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莉(2008)。基於兒童漢字認知特點的識字教學策略探析。現代語文-備教導
航,11,104-106。
尤浩杰(2003)。筆畫數、部件數和拓扑結構類型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漢字掌
握的影響。世界漢語教學,2,72-81。
白劍波、劉艷妮(2006)。試論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字感培養與獲得。現代語
文,5,104-105。
艾偉(1949)。漢字問題。上海:中華書局。
江新(2007)。”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
學,2,123-126。
江新、趙果(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
與研究,4,10-17。
呂如蘋(2012)。從書寫偏誤分析探究非漢字圈華語學習者之傳統字習得歷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呂采芸(2007)。寫字教學現況調查及因應策略之行動研究-以花蓮縣H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周健、尉萬傳(2004)。研究學習策略改進漢字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1,1-9。
林宛蓉(2015)。漢字家譜的理論與應用─華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策略(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鄒夢蘭(2013)。閱讀習字法運用於對外漢字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高雄。
陳學志、張瓅勻、邱郁秀、宋曜廷、張國恩(2011)。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
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43,66-86。
陳姿文(2015)。基於任務型教學法之初高級華語漢字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莫為中(2012)。非漢字背景初級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曾志朗(1989)。開拓語言研究的新境界:中國心理學應面對認知與神經科學的
挑戰。語文建設通訊,24,18-40。
黃苕冠(2007)。外國學生以數位學習方式進行漢字書寫策略之成效研究設計。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主編),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1-9)。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張鳳蓮(2015)。手寫漢字對漢字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舒兆民、林金錫(2007)。多媒體正體漢字之策略教學實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
會(主編),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33-144)。台北:中華
民國僑務委員會。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
篇,(403-448)。台北:遠流。
靳洪剛(2005)。多媒體漢字呈現與漢字習得研究: 三個跨語言組的漢字測試分
析。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主編),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500-514)。台北:中華民國 僑務委員會。
葉德明(1987)。漢字書寫錯誤之分析與教學。華文世界,43,56-66。葉德明(1999)。漢字「認讀」、「書寫」之原理與教學。華文世界,94,23-25。
廖傑隆(2004)。國小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集中識字教材暨課程設計之研究。劉智雄主辦「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教育專題研究」宣讀之論文(台北)。
劉王碧玉(2011)。從部件結構到漢字結構之漢字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新移民
親子華語補救教學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
東。
劉漢玉(1998)。根據漢字特點強化字形教學。寧夏教育,3,13。
劉鳴(1993)。小學生視覺表象發展水平與漢字字形學習的關係。心理發展與教
育,3,7–10。
賴秋桂(2013)。對外漢字教學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謝怡和(1985)。筆順教學新探。中國語文,341,41-48。謝佩珊(2012)。創意漢字學習教材、圖文聯想類別、圖文聯想性對以中文為第
二語言者漢字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
關之英(2000)。四種漢字識字方法的比較:中國內地及香港識字方法探究。
香港教育學院(主編),一九九九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新世紀的教
學效能及教師發展(123-14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西文部分
Allen, J. (2008).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Amodest proposal.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2), 237-251.
Bara, F., Gentaz, E. & Colé, P. (2006). Comment les enfantsapprennent-ils à écrireet
comment les aider? In P. Dessus & E. Gentaz (Eds.), Apprentissages et
enseignement. Sciences cognitives et éducation(pp. 9-24). Paris: Dunod.
Bara, F., & Gentaz, E. (2010). Apprendre à tracer les lettres: Une revue critique.
Psychologie Française, 55(2), 129-144.
Cao, F., Vu, M., Chan, H., Lawrence, J., Harris, L., Guan, Q., Xu, Y. & Perfetti, C. A.
(2012). Writing affects the brain network of reading in Chinese: an fMRI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Doi: 10.1002/hbm/22017.
Foss, D. J., & Hanks, D. T. (1978). Psych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Guan, Q., Liu, Y., Chan, H., Perfetti, C. (2011). Writing strengthens orthography and
alphabetic-coding strengthens phonology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J
EducPsychol, 103, 509-522.
Hsiung, H. Y., Chang, Y. L., Chen, H. C., & Sung, Y. T. (2017). Effect of stroke-order
learning and handwriting exercises on recognizing and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by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4, 303-310.
Longcamp, M., Boucard, C., Gilhodes, J., Anton, J., Roth, M., Nazarian, B. & Velay,
J. (2008). Learning through Hand or Typewriting Influences Visual Recognition
of New Graphic Shapes. Behavioral and Functional Imaging Evidence, 20(5),
802-815.
Matsuo, K., Kato, C., Okada, T., Moriya, T., Glover, G. & Nakai, T. (2003). Finger
movements lighten neural loads in the recognition of ideographic character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7, 263-272.
Saussure, F. (1974).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 London: Fontana.
Shimomura, T. (1980). Informatics: input and output: Science of the stroke sequence
of Kanj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troudsburg, PA, USA.
Tan, L., Spinks, L., Eden, G., Perfetti, C., & Siok, W. (2005). Reading depends on
writing, in Chine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24), 8781-8785.
Taylor, I., & Taylor, M. (1995).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US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Viviani, P. (1994). Les habiletésmotrices. In M. Richelle, J. Requin, & M. Robert
(Eds.), Traité de psychologieexpérimentale (pp. 777-844). Paris: PUF.
Zesiger, P. (1995). Ecrire: Approc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 queet
développmentale. Paris: 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