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宗柏
研究生(外文):Chen Zongbo
論文名稱:永續小琉球祭典文化與觀光發展之關鍵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Sustainability of Religious Ceremon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iuqiu Shiang
指導教授:蔡進士蔡進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Shih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暑期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碩士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迎王祭典觀光發展層級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religious ceremonytourism developmentAH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以小琉球地區迎王祭典的之現況與該地區觀光發展的趨勢為觀點,探討永續地方文化與觀光發展互蒙其利的可能。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及使用德爾菲法進行AHP問卷設計,獲得研究構面包括四項評估層面及十二項評估要素。問卷發放對象包括祭典執事人員、觀光業者、政府單位相關人員及學者,共計獲得 26份有效問卷。運用 Expert choice 11 版軟體進行層級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評估層面中以「風俗保存」排序最為重要,其中又以「在地認同」在整體評估要素中的得分最高。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ligious ceremony (i.e., Ying Wang) and future tre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iuqiu Shiang, and to propose a blueprint for sustainability of religious ceremon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our assessment dimensions and twelve assessment elemen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s were successfully distributed to twenty-six participants including personnel of religious ceremony and tourism industry, government officers, and scholars. Expert Choice 11 version of the software was used to complet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ults, in summary, suggested that “custom save” is the most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and “local identity” is the heaviest weight factor for sustainability of religious ceremon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流程.................................................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地區...........................................4
第五節 名詞解釋.................................................4
第六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觀光發展與衝擊...........................................6
第二節 宗教觀光的發展與特性....................................10
第三節 小琉球迎王祭典與觀光發展現況............................15
第四節 永續文化之關鍵因素探究..................................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問卷設計................................................28
第三節 抽樣設計................................................30
第四節 分析方法................................................32
第五節 研究倫理................................................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37
第一節 德爾菲法問卷結果分析....................................37
第二節 層級程序分析法問卷結果分析..............................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51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53

參考文獻.........................................56
一、中文部分...................................................56
二、外文部分...................................................59
附錄一...........................................61
附錄二...........................................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前研一(1984)。策略家的智慧。台北市:長河。
王信領、王孔秀、王希榮(2000)。永續發展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王士柏(2010)。東港廟宇的祭祀活動與迎王祭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王婷穎(2002)。國際觀光旅館之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台中及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江彩禎(2002)。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機制之探討-以推動觀光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2016a年7月10日)。觀光統計。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onth.aspx?no=135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2016b年7月10日)。觀光統計。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onth.aspx?no=135
朱員浩、黃振家、王安民、林立勛、鄭兆倫、康廷嶽、謝佩玲(2003)。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永展(2002)。永續發展與建成環境。二十一世紀地區發展管理研討會,立德管理學院,台南市。
李宗鴻(2003)。台灣離島島嶼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2),51-66。
李孟訓、林俞君(2010)。古坑地區咖啡休閒產業競爭優勢關鍵成功因素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15,63-92。
李莉莉(2002)。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豐楙(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財團法人東港東隆宮。
李俊鴻、陳吉仲(2007)。節慶活動遊客旅遊需求及遊憩效益評估-以綠色博覽會為例。農業與經濟,39,137-166。
吳思華(1988)。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北市:中華經濟企業研究所。
吳淑滿(2006)。以企業特區觀點探討都市再發展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阮亞純(2004)。以節慶活動振興地方產業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邱秀香、廖翊雅、傅姿蓉(2012)。臺灣海洋文化節慶活動效益之探討─以高雄縣彌陀鄉虱目魚文化節為例。高雄海洋科大學報,26,19-41。
林連聰、宋秉明、陳思倫(2011)。觀光學概論。台北:桂魯。
林建南(2009)。論文化活力在永續發展文化轉型中的意涵。環境教育研究,6(2),21-48。
林群盛(1996)。連鎖經營產業之營運性關鍵成功因素暨競爭優勢分析:臺灣連鎖餐飲業之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洪玉姿、林裕涵、蔡錫濤(2012)。節慶活動策略規劃之研究-以「花在彰化」為例。休閒研究,4(3),28-45。
侯錦雄、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目標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1),57-77。
胡興華(2004)。躍漁台灣。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胡肇東(2007)。影響台灣中草藥業國際競爭力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
屏東縣琉球鄉公所(2016年7月10日)。關於我們-細說琉球。取自http://www.pthg.gov.tw/liuchiu/Default.aspx
屏東縣琉球碧雲寺、三隆宮第五屆管理委員會(恭製)(1999)。屏東縣琉球鄉三隆宮概況。未出刊。
徐秀玉(2003)。小琉球王船信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高俊雄(譯)(1998)。觀光旅遊地區發展(原作者:C. A. Gunn)。台北:桂魯。
梁雨薇(2014)。探討宜蘭文化節慶活動之關鍵成功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郭柏村(1994)。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郭佩雯(2004)。連鎖藥局關鍵成功因素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莊博欽(2008)。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許興家、曾聖文、柳金財(2008)。動力結構、產業制度轉型與台灣節慶活動發展。聯大學報,5(1),77-99。
陳思倫、高麗真(1994)。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的社會經濟影響之認知。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353-377。
陳思倫、郭柏村(1995)。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8-58。
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1995)。觀光學概論(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清龍(2008)。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惠美(2002)。南投縣民眾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慶得(2001)。連鎖式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美語補習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慧如、容繼業、徐伊麗(2009)。舉辦特殊活動對居民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愛河爲例。戶外遊憩研究,22(3),83-108。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黃惠如(2002)。小琉球發展休閒遊憩活動之潛力與效益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黃文博(1992)。台灣信仰傳奇。載於協和台灣叢書。台北:臺原。
黃錦煌、蕭柏勳、李俊鴻(2009)。遊客參與節慶活動擁擠成本與滿意度之市場區隔分析。觀光休閒學報,15(2),141-161。
鄭仰恩(1999)。從基督教的發展談宗教心靈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兼論其對台灣社會的啟示。取自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3.html
鄭志明(2001)。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公司。
蔡長清(2002)。海洋觀光遊憩特性與管理課題之基礎探討。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2,171-190。
蔡坤峰(2003)。蓬來島上琉球鄉。未發行。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15。
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台北市: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第二版)。台北市: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廖健宏(1998)。亞太地區旅遊目的國形象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廖靜怡(2004)。離島生態觀光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琉球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顏亞玉(2000)。宗教旅遊論析。廈門大學學報,143(3),69-73。
鍾介凡(2006)。成功慶典活動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鍾溫凊、王昭正、高俊雄(2000)。觀光資源規劃與管理(初版二刷)。國立空中大學,台北市。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簡惠貞(2001)。觀光型廟宇公關策之研究---以台北市保安宮節慶活動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4,537-562。
羅孝吉(2004)。居民對舉辦地方節慶活動之認知、反應類型及支持承諾之研究--以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羅珮文(2009)。日本超商經營策略之研究-以LAWSON便利商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闌廷娟(2001)。人‧環境與永續發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aker, D. 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Allen, J., O'Toole, W., Harris, R., & McDonnell, I. (2008).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4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 USA.
Ap, J., & Crompton, J. 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November), 120-130.
Boynton, A. C. & Zmud, R. W. (1984). 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5(4), 17-27.
Brougham, J. E., & Butler, R. W. (1981).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4), 569-590.
Butzer, K. W., (1989). Cultural Ecology. Pp.192-208 in Geography in America,edited by Gaile, G. L. & C. J. Willmott, ed. Columbus, OH: Merrill.
Cohen, E.(1972).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39(1):164-182.
Cooper, C.;Gilbert, D.;Fletcher, J.;Wanhill, S.(1996).Tour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England: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2nd edition.  
Daniel, D. R. (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111-121.
Ferguson, C. R. & Dickinson, R. (1982).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for directors in the eighties. Business Horizon, 25(3), 14-18.
Fox, M. (1977).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 Challenge to Researchers andPlanners." In A New Kind of Sugar: Tourism in the Pacific, edited by B. Finneyand B. Watson. Santa Cru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Center forSouth Pacific Studies, pp. 27-48.
Gartner, W. (1996). Tourism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rocesses and policies. New York, John Wiley.
Getz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s , and tourism , Van Nostrand. Reinhold , New York .
Hofer, C. W. & Schendel, D. (1978).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New York:Mcgraw- Hill.
Jackson, R.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USA: Sagamore Publishing.
Jago, L. K., & Shaw, R. N. (1998). Special events: a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framework.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5(1-2), 1-2.
Low, S., Taplin, D., & Scheld, S., (2005). Rethinking urban parks: Public spac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Leidecker, J. K. & Bruno, A. V. (1984).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17(1), 23-32.
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gman: Harlow, UK.
Noorman, K. J., Biesiot, W., & Schoot Uiterkamp, A. J. M. (1998). Household Metabol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Noorman K. J. & T. S. Uiterkamp (Eds.), Green Households? Domestic Consumer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London: Earthscan, pp. 7-34.
Pritchard, M. P. (2003). The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destination performance. Tourism analysis, 8(1), 61-73.
Rockart, J. F. (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 81-93.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 Hill Publications.
Shaw, G. & Williams, A. M. (1994). Critical Issues in Touris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xford, UK: Blackwell.
Steward, J. H. (1972).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hompson, A. & Strickland, A. J. (2003).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 and Cases, 13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Watt, D. C. (1998). 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Addison WesleyLongman Ltd.
William, F. T. (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Butterorth-Heinemann.
Zimmerer, K. S. (2015, Feb 7). Re: Cul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view/document/obo-9780199874002/obo-9780199874002-0041.xm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