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倩(2016)。電子教科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中市。王邦權(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王錫堆、林耀榮、林國楨(2016)。國民中學導師實施差異化教學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月刊,10(4),31-55。
朱彩馨、彭虹綾(2009)。提昇科技中介學習成效:從個人內在認知因素探討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資訊管理學報,1(16),135-162。余昭儀(2015)。探討應用電子白板於英語差異化教學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市。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俊慶(2008)。Flash 遊戲式形成性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萬福(1986)。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學生書局。
李平(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臺北市:遠流。
李宜倫(2014)。差異化教學對國中生文法學習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台北市。李堅萍(2006)。自我效能與技能課程學習成效之相關性與差異性研究:以陶藝技能為例,國教學報,18,103-124。
李崗、徐美雲(2016)。提升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之差異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踐。課程與教學月刊,19(4),159-189。
林怡君(2012)。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之數學學習成效研究-以「科學記號」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苗栗縣。林倖如(2014)。Flash動畫融入簡報教學對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台南市。邱婉琪(2013)。電子書教學對國中學生國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高俊豐(2009)。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尺單元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高桂懷(2014)。一位國民中學英語教師運用差異化教學的歷程與反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張武昌、周中天、陳純音、葉錫南、林正昌、許月貴(2004)。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如(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聽力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台北市。張美玲(2006)。臺北市國中學生游泳態度、游泳能力與游泳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新仁(2000a)。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訊息處理學習理論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794/
張新仁(2005)。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11)。數位學習白皮書(民國100年2月20日)。
教育部(2014)。「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推廣與實踐方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新仁校長。http://www.coop.ntue.edu.tw/qa.php
教育部(2014)。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http://12basic.edu.tw/
許文松(2009)。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所,台北市。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
郭盈芝(2007)。數位學習混成方式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教育部離島與偏遠地區遠距教學培訓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臺北縣。陳延澤、侯龍躍(2005)。成就需求理論在學校組織領導上的應用。師說,185,23-26。陳怡君(2015)。差異化教學對高職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陳智瑋(2012)。李克特量表量尺在國小學童施測之決定:以科學態度量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志朗(2010)。英語能力等同國力?有賴學習環境。醒報新聞網。取自於: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11037
馮兆康、潘麗卿、陳敏郎(2007)。不同入學管道學生之學習成效分析-以某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為例。醫務管理期刊,8,85-103。
黃于真( 2014)。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竹市。黃光雄(1991)。「英國國定課程評析」,各國中小學課程必較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黃佩芬(2013)。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八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楊惠齡(2015)。應用差異化教學策略在國中歷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新竹市。葉錫南(2013)。英文科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33,37-48。蕭克昌(2011)。國小陶藝校本課程發展與學童學習成效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屏東縣。謝明憲(2013)。國小教師對出版商國語科數位教材滿意度分析~以雲林縣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盧雪梅(2012)。國中基測英語科題組結構與學生表現之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期刊。25(1),67-96。貳、英文部分
Alavi, M. (1994).Computer-Mediat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MIS Quarterly, 18(2), 176-198.
Alavi, M., Wheeler, B.C.,& Valacich, J. S.(1995). Using IT to reengineer business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lelearning. MIS Quarterly, 19(3), 293-312.
Anderson, K. M. (2007). Tips for teaching: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to include all
Arnold, J., Cooper, C.L. & Robertson, I. T. (1995), Work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Atkinson, J.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Bandura, A.(1977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1175-1184.
Bloom, A.J. and Hautaluoma, J.E.(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New York: McKay.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Longman, Green. Campbell, J 1999.
Bloom, B. S (1956). A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Education, 27(3), 3-13.
Chen, J. F., Warden, C. A., & Chang, H. T. (2005). Motivators that do not motivate: The case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motivation. TESOL Quarterly, 39(4), 609-633.
Crookes, G., & Schmidt, R. W. (1991). Motivation: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 Language Learning, 41, 469-512.
Crookes, Graham & Schmidt, Richard W. (1991). Motivation: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 Language Learning 41, 469–512.
Harrow (1972). A taxonomy of Psychomotor Domain: A Guide for Developing Behavior Objectives. New York: David McKay.
Horris, D. (1940).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grade: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7(2), 125-166. Human Behaviour in the Workplace.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Jerrold, F. K., Deane, K.D.,Ron, C., & Richard, F. S.,( 1985). Planning and Producing Instructional Media, Fifth edition, Harper and Row,New York, P5-6
Krathwoh, D.R.(1964). 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ts use in curriculum building and Defin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Report of the Reg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eidner, D., & Jarvenpaa, S., (1995).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management school eduation: A theoretical view”, MIS Quarterly, (19:3), 1995, 265-291.
Mayer, R.E. (2009). Multimedia learning.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e,38(1),43-52.
Paske,R. (1990). Hypermedia:A brief history and progress report. T.H.E Journal.53-56.Aug.1990
Shuell, T. (1986). Cognitive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4), 1986, 411-436. student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1 (3), 49-53.
Tough, A. (1982). 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2nd ed.), Ontari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Vygotsky, L. S.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Lopez-Morillas, Trans.).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79-9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ter A. W., & Charles, F. S.(1973).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ifth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33-34
Webster, J., & Hackley, P.(1992).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echnology-mediated distance lear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 128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