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9: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易軒
研究生(外文):I-Hsuan Hsieh
論文名稱:少年小說中身心障礙兒童的書寫──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escrip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 in Young Adult Novels– Taking Newbery Medal Award-winning Novels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張子樟張子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Tzu-Chang
口試委員:杜明城黃雅淳
口試委員(外文):Du, Ming-ChengHuang, Ya-Chun
口試日期:2012-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少年小說身心障礙兒童啟蒙與成長衝突
外文關鍵詞:young adult novelschildren with disabilityinitiation and growthconflic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是啟蒙與成長,透過身心障礙角色的特殊性,巧妙鋪陳障礙者的身心特質與生活處境,彰顯了突破自我的無限可能。然而,虛構的故事提供想像,對於身心障礙兒童尚有許多迷思的現今社會,作者虛構的人物則成為讀者形塑身心障礙兒童的眾要關鍵,是否能確切描繪身心障礙兒童的形象與處境則更顯得重要。
本研究以文本分析為主,輔以特殊教育、心理學與筆者經驗等相關論述,從以下層面分析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中以身心障礙兒童為主角的少年小說:比對文中身心障礙兒童形象與真實情境的差異;剖析身心障礙兒童及非障礙手足可能遭遇之個人與自我、個人與個人以及個人與社會三方面的衝突;探討主角們歷經困難、獲得啟發,乃至跨越障礙的生命之旅。
文本中啟蒙與成長的心路歷程、真實與虛構的相輔相成以及美好的故事完結後身心障礙者可能需要面臨的問題,都交織出發人深省的生命意涵,值得讓人深入探討,期許讀者能在透過文本瞭解與接納身心障礙者的過程中,學會接受自我並勇於突破一切障礙。

Initiation and growth is always the topical subjects of young adult novels. With skillful narration of trait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ose physically or mentally challenged people, such novels manifest the limitless possibility of self-breakthrough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Fictitious stories and characters provide not only unlimited imagination but also a key image of the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 leading the public from myths of such children’s external traits to the facts on their real life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accurac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novel can not be emphasized anymore.
Mainl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thesis was supplemented with special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 to analyze the Newbery medal award-winning young adult novels featuring the physically or mentally challenged childre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 the contrast between images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the novel and in reality, the analysis of possible conflicts, encountered by disabled children and non-disabled siblings, mainly between self and his ego, between self and another person, as well as between self and the society, along with the life journey from challenging difficulties, active inspiration to the final triumph over those obstacles.
These novels, with the characters gaining initiation and growth, reality and fiction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the potential obstacles happening to the disable posterior to the happy ending, focuses on the analyzing-worthy life meaning. It is hopeful that readers may learn to accept themselves and then be able to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physically or mentally challenged peopl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第四節 研究文本與作者 17

第貳章 身心障礙兒童的形象 20
第一節 智能障礙兒童形象 22
第二節 自閉症兒童形象 28
第三節 過動症兒童形象 38

第參章 障礙引發的衝突 43
第一節 個人與自我的衝突 45
第二節 個人與個人的衝突 56
第三節 個人與社會的衝突 66

第肆章 超越障礙的旅程 74
第一節 困難與危機 76
第二節 伸出援手的角色 81
第三節 超越障礙 92

第伍章 結論 103
第一節 啟蒙與成長 104
第二節 真實與虛構 108
第三節 結局的背後 112

參考書目 115

一、研究文本
Byars, Betsy (貝茲‧拜阿爾斯)著。鄒嘉容譯。《夏日天鵝》(The Summer of Swans)。台北市:台灣東方。2002年。
Choldenko, Gennifer (貞妮佛‧邱丹柯)著。李畹琪譯。《卡彭老大幫我洗襯衫》(Al Capone Does My Shirts)。台北市:台灣東方。2006年。
Conly, Jane Leslie (珍‧萊絲莉‧康禮)著。胡芳慈譯。《瘋婆子》(Crazy Lady)。台北市:台灣東方。2003年。
Gantos, Jack (傑克‧甘圖斯)著。陳淑智、陳蕙慧譯。《喬伊失控了》(Joey Pigza Loses Control)。台北市:台灣東方。2003年。
Hamilton, Virginia (維吉尼亞‧漢密爾頓)著。莫莉譯。《手足情深》(Sweet Whispers, Brother Rush)。台北市:智茂。1995年。
Lord, Cynthia (辛西亞‧洛德)著。趙映雪譯。《大偉的規則》(Rules)。台北市:台灣東方。2007年。

二、小說相關論著
(一) 原著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初探》。台北市:天衛。2007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市:東大。1991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市:文史哲。2004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市:五南。2005年。
劉清彥、郭恩惠。《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2003年。

(二) 譯著
Block , Lawrence(勞倫斯‧卜洛克)。劉麗真譯。《卜洛克的小說學堂》(Telling Lies for Fun & Profit)。台北市:臉譜。2008年。
Campbell, Joseph(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縣:立緒。1997年。
Eco, Umberto(安貝拉‧艾柯)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台北市:時報文化。2000年。
Forster, Edward Morgan(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 of the Novel)。台北市:商周。2009年。

三、心理學與特殊教育相關論述
(一) 原著
王震五、林文瑛、林烘煜等。《心理學》。台北市:學富。1999年。
何華國。《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1996年。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市:五南。2000年。
郭為藩。《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2007年。
陳麗如著。《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台北市:心理。2006年。
黃發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2005年。

(二) 譯著
Adler, Alfred(阿德勒)著。劉泗譯。《超越自卑》(Overcome Inferiority Complex)。台北:百善書房。2001年。
May, Rollo(羅格‧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台北縣:立緒。2004年。
Sharma, Robin(羅賓‧夏瑪)著。詹采妮譯。《朱利安與我--發現天命和自我覺醒的七段旅程》(Discover Your Destiny with 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台北市:宇宙花園。2008年。

四、身心障礙兒童相關著作
(一) 原著
胡厚培、亞靜。《舟舟告訴你,不夠聰明沒關係》。台北縣:達觀。2002年。
晁成婷。《我的女兒予力:一個唐氏症家庭的生活紀實》。台北市:張老師。1997年。
陳炎輝、張麗玲。《生命如何轉彎》。台北縣:正中。2004年。
蔡美馨。《過動兒的教養妙方》。台北市:新苗。200年。
劉碧玲。《等她二三秒--茵茵的故事》。台北市:二魚。2002年。
黎人。《過動兒小米十三少年時》。台北市:新苗。2004年。

(二) 譯著
Barkely, Russell A.(羅素.巴克立)著。何善欣譯。《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Taking charge of ADHD)。台北市:遠流。2002年。
Grandin, Temple(天寶‧葛蘭汀)著。應小瑞譯。《星星的孩子》(Emergence, labeled autistic)(台北市:天下遠見。1999年。
Hannam, Charles(查爾斯.漢南)著。何文譯。《如何幫助智能障礙的孩子》(Parents and Ment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台北市:遠流。1993年。
Koegel, Lynn Kern(林恩‧可恩‧考格爾)、Lazebnik, Claire(克萊爾‧拉澤布尼克)著。胡小舟譯。《孩子,你並不孤單:教你治療自閉症的有效方法》(Overcoming Autism)。台北市:高寶國際。2006年。
Robledo, S. Jhoanna(瓊安娜‧羅貝勒多)、Ham-Kucharski , Dawn(道恩‧翰庫查斯基)。羅慕謙譯。《了解自閉兒的第一本書》(The Autism Book)。台北市:高富國際。2006年。
古澤恭子著。沈曉琴譯。《動個不停的孩子~過動兒阿諭的故事》。台北市:新苗。2006年。
東田植樹著。郭玉梅譯。《請聽我說--傾聽自閉少年的內心之歌》。台北縣:八方。2008年。
濱田壽美男。丁小艾譯。《陪孩子面對障礙--與自閉症共舞》。台北市:理得。2005年。

五、期刊與論文
(一) 身心障礙兒童文本相關論文
余亞珊。《繪本中身心障礙者的書寫》。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素珍。〈缺陷世界的缺陷美—圖畫書對「身心障礙者」的詮釋〉。《兒童文學學刊》。第十期。2003年11月。
麥莉。《這是真實我?智障及情障本土少年小說形象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廖素珍。《九0年代台灣少年小說中的身心障礙兒童型塑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采純。《孩子的夢魘與成長—以身心障礙和心靈創傷圖畫書為研究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二) 啟蒙與成長小說相關論文
呂得輝。《少年小說中啟蒙與成長的心靈捕手-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梁雅雯。《談少年小說中的自卑與超越》。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怡文。《傑瑞‧史賓尼利少年小說中的衝突與成長─以《小殺手》、《馬尼亞克傳奇》、《星星女孩》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廖家敏。《衝突、焦慮與調適—校園小說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三) 身心障礙兒童相關期刊論文
王怡雯。《身心障礙家庭之父職知覺、壓力與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江依恬。《疾風知勁草--身心障礙兒家庭韌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月娟。〈非障礙手足心理適應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第73期。1999年。頁29-34。
李依璇。《身心障礙兒童手足情緒表達之藝術治療團體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系碩士論文。2011年。
郭素鳳。《身心障礙兒童主要照顧者特定自我效能與情緒勞務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珊峨。《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母親親質壓力、親密情感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資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