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心蘋
研究生(外文):Hsin-Ping Liao
論文名稱:原住民生活習性之探討-我有話要說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ife habit of Aborigines
指導教授:鄧嘉宏鄧嘉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Hung T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職場衝突嚼食品原住民個人特質生活習性
外文關鍵詞:characteristiccareer conflictchewing foodaborigineshab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多年來,臺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衝突問題,不外乎就是生活型態不同,在許多的背景因素下,無法了解衝突的起因,是個人因素、家庭、環境、社會…等等,每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發生衝突與困境時都頗受各界的關注。本研究瞭解臺灣原住民遭受歧視的概況和全球原住民處境其實都是類似,在現今的社會組織結構中,原住民普遍承受相對較差的經濟狀況與不平等對待,包含了工作與生活,而原住民本身特質則是日後影響其生活習性之重要因素。

本研究以原住民為研究對象,採用個案研究法、深入訪談法與觀察法蒐集資料
,探討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在生活習性上的差異與衝突,訪談蒐集資料後進而分析其影響因素,從6份可用之樣本及輔助訪談發現:

(1)原住民不平等待遇受個人價值觀與刻板印象影響。
(2)原住民選擇嚼食品因家庭背景、經濟而影響。
(3)原住民教育文化受社經地位低落與環境影響。
(4)原住民職場發展受傳統負面印象影響。

本研究嚐試提出建議,解決原住民不平等待遇應從短中長期不同階段分別著手。
(1)短期:充分了解原住民文化,不再以有色眼光與刻板印象對待。
(2)中期:嚼食品選擇有賴於健全的家庭背景與雙親的身教做起。
(3)長期:有賴於政府機關公權力介入,幫助原住民活躍於勞動市場。
The conflict between Taiwanese aborigine and Taiwanese non-aborigine keeps increasing many years. It seems difference of life style is the main cause. It usually becomes the focus of worldwide attention when these two groups have conflict because of mis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 reason, family background, whole society, and so on. This study shows this discrimination of Taiwanese aborigine is like others of aborigines around the world. Aborigines face poorer economy and unfair treatment in society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also in work and life as well. In addition, aborigines’ characteristic is the important key to affection of life style hereafter.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borigines who used be my workmates.
Individual case analysis, thorough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are three main methods we use in order to collect data and then probe into conflict between aborigines and non-aborigines in life style. After interview, we collect data and then analyze the cause. From six available samples and interview, it indicates that:

1. Personal values and stereotype affect aborigine unfair treatment.
2. Family background and economy affect aborigines’chewing food choice.
3. Position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ffect aborigines’ educational culture.
4. Traditional negative impression affects aborigines’ development in career.

This study shows the way of solving aborigines’ unfair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short, middle, and long term three different stages as follow:

1. Short-term :understanding of aborigines’ culture and cease of difference values and stereotype
2. Middle-term:chewing food choice relied on well family background and parent’s personal education
3. Long-term :support from authentic government and help of aborigines’ action in labor market
謝 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 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章節敘述與研究流程圖-----------------------3

第貳章  文獻------------------------------------------5
第一節  內在個人因素------------------------------5
第二節 外在環境因素------------------------------9

第叁章  研究方法--------------------------------------14
第一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節  研究架構---------------------------------16
第三節 研究架構圖-------------------------------17
第四節 研究表格之編製----------------------------18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20
第一節 原住民特色-------------------------------20
第二節 原住民生活現況及近期異動資料比較表----------23
第三節  個人特質與個性---------------------------27
第四節  日常生活之習性---------------------------29
第五節  就學衝突---------------------------------32
   第六節  職場限制---------------------------------34
第七節 小結-------------------------------------3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39

參考文獻-----------------------------------------------43
附錄--------------------------------------------------46
1、王敏如1990,酒癮患者配偶之社會心理適應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2、內政部1997 ,人口統計資料。
3、行政院衛生署1995,國內有嚼食檳榔習慣統計報告。
4、行政院主計處2001,行政院原住民委員統計處。民國八十七年「臺灣原住民生活調查報告」至民國八十八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九十一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文化園區管理局的原住民文化。
7、李亦園1983,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巫銘昌與黃燕萍1998,企業界主管對於原住民就業問題態度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1期,頁1-30。
9、林令世、林信男1991 ,藥物濫用系列(10):酒癮相關疾病,當代醫學第18 卷10 期,頁880-884。
10、林宛渝1996,談原住民的經濟問題及就業問題,收錄於蔡中涵編著,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頁959-966,臺北市教育廣播電台。
11、林志興1998,原住民成人法律教育之初探,原住民成人教育國際觀摩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 冊,頁1-24。
12、林穎寬2002,嘉義地區原住民就業狀況及其歸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林鳳珠2005,原住民的工作世界-阿美族青年的故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14、范佳慧2000,台灣原住民職業訓練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高淑貴1999,原住民飲酒行為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6、陳國成1995,9期號:0309 專欄:檳榔專輯,標題:檳榔問題面面觀。
17、陳秋萍2000,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中國文學研究所。
18、陳昭帆2000,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徙、就業與歧視問題。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19、陳明哲2002,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檳榔濫用者跨文化的評估,高雄醫學
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4月。
21、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大台北地區原住民營造工現況調查,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研究計劃。
22、高德義1999,台灣原住民的地位與處境,歷史月刊,第132期,頁89-98。
23、許木柱,李亦園1978 社會文化變遷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以環山泰雅族為例的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4:281-297。
24、張慧端1996,台灣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書,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研究計劃。
25、張淑婷1999,花蓮縣豐濱鄉原住民嚼食檳榔態度與行為研究,慈濟醫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所。
26、張欣萍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郭振昌1999,原住民就業問題與對策,中國勞工第995期,頁27-29。
28、郭祐慈2000,當今臺灣相關原住民少年兒童小說呈現原住民形象探討,兒童文學研究所,頁41。
29、莊昆祐2003,臺灣原住民之就業歧視,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35-87。
31、黃逢明1997,都市原住民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都市阿美族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32、曾碧淵1994,除了正名之外,淺論原住民之就業問題。勞工之友 526:22-25。
33、曾筱甯2001,我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體制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34、華加志1999,原住民就業問題與因應措施,政策月刊,第46期,頁25-27。
35、葉元麗1987,臺灣地區泰雅族、排灣族、雅美族山胞酒精濫用、酒精依賴之盛行率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36、管倖生2008,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全華科技,本書屬於集體創作,來自全省各大專院校老師的參與規劃及撰寫而成。
37、劉麗珠1988,酗酒對家庭影響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38、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收錄於楊國樞與翟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44。
39、衛民與郭振昌1998,原住民族就業安全服務體系之探討,當前原住民就業促進機制之探討,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研究計劃。
40、謝高橋1998,加強原住民謀生技能提昇職業層次,省政研究發展叢書第85輯,政治大學。
41、薛慧平2007,藍天下的缺憾-從間代關係與流動談原住民青少年發展與需求,文化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
42、麗依京.尤瑪於1996傳承-走出控訴。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