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叢刊(以朝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唐)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韋應物:《韋蘇州集》,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2002年再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明皇雜錄:附補遺 校勘記》,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八〈河南道〉),文津閣四庫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59冊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史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宋)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宋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鑒注》,台北:世界書局,2012年
(宋)《五代史平話》,《古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呂祖謙編:《宋文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
(宋)王應麟:《玉海》(卷五十七〈藝文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托克托:《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元)謝應芳:《辨惑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元)廬鎮補修:《重修琴川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元)鄭元佑:《僑吳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明)解縉,姚廣孝等奉敕編:《重編影印永樂大典》,台北:大化書局,1985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張廷玉:《明史》,中華:中華書局,2000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明)姚茂良:《雙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黃一龍修、林大春著:《潮陽縣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1985年
(明)呂天成,吳書陰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樊維城,胡震亨等纂修:《海鹽縣圖經》,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夏良:正德《建昌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明)閔文振等修:《寧德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宋濂撰:《元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6年
(明)敖英撰;王雲五主編:《東谷敖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王世禛:《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吳易峰等修、(清)徐日明等纂:《太湖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梁章鋸:《浪跡叢談 續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梁章鋸:《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蒲松齡:《醒世姻緣》,台北:聯經書局,1986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黃文暘撰,董康纂輯:《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67年
(清)袁枚:《新齊諧:子不語》,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清)古吳素庵主人編:《錦香亭》,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年。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卷二《光緒鄞縣志》十二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李斗撰:《揚州畫舫錄》,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台北:台灣學生,1989年
(清)宋犖:《筠廊偶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翟瀚:《通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李調元撰,姚東升撰輯:《釋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姚寶煃纂修:《西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盧崧修:《吉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陳常鏵編:《分水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張家港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張家港市文學藝術聯合會編:《中國·河陽寶卷集》
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中國常熟寶卷》(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5年)
二、中文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佘正松:《高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十月初版
李日星:《中國戲曲文化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李日星:《中國戲曲文化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李明仁:《嘉義的宗教信仰、聚落與族群》,台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周憲文:《清代台灣經濟史》,台銀:台灣研究叢刊第四五種,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 台北:博陽文化事業出版,2008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5年
洪瑩發:《台灣王爺信仰與傳說研究》,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唐蕙韻、王怡超:《金門縣寺廟裝飾故事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年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04年)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珣、葉春榮合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台北:南天書局,2006年
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3年)
陸永峰、車錫倫:《靖江寶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陸永峰、車錫倫:《靖江寶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曾永義:《戲曲學》,台北:三民書局,2016年
程千帆:《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蒲慕州:《追求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3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想象與敘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書局,1990年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書局,1990年
劉開陽:《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劉錫誠、馬昌儀等編:《中華民俗文叢》,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 台灣篇》,嘉義:華南管理學院,1998年
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
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三、外文譯著
〔俄〕李福清(B. Riftin)著、李明濱選編:《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俄〕李福清著,尹錫康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俄〕李福清著;張冰編選:《神話與民間文學:李福清漢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美〕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美〕楊慶堃著,范麗珠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康豹(Paul R. Katz):《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
〔美〕康豹(Paul R. Katz):《從地獄道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台北:博揚文化,2009年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英〕弗雷德里克.C.巴特萊特(Frederic C. Bartlett)著 ; 黎煒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昭明書局,2003年
〔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 ; 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1992年
〔法〕葛蘭言(Marcel Granet):《中國人的信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印〕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陳仲丹譯:《歷史意識與國族認同:杜贊奇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日〕鈴木清一郎:《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
〔日〕相良吉哉編:《台南州祠廟名鑒》,台北:大通出版社,2002年
〔德〕馬克思·韋伯(Max Weber):《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四、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仁傑:〈靈驗的顯現:由象征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台灣社會學刊》2012年6月,第49期,頁41—101。
王少華:〈張巡籍貫考述〉,《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頁37—39
王壽南:〈國士無雙雙國士——張巡和許遠的故事〉,《歷史月刊》2008年243期,頁77—81
丘慧瑩:〈江蘇常數地區宣卷活動調查報告〉,《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石萬壽:〈台南市寺廟的建置——台南市寺廟研究之一〉,《台南文化》,新11期,1981年
吳真:〈民間信仰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年,頁40—54
李小玲:〈中國民間文學中的「箭垛是人物」「武聖」關羽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12年6月,頁63—68。
李祖基:〈論《三國演義》與關帝信仰的形成〉,《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4期,頁43—47。
李國平:〈宋元以降潮州地區雙忠信仰的地理分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7年1月,第32期,頁136—145
李福清:〈關帝傳說與關帝信仰——關帝研究的新探索〉,《宗教哲學》(第二卷第三期),1996年,頁147—164
李豐楙,〈台南縣地區王船幾點保存計劃—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縣五結鄉: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台南王醮的道教傳統與地方社會〉,《民俗與文化》(2006年12月),頁1—36
李豐楙:〈凶死與解除:三個台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香港:《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學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2012年
李豐楙:〈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1994年,第8期,頁32—52。
李豐楙:〈台灣雲林舊金湖萬善祠及其牽(車藏)習俗——一個自然/非自然、正常/非正常觀點的結構分析〉,《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頁12-55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頁147—158
李豐楙:〈爐下與派下弟子:木柵張家的祠、廟信仰體制〉,《東宗的呼喚:2010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2011年,頁299—334。
車錫倫:〈中國寶卷文獻的幾個問題〉,《書目季刊》,1997年30期,
車錫倫:〈江蘇常熟白茆地區宣卷活動調查報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周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與官將首淺釋〉,《台灣源流》,2008年,頁105—113
周建新:〈粵東地區三山國王信仰的起源、特徵及其族群意象〉,《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頁55—61
周灌街:〈論梨園始祖神與保護神——兼論梨園神研究中的失誤〉,《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3期
岳永逸:〈村落廟會傳說的情景分析〉,《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3年6月
林威延:〈台北、台南兩市張巡、許遠崇拜研究〉,《台灣人文》第7期,2002年
林威延:〈台南市張巡、許遠信仰研究:兼論王爺信仰的起源說〉,《台南文化》,第52期,2002年第3期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第13期,頁83—84。
林瑋嬪:〈台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台灣人類學刊》2003年,頁129。
林衡道:〈台灣農村寺廟分佈情形之調查——漳泉移民村落與粵東移民村落寺廟之比較〉,《台灣文獻》,13卷3期(1962年),頁153—165。
林衡道:〈台灣農村寺廟分佈情形之調查——漳泉移民村落與粵東移民村落寺廟之比較〉,《台灣文獻》,13卷3期(1962年),頁153—165。
科大衛、劉志偉:〈「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儀禮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頁1—21
胡楚生:〈比較韓愈與柳宗元兩篇有關南極元的碑傳文章〉,《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頁21—34。
范純武:〈台北都市化中尪公信仰與街莊空間的變化〉,《第二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文獻館,2005年。
范純武:〈明清以來洛陽橋傳說文本的演變——兼論其與華東地方民間信仰的關係〉,《宗教哲學》,2006年,36期,頁61—72。
范純武:〈道教對民間俗神的編納——以華南道派地祇法和張巡信仰的關係為例〉,《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405—431。
馬大勇:〈「張巡事件」的非主流聲音〉,《文史知識》2007年05期,頁111—115。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婉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開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台大文史哲學報》(61),2004年,頁179-222
張家麟:〈多元與再詮釋:當代台灣張巡信仰型態〉,《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台灣民間宗教》,2016年,頁121—156
張家麟:〈酬神、融合與交陪:小坪頂集應廟九年輪祀尪公的豬公祭典〉,《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台灣民間宗教》,2016年,頁179—225
張珣:〈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台灣人類學刊》,2006年第4期,頁38—72
曹仕邦:〈張巡、許遠死守睢陽的決心來源一個新探討〉,收於《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頁168—182
許暉林:〈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1年,頁35—62
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所涉問題析論〉,《教學與研究》1995年17期,頁17—29。
陳其南:〈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0年,頁117。
陳泳超:〈《太姥寶卷》的文本構成及其儀式指涉——兼論吳地神靈寶卷的歷史淵源〉,《民族文學研究》,2017年第2期,頁5—17
陳建林:〈略論張巡領導的雍睢保衛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頁134—141
陳建森:〈戲曲「代言體」論〉,《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頁50—57
陳春聲: 〈「正統」神明地方化與地域社會的建構——潮州地區雙忠公崇拜的研究〉,《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4期,頁19—31
陳春聲:〈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製——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徴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2001年,第1期,頁123—133
陳春聲:〈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四期,第42卷,頁35—45
陳國華:〈論明初教化劇中的倫理道德觀〉,《四川戲劇》,2009年第2期,頁32—34
陳尊慈:〈國家符號與地方社會:獺窟島雙忠信仰的歷史文化考察〉,《閩臺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頁45—51。
陳緯華:〈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8年3月,頁57—106
彭志堅:〈地域化的神祗:雙忠信仰及其在閩臺的發展與變遷〉,《社會科學論壇》,2016年1月,頁59-67
童毅之、張小平:〈張巡抵抗安史叛軍鬥爭研究〉,《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頁114—116
黃仕忠:〈《雙忠記》傳奇為海鹽姚懋良所作考〉,《文化遺產》2016年05期,頁108-112
楊子怡:〈「雙忠」信仰與韓愈崇拜——「雙忠」廟祀落戶潮汕地區的文化闡釋〉,《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2月,第33卷第1期,頁1—7
楊子怡:〈試論「雙忠」崇拜民俗文化之興起〉,《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2008年,第5期,頁89—93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歷史學報》,1978年第6期,頁257—259。
葉舒憲:〈四重證據:知識的整合與立體釋古〉,《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頁24-28
劉永華:〈關羽崇拜的塑成語民間文化傳統〉,《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
劉有泰、梁諾謙:〈論財神關公的由來及其形象:以《三國演義》為討論中心〉,輯於《嶺南大學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11年
歐大年(Daniel Overmyer):〈神明、聖徒、靈媒和繞境——從中國文觀點比較地方民間信仰傳統〉,《宗教信仰與想象》,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7年
潘朝陽:〈台灣民俗宗教分佈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986年第12期,頁154、163、170—172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八卷二期,1997年6月,頁188
蔣曄、李可亭:〈試論張巡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作用〉,《商丘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4月04期,頁23—27
鄭阿財:〈史語所藏《鸚哥寶卷》研究——兼論同一題材在各類俗文學的運用〉,《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08年12月,頁1—25
濮文起:〈寶卷學發凡〉,《天津社會科學院學報》,第2期,頁82—87
謝國興:〈台灣田都元帥信仰與宋江儀式傳統〉,《民俗曲藝》,2012年,175期,頁1—42
鍾秀雋:〈厲鬼變神兵——「招軍請火」儀式中的神、鬼、人、兵將〉,《世界宗教學刊》,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3年, 頁95—184
鍾東:〈廣東潮陽縣靈威廟祀述考〉,《文化遺產》,2008年,頁85—90
鍾敬文:〈中國的地方傳說研究〉,《民俗學集鐫》第1期
五、外文文獻
Freeman,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Worfed,1974
De Groot,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vol.I,pp.1-2;Freeman . On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俄〕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Cults of Historical Persons and Baojuan Storytelling: with Baojuan of the Small King of Thousand Sages of the Changshu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論歷史人物崇拜與寶卷演唱的關係——以中國江蘇省常熟縣的《千勝小王寶卷》為例〉),《興大人文學報》,第50期,2013年3月,頁256—294。
〔俄〕白若思:On the Performance and Ritual Aspects of the "Xiangshan Baojuan": A Case Study of Religious Assemblies in the Changshu Area(《香山寶卷》的表演與儀式側面-以常熟地區「講經宣卷」活動為例),《漢學研究》33卷3期,2015年,頁307—344。
〔俄〕白若思:New Texts in the “Scripture Telling"of Shanghu, Changshu City,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e Texts Composed by Yu Dingjun as an Example(〈論當代中國江蘇省常熱市尚湖鎮「講經宣卷」中出現的「新編文本」現象:以余鼎君「講經」為例〉),《戲曲學報》12期,2015年3月,頁101—140
六、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淑如:《河陽寶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林傳凱:《神靈、民族、與認同的空間政治:日治與戰後台北盆地尪公年例之變遷》,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林麗寬:《金門王爺信仰傳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鄷岳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78年)劉黎卿:《唐代詠「安史之亂」詩歌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樂匡倫:《木柵地區尪公信仰之研究——以集應廟與忠順廟為核心》,佛光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