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中文文獻
1. 中文著作
史文鴻(1992)。西方當代美學:問題分析與理解導向。臺北市:青文出版。
朱光潛(2002)。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道明(2015)。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瑞文(2003)。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羅貴祥(1997)。德勒茲。臺北市:東大發行。
2. 譯本
李天鐸、謝慰雯(譯) (1997)。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 (原作者:Robert Lapsley、Michael Westlake)。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8)
李亞梅(譯) (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原作者:Thomas Schatz)。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1)
肖聿(譯) (2013)。材料與記憶(原作者:Henri Bergson)。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896)
陳郁芳(譯) (1995)。道德系譜學(原作者: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臺北市:水牛。(原著出版年:1887)
陳梅(譯)(1986)。 奧遜・威爾斯論評(原作者:巴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2;英譯本出版年:1978)
曾偉禎(譯)(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第六版) (原作者: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曾偉禎(譯)(2009)。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第八版) (原作者: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8)
曾雅雲(譯)(1991)。藝術史的原則(原作者:Heinrich Wölfflin) 。臺北市:雄獅。(原著出版年:1915)
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原作者:Louis Giannetti)。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黃建宏(譯)(2003)。電影1:運動-影像 (原作者:Gilles Deleuze)。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3)
黃建宏(譯)(2003)。電影2:時間-影像 (原作者:Gilles Deleuze)。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5)
楊鵬(譯)(2008)。奧森‧威爾斯:人生故事(原作者:Peter Conar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5)
廖金鳳(譯)(2014)。電影百年發展史 (原作者: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1994)
錢志純(譯)(2009)。單子論(原作者: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0)
3. 碩博論文
張瑋 (2012)。小說到電影-《堂吉訶德》電影版本之比較 (碩士論文)。山西省,山西大學。
4. 期刊
王志欽(譯)。奧遜‧威爾斯訪談錄(受訪:奧遜•威爾斯 訪問:安德列•巴贊、夏爾•畢謙、讓•多瑪奇)。電影藝術,2008(6),62-68。北京市:中國電影家協會。
王長安。現代美國電影之父奧森.威爾斯。電影欣賞,1986(3),12-13。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王麗莎。上海來的女人。電影欣賞,1986(3),17-20。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王寶泉。《公民凱恩》。電影評介,1987(10),32-35。貴州省:當代貴州期刊傳媒 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朱宏斌。《公民凱恩》影像元素淺讀。安徽文學,2011(4),120。安徽省:安徽省文聯。
李旭煒;趙 楠。淺談《公民凱恩》中的視角越界。電影文學,2011(5),104-105。吉林省長春市:長影集團。
李時(譯)。奧遜•威爾斯與謝爾蓋•愛森斯坦的一次交流(原作者:謝爾蓋•卡普捷列夫)。世界電影,2006(2),153-164。北京市:中國電影家協會。
卓雅。以大師代言大師-紀念帕索里尼遇害40周年及奧遜‧威爾斯誕辰100周年。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5(5),37-42。吉林省:吉林藝術學院。
周攻(譯)。奧森.威爾斯談「審判」。電影欣賞,1986(3),22-24。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周黎明。試論《公民凱恩》的不朽。電影文學,2003(6),15-17。吉林省長春市:長影集團。
祁永芳。尋找“公民凱恩”。世界文化,2008(1),29-30。天津市:天津外國語學院。
袁曉青(譯);McBride,Joseph(著)。電影界的大國民。電影欣賞,1986(3),9-12。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張相寬;王友鴻。從自由的生靈到被物化的奴隸——重讀《公民凱恩》。電影評介,2008(4),50。貴州省: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張飛明。愛上帝,更愛撒旦-紀念奧森•威爾斯誕辰100周年。電影世界,2015(5),139-146,北京市:長影集團:國影智翼(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張婭。古典好萊塢的異類-重讀奧遜‧威爾斯《公民凱恩》。文學界(理論版),2010(6),30-31。湖南省:湖南省作家協會。
張萬晨。“現代電影的紀念碑”-《公民凱恩》賞析。當代電影,1987(2),112-120。北京市: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
連文光。現代電影的範式-經典名片《公民凱恩》論析。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5(2),59-65。廣東省:嘉應學院。
陳國仿。重讀《公民凱恩》。電影藝術,1992(1),78-83。北京市:中國電影家協會。
陳梅(譯);François Truffaut(著)。奧遜‧威爾斯。世界電影,1982(2),184-206。北京市:中國電影家協會。
陳瑞文(2010)。德勒茲的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之間的相關問題。藝術觀點,43,114-122。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陳瑞文(2011)。德勒茲創造理論的非人稱與非人稱性。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5,
1-45。臺北市:政治大學。
陳瑞文(2011)。德勒茲的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互為的來龍去脈。現代美術學報,21,105-136。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陳瑞文(2013)。單子:德勒茲與萊普尼茲。藝術觀點,54,147-158。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陳瑞文(2014)。永恆輪迴:尼采與德勒茲。藝術觀點,59,149-156。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陳瑞文(2014)。權力意志與生命科學:尼采與德勒茲。藝術觀點,60,101-108。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陳瑞文(2015)。C1與C2的剪輯思想:德勒茲與柏格森。藝術觀點,62,150-158。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馮華濃。「大國民」中三個精彩鏡頭分析。電影欣賞,1983(7),54-56。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董湛。從《贗品》看紀錄片的虛與實。傳播與版權,2013(7),83-85。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廣西期刊協會。
劉世芸(譯)。奧森.威爾斯的一生。電影欣賞,1986(3),6-9。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劉巧萍。《公民凱恩》的符號學釋解。電影文學,2009(22),75-76。吉林省長春市:長影集團。
應雄。德勒茲的奧遜‧威爾斯電影論-人物論、尼采、未來。當代電影,2016(4), 40-46。北京市: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
鴻鴻。奧森.威爾斯的莎劇電影-困境中的天才之作。電影欣賞,1998(1), 40-42。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二) 外文文獻
Bazin, A. & Truffaut, F. (1992). Orson Welles: A Critical View. Gardena: Scb
Distributors.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08).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th.Boston:McGraw Hill.
Callow, S. (2007). Orson Welles: Hello Americans. New York: Viking.
Callow, S. (2016). Orson Welles: One-Man Band. New York: Viking.
Conrad, P. (2005). Orson Welles: The Stories of his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Deleuze, G. (1989). Cinema 2:The Time-Image (H. Tomlinson & R. Galeta, Trans.).
London: The Athlone.
Kolker, R. (2016). The Extraordinary Image: Orson Welles, Alfred Hitchcock, Stanley
Kubrick, and the Reimagining of Cinema.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
Naremore, J. (2015). The Magic World of Orson Welles. Champaign: Univ of Illinois.
Rosenbaum, J. (2007). Discovering Orson Welles. California: Univ of California.
Schwartz, B. (2016). Broadcast Hysteria: Orson Welles’s War of the Worlds and the
Art of Fake News. New York: Hill & Wang.
Thieme, C. (1997). F for Fake: and the Growth in Complexity of Orson Welles’
Documentary Form. Pieterlen: Peter 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