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資料
中文書目
板橋市志編輯委員會,《板橋市志續編》(板橋市 : 板橋市公所 , 1997)頁108-115、142-145、229、270-279、454。
尋俠堂國際創藝有限公司總編纂,《板橋市志三編》(板橋市:板橋市公所,2009)頁84、166-187、273、278、289-292。
黃武達 編撰,《追求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台北市文獻會,2000)頁4-1~4-4。
何政廣 主編,陳奇相等 撰,《世界名畫家全集─波依斯》(臺北:藝術家,2005)頁6、10-11。
曾曬淑,《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南天,1999)頁157-160。
盧維屏,〈留住城市的歷史〉,《市民的城市》(台北:創興出版社,1998)74-77頁。
張樹棟 等著,《中華印刷通史》(臺北:印刷傳播基金會,1998)頁26-30。
翻譯書籍
Jane Jacobs,吳鄭重 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臺北,聯經,2007),頁284-297。
Simon Parker西蒙.帕克 著,王志弘、徐苔玲 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2007)頁6。
Arnold Hauser,居延安 編譯,《藝術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Art ,1974)(台北: 雅典,1988)頁36-58。
Jean-Luc Chalumea 著,王玉齡 譯,《藝術解讀》(Lecturesdel Art)(臺北:遠流,1996)頁4-5。
Robert Atkins著,黃麗絹 譯,《藝術開講》(Art Speak)(臺北:藝術家,1996)頁38-40、121-123。
84
期刊文章
曾少千,〈漢斯‧哈克的文化政治探索〉,《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2期(2002/03)頁213-284、288。蔣柏欣,〈朝向域外之私─港千尋、岡部昌生在樂生院的臨界摹拓與歷史翻褶〉,《藝術家》第409期(2009/06)頁210-213。
陳韋綸,〈逆襲起義? 藝術家如何介入「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破週報》復刊574期,封面故事。
網路資料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發展中的校地〉(http://www.ntua.edu.tw/about/current3.aspx,2010)
岡部昌生,〈「問之形態」的喪失〉,《拓繪樂生工作小組》,2009/03/01發表,2011/12/05查詢。
建築的光工作坊,〈浮洲人看平價"合宜"住宅?! 〉《板橋浮洲社區報》(2010/08/13)
簡麗庭,〈浮洲制葯沿革〉,《浮洲制葯》,2008/06/27
麗庭,〈租約到期,我們收攤了!〉,《浮洲制葯》,2009/07/24
文建會,〈臺灣前衛文件展〉,《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2012/12/24查詢)
85
參考資料
中文書目
林崇傑、陳進宇等四人著,陳進宇主編,《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 台北:創興,1998)
徐建融 著,《題跋10講》(上海:上海書畫,2004)
陳秉璋,陳信木 合著,《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2003)
廖炳惠 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廖修平 著,《版畫藝術》(臺北:雄師,2003十一版七刷)
蔡文川 著,《地方感:環境空間的記憶、經驗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2009)
蔡勇美, 章英華主編,《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2002)
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台北:常民文化,1996)
藝術家出版社 主編,《2009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臺北:藝術家,2010)
翻譯書籍
Arthur Rothstein,李文吉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1986)(臺北:遠流,2004)
Allan Kaprow,何定照 編,徐梓寧 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遠流,1996)
Catherine Grout,姚孟吟 譯,《藝術介入空間》(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en)(台北市:遠流,2002)
David Jary、Julia Jary ,周業謙、周光淦 譯,《社會學辭典》(Sociology,1995)(台北:貓頭鷹,2005)
David Harvey 著,王志弘 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2008)
Doreen Massey、John Allen、Steve Pile,王志弘 譯,《城市世界》(City Worlds,1999)(台北:群學,2009)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鄭明萱 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1964)(台北:貓頭鷹,2006)
J. G. Merquior梅奎爾 著;陳瑞麟 譯,《傅柯》(Foucoult)(臺北:桂冠,1998)
Joel Kotkin克特金 著;謝佩妏 譯,《城市的歷史》(The City:A Global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2006)
John Berger,劉惠媛 譯,《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台北:遠流,1998)
Martin Damus 著,吳瑪俐 譯,《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裏的功能》(臺北:遠流,1996)
Norbert Lynton 著,楊松鋒 譯,《現代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modern art, 2nd ed.)(臺北:聯經,2003)
Riva Castleman,張正仁譯,《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Pri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976)(台北:遠流,2001)
86
Roland Barthes,許綺玲 譯,《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Susan Sontag,黃翰荻 譯,《論攝影》(On photography,1977)(台北:唐山,1997)
Susan Sontag,陳耀成 譯,《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2003)(台北:麥田,2004)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 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2004)(台北:群學,2006)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1936)(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Yi-Fu Tuan段義孚 著,潘桂成 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外文書籍
Walter Grasskamp, Molly Nesbit, Jon Bird,《Hans Haacke》(London:Phaidon Inc Ltd,2004)
期刊文章
江菁菁,《一個非自願性的空間生產過程—以桃園國際機場移民的遷徙故事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李亭頤,《解讀當代都會之邊緣城市地景-以台北都會區東側邊緣為例》(台北: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林昱廷等,〈缺了角的天空何時圓─期盼早日收回台藝大校地〉,《臺藝新視界》第424期(2007,5),一版。
張小濤,〈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作品〉,《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
曾少千,〈漢斯‧哈克的文化政治探索〉,《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2期(2002/03)頁213-284、288。曾少千,〈藝術與社會學的交會:哈克與布赫迪厄的自由交流〉,《歐美研究》32:1(2002/03)頁45-105。蔣柏欣,〈朝向域外之私─港千尋、岡部昌生在樂生院的臨界摹拓與歷史翻褶〉,《藝術家》第409期(2009/06)頁210-213。
87
廖培珊,〈情感依附與居住滿意對臺灣民眾遷移意向之影響〉,《人口學刊》第28 期(2004/06)頁49-79。
劉克智、董安琪,〈台灣都市發展的演進―歷史的回顧與展望〉,《人口學刊》第26期(2003),頁1-25。〈擬定板橋浮洲榮工廠周邊地區都市更新計畫〉(臺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北府城更字第09803468421號,2009/05/25)
網路資料
台灣高鐵,〈大事記要〉,《台灣高鐵官方網站》,2010
岡部昌生,〈「問之形態」的喪失〉,《拓繪樂生工作小組》,2009/03/01發表,2011/12/05查詢
郭淇瑋 文,〈寶藏巖-藝術介入空間的公共性〉《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2070/02/02發佈)2012/01/07查詢。
岡部昌生 文,墨科、張建元 譯,〈觸摸都市〉,《拓繪樂生工作小組》,2009/06/02,發表,2011/12/05查詢
枋橋河流文化協會,《守護湳仔溝─湳仔溝水岸聯盟》,2010.12.10查詢
張銘裕 撰稿,〈第二屆新北市都市設計大賞 新北市打造「玩美」新都市各界好手爭相角逐〉,《新北市城鄉發展第55期電子報》,2011/09/15出刊, 2011/12/06查詢
建築的光工作坊,〈浮洲都市計劃修正建議〉,《守護湳仔溝》,2009/07/16發表, 2011/12/06查詢
建築的光工作坊,〈浮洲人看平價"合宜"住宅?! 〉,《板橋浮洲社區報》,2010/08/13發表, 2011/12/20查詢
建築的光工作坊,〈繼續監督浮洲合宜住宅政策 〉《板橋浮洲社區報》2011/01/07發表, 2011/12/06查詢
建築的光工作坊,〈民眾參與的公共藝術〉《板橋浮洲社區報》,2011/01/10發表, 2011/12/06查詢
建築的光工作坊,〈被合宜住宅綁架的浮洲 〉《板橋浮洲社區報》,2011/08/13發表,2011/12/06查詢
88
呂昕潔、張雅雯等 文,〈寶藏巖的明天,居民的未來?〉《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2009/12/18發佈)2012/01/07查詢。
〈產品介紹─PITT系列〉,《臺灣Faber-Castell公司官方網站》,2011/12/08查詢
國立歷史博物館,〈日本藝術家岡部昌生拓繪台灣商務印書館招牌〉,《史博電子報》,2009/05/16出刊
簡麗庭,〈浮洲制葯沿革〉,《浮洲制葯》
臺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板橋浮洲榮工廠地周邊地區都市更新計畫暨都市計畫變更案》(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2008/03/27發表,2011/12/06查詢
鄭慧華,〈城市、記憶和歷史:楊俊〈關於遺忘與記憶的一則短篇〉〉,《 愛咪囈語隨便記》,2008/01/06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