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子中
研究生(外文):Tzu-Chung Lin
論文名稱: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法民事免責事由之限制-以美國及中國之紅旗標準為研究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d Flag Test for Apparent Knowledge under Safe Harbor Provision of the Copyright Law in the U.S. And China
指導教授:李柏靜李柏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Chi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一般商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4
中文關鍵詞:著作權侵權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避風港通知取下紅旗標準紅旗知悉
外文關鍵詞:copyright infringementlimitations on liability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safe harbornotice and takedownred flag testred flag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美國於1998年制定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該法案的第二標題制定網路著作權侵權責任限制法案(The Onlin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Limitation Act of 1998, OCILLA),並引入避風港(safe harbor)免責制度。網路服務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一旦符合17 U.S.C. § 512的規定,即可免責,以避免網路服務提供者因為網路時代的間接侵權而承受過重的責任。§ 512(c)(1)(A)(ii)也建立了美國國會所稱的紅旗標準,指的是一旦服務提供者認識到侵權活動的事實或環境至為明顯時,就如同一面紅旗在空中警示飄盪,此時ISP業者即例外不得免責。
過去十幾年,著作權人不斷地挑戰法院對紅旗標準的見解,而美國司法實務對於紅旗標準的認定,向來以§ 512(c)的通知取下制度為中心,認為凡未符合DMCA要件之通知信,將不得做為法院認定被告知悉紅旗標準警示的原因。同時,§ 512(c)(1)(A)(iii)也規定ISP業者若能在獲知侵權活動之事實明顯存在,並迅速地移除或斷開相關侵權著作內容時,那麼ISP業者將仍可以主張避風港保護。但是美國國會的報告顯示,紅旗標準的建立並不限於通知信,其他任何明顯的事實或環境亦得用來建立紅旗標準。近年來則有數個案例對於紅旗標準提出不同以往的看法,讓著作權人重新燃起建立紅旗標準的希望。
中國於2006年通過的《資訊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制定避風港制度。然而,中國有關避風港的司法實務與美國判決結果截然不同,與美國相較,中國法院的見解明顯地偏向著作權人,異於美國法院偏向保護ISP業者。主要的不同有三:第一,中國沒有間接侵權,ISP主要透過共同侵權來規範;第二、沒有相對於美國§ 520(i)的門檻測試;第三、沒有規定未符合通知信要件的效力。中國共同侵權責任與避風港的紅旗條款皆有知悉要件,造成一旦構成侵權,即不可能受到避風港保護。
台灣於2009年通過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民事免責事由,我國避風港制度的條文有類似美國§ 512(i)門檻要件規定,以及法條規定未符合通知信要件之效力,台灣適用避風港的模式應會傾向接近美國的司法實務運作模式。
Since U.S. Congress enacted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 in 1998, Title II- The Onlin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Limitation Act of 1998 (OCILLA) introduced the safe harbor mechanism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 and the notice & takedown procedure found in 17 U.S.C. § 512(c). Once ISPs meet the complicated requirements of § 512, ISPs can exempt from the monetary relief of indirec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Meanwhile, U.S. Congress also provided § 512(c)(1)(A)(ii), the so called red-flag test, as a limitation on safe harbor application. Under this test, when ISPs are aware of any facts or circumstances from which infringing activity is apparent just like a waving red flag, they will lose safe harbor protection by virtue of the obviousness of the infringing activity.
In the past decades, copyright owners in the U.S. had been challenging the opinions of the federal courts regarding the red flag test, where the federal courts seemed reluctant to find apparent knowledge under the red flag test o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DMCA notice. In addition, under § 512(c)(1)(A)(iii), when obtaining knowledge or awareness, as long as ISPs act expeditiously remove or disable access to the material, ISPs will still be able to get protection under safe harbor. Copyright owners, however, are tired of sending ISPs notices repeatedly. Bu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of the U.S. Congress, in addition to the DMCA notice, the facts or circumstances from which infringing activity is apparent can also constitute knowledge under the red flag test. Recently, there were several cases where the opinions of red flag standard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cases. It may bring hopes for copyright owners to establish red flag standard.
In China, safe harbor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Right Protection Ordinance,” (the Ordinance) where the application of safe harbor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U.S. These differences include : first, unlike the U.S., China has no doctrine of indirect infringement, and thus, it must use the doctrine of joint infringement to establish ISPs’ liabilities; second, there is no provision in the Ordinance as opposed to the threshold test in § 512(i); third, there is no provision in the Ordinance discussing about the effect of non-compliant of the notice. As a result, the requirement of joint infringement and the limitation of safe harbor will need to share the knowledge element. That being said, whenever an ISP’s conducts constitute joint infringement,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 ISP to obtain the safe harbor protection. This in particular, has led to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safe harbor.
Taiwan passed the Act of Limitations on Liability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n 2009. Because there are provisions which are as oppose to the threshold test under the U.S. § 512(i) and the effect of non-compliant of the notice letter. This thesis reaches conclusion that the safe harbor system in Taiwan will be likely similar to the U.S. judicial practices.
第一章 序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
第二節 問題提出與研究範圍 17
第一項 美國 17
第二項 中國 23
第三項 台灣 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6
第一項 比較法 26
第二項 案例分析法 26
第三項 文獻分析法 26
第四節 本文架構 27
第二章 美國著作權民事侵權責任限制及早期司法實務 28
第一節 著作權侵權民事責任限制 28
第一項 適用避風港的門檻測試 28
第一款 服務提供者 29
第二款 採行並合理實施重複侵權人政策 30
第三款 不得妨礙標準技術措施 30
第二項 §512(m)沒有監控的義務 31
第三項 §512(c)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避風港 32
第一款 明確知悉與紅旗知悉 32
第二款 有權利和能力控制侵權行為且直接因從侵權活動而受有經濟上利益 33
第三款 收到通知後的快速移除或斷開 34
第四款 指定代理人 34
第四項 通知取下制度 35
第一款 通知要件 36
第二款 通知的效力 37
第二節 Hendrickson v. Ebay 38
第一項 事實 38
第二項 判決理由 39
第三項 評析 44
第三節 Corbis Corp. v. Amazon com 45
第一項 事實 45
第二項 判決理由 50
第三項 評析 63
第四節 Perfect 10, Inc. v. Ccbill LLC 65
第一項 事實 65
第二項 判決理由 66
第三項 評析 75
第五節 Io Group, Inc v. Veoh Networks, Inc 76
第一項 事實 76
第二項 判決理由 79
第三項 評析 86
第六節 本章小結 87
第三章 美國近期司法實務發展案例以及紅旗標準之探討 92
第一節 UMG Recordings, Inc. v. Veoh Networks, Inc. 93
第一項 事實 93
第二項 判決理由 95
第三項 評析 104
第二節 Columbia Pictures Industries, Inc. v. Gary Fung 106
第一項 事實 106
第二項 判決理由 108
第一款 地院判決 108
第二款 第九巡迴上訴法院 112
第三項 評析 115
第三節 Viacom Int'l Inc. v. YouTube 117
第一項 事實 117
第二項 判決理由 119
第一款 第二巡迴上訴法院判決 119
第二款 發回地院重新審理事實 128
第三項 評析 132
第四節 紅旗標準之探析 135
第一項 普通法與紅旗標準 136
第一款 輔助侵權之知悉與紅旗知悉 136
第二款 引誘侵權與紅旗知悉 138
第三款 故意漠視與紅旗知悉 141
第二項 明確知悉與紅旗標準 145
第三項 合理實施重複侵權人政策與紅旗標準 147
第四項 通知要件與紅旗標準 150
第一款 通知要件與紅旗標準的建立 150
第二款 通知取下制度的目的 152
第三款 非著作權人之通知 154
第四款 未符合通知而構成紅旗 154
第五節 紅旗不夠鮮豔之情形 155
第一項 非合乎規定之通知 156
第二項 明顯侵權的字眼 157
第三項 密碼駭客網站 159
第四項 其他法律的違反 160
第五項 事物的本質與專業製作 162
第六項 普遍知悉 162
第七項 其他不構成紅旗的情形 163
第六節 本章小結 164
第四章 中國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 168
第一節 前言 168
第二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規定及相關法規 172
第一項 避風港進入門檻 172
第一款 服務提供者 172
第二款 技術措施 173
第二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避風港 174
第一款 資訊存儲空間的網路服務提供者 174
第二款 搜索或者連結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 175
第三項 侵權責任法規範之連帶責任 175
第四項 通知取下制度 176
第一款 立法沿革 176
第二款 通知要件 178
第五項 司法解釋規定知悉之情形 179
第一款 解釋一 179
第二款 解釋二 181
第三節 中國司法實務 183
第一項 瘋狂石頭案 183
第一款 事實摘要 183
第二款 判決摘要 184
第三款 評析 188
第二項 鳳穿牧丹案 191
第一款 事實摘要 191
第二款 判決摘要 192
第三款 評析 197
第三項 韓寒等人訴百度文庫一案 199
第一款 事實摘要 199
第二款 法院判決 200
第三款 評析 205
第四節 中國紅旗標準之評析—兼論與美國避風港制度之比較 207
第一項 中國紅旗標準用語之混亂及其意義 207
第二項 過失歸責與紅旗標準 211
第一款 過失責任之主觀要件與紅旗 211
第二款 紅旗標準是免責條款還是歸責條款 213
第三項 中國與美國之比較 216
第一款 重複侵權人政策與標準技術措施 216
第二款 通知取下制度之比較 218
第三款 注意或監控之義務與紅旗可能鮮豔之情形 221
第五節 本章小結 229
第五章 對我國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的思考 235
第一節 前言 235
第二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 238
第一項 避風港進入門檻 238
第一款 服務提供者 238
第二款 三振條款 239
第三款 通用辨識或保護技術措施 239
第二項 資訊儲存服務者避風港 240
第三項 通知取下制度 243
第一款 通知的要件 243
第二款 不符合通知要件的效力 243
第三節 台灣與美國和中國之比較 244
第一項 侵權行為與紅旗標準 244
第一款 侵權責任 244
第二款 紅旗知悉之決定 247
第三款 紅旗在台灣是免責條款還是歸責條款 251
第二項 三振條款與紅旗標準 253
第三項 通知與紅旗標準 255
第四節 討論一:如果Viacom V. YouTube發生在台灣 257
第五節 討論二:如果韓寒訴百度文庫發生在台灣 258
第六節 本章小結 2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62
參考資料 269
一、 英文資料 269
二、 正體中文資料 272
三、 簡體中文資料 274
四、 網路資料 277
一、英文資料
(一)判決
1.Columbia Pictures Indus. v. Fung, 2009 U.S. Dist. LEXIS 122661 (C.D. Cal. Dec. 21, 2009).
2.Columbia Pictures Indus. v. Gary Fung, 710 F.3d 1020 (9th Cir. Cal. 2013).
3.Corbis Corp. v. Amazon com, Inc., 351 F. Supp. 2d, 1090 (W.D. Wa. 2004).
4.Hendrickson v. Ebay, 165 F. Supp. 2d 1082 (C.D. Cal. 2001).
5.Io Group, inc v. Veoh Networks, Inc, 586 F. Supp. 2d 1132 (N.D. Cal. 2008).
6.Perfect 10, Inc. v. Ccbill LLC, 488 F.3d 1102 (9th Cir. 2007).
7.UMG Recordings, Inc. v. Veoh Networks, Inc., 718 F.3d 1006 (9th Cir. Cal. 2013).
8.Viacom Int’l v. YouTube, Inc., 676 F3d 19 (2d Cir. 2012).
9.Viacom Int'l Inc. v. YouTube Inc., 2013 U.S. Dist. LEXIS 56646.
(二)專書
1.David Nimmer, Copyright: Sacred Text, Technology, and the DMCA, (2003).
2.4 Nimmer on Copyright § 12B.04
(三)期刊論文
1.Arsham Bryan E., Monetizing infringement: A new Legal Regime for Hosts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101 GEO. L.J 775 (2013).
2.Agress Rachel N., Is There Ever A Reason To Know? A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ory Liability “Knowledge” Standard For Websites Hosting Infringed Trademarked Content Versus Infringed Copyrighted Content, 5 J. Bus. Entrepreneurship & L. 179 (2011).
3.BrIdy Annemarie, Graduated Response and the Turn to Private Ordering in Onling Copyright Enforcement, 89 Or. L. Rev. 81 (2010).
4.Brown Brandon, Fortifying the Safe harbors: Reevaluating The DMCA In A Web 2.0 World, 23 BERKELEY TECH. L.J. 457 (2008).
5.Blevins John, Uncertainty as Enforcement Mechanism: The New Expansion of Secondary Copyright Liability to Internet Platforms, 34 Cardozo L. Rev. 1821 (2013).
6.Black Keith, Technical Knockout: How Mixed Martial Arts Will Change Copyright Enforcement on the Web, 21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ENT. L.J. 739 (2011).
7.Chang Liliana, The Red Flag Test For Apparent Knowledge Under The DMCA §512(c) safe harbor, 28 Cardozo Arts & Ent LJ 195 (2010).
8.Datesh Anne C., Storms Brewing In The Cloud: Why Copyright Law Will Have To Adapt To The Future Of Web 2.0, 40 AIPLA Q.J 685 (2012).
9.Jane C. Ginsburg, Separating the Sony Sheep From the Grokster Goats: Reckoning the Future Business Plans of Copyright-Depende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50 Ariz. L. Rev. 577 (2008).
10.Hassanabadi Amir, Viacom v. YouTube–All Eyes Blind: The Limits of the DMCA in a Web 2.0 World, 26 Berkeley Tech. L.J. 405 (2011).
11.Harverd Law Review, RECENT CASE: Copyright Law -- Willful Blindness -- Second Circuit Holds that Willful Blindness Is Knowledge in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Safe Harbor Provision. -- 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676 F.3d 19 (2d Cir. 2012).
12.Helman Lital & Parchomousky Gideon, The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Standard, 111 COLUM. L. REV., 1194 (2011).
13.Kohler Daniel, A Question Of Intet: Why Inducement Liability Should Preclude Protection Under The Safe Harbor Provisions Of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41 Sw. L. Rev. 487 (2012).
14.Leary Brian, Safe Harbor Startups: Liability Rulemaking Under The DMCA, 87 N.Y.U. L. REV. 1135 (2012).
15.Ludwig David, Shooting The Messenger: ISP Liability For Contributor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2006 B.C. Intell. Prop. & Tech. F. 110701 (2006).
16.Owen John M., Graduated Response Systems and The Market for Copyrighted Work, 27 BERKELEY TECH. L.J. 559 (2012).
17.Pinchin Andrew M., Casting Common Law And The Music Industry Adrift: Pre-1972 Recordings Enter Federal Safe Harbors, 91 OR. L. REV. 635 (2012) .
18.Patten Lauren Brittain, From Safe Harbor To Choppy Waters: YouTube,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And A Much Needed Change Of Course, 10 Vand. J. Ent. & Tech. L. 179 (2007).
19.Urban Jennifer M. & Quilter Laura, Efficient Process Or Chilling Effects? Takedown Notices Under Section §512 Of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22 SANTA CLARA COMPUTER & HIGH TECH. L.J. 621 (2006).
20.Sirishit Methaya, Catching The Conscience: An Analysis Of The Knoeledge Theory Under §512(C)’S Safe Harbor & The Role Of Willful Blindness In The Finding Of Red Flags, 23 Alb. L.J. Sci. & Tech. 85 (2013).
21.Wan Ke Steve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Vicarious Liability Versus Regula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China, 2011 U. ILL. J.L. TECH. &POL’Y 375 (2011).
二、正體中文資料
1.王怡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37,2009年。
2.林利芝,當狐狸踢到鐵板—評台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重易字第四號判決,月旦法學第189號,2011年。
3.林利芝,影音網站著作權侵害與過濾機制衍生爭議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4期,2012年
4.邱亦賢,兩岸網路服務提供者違反著作權侵害責任之研究,法令月刊第62卷第8期,頁110,2011年。
5.孫文玲,從百度案看中國大陸網路音樂保護與ISP責任,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61期,2012年
6.張今,「避風港」在中國大陸—原理、規則與實務研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2011年。
7.章忠信,2009年新修正著作權法簡析—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 。
8.馮震宇,兩岸智慧權保護合作協議之落實,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11年
9.馮震宇,從間接侵權責任與三振條款立法看ISP責任之商榷,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8期,2012年。
10.馮震宇,數位環境下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會,臺灣法學雜誌第206期,2012年。
11.黃惠敏,安全港真的安全嗎?--從全國DMCA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看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之設計,萬國法律第153期,2007年。
12.蔡蕙芳、潘宜伶,網路時代之新型態侵權責任—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7 款引誘侵權責任,2007年「網際空間:資安、犯罪與法律社會」學術研究暨實務研討會。
13.蕭宏宜,從DMCA看P2P的法律責任問題,科技法律透析第20卷第2期,2008年。
14.蕭雄淋、幸秋妙、嚴裕欽,中國大陸著作權法令暨判決之研究期末報告(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2年。
15.蕭憲文,初論網路平台之侵權行為法律責任—從網路侵權言論的法院實務見解談起,萬國法律第168期,2009年。
三、簡體中文資料
(一)判決
1.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8)滬高民三(知)終字第62號民事判決書。
2.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滬一中民五(知)終字第20號民事判決書。
3.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 2012 )海民初字第 5558號民事判決書。
(二)專書
王遷,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三)期刊論文
1.王遷,認定視頻分享網站侵權責任規則的最近發展—評Viacom訴YouTube案二審判決,電子智識產權2012年05期。
2.史學清、汪湧,避風港還是風暴角,知識產權2009年第3期。
3.江波 張金平,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知道標準判斷問題研究-重新認識紅旗標準,法律適用2009年第12期。
4.吳漢東,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中國法學,2011年第2期。
5.李穎、宋魚水,論網絡儲存空間服務商合理注意義務—以韓寒訴百度文庫案判決爲切點,知識產權2013年第6期。
6.汪鎔,知識產權間接侵權中的故意漠視標準,電子知識產權2012年第8期。
7.芮松豔,論視頻分享網站主觀過錯的認定,電子知識產權2012年第1期。
8.姚洪軍,中美處理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問題的比較,《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5期。
9.徐偉,通知移除制度的重新定性及其體系效應,現代法學,第35卷第1期,2013年1月。
10.袁正英,淺論網絡服務商版權間接侵權責任之合理規制,科技與法律,第93卷第5期,2011年。
11.曹陽,智慧財產權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要件分析-以網路服務提供者為主要物件,知識產權,2012年第11期。
12.梁志文,我國法上的避風港規則:利益失衡與立法完善,電子知識產權,2011年第9期。
13.梅夏英、劉明,網絡侵權歸責的現實制約及價值考量—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為切入點,法律科學,2013年第2期。
14.梅術文、溫博,探析避風港規則主觀要件-以視頻分享網站為視角-以視頻分享網站為視角,電子知識產權,2009年第11期。
15.陳錦川,關於網絡服務中避風港性質的探討,法律適用,2012年第9期。
16.楊濤,論視頻分享網站間接侵權責任的認定,2009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智慧財產權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中國律師智慧財產權高層論壇論文集(下)。
17.賈麗萍,資訊網絡傳播權若干法律問題研究,海峽法學第54期,2012年12月。
18.劉家瑞,論我國網絡服務商的避風港規則-兼評十一大唱片公司訴雅虎案,知識產權,2009年3月。
19.劉風景、戴世瑛,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論中國大陸的判決指導機制,全國律師,2008年。
20.劉曉海,“侵權責任法”互聯網專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責任的影響,知識產權,2011年第9期。
21.魯春雅,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四、網路資料
1.人民法院報,加強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 促進資訊網路產業健康發展—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庭負責人答記者問,2012年12月27日,available at 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2-12/27/content_55795.htm?div=-1 (laste visited Jan. 8th 2014)。
2.中國版權局,2011引進版權匯總表,alvailabe at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3890/151736.html (last visited Dec. 25th , 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版權局就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公開徵求意見,http://www.gov.cn/gzdt/2012-07/10/content_2180033.htm (last visited Dec. 25th , 20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視頻網站播片侵權九成敗訴 避風港原則失效,alvailabe at http://www.scio.gov.cn/wlcb/blxxjbygl/Document/981359/981359.htm (last visited Dec. 25th , 2013)。
5.章忠信,中國大陸修正著作權法符合WTO要求,alvailable at http://www.copyrightnote.org/crnote/bbs.php?board=4&act=read&id=220 (last visited Dec. 25th , 2013)。
6.智慧財產局,境外侵權網站無法管?智慧局研擬對策,alvailabe at 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425645&ctNode=7123&mp=1 (last visited Dec. 25th , 2013)。
7.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中國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狀況,alvailabe at http://www.sipo.gov.cn/mtjj/2013/201304/t20130424_794043.html (last visited Dec. 25th , 2013)。
8.智慧財產局,98.5.13修正公布著作權法部分條文available at 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335445&ctNode=7012&mp=1 (last visited Jan. 8th 2014)。
9.智慧財產局,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民事免責事由 Q&A,available at 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31&ctNode=7193&mp=1 (laste visited Feb. 12th 20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 張今,「避風港」在中國大陸—原理、規則與實務研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2011年。
2. 5. 孫文玲,從百度案看中國大陸網路音樂保護與ISP責任,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61期,2012年
3. 2. 林利芝,當狐狸踢到鐵板—評台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重易字第四號判決,月旦法學第189號,2011年。
4. 1. 王怡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37,2009年。
5. 鄭麗珍(2012) 。〈理財教育與老年經濟安全準備之城鄉比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107-115。
6. 楊台寧、張書豪、蕭煥龍(2011)。〈影響納稅義務人網路報稅行?意圖之研究〉,《顧客滿意學刊》,7(1):161-188。
7. 曾志文、許晉龍(2008)。〈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使用者參與部落格行為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5):209-232。
8. 郭建明、黃偉傑(2011)。〈軟體開發評估模式-以Apple App Store 軟體為例〉,《資訊與管理科學》,4(2):86-105。
9. 梁直青、李竹芬、吳佩靜(2010)。〈探討宅經濟下以利益區隔網路銀行用戶之先導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9(2):81-94。
10. 梁世安、余國瑋(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二輪式電動代步車消費者接受程度〉,《行銷評論》,2(2):135-148。
11. 孫思源、詹淑敏、趙珮如(2009)。〈顧客對行動商務購物意願之影響因素-由安全及風險觀點探討〉,《顧客滿意學刊》,5(2):127-154。
12. 洪嘉良、周志隆、王鴻康(2009)。〈智慧卡系統的最適產品特徵組合:聯合分析之應用〉,《行銷評論》,6(3):449-474。
13. 林榮春、邱天佑、林茂雄(2011)。〈影響網路銀行實際使用行為之研究〉,《顧客滿意學刊》,7(1):1-22。
14. 林文寶、楊淑斐(2005)。〈影響線上學習市場使用意向模式建構之研究:模糊類神經網路方法之應用〉,《中山管理評論》,13(2):721-748。
15. 呂錦隆、凌珮娟(2009)。〈國籍旅客對國際航線自助報到服務之使用意圖研究〉,《運輸學刊》,21(3):29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