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文獻
1.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2013),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新基準: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理想城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2013),中國統計年鑑2012。
3.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009),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
4.王克嬰(2010),比較視城的國際創意城市發展模式研究,山東社會科學,(4)。
5.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13),中國大陸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
6.任遠、鄔民樂(2006),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述評,人口研究,頁87-94。
7.何小台、范揚松、黃丙喜、解崙(2013),創意人一定要懂的7堂EMBA課。
8.吳莊瑩(2006),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福建範大學碩士論文。
9.吳賜德(2003),型塑台北創意城市-台北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典藏出版。
10.吳穗泉(2013),文化融合度與文化內涵度對文化影響力關係之研究:台灣五都文化創意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觀點剖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11.李月明(2009),對外文化傳播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攀登雙月刊,28(1),頁124-128。
12.阮儀三(2004),論創意產業發展的城市基礎。
13.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
14.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13),兩岸文創耀寰宇: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
15.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2009),城市文化競爭力及其評價指標。
16.胡曉鵬(2010),文化創意產業的地區發展模式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1),頁25-30。
17.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的機會與限制,研考雙月刊,27(4),頁66-75。18.財團法人智庫(2004),台灣文化指標第二階段研究期末報告。
19.盛壘(2007),從國際創意城市的特徵看中國創意城市的發展,城市,2007(10),頁30-33。
20.陳少峰、朱嘉(2009),中國文化產業十年,金城出版社。
21.陳至柔(2013),文化內涵度與文化創造力對文化影響力關係之研究:中國大陸九大文化創意城市比較分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22.楊思嘉(2012),兩岸文化創意城市文化內涵度與文化發展力關係之研究: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台北五城市之比較分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23.楊富強(2005),創意都市模糊綜合評估體系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4.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
25.經濟部工業局(2008),2008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26.漢寶德 (2006),漢寶德談文化,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27.劉奇葆(201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專題報導。
28.劉宜君(2004),提升城市競爭力治理途徑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4),頁47-80。29.厲無畏(2006),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30.德勤(2013),中國兩岸三地文化產業研究報告2013。
31.鄭博文、邱鴻遠、郭文俊(2009),文化創意產業對發展文化觀光之驗證:以高雄市為例,城市發展,8,頁81-111。32.澳門基金會(2013),澳門藍皮書: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41-241。
33.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與開發計畫(2013),2013創意經濟報告。
二、中譯專書
1.Charles, L.(2008),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創意城市,馬可孛羅。
2.Howkins, J.(2010),Creative Ecologies-where Thinking is a Proper Job,李明譯,創意生態:思考產生好點子,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3.John, H.(2003),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李璞良譯,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典藏藝術家庭。
4.Richard, F.(2007),創意階級的流走:人才的新全球競爭,寶鼎。
5.Smith, C.(2005),創意英國:英國前文化部長給年輕人的15場演講,李俊明譯,台北:五觀。
三、英文參考文獻
1.Caves, R. E.(2000),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Cordon, M. M.(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Drake, G.(2003), 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 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Geoforum, 34, pp. 511-524.
4.Florida, R.(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5.Galloway, S. &; Dunlop, S.(2007), A Critique of Definition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3(1), pp. 17-31.
6.Garnham, N(1987), Concept of Culture: Public Policy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Studies, 1(1), pp. 23-37.
7.Harvey, D.(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14.
8.Hospers, G. J.(2003), 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tereconomics, 38(5), pp.260-269.
9.Howkins, J.(2002),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Penguin.
10.Kotler, P.(2009), Marketing Management,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11.Landry, C.(2000), 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1st Edition,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12.Landry, C.(2008), 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nd Edition,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13.Park, R. E.(1974),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Romantic Tempe.
14.Throsby, C. D.(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四、網站參考文獻
1.Montréal http://mtlunescodesign.com/en/projet/UNESCO-Creative-Cities-Network/1
2.上海市人民政府 http://www.shanghai.gov.cn/
3.中國大陸經濟訊息網 http://www.cei.gov.cn/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http://www.ccnt.gov.cn/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
6.中華民國文化部 http://www.moc.gov.tw/main.do?method=find
7.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www.boch.gov.tw/boch/
8.北京市政務門戶網站 http://www.beijing.gov.cn/
9.成都市人民政府 http://www.chengdu.gov.cn/
10.杭州台商協會 http://www.hztaixie.org/zcfg_show.asp?id=4619
11.杭州市人民政府 http://www.hangzhou.gov.cn/
12.杭州宣傳網 http://www.hzxcw.gov.cn/
13.深圳市人民政府 http://www.sz.gov.cn/cn/
14.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http://www.unesco.org/new/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