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萱菱
研究生(外文):HUANG,HSUAN-LING
論文名稱:多媒體應用在合作學習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八年級公民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Multimedia to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ighth Grade Civics Students
指導教授:吳明果吳明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Ming-Kuo
口試委員:梁丹青吳明果陳國偉
口試委員(外文):Josephine T. C. NioWU,MING-KUOCHEN,GUO-WEI
口試日期:2016-06-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康寧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應用研究所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應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多媒體合作學習學習成就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multimediacooperative learninglearning achievement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教育強調多元與活化學習,進入知識經濟與科技的時代,教學方式也因時代的變遷而日新月異。許多研究也證實運用電腦輔助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生興趣與學習成效,公民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參與公民生活必備知識、態度和技能,使學生有互助合作的精神並有與人合作的能力,而合作學習教學法可說是最能達成此項目標的教學法,教育部也一再推廣合作學習,因此多媒體教學融入合作學習是趨勢。本研究主要探討「多媒體簡報教學」對公民學習成就與公民學習態度的影響。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之前後測設計,自台南市某國民中學之八年級中抽取兩個公民成績相仿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實驗組實施「多媒體簡報教學」,控制組實施「傳統講述教學」,教學內容為「政黨與利益團體、政治參與及選舉」,進行為期四節的教學實驗。依施測結果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結論如下:(1)實驗組學生接受「多媒體簡報教學」後,公民學習成就有顯著進步。(2)「多媒體簡報教學」可顯著的提升公民學習態度。(3)實驗組學生接受「多媒體簡報教學」後,公民學習態度有顯著提升。(4)有九成以上的實驗組學生對「多媒體簡報教學」抱持正向肯定的態度。因此提出以下建議,對教師方面(1)教師宜參加多媒體教學相關教育訓練,並建立教學相關資料庫做分享(2)須隨時保持著進步的心態與動力(3)教師宜善用各管道所推出之教學多媒體做為教學中的輔助教材。在未來研究方面(1)增加研究變項(2)擴大研究對象(3)延長教學實驗時間(4)根據迷失概念作分析。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 and multiple learning. In a new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re changing. Many researches prove that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n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goal of civic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kill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engaging in civic life and to make them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helping one another and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The method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 the way which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is go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so continuingly promotes this teaching method. Therefore, it is inevitable to integrat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nto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to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consisting of a pretest-posttest design. Two 8th grade classes of similar civics ability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ne w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w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by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by “the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The content which was taught is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le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lasted for 4 class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After being taught by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students had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heir civ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2)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students’ civics learning attitude. (3) After being taught by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students had notable improvement in their civics learning attitude. (4) Over ninety percent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Consequentl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1) Teachers should attend education training related to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set up personal teaching databases for sharing. (2)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an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for self-improvement. (3)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various multimedia teaching resources as support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For future research,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1) Variables can be increased. (2) Subjects can be enlarged. (3) The duration of teaching experiment can be extended. (4)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can be analyzed.
目錄
書名頁
指導教授推薦書……………………………………………………………………………………………………Ⅰ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誌謝……………………………………………………………………………………………………………………… VII
目錄…………………………………………………………………………………………………………………………Ⅷ
表目錄……………………………………………………………………………………………………………………Ⅹ
圖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研究假設…………………………………………………………………………………………2
第四節 研究方法…………………………………………………………………………………………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六節 名詞釋義…………………………………………………………………………………………4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媒體教學……………………………………………………………………………………6
第二節 合作學習…………………………………………………………………………………………20
第三節 學習成效…………………………………………………………………………………………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47
第五節 研究處理…………………………………………………………………………………………53
第六節 資料處理………………………………………………………………………………………………5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公民學習成就分析………………………………………………………………………58
第二節 公民學習態度分析………………………………………………………………………61
第三節 多媒體簡報教學之意見調查……………………………………………………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73
第二節 結論…………………………………………………………………………………………………75
第三節 建議…………………………………………………………………………………………………77
參考文獻 ……………………………………………………………………………………………………………79
附錄
附錄一 公民學習測驗(後測)…………………………………………………………………89
附錄二 邱婉琪國文學習態度量表同意書………………………………………………92
附錄三 「學習態度量表」專家效度檢核問卷(初稿)………………………93
附錄四 「學習態度量表」專家審題意見彙整表…………………………………101
附錄五 公民學習態度量表(預試)……………………………………………………………106
附錄六 公民學習態度量表(正式)……………………………………………………………109
附錄七 「多媒體簡報教學」意見調查表………………………………………………112
附錄八 「政黨與利益團體與政治參與及選舉」教案…………………………113
附錄九 「政黨與利益團體與政治參與及選舉」多媒體簡報摘要…121
一、中文部分
丁子琁(2011)。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師資生自主學習知覺之個案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市。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于富雲、陳玉欣(2007)。不同知識表徵建構的學習策略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5(1),99-118。
尤雅惠(2005)。運用網路資源結合合作學習以改進高職學生物理科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彰化縣。
方德信(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王錦雀(1995)。臺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資訊科學組,高雄市。
王邦權(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王嘉玲(2014)。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課程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台中市。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朱彩馨(2001)。以科技中介架構探討線上學習成效之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江俊明(2006)。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提升國三學生物理解題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彰化市。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 A. Winsler 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吳素真(1998)。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百祿(2004)。學校領導:願景、領導與管理。高雄市:復文。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市:五南。
吳俊慶(2008)。Flash遊戲式形成性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吳佳儒(2012)。資訊融入結合清字法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新竹市。
吳遊惠(2014)。多媒體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嘉義縣。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李琪明(1991)。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導德內涵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李咏吟(1997)。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市:弘智。
李賢輝(1999),天馬行空─話說多媒體概論與實務,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李俊儀(2004)。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之開發與研究-以國中平面幾何基礎課程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專班,新竹市。
李淑芬(2013)。以行動科技結合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卓淑琴(2005)。合作式學習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邱婉琪(2013)。電子書教學對國中學生國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周文欽(1981)。國中學生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升學意願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出自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高雄:麗文文化。
林生傳(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夢筑(2011)。高齡者多媒體學習系統之設計:以保健食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林穎(2011)。 數位遊戲融入數學科線對稱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林信廷(2012)。不同學習輔助策略導入wiki網頁編輯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台南市。
林怡君(2013)。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之數學學習成效研究-以「科學記號」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苗栗縣。
林倖如(2014)。Flash動畫融入簡報教學對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例。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台南市。
林盈字(2015)。國中生對多媒體融入數學課程之滿意度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台南市。
胡良佳(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數學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與商高定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施素蓮(2008)。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建築科學生工程力學學習成效及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
高俊豐(2009)。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尺單元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許芳禎(2005)。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許文松(2009)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許惠茹(2014)。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高雄市。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之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5,451-534。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馮丹白(2002)。技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方式對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巿: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霄亭、朱則剛(2004)。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張美玲(2006)。臺北市國中學生游泳態度、游泳能力與游泳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泰榮(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學生游泳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敬于(2011)。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電腦多媒體教學的學習成就表現-以遺傳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
陳遠志(2005)。電腦輔助素描創作學習之多媒體設計-以「素描的創意與表現技法」光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靜德(2006)。多媒體輔助防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陳志嘉(2008)。結合Gsp與Flash進行空間測量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台中市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應用數學所,台中市。
陳月惠(2008)。運用數位教材教學對於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陳智偉(2011)。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對於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新北市。
陳令瑜(2011)。合作學習對屏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光勳(2012)。國小六年級師生對稱能力之調查研究。李源順(主持人)。2012數學暨資訊教育精進國際學術研討會,7月16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盈秀(2014)。多媒體融入國小英語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台南市。
陳宥佑(2014)。資訊科技融入合作學習模式對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及態度的影響-以環境教育融入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慧玲(2015)。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臺中市。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
台灣師大公訓系(民80)。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學訪視報告。台北市,台灣師大公訓系。
黃光雄(1991)。「英國國定課程評析」,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3)。課程與教學之變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英傑(2009)。電子業碳足跡推動程序(簡報)。電子業自願性溫室氣體減量研討會。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高雄市。
黃佩莉(2009)。國小學童學習電腦樂高之分組模式、互動頻率與學習成就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2004)。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2008)。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曾志朗(1997)。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10,4-8。
曾昭賢(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多媒體教學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溫維鈞(2004)。以圖片和文章表達空間訊息之差異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楊順富(1989)。台北市高職公民教育內涵與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市。
楊宏珩(1997)。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楊麗秀(2004)。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琇雯(2014)。多媒體動畫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容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台中市。
維基百科(2013)。多媒體。取自於網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5%AA%92%E4%BD%93
趙平正(1997)。多媒體系統及應用。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國晃(2013)。Flash多媒體動畫教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後設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南投縣。
蔡文榮(2004)。活化教學的錦囊妙計。台北市:學富文化。
蕭聖彥(2012)。資訊融入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提升國中學生電磁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蔣慧倩(2015)。多媒體融入音樂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興趣之研究─以國中八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高雄市。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嘉雄(2006)。多媒體生命教育方案融入高中電腦課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盧秋如(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桌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魏本洲(2001)。網路專題式合作學習的態度與成效的研究-以鄉土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縣。
謝忠豪(2001)。利用網頁專題製做引導STS專題式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謝琇雅(2014)。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數形規律與等差數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所,台中市。
謝明鳳(2015)。電子教科書融入合作學習對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新北市。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簡文偉(2003)。網路多媒體概念構圖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頁)。台北市:心理。
羅翌禎(2014)。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嚴錦雀(2007)。資訊融入資源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因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嚴文廷(2008)。中學數學教師運用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響-以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蘇祐正(2014)。多媒體行動導覽之設計研究-以臺南赤崁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Alavi, M. (1994).Computer-Mediat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Empirical Evaluation.MIS Quarterly, 18(2).
Alavi, M., Wheeler, B. C., & Valacich, J. S. (1995). Using IT to reengineer business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lelearning. MIS Quarterly, 19(3), 293-312.
Alavi, M., & Yoo, Y., & Vogel, D. R. (1997).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d value to management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6), 1310-1333.
Arends, R. I. (2004). Learning to teaching ( 6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Bloom, A. J .and Hautaluoma, J.E (1956) Bloom, B.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com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 New York: McKay.
BERLO, D. (1960).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New York, NY.
Chadwick,K., & Ward, J.(1987).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 University Administracto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62(3),236-246.
Deutsch, M. (194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upon group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 2, 199–231.
Robins, S., & Mayer, R. E.(1993). Schema training in analogical reaso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3), 529-538.
Harrow (1972). A Taxonomy of Psychomotor Domain: A Guide for Developing Behavioral Objectives. New York: David McKay.
Hennessy(2000). Activism within music education: working towards inclusion and policy change in the Finnish music school context.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33(1), pp 5-23.
Krathwohl,D.R. (1964). 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Its use in curriculum building. In C. Lindval,(Ed.), Defin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Report of the Regional Commission on Eduac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the Learning Reseae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Johnson, D .W., & Johnson, R . (1989). Cooperationa nd competition C: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Book Co.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Ortiz, A. & Stanne, M.(1991).Impact of positive goal and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on achievement, interaction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18, 341-347.
Miller,G.A.(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63,81–97.
Marki, R. H., Maki, W. S., Patterson, M. and Whittaker, P. D. (2000)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ourse: I.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On-line Versus Lecture Courses,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32(2), pp.230-239.
Mayer,R.E.,& Moreno,R.(2003).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e,38(1),43-52.
Mayer,R.E.(2009). Multimedia learning.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ccoli, G., Ahmad, R., &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4), 401-426.
Slavin, R.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lavin ,R. E.(1985).Cooperative learning: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Joural of Social Issues,43-62
Slavin, R. E. (1979). Effects of Biracial Learning Teams on Cross-Racial Friendshi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81-87.Sharan,S.,& Shaulov, A.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 Sharan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p.77-94).Praeger: New York.
Slavin, R.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 nd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Parker,R.E.(1985).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NASS Bulletin,69(479),PP.48-57.
Nijhot, W. and P. kommers(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E. Slavin et al.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ive, cooperating to
learn. New York: Plenum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Lopez-Morillas, Trans.).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p. 79-9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ogel, Douglas R., Davison, Robert M., and Shroff, Ronnie H. (2001). Sociocultural Learning: A Perspective on GSS-Enabled Glob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7, Article 9.
Webb, N.(1985).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A research summary.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148-172.
Webster, J. and Hackley, P. (1992).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echnology-mediated distance lear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 1282–13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