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純祺
研究生(外文):LEE, CHUN-CHI
論文名稱:張英家訓思想研究─以《聰訓齋語》為範圍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he thoughts of Zang Ying's family instructions-Cong Xun Zhai Yu as example
指導教授:蔡根祥蔡根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KEN-HSIANG
口試委員:蔡鴻江楊濟襄蔡根祥
口試日期:2016-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經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8
中文關鍵詞:張英   《聰訓齋語》家訓經學家庭教育安徽桐城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清代桐城張氏自張英之後,開創張氏宗族在清代輝煌的家業,其子張廷玉更是成就非凡,死後享太廟之祀;至其曾孫,四代之中出了十個進士,此可說是可謂空前絕後。是什麼樣的家學家風,得以榮耀張氏一族?張英遺留給後代子孫的家書之作《聰訓齋語》,便為探討此一現況的重要依據。

 張英曾入值南書房,官至工部、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故足以見其學識亨通。張英自述為文以六經為本,因此《聰訓齋語》一書內容以經學為基礎,博概子部、史部、集部的著作與思想,對於人格態度、身心修養的論述上,既有承襲先人之說,也有別出心裁的創見,並將其為官多年的見聞,對於子孫的叮嚀警惕皆書寫於其中,因此足以作為後世子孫之圭臬。

良好的教育方法並非一味外求,本論文藉由探討張英的家訓著作《聰訓齋語》一書,冀以探求其思想中能為現今家庭教育所切合實用之處,以作為今日親職、子職教育發展的依循參考。









【關鍵詞】張英 《聰訓齋語》  家訓 經學  家庭教育
安徽桐城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4
  
第二章 中國古代家訓之發展概況 7
   第一節 先秦時期 8
   第二節 秦漢至隋唐 12
   第三節 宋元明清時期 15

第三章 桐城張氏興盛之始─張英 19
   第一節 張英的生平傳略 21
     一、張氏一族的家風 24
     二、張英之妻 25
     三、張英的崛起 28
四、再起與輝煌 31
五、辭官致仕 35
   第二節 張英的評價 39
     一、恪敬勤慎、敦厚有容 39
     二、恬淡知足,愛好自然的隱者 42
     三、學識豐厚,提攜後進的長者 43
   第三節 枝繁葉茂,成就斐然的張英後代 46
     一、在朝為官者 47
     二、未為官,但有詩文傳世者 50
第四章 《聰訓齋語》思想淵源 55
第一節 徵引之書籍 57
     一、引用儒家經典文書 57
     二、運用史料 77
     三、諸子之說 82
第二節 借人言事例以發己志 90
     一、《聰訓齋語》中引用陸機〈文賦〉之處 90
     二、《聰訓齋語》中曾引用陶潛的詩文 92
     三、《聰訓齋語》中曾引用呂坤《呻吟語》 93
     四、《聰訓齋語》中大讚陸梭山的「居家之法」 94

第五章 《聰訓齋語》思想探究─人心與道心之養 97
第一節 節欲以養人心 98
     一、簡交遊 99
     二、儉用度 104
     三、不貪便宜 110
     四、治家理財 111
第二節 讀書以養道心 117
     一、外以仕宦 117
     二、內以立品 121

第六章 《聰訓齋語》思想探究─養生保健之法 141
第一節 養心之方 142
一、處靜得壽 142
     二、以慈處事 144
     三、以悅致和 151
  四、循「圓」以得天地之心 166
第二節 養身之法 168
     一、食在健康 168
     二、安枕好眠 172


第七章 《聰訓齋語》對後世之影響 175
   第一節 張廷玉《澄懷園語》 175
     一、直接引用張英言論 176
     二、融入自身家訓著作 177
     三、個人理解後,於行文之中闡述父訓 180
   第二節 曾國藩《家書》 183
     一、讀書作文類 186
     二、修身處事類 190
     三、謹守家風類 195
     四、善養身心類 196
     五、由《浮生六記‧養生記逍》看張英與曾國藩家訓 198
   第三節 後世其他著作的援引 199
     一、張培仁《妙香室叢話》 199
     二、袁開昌《養生三要》 200
     三、宗白華《宗白華中西美學論集》 200

第八章 結論 203
參考書目 207


表目次

【《國史館本傳》與《清史稿‧列傳》張英史料差異表】 21
【張英職官變化表(康熙25年─40年)】 31
【張英直系5代子孫最高成就一覽表】 52
【《聰訓齋語》引用儒家經典著作表】 57
【《聰訓齋語》援引佐證之史料一覽表】 78
【《聰訓齋語》援引諸子之說一覽表】 83
【《聰訓齋語》中論儉之法】 114
【曾國籓家書、日記中推荐《聰訓齋語》一覽表】 183
【張英、曾國藩家書倡讀《文選》之處節錄表】 186
【張英、曾國藩家書倡讀經史、古文之處節錄表】 187
【張英、曾國藩家書中皆重書法、寫作之處節錄表】 187
【張英、曾國藩家書中言及勤儉生活之處節錄表】 191
【張英、曾國藩家書中言及戒驕奢、重謙和之處節錄表】 192
【張英、曾國藩家書中言及謹言行之處節錄表】 193
【張英、曾國藩家書中言及慎交友之處節錄表】 194
【張英、曾國藩家書言以孝友、耕讀傳家之處節錄表】 195
【張英、曾國藩家書中養生觀節錄表】 197


參考書目
一、張英專著
〔清〕張英撰、張小角、楊懷志點校《張英全書》上中下冊,安徽省: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
二、古籍
(一)、經類:
〔周〕孔子門人編輯、程樹德集釋《論語集釋》,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漢〕孔安國傳《尚書》,臺北市:中央圖書館,1991。
〔漢〕戴德編纂、高明注譯《大戴禮記今注今譯》,臺北巿:臺湾商務,198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市:北京大學,2000。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宋〕程頤《伊川易傳》,北京市:中國書店,1993。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1981。
〔宋〕朱熹集注、〔日〕竹田光鴻笺《論語會箋》,南京市:鳳凰出版,2012。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市:里仁書局,1980。
(二)、史類:
〔周〕左丘明《國語》,臺北市:中華印書局,1966。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大安書局,2009。
〔漢〕劉向《戰國策上》,臺北巿:藝文書局, 1958。
〔漢〕班固《漢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漢﹞荀悅、﹝晉﹞袁宏著,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2。
〔晉〕陳壽《三國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
〔唐〕唐太宗《晉書》,臺北巿:中華書局,1965。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巿:二十五史編刊館,1956。
〔宋〕歐陽修、宋祁《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上海市:商務印書局,1919。
〔元〕脫脫等《宋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7。
〔清〕庫勒納《康熙起居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清〕清世宗《聖祖仁皇帝聖訓》,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清〕張廷玉《明史》,瀋陽市:遼海出版社, 2000。
〔清〕張廷玉《清張大學士廷玉自訂年譜》,臺北市:臺灣商業印書館,1982。
〔清〕蔣良騏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巿:文海,1963。
〔清〕錢儀吉《清朝碑傳全集》,臺北市:大化書局,1984。
〔清〕黃之雋《江南通志》,臺北巿:京華出版 華文發行,1967。
〔清〕廖大聞等修、金鼎壽纂《安徽省桐城續修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沈葆楨、吳坤修《重修安徽通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清光緖四年刻本。
〔清〕趙爾巽《清史稿》,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清實錄》,臺北市:中華書局,1986。


(三)、子類:
〔周〕老子撰、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周〕辛計然撰,李定生、徐慧君校釋《文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管仲《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周〕墨翟《墨子》,臺北巿:臺灣中華書局,1966。
〔周〕莊周《莊子》,臺北巿:臺灣中華書局,1980。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4。
〔周〕荀況撰、〔明〕謝其盛注《荀子》,臺北巿:成文出版社,1977。
〔周〕荀況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巿:臺灣學生,1979。
﹝周﹞荀況撰、﹝明﹞吳勉學撰《荀子》,臺北巿:成文書局,1980。
〔周〕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97。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列子注》,北平:中華書局,1979。
〔周〕列禦寇撰、﹝唐〕盧重玄《列子解》,北平:中華書局,1979。
〔周〕呂不韋主編、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漢〕劉安《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漢〕劉向編纂《晏子春秋》,上海巿:商務印書館,1919。
〔漢〕劉向編纂、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臺北市:鼎文書局,1972。
〔漢〕桓譚《新論》,臺北巿:中華書局,1992。
〔曹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巿:藝文書局,1975。
〔曹魏〕王肅注《影宋蜀本孔子家語附札記,臺北巿:中華書局,1985。
〔隋〕王通《中說》,山東:山東友誼,1994。
〔五代〕譚峭《譚子化書莊列十論合刊》,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61。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宋﹞郭熙編《林泉高致》。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百川學海本。
〔宋〕朱熹《河南程氏遺書》,臺北市:新文豐,1996。
〔宋〕朱熹撰,朱傑人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朱熹《二程遺書》。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文山遊叟、蕭天石主編《潭子化書莊列十論合刊》,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61。
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四)、集類
〔漢〕枚乘著,余冠英譯,蕭平注《七發》,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
〔漢〕蔡邕《琴操》,板橋巿:藝文印書館,1970。
〔漢〕李尤《李蘭臺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96。
〔蜀漢〕諸葛亮《諸葛武侯文集》,板橋巿:藝文書局,1966。
〔晉〕陶潛《陶淵明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宋刻遞修本。
〔晉〕陸機《陸士衡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南朝梁〕蕭統《文選》,臺北市:啟明書局,1960。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巿:明文書局,1982
﹝唐﹞常建《常建詩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臺北巿:藝文書局,1975。
〔五代〕李昉《太平御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南唐〕沈汾《續仙傳》,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市: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
〔宋〕司馬光撰,李文澤、霞紹輝點校《司馬光集》,成都市:四川大學, 2010。
〔宋〕陸游《放翁家訓》,板橋巿:藝文書局,1966。
〔宋〕陸游《劍南詩稿》,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明〕楊慎《升庵詩話》,臺北市:新文豐,1985。
﹝明〕呂坤撰,王國軒、王秀梅注《呻吟語》,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3。
〔明〕鄭瑄《昨非庵日纂》,北京市:北京圖書館,1996。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陳霆《兩山墨談》。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八年刻本。
〔明〕文震亨《長物志》,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出版,2013。
﹝清﹞張潮原著,馮保善注譯 ; 黃志民校閱《新譯幽夢影》,臺北市 :三民書局,1998。
〔清〕張廷玉《澄懷園語》,臺北市:新興書局,1978。
〔清〕張廷玉《澄懷園文存》,臺北縣:文海,1969。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清〕鄂爾泰、張廷玉《詞林典故》,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清〕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06。
〔清〕吳瞻泰《陶詩彙注》,上海市:上海書店,1994。
﹝清﹞靳治荊《思舊錄》,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清聖祖詔編《全唐詩》,臺南市:平平出版社,1974。
〔清〕清世宗《悅心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5。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9。
〔清〕劉大櫆《海峰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巿:岳麓書社,1985。
﹝清﹞李鴻裔《蘇鄰日記》,上海市:復旦大學,2008。
〔清〕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6。
〔清〕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2。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2004。
〔清〕曼殊震鈞《天咫偶聞》,臺北市:新興書局,1976。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平巿:中華書局, 1981。
〔清〕方東樹《昭味詹言》,臺北市:廣文書局,1962。
〔清〕徐錫齡,錢泳同輯《熙朝新語》,臺北縣永和鎮:文海,1985。
〔清〕鄧之誠《清詩記事初編》,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鄧之誠《顏李師承記》,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馬其昶《桐城耆舊傳》,臺北縣:文海,1969
〔清〕姚永樸著,張仁壽校注《舊聞隨筆》,合肥市:黃山書社,1989。
〔清〕徐谼撰《溪山琴況》。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板橋巿:藝文書局,1966。
〔清〕王晫《今世說》,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秘殿珠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張玉書《佩文韻府》,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2007。
〔清〕汪師韓《談書錄》。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上湖遺集本。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臺北巿 :世界書局,1963。
〔清〕戴璐《藤陰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7。
〔清〕昭槤《嘯亭雜錄》,臺北巿:新興書局,1979。
〔清〕陳其元著、楊璐點校《庸閑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
〔清〕徐時棟撰《烟嶼樓讀書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七年鉛印本。
〔清〕徐世昌《晚晴簃詩匯》。中國基本古籍庫,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民國退耕堂刻本。
〔清〕張培仁《妙香室叢話》,臺北巿:新興書局,1979。

三、近現代人著述(依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章太炎《檢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郭錫良《古代漢語》,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1。
《中國族譜序列選刊初輯‧張姓之部》,臺北市: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3。
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長沙巿:岳麓書社,1986。
光鐵夫《安徽名媛詩詞徵略》,合肥:黃山書社,1986。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巿:華東師範大學,1988。
劉光華《歷代職官小辭典》,蘭州巿:教育出版,1989。
張政烺《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2。
錢鍾書《談藝錄》,上海巿:上海書店,1992。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3 。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巿:麗文書局,1993。
林義烈、江煜坤評注《聰訓齋語》,臺北市:中央日報出版,1994。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湖南市:湖南教育,1997。
張熙惟《歷代張氏望族》,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謝寶耿《中國家訓精華》,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唐群《中國社會生活叢書---科考篇》,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8。
舒大剛、曾棗莊主編《三蘇全書》,北京市:語文出版,2001。
龐樸《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臺北市:臺灣古籍,2002。
趙建新編《中國古代文論選》,蘭州大學出版社發行,2002。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高陽《高陽說曹雪芹》,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
姚聯奎《桐城麻溪姚氏宗譜》,北京市:北京燕山,2006。
孫永都《中國歷代職官知識手冊》,天津市:百花文藝, 2006。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6。
蔡根祥《《浮生六記》後二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逍〉考異》,臺北市:萬卷樓出版,2007。
紀連海《歷史上的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出版,2008。
儲兆文《中國古典文學》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宗白華《宗白華中西美學論集》,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劉利生《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漢語漢字東方文學(下冊)》,時代文藝出版, 2009。
﹝日﹞榎本秋《如何成為輕小說作家》,臺灣:銘顯文化,2011。
陳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2013。

四、博士論文
汪孔封《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與桐城派興衰嬗變研究》,上海大學博士學位,2013。
五、碩士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排列)
劉翠溶《順治康煕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1644-172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作於 1965-1966。
楊偉波《傳統家訓論語教育思想探析》,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于蕾《屯堡家庭教育中家訓的價值分析》,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黃春燕《清代桐城教育發展初探》,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焦存超《明清徽商「兩頭大」家庭研究》,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
楊琳《安徽桐城父子宰相家訓思想研究》,安徽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
吳婷《清代桐城科舉家族姚氏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六、單篇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排列)
劉潞〈康熙的文化政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
王澈〈康熙17年《南書房記注》〉,《歷史檔案》,1995。
趙秉忠〈桐城張氏父子并躋相位論〉,《清史研究》,1995。
王澈〈康熙18年《南書房記注》〉,《歷史檔案》,1996。
王澈〈康熙19年《南書房記注(一)》〉,《歷史檔案》,1996。
王澈〈康熙19年《南書房記注(二)》〉,《歷史檔案》,1996。
王澈〈康熙19年《南書房記注(三)》〉,《歷史檔案》,1997。
郝秉健〈試論紳權〉,《清史研究》,1997。
陳川雄〈古人論「廉」與「儉」〉,《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徐公喜〈十六字心傳思想發展軌跡〉,《哲學思想》,2000。
王澈〈康熙16年12月《南書房記注》〉,《歷史檔案》,2001。
宋秉仁〈從文臣謚號看明清謚法理論〉,《長沙人文社會學報》,2002。
徐嘉〈張英的家訓思想〉,《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
常國良〈試論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義〉,《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2。
魯金華〈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之道〉,《理論月刊》,2002。
鍾陽〈桐城《戴氏宗譜》之戴名世史料〉,安徽史學,2002。
張志玲〈喝茶防癌一般報導及減重的科學依據〉,《科學發展》,2004。
王彥民〈張英的人生觀和養生觀初探——讀《聰訓齋語》〉,《第二届桐城派研究論文集》,2005。
沈瑞英〈南書房——康熙時代的政治文化核心〉,《秘書》,2005。
邱素雲〈從對聯談茶禪的生命觀〉,《普門學報》,2005。
程碧英〈談《論語》中的交友觀及其現代啟示〉,《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郭長華〈張英家訓思想初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李浩〈家族教育傳統試探〉,《民俗研究》,2006。
李浩〈桐城張氏家族教育傳統試探〉,《民俗研究》,2006。
童麗珠〈睡眠你知多少事(3) - 每晚你睡幾小時?〉,《科學教育月刊》,2006。
卞孝萱、武黎嵩〈重新認識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譜》資料的發掘和利用〉, 《中國文化》2007。
陳良中〈「十六字心傳」理論的形成與內蘊〉,《蘭州學報》,2007。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湖南大學學報》,2008。
吳靜宜於〈黃庭堅詩歌中的茶禪生活美學〉,《「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 討會會議論文》,2008。
馬榮良〈略論孔子的交友之道〉,《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
郭長華〈張英生命哲學淺論〉,《洛陽師範學院》,2008。
葉勁松〈論中國古代方圓造物觀〉,《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李娜〈孔子友道觀探微〉,《河北學刊》,2009。
俞乃華〈從徽州譜牒中的族規家訓看其社會教化效應〉,《黃山學院學報》,2009。
吳玲〈試析六尺巷遺址的歷史淵源、文化精髓及現實意義〉,《絲綢之路》,2009。
劉長明〈和諧倫理之圓解〉,《齊魯學刊》,2009。
劉杰貞〈談談《論語》中的交友觀〉,《奇奇喝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施敏鋒〈傳統家訓中的倫理道德教育理念及其當下價值探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
張瑜〈老子謙讓精神〉,《網路財富》,2010。
張元〈桐城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研究〉,《寧夏黨校學報》,2010。
曾海〈淺談《易經‧謙卦》對當代青年的啟示〉,《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
馮衛沙〈淺談老子的養生學〉,《考試周刊》,2010。
徐公喜〈十六字心傳思想發展軌跡〉,《朱子學刊》,2011。
韋生源〈清朝輔臣典范張廷玉的為官之道及現實啟示〉,《領導科學》,2011。
崔來廷〈清代甲科世家析論——以桐城張氏為例〉,《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1。
郭長華〈張英修身養性思想淺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1。
張鵬飛〈上善若水為而不爭:老子處世哲學的生命啟慧〉,《管子學刊》,2011。
張玉春〈張學良:傳奇的養生者〉,《科學養生》,2011。
楊琳〈桐城張氏父子家訓中為官之道思想探析〉,《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魯旭〈由〈家人〉卦看《周易》的正家之道〉,《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
蔚曉慧、孫小彤,薛丹丹〈淺談《養生三要》之養生觀〉,中華中醫藥雜誌,2011。
王麗君〈康乾時期安徽進士數量、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
王麗君〈康乾時期安徽進士數量、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
姜文明〈論傳統儉德的價值〉,《唯實》,2012。
章建文〈家訓語境下張英的文學觀——論《聰訓齋語》的文學思想〉,《寧夏社會科學》,2012。
陳代波〈外圓內方,剛柔相濟-----試論《周易》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潘富恩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2012。
余治平〈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由《周易‧謙卦》而引申出的一種儒家修身功夫〉,《哲學分析》,2013。
溫世亮〈清代桐城麻溪姚氏閨閣詩歌繁興的文化因素〉,《地方文化研究》,2013。
溫世亮〈麻溪姚氏家族文化與明末清初龍眠詩苑〉,《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
詹福瑞、吳蔚〈雍正與張廷玉之文筆交往及其文學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13。
彭棚〈老子的「三寶」觀及現代意義〉,《中華文化論壇》,2013。
李國英〈中國傳統家訓文學儉文化現象透視〉,《語文學刊》,2014。
李建華〈道德心理學視域下儉德的傳承與發展〉,《湖南社會科學》,2014。
余肇傑〈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
秦峰〈劉宗周對「十六字心傳」的詮釋〉,《中國哲學史》,2014。
黃霞〈《論語》中孔子的謙讓及其謙德分析〉,《語文學刊》,2014。
韓慧英〈《周易》「謙」掛的再解讀及其啟示〉,《中國哲學》,2014。
歐磊〈清初君主治國的理念——以清初儒臣張英的處世為視角〉,《社會科學戰線》,2014。
鍾昌宏、王國華〈IPAD AIR-一個翻轉教學策略IPAD AIR- A Flipped Teaching Strategy〉《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015。

七、網路資料、電子資料庫
《中國方志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cs.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權威資料系統》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metamain.htm
〈十大癌症〉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1312230005&parentid=20071225003
〈許金川/天天大魚大肉 大腸癌易上身〉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18/8615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