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21: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慧臻
研究生(外文):CHAO,HUI-CHENG
論文名稱:運用戲劇遊戲教學提升國中生人際互動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Promoting Junior High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y Using Drama Game
指導教授:朱俐朱俐引用關係李其昌李其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LILI,CHI-CHANG
口試委員:陳嘉成
口試委員(外文):CHEN,CHIA-CHENG
口試日期:2017-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人際互動戲劇遊戲
外文關鍵詞: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at junior high level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drama ga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3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研究者在教學經驗發現,國中生重視與同儕的人際關係,而對自我認識與了解這塊往往會受同儕的影響。相較於一般學科,表演藝術課程較能提供學生學習自我對話、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的機會,並從活動中認識自我提升自我認同。
戲劇遊戲(Drama Game)是一種「運用遊戲作為入手點,組合成各種扮演及主題,從淺入深,建立興趣,參予、投入,更能達到知識的內化及能力的建立」。而戲劇遊戲不僅可幫助學生發展表演技能,亦能改善其說、寫、溝通等表達能力,更可幫助學生培養專注力、合作解決問題、增進人際互動等能力。
本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為主。結合Winifred Ward與Brian Way 對戲劇的觀點及教育功能為出發點,加入Viola Spolin的遊戲技巧,研究探討戲劇遊戲對於國中生人際互動之成效。課程安排為期八週,從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教師觀察記錄、自我評估問卷、訪談紀錄、學習單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能在愉快、活潑的氣氛中逐漸開發、累積多元的能力,並透過戲劇遊戲的模式學習對自我認可的提升及增進人我之關係,培養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tensely focused o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ich can be easily influenced by teenager’s interaction with peers. Comparing with other courses in the school, the section of performing arts provides these students many chances in learning self understanding, team work, and interpersonal comunication.
The drama game is compile on the basis of designing a specific subject for teenagers to devote into the situation by playing different character. In this way, we lead the teenagers to build up interest and strengthen their mind. Moreover, drama game can not only help teenagers to enhance performing skills and presentation, but increase their concentration in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Ward and Way’ point of view, using their concept in drama and education and combine the playing skills form Spolin. We survey the influence on these teenagers with drama game teaching, and how is it improves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ale and observation record revealed that the eight-week course can actually give these teenagers a delightful and creative expenerienc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self-ident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adaptability with drama game.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遊戲教學的基本概念 7
第二節 戲劇遊戲的功能與目標 13
第三節 國中生人際互動之內涵 21
第四節 戲劇遊戲於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程序 40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44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6
第五節 課程設計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描述性統計 55
第二節 人際互動能力學習自評表 58
第三節 階段性訪談調查 61
第四節 學習單回饋與反思 68
第五節 教師教學反思與紀錄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1
附錄 95
附錄一、「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使用同意書 95
附錄二、協同教師觀察回饋表 96
附錄三、學生人際互動能力學習自評表 97
附錄四、學習單 98
附錄五、課程教案 103

表次
表2-1 遊戲的現代理論分析 9
表2-2 Bruner內在動機之定義 11
表2-3 戲劇活動的功能與價值 14
表2-4 戲劇與人格發展階段關係表 18
表2-5 人際關係之概念表 25
表2-6 國中生與同儕互動之因素分類表 30
表2-7 國內運用「戲劇遊戲」融入課程之論文研究一覽表 33
表2-8 國內透過國中課程探討人際互動之研究結果一覽表 35
表3-1 行動研究之意義與觀點 38
表3-2 行動研究之特徵說明 39
表3-3 研究者研究程序甘特圖表 43
表3-4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表 48
表3-5 課程雙向細目表 54
表4-1 學生人際互動分量表前、後測進步情形 57
表4-2 學習單一之戲劇遊戲主題與活動照 68
表4-3 學習單二之戲劇遊戲主題與活動照 70
表4-4 學習單三之戲劇遊戲主題與活動照 72
表4-5 學習單四之戲劇遊戲主題與活動照 74
表4-6 學習單五之戲劇遊戲主題與活動照 76
表4-7 教學者觀察紀錄表 78

圖次
圖2-1 Way人格成長圖 17
圖2-2 本研究之戲劇遊戲理論架構圖 19
圖2-3 不同年齡階段父母與同儕取向之差異 23
圖2-4 少年的壓力或困擾通常尋求協助對象 23
圖2-5 人際關係理論圖 28
圖3-1 研究架構 40
圖3-2 研究流程 41
圖3-3 研究場域 44
圖3-4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49
圖3-5 課程架構圖 51
圖3-6 課程內容 52
圖4-1 男生人際互動分量表前、後測百分等級折線圖 55
圖4-2 女生人際互動分量表前、後測百分等級折線圖 56
圖4-3 施測前學生與協同教師自我評估折線圖 58
圖4-4 施測前學生能力分布矩陣圖 59
圖4-5 施測後學生與導師對學生觀察之折線圖 59
圖4-6 施測後學生能力分布矩陣圖 60
圖4-7 人際互動能力前、後測自我評估比較圖 60
圖4-8 期初訪談調查百分比 61
圖4-9 期中訪談調查百分比 62
圖4-10 期末訪談調查一之百分比 63
圖4-11 期末訪談調查二之百分比 64
圖4-12 期末訪談調查三之百分比 66
圖4-13 訪談調查期初、期末之變化 67
圖4-14 協同教師課堂觀察評分比較圖 83
圖4-15 研究工具架構圖 84


中文部分
Froebel, F.(1992)。人的教育(陶明潔譯)。臺北:亞太圖書。(原著出版於1826
年)
J. Neelands(2007)。開始玩戲劇11-14 歲:中學戲劇課程教師手冊(歐怡雯譯)。
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4年)
Viola Spolin(200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區曼玲譯)。臺北:書林。(原著出版於
1986年)
內政部統計處(2003)。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臺灣:內政部。
王君文(2012)。運用劇場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二年級人物動態繪畫表現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 臺北:三民書局。
王瑞賢(2009)。兒童遊戲的文化觀察。台灣教育與文化觀察電子報,2。
江麗莉(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
何薇玲(2016)。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高點。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揚智。
呂宜璋(2015)。從遊戲的觀點看「人做戲、戲做人」─戲劇遊戲運用於國小高年
級學童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
學系碩士班。
李芳樂(2009)。教育遊戲與學習。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臺北:桂冠。
周談輝(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全華。
林奕雯、周佩芬(1995)。青少年人際關係與輔導。父母親月刊,33-40。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臺北:心理。
林清琴(2008)。臺北市里幹事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林明儀(2012)。以英語繪本教學實施生命教育對提升國中生人際關係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邱美華(1996)。青少年的同儕關係–上。父母親月刊,137,33-40。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邱瓊瑩(2004)。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與教學碩士班。
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角色與地位。臺北:心理。
夏林清(199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婉鈞(2011)。合作學習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八年
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張禎(1998)。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群育觀。訓育研究,37(3),47-50。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 心理。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教學的方法
。臺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曹琬琳(2013)。運用戲劇策略於國中表演藝術課程提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許允麗(2008)。劇場遊戲概說(一)。國民教育,49(2),54-60。
陳秀碧(1995)。疏離和親和:論國中生在班級中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36,5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地研究。臺北:五南。
陳可兒(2002)。從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遊戲。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qsp/writing/small/learning/l005.htm
陳皎眉(2008)。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雙葉。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陳李綢(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6(3),
343-368。
陳緣(2013)。戲劇遊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視覺藝術教學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
曾筠媗(2015)。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以改善國中生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黃正鵠(1996)。長期性研究─「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
建立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指標,專案第二期系列七。
黃德祥(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馥鵑(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導師改善國中二年級人際互動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錦登(1999)。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2。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葉重新(2004)。心理學-修訂三版。臺北:心理。
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炳剛、吳漢明(2005)。玩好團隊:探索體驗活動。臺北:幼獅。
賴怡妏(2007)。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
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
戴君安(2003)。遊戲舞蹈的教學研究。臺南:漢家。
簡良哲(2008)。創作性戲劇活動提昇學童同儕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英文部分
Way, B. (1967).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New York, NY: Longma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