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王玉豐(2001),在博覽會中的博物館經驗-英國格林威治千禧巨蛋中的展示新意,科技博物,5(5)。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王浩威(1994),在自戀與憂鬱之間飛行,台北:皇冠。
王啟祥(2002),從休閒觀點析論博物館觀眾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學季刊,16(4):122。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知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3。王嵩山(2004),博物館、全球化與地方性,博物館學季刊,18(4)。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鄉。
王鎮華(1991),兩岸古蹟修復的主要問題,雅砌月(4):122-128。
台北市文化局(2005),台北市線上古蹟導覽,http://www.culture.gov.tw/sel1.htm。
朱光潛(1995),談美,台北:晨星。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文化統計。
呂理政(1994),地球是個博物館-試論生態博物館的發展及其基本理念,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4(4):59-71。呂理政(2001),從宜蘭博物館家族談地方博物館運動,蘭陽博物,(3):7-8。
李斐瑩(2002),藝術管理:運用觀眾參觀經驗理論提昇博物館服務品質之探討,藝術學報,(71):17-31。李謁政(2004),非台北觀點-凝視社區營造,台灣日報,1月9日http://mail.nhu.edu.tw/~delad/ycli/14.doc。
李惠文譯(1993),來自社區民眾的力量:英國的例子,博物館學季刊,7(2):31-35
杜小真(2002),真正的哲學家,中華讀書報,1月23日http://www.gmw.cn/01ds/2002-01/23/33-F9EA672F4072AE2A48256B4A000B55E8.htm。
私立博物館聯誼會(1998),芝麻開門博物館,台灣省文化處出版。
邱博舜(2002),賦新古蹟化腐朽為神奇,文化視窗,37期。
邱銘珠(2003),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夏鑄九(1993),休閒空間的初步理論思考: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灣社會研究叢集,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荊溪昱(1993),博物館與學校、社會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籌備處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5)http://www.ncafroc.org.tw/Business/Index1_Business.asp?ID=1&NAME=Business。
http://www.ncafroc.org.tw/news/index_news.asp?ser_no=184。
常懷生(1995),建築環境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
張元茜(1998),挺進下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邁向二○○○年,亞洲文化協會(AAC)受獎人創作展,新朝藝術,(2):29-31。
張譽騰(2000),如何解讀博物館,博物館利甪叢書第一冊http://art.tnnua.edu.tw/museum/%E7%B6%9C%E8%AB%96/index7.htm
張譽騰(2003a),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藝術。
張譽騰(2003b),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興起,台北:五觀藝術。
許陽明(1998),加速北投溫泉特定專用區的設立與建設,北投社(8)http://www.hmjh.tp.edu.tw/owl/peitoe/construct.htm。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陳林頌(1999),社會文化反省的歷史作用空間-北投溫泉博物館,書評雙月刊(41):75-81,台中:國立台中圖書館,現已停刊。
陳家詡(2004),台北故事館,跟你博感情,書香遠傳,(3):31-34。
陳國慈(2005),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台北故事館,台北:天下。陳 媛(1995),博物館三論,台北:國家。
傅朝欽(2001),台灣閒置空再利用理論建構,台北:文建會。
黃光男(1999a),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
黃光男(1999b),新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社區化與社區博物館,文化視窗,(10):6-11。黃俊銘(1999),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家聯誼中心〈圓山別莊〉調查研究與修復在利用委託規劃成果報告書,台北市政府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案。
黃海鳴(2000),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印
楊湘鈞(2004),聯合筆記,(先站台灣被劫掠的地位)http://archive.udn.com/2004/5/7/NEWS/OPINION/X1/2008444.shtm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的形成-光復後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漢寶德(1993),生活化的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7(2):1。
劉家臻(2002),邁向博物館界域-以胡塞爾之界域論述探討當代博物館參觀本質的可能性,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玉芳(2003),臺北市古蹟保存歷程的回顧與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戴育澤(1986),台灣都市中近代公共建築之維護與再利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慧青(2003),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館VS.博物館國際化,典藏今藝術,10月。羅欣怡(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兩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4):89-103。Barthes, Roland(1980),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北:臺灣攝影季刊。
Calvino, Italo(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
Collins, Richard(1991),舊城再生-美國都市成長政策與史蹟保存,邱文森、陳宇進譯,台北:創興
Duncan, Carol(1995),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王雅各譯,台北:遠流。
Falk, John & Dierking, Lynn(1992),博物館經驗,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合譯,台北:五觀藝術
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1982),休閒與人類行為,徐淑芳譯,台北:桂冠
Mumford, Lewis(1961),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Norberg-Schulz, Christian(1965),建築意向,曾旭正譯,台北:胡氏
Norberg-Schulz, Christian(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胡氏。
Pieper, Josef(1948),閒暇-文化的基礎,劉森堯譯,台北:立緒
Piet Vroon, Paul Vincent, Anton Van Amerongen(1997),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洪慧娟譯,台北:商周
Timothy,Ambrose & Crispin Paine(1992),博物館實務基礎入門,國際博物館協會,徐純譯,南投:臺灣省文化基金會
二、外文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MuseumThe Formation of the Museums,UK: Routledge.
Boylan, P.(1992). Ecomuseum and the new museology: definitions, Museums Journal. 92(4):29.
Csikszentmihalyi, M.(1995).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eums: Why does one want to learn? in J. H. Falk & L. D. Dierkin (eds.) Public Institutions for Personal Learning: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genda, 67-77.
Davis, p.(1999).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Davis, P.(1999).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Doering, Z. D.(1999). Strangers, Guests, or Clients?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s, Curator, 74-86.
Falk, J. H. (1998). A Framework for Diversifying Museum Audience, Museum News, 77(5):36-39.
Gilman, B.I.(1916).Museum fatigue, Science Monthly, (12):62-74.
Hood, M. G.(1983).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 Museum News, 6(4):50-56.
Hood, M. G.(1989). Leisure Criteria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Nonparticipation in Museum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ood Associates, Columbus, OH.
Hooper-Grennhill, E.(2001). The Modernist Museum and Post-Museum: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Cultural Change, Hua Lian.
Hubert, F.(1985). Ecomuseums in France: Contradiction and Distortions, Museum (148):186-190.
Hudson, k.(1987). Museums of Influ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0-166.
Kathleen, M.(1994). We Need Criticism, Exhibitionist, 13(1), spring.
Kotler, N.(1999). Delivering Experience: Marketing The Museum’s Full Range of Assets, In Museum News, p.30.
Loomis, R. (1993). Planning for the Visitor : 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 In S. Bicknell & G. Farmelo (e d s .).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London: Science Museum, 13-23.
Merleau-Ponty, M. (196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Miles, R.(1993). Grasping the Greased Pig :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 In S. Bicknell & G. Farmelo (e d s .).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London: Science Museum, 24-33.
Sue, A.(1998).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Museums: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