 勞工有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45
第二節 勞工無正當理由連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 61
第四章 懲戒解僱之檢討.................................................... 74
第一節 勞基法解僱常見情形與法院判決要素.................................74
第二節 待釐清與解僱相關之議題......................................... 78
第三節 解僱制度問題之檢討.............................................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下井隆史,勞動基準法(東京:有斐閣,1991年)。
王能君,工作規則不利益變更之法律效力,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四)(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澤鑑,民法總則,(臺北:自版,2000年)
林更盛,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林更盛,勞動法案例研究(一)(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林更盛,對工作規則法律性質的幾點初步想法,收錄於勞動法案例研究(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林振賢,修正勞動基準法釋論(臺北:林振賢,1999年)。
陳建文,企業懲戒,收錄於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菅野和夫,勞動法(東京:弘文堂,2010年)。
黃程貫,勞動法(臺北:空大出版,1995年)。
黃程貫,勞動基準法法院判決及行政解釋彙編,臺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年)。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黃劍青,勞動基準法疑難問題詳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楊通軒,工作規則法律性質之探討─最高法院八十一年度台上字第2094 號及八十四年度台上字第1143 號民事判決評析,勞動法裁判選輯(三)(臺北:元照出版,2001年)。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劉志鵬,雇主之人事管理與勞工私生活之分際(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劉志鵬,論勞工不能勝任工作,收錄於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臺北:元照出版,2002年)。
劉志鵬,論工作規則之法律性質及其不利益變更之效力,收錄於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臺北:元照出版,2002年)。
鄭傑夫,勞工對於雇主所為不當懲戒處分之司法上救濟,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一)(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Ranjit Kumar 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00年)。
(二)期刊
王能君,「日本解僱權濫用法理與整理解僱法理」,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臺北),第
三期(2004年6月),頁49~55。
李玉春,「解僱保護程序規範之研究」,收錄於臺灣勞動法學會(臺北),第三期(2004
年6月),頁184。
林更盛,「評最高法院對於勞基法上解雇事由的認定」,收錄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臺
北)主辦之「勞工法規研討會」參考資料,(1997年4月),頁5~7。
林更盛,「論廣義比例原則在解僱法上之適用」,中原財經法學(桃園),第五期,
(2000年7月),頁59~68。
林良榮,「言論自由與企業懲戒之濫用禁止/台北地院98勞訴149」,臺灣法學雜
誌(臺北),第162期(2010年1月),頁196~200。
林佳和,「工會會務假之准駁與無正當理由之曠工/臺北地院九七重勞訴一三」,收錄於臺灣法學雜誌(臺北),第132期(2009年7月),頁225~226。
林佳和,「請病假不准?請假程式、病假上限與勞工請假規則─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勞訴字193號與臺灣高等法院96 度勞上易字第37號民事判決評
釋」,收錄於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臺北),第八期(2009年10月),頁23~24。
林振賢,「談解僱的法理」,中國勞工(臺北),第1019期(2001年),頁9
郭玲惠,「終止勞動契約─兼論德國之制度」,中興法學(臺灣),(1997年12月),頁15~21。
黃程貫,「企業懲罰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第二卷第三、四期(1990年12月),頁9~59。
黃程貫,「讓老闆變成無牙老虎─打掉資方濫用解僱權的尚方寶劍」,臺灣工運(臺北),第6期(1994年5月),頁24。
黃越欽,「從勞工法探討企業管理規章之性質」,政大法學評論(臺北),第17期(1978年2月),頁65。
陳建文,「記過懲戒處分之司法救濟與審查方式」,臺灣法學(臺北),第135期(2009 年9月),頁262。
陳建文,「職務調整及調適過程的必要溝通與協助/板橋地院九八勞訴四」,臺灣法學雜誌(臺北),第150期(2010年),頁163~165。
鄭津津,「勞工確不能勝任工作爭議問題之研究─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1886號判決」,月旦法學(臺北),第144期(2007年5月),頁231~236。
魏千峰,非法解僱訴訟初探─評釋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87年勞訴字第20號判決,東吳大學法律學報(臺北),第十三卷第一期(2001年8月),頁160。
最二小判昭50.4.25(民集29卷4號)第456頁。
最二小判昭52.1.31(勞動判例集268號第17頁)。
櫻井稔『退職、解僱の理論と實際』(中央經濟社,1994年12月)第272頁。
(三)碩、博士論文
宋季芸,「解僱事由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婉如,「我國勞動基準法第十一條解僱理由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麗珍,「論雇主懲戒權行使之界限─以我國法院判決之分析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兆昱,「勞動關係中雇主懲戒權行使之界線」,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麗珍,「論雇主懲戒權行使之界限─以我國法院判決之分析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俊成,「企業秩序服務紀律與懲戒處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周兆昱,「勞動關係中雇主懲戒權行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榮海,「勞動法法源及其適用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林良榮,「論我國工會法上有關會務假之不當勞動行為性—會務假的法律性質與雇
主准駁的權限」,收錄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主辦之工會行動權學術研討會論文(2011年)
劉士豪,「德國、奧地利與我國一般解僱保護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四)外文部分
Clyde W. Summers, 1976, Individual Protection Against Unjust Dismissal: Time For Statute, 62 Virginia Law Review.
Kim Pauline T., 1998, An Empirical Challenge to Employment at will, New Zealand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ven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1919-1981, 1982,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五)網路資源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最後檢索日期:2018年4月 5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