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雅琴
研究生(外文):Ya-Chin Tzeng
論文名稱:從網路服務提供者角度論責任避風港條款之適用爭議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putes over Safe Har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指導教授:張郁齡張郁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Li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財經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296
中文關鍵詞: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避風港間接侵權科技中立通知/取下三振條款直接利益審查機制
外文關鍵詞: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afe harborIndirect infringementTechnology NeutralityNotice & Take downThree-Strikes Policyimmediate economic benefitReview mechan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網路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促進了資訊流通的便捷並提高資源運用的效率,網路服務提供者(ISP)對於產業發展及經濟繁榮扮演舉足輕重之關鍵角色,然而,由於網路產業前開便捷及快速之特色,致使網路著作權侵害頻繁發生,而必須對網路產業有所管制,惟為避免對ISP過度實施管制政策而不利於產業經濟之發展,著作權法爰制定ISP之避風港條款以茲免責。然而相關規範上是否過度保護著作權人,反使ISP負擔過於沉重的責任及義務,迫使ISP須依附著作權人致違反網路中立性,並因此侵害使用者受憲法保障之資訊自由及言論自由,進而損及著作權法欲調和衡平公私益及促進文化發展之立法目的之虞,均有值得探究及檢討的空間。

本文先從比較法分析觀點出發,介紹國內外立法例規範與各種型態ISP及說明ISP所涉間接侵權責任之內涵,並藉由國內外之經典實證案例分析探究爭議。接著以法律經濟分析角度切入,發現網路產業相較著作權產業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及保護必要,故須深入探討避風港條款能否充分地提供網路產業及ISP足夠的保護暨其所引發之爭議。其中,在通知/取下程序,應由何者判定使用者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較為妥適,使用者之個人資料及資訊隱私權又應如何保護,上開爭議均應逐一討論。其次,三振條款具有阻絕使用者接近使用網路的強烈效果,是否因此過度侵害甚至剝奪憲法所保障之言論自由,而有違正當法律程序及違憲之疑慮,容有考慮其他可行方案之必要。另外,ISP對侵權行為是否知情及從中獲有直接利益該如何判斷,審查範圍及收費機制又應如何建立適當可行之標準,而使ISP得以適用避風港條款免責,攸關ISP之經營運作甚鉅,有待進一步釐清。最後,本文就上述立法例及實務、學理等相關爭議及意見,經比較分析綜合歸納後,嘗試提出可能之修法建議及替代方案,以供未來產官學界作為修正參考。
Internet industry provides the convenience of information flow in this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raises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In order to avoid the violation behavior from the platform or service which provided by ISP to damage the copyright on the internet, and furthermore the control policy for ISP would be un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pyright law provides safe harbor terms for its exemption. However, if the terms are over-protection for the copyright owner and make the ISP to take the over-loading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or even force the ISP to obey the copyright owners and then to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Network Neutrality, to damage the user’s information freedom which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o harm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copyright which emphasize the harmony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benefit and the promotion to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se issues are still worth to discuss and explore.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s and the kinds of new type ISP by comparative method, illustrates the content of indirect copyright liability that ISP involved, and analyzes the classic cases and examples which are argued.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law and economics analysis, this study finds out the internet industry has mor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necessary of protection than the copyright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discuss whether the safe harbor terms would provide enough protection for the internet industry and ISP or not and the argument raised from the terms. Under the mechanism of Notice & Take down, the arguments from who would be appropriate to determine that the behavior of user is infringement and how can we protect the us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privacy are necessary to clarify. Also, Three-Strikes Policy or Graduated Response has the strong effect to stop the users to access the internet. If the policy would infract or destitute the freedom of speech which authoriz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violate the due process of law, even though it might have the unconstitutional doub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other methods. Beside these, how to judge the ISP knows the infringement or not and even gets the immediate economic benefit and how to build the suitable standards for the scope of review and the charging mechanism to make the ISP be suitable for the safe harbor terms, also have strong effects for the operation of ISP. Finally, this study would cite the arguments and opinions of legislations and cases by analyzing and generalizing, and try to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and the alternatives for being the reference to industry and academia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權責任 19
第一節 網路產業之興起與管制 19
第二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概念內涵 20
第一項 傳統觀念下之網路服務提供者 20
第二項 現行法下之四類網路服務提供者 23
第三項 新興型態網路服務提供者 27
第一款 數位匯流 28
第二款 雲端運算 30
第三款 網路直播 33
第三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與著作權之關係 36
第一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之有無 36
第一款 可能無法律責任 36
第二款 可能有法律責任 37
第二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 38
第一款 直接侵權責任 38
第二款 間接侵權責任 41
第一目 輔助侵權責任 42
第二目 代理侵權責任 49
第三目 誘引侵權責任 53
第三款 間接侵權概念在我國之適用 59
第四節 小結 60
第三章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免責事由規範:責任避風港條款 63
第一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風險 63
第一項 著作權產業與網路產業之取捨 63
第二項 責任避風港條款的理論基礎 66
第一款 著作權濫用 67
第二款 科技中立原則 70
第二節 責任避風港之內涵 75
第一項 責任避風港條款之要件說明 75
第一款 要踐行通知/取下程序 77
第二款 告知三振條款之施行 79
第三款 不能直接自使用者侵權行為獲得財產上利益 80
第四款 不能有監控或審查機制 81
第二項 我國著作權法中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免責事由規範 81
第一款 共同免責規定:著作權法第90條之4 82
第二款 個別免責規定 85
第三款 網路服務提供者對使用者之免責規定 92
第四款 不實檢舉者責任 93
第五款 相關配套規定 94
第三項 國外相關立法例 94
第四項 責任避風港條款之適用案例 97
第一款 YouTube案 97
第二款 七大唱片公司訴百度案 100
第三節 責任避風港條款適用上疑義 102
一、通知/取下程序有害資訊隱私權及正當法律程序 102
二、三振條款的違憲疑義及對使用者權益之侵害 103
三、直接獲取利益認定標準之混淆 104
四、禁止審查範圍之不明確 104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四章 通知取下程序之法律爭議 107
第一節 通知/取下程序 107
第一項 通知/取下之制度設計 107
第二項 通知/取下程序構成要件 108
第一款 權利人通知 109
第二款 網路服務提供者須移除或阻絕涉有侵權之資訊 112
第三款 遭移除資訊之回復 113
第四款 不實通知之損害賠償 116
第二節 使用者權益之隱憂 118
第一項 資訊隱私權(資訊自決權)之保障 118
第二項 回復通知程序對資訊隱私保障之限制 123
第三項 取下程序對言論自由的侵害疑慮 126
第三節 通知後即移除之疑義 128
第一項 傳統法學下的侵權判斷機關 128
第二項 未經侵權判斷即逕行移除之不妥 129
第四節 法律爭議之可能解決方案 131
第一項 由中間機關對侵權通知進行審查 131
第二項 通知/通知程序 132
第三項 以「通知/通知」取代「通知/取下」可行性之評析 137
第五節 小結 139
第五章 三振條款之法律爭議 141
第一節 三振條款 141
第一項 三振條款之源起 141
第二項 我國三振條款之定位 143
第三項 我國三振條款之構成要件 146
第一款 三振條款之告知義務 146
第二款 使用者涉有三次侵權情事 148
第三款 由網路服務提供者執行斷線或停止服務 150
第四項 三振條款所引發之爭議 152
一、對言論自由之限制違反比例原則 152
二、斷線對網路使用者權之侵害 153
三、停止服務恐剝奪人民知的權利 153
四、ISP判斷侵權有違正當程序及立場混淆之可能 154
第二節 三振條款對言論自由之侵害 154
第一項 言論自由之憲法基礎 154
第二項 著作權之憲法基礎 156
第三項 言論自由與著作權之衝突 158
第三節 三振條款對使用者權益之疑慮 161
第一項 使用者網路使用權之損害 161
第二項 有害使用者知的權利 165
第四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為侵權判斷之疑義 168
第一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判斷之專業性不足 168
第二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角色混淆之可能 168
第五節 法律爭議之可能解決方案 169
第一項 由法院為斷線決定 170
第一款 紐西蘭 170
第二款 法國HADOPI2法案 173
第二項 由專業機關或團體介入斷線決定 174
第一款 法國HADOPI1法案 174
第二款 韓國 174
第三款 英國 178
第三項 由專業機關或團體為侵權斷線決定可行性之評析 181
第六節 小結 182
第六章 直接獲取財產上利益及禁止審查之範圍爭議 187
第一節 概述 187
第二節 直接獲取利益之範圍爭議 188
第一項 未直接自使用者之侵權行為獲有財產上利益 188
第二項 直接獲取利益之範圍爭議 189
第三項 直接獲取利益範圍爭議之可能解決方案 193
第一款 以施行細則統一標準之可行性 193
第二款 刪除直接獲取利益要求之規定 194
第三節 審查之範圍爭議 195
第一項 審查之法律條文爭議 197
第一款 對使用者內容之知悉 198
第二款 紅旗警示制度 199
第三款 被動知悉 201
第一目 權利人告知(通知/取下程序) 201
第二目 第三人告知 201
第四款 主動知悉 203
第一目 ISP對使用者內容之主動知悉 203
第二目 主動知悉是否為對使用者之審查 204
第二項 審查實務之爭議 207
第一款 資格審查 208
第一目 區域碼審查 208
第二目 會員身分審查 209
第二款 內容審查 210
第一目 分級管制審查 210
第二目 匿名投稿審查 213
第四節 內容審查爭議之可能解決方案 214
第一項 關鍵字句辨識 214
第二項 與權利人協力建立檔案資料庫與辨識監控系統 215
第五節 小結 21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21
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231
附件:目前國內各大網站的使用者條款整理 257
第一節 前言 257
第二節 使用者條款之介紹與評析 258
一、Yahoo奇摩 258
二、Google 262
三、Facebook 267
四、Line 274
五、YouTube 276
六、Mobile01 279
七、PTT批踢踢實業坊 281
八、Dcard 283
九、巴哈姆特 285
十、伊莉討論區、卡提諾論壇 287
十一、MEGA(前身為Megaupload)雲端空間服務商 292
十二、Twitch 293
第三節 小結 295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1.于志剛(2007)。《網絡刑法原理》,台北:元照。
2.王文宇(2000)。《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元照。
3.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刊。
4.李惠宗(2004)。《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5.李劍非(2011)。《著作權與網路資訊自由》,台北:元照。
6.李震山(2005)。《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
7.林子儀(2002)。〈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
8.林立(2004)。《波斯納與法律經濟分析:一個批判性的探究》,台北:學林。
9.林洲富(2011)。《著作權法案例式》,台北:五南。
10.林紀東(1981)。《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台北:自刊。
11.林紀東(2008)。《法學緒論》,台北:五南
12.法治斌、董保城(2010)。《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13.徐振雄(2005)。《網際網路法》,台北:華立圖書。
14.張燁峰(2015)。《兩案數位匯流之IPTV產業發展研究─兼論數位影音內容衍生之著作權問題》,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
15.章忠信(2014)。《著作權法逐條釋義》,台北:五南。
16.許育典(2016)。《憲法》,台北:元照。
17.陳慈陽(2005)。《憲法學》,台北:元照。
18.陳新民(2002)。《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
19.陳新民(2005)。《憲法學釋論》,台北:自刊。
20.陳曉慧(2010)。《網際網路與著作權》,台北:經濟部智慧局。
21.曾陳明汝(2004),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台北:學林。
22.曾勝珍(2010)。《財經法研究的新軌跡》,台北:元照。
23.曾勝珍(2010)。《論網路著作權之侵害》,台北:元照。
24.曾勝珍(2015)。《智慧財產權法專論─智財法發展新趨勢》,台北:五南。
25.曾勝珍、黃鋒榮(2014)。《圖解著作權法》,台北:五南。
26.賀德芬(2011)。《著作權法論文集─著作權的基礎磐石》,新北:華藝數位。
27.賀德芬(2012)。《著作權法論文集─著作權的實務個案》,新北:華藝數位。
28.馮震宇(2004)。《智慧財產權發展趨勢與重要問題研究》,台北:元照。
29.馮震宇(2012)。《智慧財產權法律與管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30.黃仲夫(2006)。《刑法精義》,台北:元照。
31.楊智傑(2007)。《資訊法》,台北:五南。
32.楊智傑(2010)。《著作權法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
33.楊智傑(2012)。《著作權法判決與評論》,台北:新學林。
34.楊智傑(2016)。《智慧財產權法》,台北:新學林。
35.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2005)。《智慧財產權入門》,台北:元照。
36.劉孔中主編(2014)。《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37.劉孔中主編(2014)。《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38.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39.劉江彬(2011)。《兩岸智慧財產案例評析》,台北:華泰文化。
40.劉佐國、李世德。《個人資料保護法釋義與實務:如何面臨個資保護的新時代》,台北:碁峰資訊。
41.潘奕萍(2011)。《圖說雲端運算》,台北:書泉。
42.蔡蕙芳(2008)。《著作權侵權與其刑事責任-刑法保護之迷思與反思》,台北:新學林。
43.蕭雄淋(2015)。《著作權法論》,台北:五南。
44.蕭雄淋、幸秋妙、蕭又華(2013)。《中國大陸著作權法令暨案例評析》,台北:五南 。
45.賴文智、王文君(2007)。《數位著作權法》,台北: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46.謝國廉(2014)。《法律與資訊科技-新興議題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
47.謝銘洋(2016)。《智慧財產權法》,台北:元照。
48.簡啟煜(2014)。《著作權法案例解析》,台北:元照。
49.簡資修(2014)。《經濟推理與法律》,台北:元照。
50.羅明通(2014)。《著作權法論Ⅰ》,台北:三民。
51.羅明通(2014)。《著作權法論Ⅱ》,台北:三民。
52.蘇永欽(1999)。〈財產權的保障與大法官解釋〉,《違憲審查》,台北:學林。
二、期刊
1.王怡蘋(2009)。〈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25-41。
2.王澤鑑(2007)。〈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3)-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下-2)〉,《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1期,頁89-107。
3.王澤鑑(2007)。〈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3)-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7期,頁27-50。
4.江慧賢(1996)。〈國際與台灣P2P案件之研究〉,《智慧財產月刊》,89期,頁106-126。
5.何平(2012)。〈經營性網路圖書館侵權責任問題初探—從“Google圖書館案”談起〉,《科技與法律》,2012卷4期,頁79-82。
6.何平(2013)。〈論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制度之重構─百度文庫侵權事件下的追問與反思〉,《科技與法律》,第101期,頁90-96。
7.呂佩芳、楊智傑(2005)。〈「釋放部分著作權」之法律經濟分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81期,頁96-126。
8.李治安(2012)。〈著作權法之的灰姑娘─利用他人地位之探討〉,《臺大法學論叢》,41卷3期,頁931-979。
9.李治安(2014)。〈失衡的承諾:著作權法責任避風港規範之立法政策評析〉,《臺大法學論叢》,43卷1期,頁144-207。
10.李治安(2014)。〈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事由之要件分析〉,《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下冊》,頁451-490。
11.李維峻(2013)。〈論著作權法中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之安全港─以美國Viacom v. YouTube一案為中心〉,《全國律師月刊》,4月號,頁29-44。
12.沈宗倫(2010)。〈對於我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責任豁免立法之初步評析〉。《中正財經法學》,1期,頁257-298。
13.周伯翰(2010)。〈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條件之分析與檢討 〉,《法學新論》,25期,頁21-47。
14.周伯翰(2012)。〈網路平台業者是否應對其會員利用其網站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負責之考量因素─智慧財產法院九十八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十六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法學》,202期,頁244-262。
15.周煙平(2012)。〈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臺灣法學》,206期,頁89-103。
16.周慧蓮(2004)。〈資訊隱私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104期,頁112-132。
17.林利芝(2010)。〈從校園網路侵權探討學術網路的ISP責任〉,《東吳法律學報》, 22卷2期,頁79-117。
18.林利芝(2010)。〈責任避風港適用之研究─以學術網路為例〉,《臺灣法學》,165期,頁11-42。
19.林利芝(2011)。〈狐狸踢到鐵板─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重易字第四號判決(Foxy案)〉,《月旦法學》,189期,頁167-186。
20.林利芝(2011)。〈從加拿大最高法院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Music Publishers of Canada v. Canadian Assn. of Internet Providers案探討加拿大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智慧財產月刊》,149期,頁16-46。
21.林利芝(2011)。〈影音網站著作權侵害與過濾機制衍生爭議之研究〉,《東吳法學報》,23卷4期,頁89-124。
22.林利芝(2012)。〈從Capitol Records, Inc. v. MP3Tunes, LLC.案初探雲端服務的著作權爭議〉,《智慧財產權月刊》,167期,頁33-73。
23.林利芝(2012)。〈影音網路著作權侵害與過濾機制衍生爭議之研究〉,《東吳法學報》,23卷4期,頁91。
24.林利芝(2013)。〈著作權濫用─以利用商品標籤或包裝之著作權禁止真品平行輸入一般商品為例〉,《智慧財產評論》,10卷2期,頁33-72。
25.林利芝(2016)。〈從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Omega v. Costco案─探討平行輸入與限制競爭下的著作權濫用爭議〉,《月旦法學雜誌》,254期,頁169-187。
26.林利芝(2016)。〈權利消長 天平傾斜─探究「通知/取下」程序之平衡假象〉,《月旦法學雜誌》,258期,頁39-59。
27.林東茂(2003)。〈累犯與三振出局〉,《台灣本土法學》,46期,頁103-115。
28.邱奕賢(2011)。〈兩岸網路服務提供者違反著作權法侵害責任之研究〉,《法令月刊》,62卷8期,頁100-116。
29.邵瓊慧(2016)。〈封鎖境外侵權網站之立法與案例發展─英國Newsbin2案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52期,頁187-209。
30.姚信安(2011)。〈從美國法角度探討我國著作權民事間接侵權責任〉,《中正財經法學》,卷2,頁139-201。
31.姚信安(2011)。〈論我國著作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規範之發展與實踐〉,《科技法學評論》,8卷2期,頁167-218。
32.洪盛毅(2008)。〈從VIACOM公司與YOUTUBE著作權侵權訴訟分析美國DMCA 512之法律適用疑義〉,《智慧財產月刊》,120期,頁134-143。
33.洪盛毅(2009)。〈從GOOGLE與美國THE MCGRAW-HILL等五大書商之著作權訴訟分析GOOGLE圖書館 計畫與合理使用之法律疑義〉,《智財產產權》,121期,頁83-90。
34.胡博硯(2012)。〈商標審查與行政法總論之體系關連與法律解釋〉,《臺灣法學》,204期,頁133-145。
35.孫文玲(2012)。〈從百度案看中國大陸網路音樂保護與ISP責任〉,《智慧財產權月刊》,頁6-31。
36.徐婉寧(2016)。〈網站留言與隱私權之侵害及個資法之違反-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字第293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2期,頁22-29。
37.徐傳(2013)。〈通知移除制度的重新定性及其體系效應〉,《現代法學》,2013卷1期,頁58-70。
38.耿筠、劉江彬(2004)。〈論述:美國法院對於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著作權輔助侵權重要判例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63期,頁79-101。
39.張今(2011)。〈「避風港」在中國大陸─原理、規則與實務研究〉,《月旦民商法雜誌》,34期,頁117-133。
40.張郁齡(2013)。〈商標侵權反向混淆理論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25卷1期,頁107-146。
41.張郁齡(2014)。〈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論商標侵權反向混淆之正當性爭議:以博弈理論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43卷第1期。
42.張嘉真、洪志勳(2012)。〈網路搜尋引擎之著作權合理使用及民法肖像權使用爭議〉,《萬國法律》,182期,頁54-62。
43.章忠信(1999)。〈美國一九九八年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簡介〉,《萬國法律》,107期,頁25-42。
44.章忠信(2001)。〈著作權與數位網路科技發展─從MP3.com 案及Napster 案談起〉,《智慧財產權》,26期,頁61-76。
45.章忠信(2008)。〈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害責任限制之立法思考與方向〉,《律師雜誌》,347期,頁28-44。
46.章忠信(2009)。〈二00九年新修正著作權法簡析─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月旦法學》,173期,頁5-24。
47.章忠信(2011)。〈英國「數位經濟法案(The Digital Economy Act)」有關網路服務提供業者責任條款評析〉,《檢察新論》,10期,頁54-65。
48.章忠信(2015)。〈英國著作權最新修法趨勢與觀察〉,《智慧財產權月刊》,197期,頁5-28。
49.莊春發、陳志成(2013)。〈從數位匯流相關產業之發展看公平交易法執法之挑戰〉,《第19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103,臺北:公平交易委員會。
50.許方銘、何祖鳳、曾振芳(2007)。〈新興產業營運計畫之評估模式─以網際網路產業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6期,頁1-26。
51.許曉芬(2015)。〈歐盟最新著作權修法趨勢與挑戰〉,《智慧財產權月刊》,197 期,頁29-41。
52.郭雨嵐、林俐瑩(2012)。〈由Ro setta Stone v. Google Inc. 案─淺論關鍵字廣告之商標法上爭議〉,《萬國法律》,185期,頁35-44。
53.陳人傑(2004)。〈本月專題: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規範單一立法模式之探討〉,《智慧財產月刊》,71期,頁54-81。
54.陳怡靜、林怡君、孫玉達(2007)。〈數位時代著作權如何有效保護─美國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立法及著作權法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的實務運用〉,《智慧財產月刊》,107,頁30-61。
55.陳秉訓(2014)。〈著作權保護,還是網路鎖國?評智慧財產局封鎖外國侵權網站之政策〉,《中律會訊》,頁74-95。
56.陳思廷(2012)。〈法國著作權法網路侵權三振法制之解析〉,《智慧財產月刊》,161期,頁32-48。
57.陳思廷(2012)。〈法國對抗網路盜版著作權政策與法制介紹〉,《司法新聲》101期,頁9-18。
58.陳思廷(2014)。〈法國網路著作權侵權三振處罰制度興衰之借鏡〉,《月旦法學》,226期,頁155-168。
59.陳昭華、陳育廷(2010)。〈搜索引擎服務商之侵權責任─以將他人商標作為關鍵字廣告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28期,頁150-161。
60.陳家駿(2005)。〈從臺北地院 KURO 案刑事判決談 P2P 網站著作權爭議〉,《全國律師》 9卷12期,頁21-33。
61.陳家駿(2006)。〈從網路電子交易評我國首宗P2P著作權重製與傳輸之ezPeer案判決〉,《月旦法學》,160期,頁50-65。
62.陳莞青(2013)。〈網路商標侵權案件中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合理注意義務─以中國淘寶網案為中心〉,《專利師》,13期,頁83-114。
63.陳新民(2008)。〈著作權的社會義務:由德國憲法學的角度檢驗智慧財產權的保障及其限制〉,《臺大法學論叢》,37卷4期,頁116-177。
64.陳龍昇(2014)。〈網路服務提供者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中原財經法學》,33卷,頁193-253。
65.曾勝珍(2008)。〈網路著作權侵害責任之探討─以美國案例為主〉,《財產法暨經濟法》,13期,頁27-93。
66.曾勝珍(2009)。〈著作權間接侵害責任之探討─2009年新展望〉,《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1期,頁189-240。
67.曾勝珍(2010)。〈網路著作權管理新思維〉,《國立中政大學法學集刊》,28卷,頁137-208。
68.曾勝珍、黃鋒榮(2011)。〈2010年加拿大著作權現代化草案之評析〉,《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5期,頁165-217。
69.程法彰(2016)。〈論美國關鍵字商標初始興趣混淆的民事責任與我國的議題現況評析─以網路搜尋引擎業者與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13卷1期,頁115-154。
70.程豔(2011)。〈《停止在線盜版法》評議〉,《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20期,頁10-12。
71.馮震宇(2000)。〈論美國DMCA反規避條款之規定〉,《智慧財產月刊》,31期,頁45-76。
72.馮震宇(2007)。〈部落格也會侵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規範下的部落格責任〉,《萬國法律》,153期,頁14-26。
73.馮震宇(2012)。〈從間接侵權責任與三振條款立法看ISP責任之商榷〉,《月旦民商法雜誌》,38期,頁5-22。
74.馮震宇(2012)。〈數位環境下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臺灣法學》,206期,頁41-67。
75.馮震宇(2013)。〈網路服務者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175期,頁5-27。
76.馮震宇(2014)。〈歐盟著作權指令體制與相關歐盟法院判決之研究〉,《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下冊》,頁491-543。
77.馮震宇(2016)。〈著作權間接侵權之適用─論智財法院104年度刑智上易字第82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54期,頁35-43。
78.黃心怡(2012)。〈論C2C網路拍賣服務提供者之商標間接侵權責任〉,《東吳法律學報》,24卷2期,頁83-126。
79.黃惠敏(2007)。〈安全港真的安全嗎?─從美國DMCA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看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之設計〉,《萬國法律》,153期,頁2-13。
80.黃惠敏、黃千娟、許容慈(2010)。〈「Google圖書館計畫」─美麗新世界?著作權侵害?還是合理使用?〉,《萬國法律》,170期,頁73-82。
81.楊仁壽主持(2012)。〈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會會議紀錄〉,《臺灣法學》,205期,頁120-149。
82.楊智傑(2004)。〈解決臺灣電影盜版問題的商業模式與法律策略〉,《世新法學》,1期,頁307-337。
83.楊智傑(2008)。〈音樂網站侵權責任之發展與影響:比較美國臺灣著作權法體系〉,《真理財經法學》,1期,頁130-168。
84.楊智傑(2008)。〈智慧財產權的憲法基礎─兼論智財權與言論自由的衝突〉,《財產法暨經濟法》,16期,頁1-40。
85.楊智傑(2009)。〈搜尋引擎與合理使用:美國案例與Google圖書館計畫〉,《智慧財產權》,125期,頁39-86。
86.楊智傑(2012)。〈著作權濫用與不當使用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20卷2期,頁1-64。
87.楊智傑(2013)。〈剝奪著作權公共領域之言論自由審查─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Golan案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0期,頁63-127。
88.葉志良(2012)。〈著作權法三振條款制度對著作權平衡保護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22期,頁79-115。
89.葉志良(2015)。〈從歐美網路中立性法制發展談網路創新與管制意涵〉,《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6期,頁151-227。
90.葉茂林(2007)。〈論述:日本ISP業者責任限制之立法研究〉,《智慧財產月刊》,100期,頁71-93。
91.趙晉枚、江國慶(2010)。〈專利間接侵權之探討〉,《專利師》,3卷,頁46-64。
92.劉孔中(2014)。〈新聞媒體多元與反壟斷之法制探討〉,《公平交易季刊》,22卷3期,頁1-43。
93.劉孔中(2016)。〈從Google關鍵字廣告判決探討商標維權使用與商標侵權使用的區別〉,《月旦法學》,256期,頁91-101。
94.羅明通(2016)。〈以YouTube在美國訴訟案最新發展為例─兼論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涉及之著作權侵權責任〉,《華岡法粹》,60期,頁127-182。
95.劉靜怡(1997)。〈資訊科技與隱私焦慮〉,《當代雜誌》,124期,頁78-81。
96.劉靜怡(2011)。〈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臺大法學》,40卷3期,頁1090-1172。
97.劉靜怡(2011)。〈誰應該受到資訊隱私權的保護〉,《臺灣法學》,175期,頁103-108
98.劉靜怡(2012)。〈社群網站時代的隱私困境:以Facebook為研究對象〉,《臺大法學》,41卷1期,頁2-70。
99.劉靜怡(2012)。〈網路中立性原則和言論自由:美國法制的發展〉,《臺大法學》,40卷3期,頁796-876。
100.劉佩玲(2016)。〈以YouTube在美國訴訟案最新發展為例-兼論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涉及之著作權侵權責任〉,《華岡法粹》,60期,頁172。
101.蔡明誠(2001)。〈數位時代著作權法律問題〉,《智慧財產月刊》,28期,頁47-71。
102.蔡惠如(2005)。《著作權法最新發展趨勢》,〈科技法學評論〉,2卷1期,頁1-62。
103.蔡惠如(2006)。〈P2P檔案分享之著作權爭議─以媒介中立原則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35期,頁62-85。
104.蔡蕙芳(2004)。〈用戶著作權侵權之網路服務業者責任〉,《科技法律評論》,1卷2期,頁295-344。
105.鄧迺騰(2004)。〈以比較法角度看ISP業者架設網站並提供他人免費檔案交換軟體以便其在網際網路中傳輸他人著作之行為的評價〉,《智慧財產月刊》,67,頁107-132。
106.盧彥如(2012)。〈電腦科技與著作權侵害問題之探討〉,《臺灣法學》,206期,頁68-88。
107.賴文智(2008)。〈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立法所涉相關議題簡介〉,《律師雜誌》,347期,頁16-27。
108.賴文智、王文君(2012)。〈從美國SOPA看網路著作權侵害防制立法的困境〉,《智慧財產權月刊》,167期,頁 6-32。
109.賴鈺城(2005)。〈美國301條款對其國內產業的政策意涵〉,《貿易政策論叢》,3期,頁191-206。(單純引用,未有紙本)
110.魏大喨(2017)。〈被遺忘權在台灣實現之法律途徑─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1611號民事判決評釋(上)〉,《司法週刊》,1834期。
111.魏大喨(2017)。〈被遺忘權在台灣實現之法律途徑─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1611號民事判決評釋(下)〉,《司法週刊》,1835期。
112.簡榮宗(2008)。〈簡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立法草案〉,《律師雜誌》,347期
113.羅明通(2001)。〈從Napster案論「公開傳播權」建立之必要性〉,《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9期,頁69-86。(單純引用,未有紙本)
114.羅明通(2006)。〈P2P之傳輸技術、產業價值暨美台相關判決評析〉,《科技法律》,3卷1期,頁1-44。
115.蘇月星(2012)。〈淺談美國法對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類型〉,《智慧財產權月刊》,162期,頁59-73。
三、研究報告
1.吳水木主持(2013)。〈新型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台北:臺北地方法院。
2.林利芝主持(2009)。〈加拿大著作權法令暨判決之研究〉,臺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3.陳人傑主持(2003)。〈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與相關法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4.楊仁壽主持(2012)。〈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司法院。
5.賴文智主持(2010)。〈ISP協力保護著作權最新立法趨勢之研究期末報告〉,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權局。
6.賴文智主持(2010)。〈數位匯流下著作權制度之檢討期末報告書〉,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四、學位論文
1.尤詩涵(2015)。《言論自由保護範圍之釐清─從概念分析到實體法脈絡之交錯對比》,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林子儀(1983)。《國家從事公營事業之憲法基礎及界線》,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蔓(2015)。《論嘲諷性言論商標與商標之言論自由保障─以我國司法實務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4.邱怡瑄(2012)。《論網路服務提供者就其使用者所涉侵害著作權之相關責任》,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5.姚招帆(2012)。《從比較法觀點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適用責任避風港規定之「通知/取下程序」及「三振條款」的爭議》,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6.陳正和(2004)。《「智慧」是憲法所保障的財產權嗎?以著作權法為中心論智慧財產權之憲法基礎》,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段逸民(2013)。《著作權法案對網路服務提供者角色之轉變與衝擊─以美國法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8.廖建智(2000)。《分散式資源分享與推薦》,交通大學資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
9.趙之敏(1996)。《電腦上電子佈告欄與網路論壇之著作權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10.趙伯雄(2005)。《從憲法上言論自由的保障論著作權的限制─以討論著作權法第八十條之二合憲性問題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11.劉玟蠲(2016)。《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法免責事由與濫用通知取下機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劉彥汶(2005)。《著作權濫用﹝Copyright Misuse﹞原則之討論─以美國法發展為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13.鄭佳興(2017)。《臉書直播主的互動模式與印象管理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盧怡伶(2010)。《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謝伊停(2005)。《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簡榮宗(2000)。《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護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源(最後瀏覽日均為2017年6月24日)
1.Audible Magic。網址:http://www.audiblemagic.com/。
2.Dcard。網址:https://www.dcard.tw/。
3.Dcard。網址:https://www.dcard.tw/terms/。
4.Ettoday東森新聞雲。〈「便當狗」吹熄燈號!7月31日跟大家說再見〉。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726/79187.htm。
5.Facebook中文版使用者條款。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egal/terms。
6.Facebook中文版使用說明。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lp/1020633957973118?helpref=page_content。
7.Google公共圖書館。〈資訊權〉。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maolins/teaching/pl/inforight 。
8.Google服務提款。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intl/zh-TW/policies/terms/regional.html。
9.HADOPI2法案之英譯本。網址:https://wiki.laquadrature.net/HADOPI_full_translation。
10.INSIDE。〈2016亞洲搜尋引擎排行公佈!超過 6 成國家 Google 佔比 80% 以上〉。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2016/02/05/asia-search-engine-google-yahoo。
11.LINE服務條款。網址:http://terms.line.me/line_terms/?lang=zh-hant。
12.MEGA。〈涉嫌侵權通知"須知"〉。網址:https://mega.nz/copyright。
13.Mobile01服務條款。網址:https://www.mobile01.com/tos.php。
14.PTT。〈[公告] 請使用者尊重著作權〉。網址:https://www.ptt.cc/bbs/Announce/M.1465114867.A.A96.html。
15.Rights Manager。網址:https://rightsmanager.fb.com/。
16.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TPP正式簽署懶人包》TPP是什麼?何時生效?六大重點一次看懂〉。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814。
17.Twitch。〈DMCA版權通知規則〉。網址:https://www.twitch.tv/p/dmca-guidelines。
18.Yahoo奇摩著作權保護政策。網址:https://policies.yahoo.com/tw/zh-hant/yahoo/ip/index.htm。
19.YouTube使用條款。網址:https://www.youtube.com/static?gl=TW&template=terms。
20.YouTube著作權管理說明。網址: https://support.google.com/youtube/topic/2676339?hl=zh-Hant&ref_topic=6151248。
21.人民網。〈韓國修訂著作權法加強網絡監管〉。網址http://ip.people.com.cn/GB/13379675.html。
22.中央通訊社。〈智慧局:擬封重大侵權境外網站〉。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5280032-1.aspx
23.中時電子報。〈封鎖境外侵權網站喊卡〉。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604000413-260102 。
24.中時電子報。〈觀念平台─網路世界興起 法規鬆綁十分迫切〉。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5000079-260202。
25.中華電信。《Hinet健康上網》。網址:http://hicare.hinet.net/intro-a.php。
26.今日新聞。〈台灣Facebook行為調查 社群行銷必看!〉。網址:http://www.nownews.com/n/2014/06/25/1293194。
27.文匯報。〈Megaupload侵權遭美查封 拘2港高層〉。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21/YO1201210007.htm
28.王美花主持(2012)。〈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修法諮詢小組101年第23次會議記錄〉,《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址: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332748&ctNode=7010&mp=1 。
29.加拿大著作權法現代化法案(Copyright Modernization Act)。網址:http://lois-laws.justice.gc.ca/eng/AnnualStatutes/2012_20/index.html。
30.加強與全球及區域經貿連結—TPP。網址:http://www.tpptrade.tw/。
31.半生不熟。〈【法律】三振條款〉。網址:https://zigreal.wordpress.com/2009/04/22/%E6%B3%95%E5%BE%8B-%E4%B8%89%E6%8C%AF%E6%A2%9D%E6%AC%BE/。
32.卡提諾論壇CK101 服務條款。網址:http://ck101.com/thread-550752-1-1.html。
33.台視新聞。〈串流媒體直播躍手機 新增"打賞"功能 YouTube直播打賞金額 民眾看法兩極 直播夯! YouTube推行動直播打賞機制〉。網址: http://www.ttv.com.tw/news/view/10602080042400N/579。
34.司法院105年司法業務概況。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juds/。
35.伊莉討論區網站服務條款。網址:http://www85.eyny.com/member.php?mod=register。
36.自由時報。〈Google 加強打擊盜版!Torrent 種子將從搜尋中消失?〉。網址:http://3c.ltn.com.tw/news/28747。
37.每日頭條。〈對避風港原則的解讀─基於「技術中立」和「意志要件」的法理基礎〉。網址:https://kknews.cc/news/kxp9e3r.htmlhttps://kknews.cc/news/kxp9e3r.html。
38.周欽華(2013)。〈智財局擬修法封鎖境外侵權網站:違憲、危險、愚蠢〉,《有物報告》。網址:https://yowureport.com/6824/。
39.洪韶瑩、趙珮怡、陳蔚奇。〈ISP業者協力防止侵權責任問題之外國立法趨勢及立法例之初析(上)〉。網址:http://www.justuslaw.com.tw/news_detail.php?class=2014。
40.洪韶瑩、趙珮怡、陳蔚奇。〈ISP業者協力防止侵權責任問題之外國立法趨勢及立法例之初析(下)〉。網址:http://www.justuslaw.com.tw/news_detail.php?class=104。
41.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侵權三振 網友權益一網打盡?〉。網址:http://www.is-law.com/post/12/169。
42.紐西蘭「著作權法(檔案分享侵權)修正法案The Copyright (Infringing File Sharing) Amendment Act 2011」。網址:http://www.legislation.govt.nz/bill/government/2010/0119/8.0/whole.html#DLM2764355。
43.財經新報。〈迪士尼去年大賺 488 億美元,最賺錢的其實是有線頻道〉。網址: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5/02/04/disney-financial-report-4q/。
44.國家發展委員會(2012)。〈美國商會「2012年臺灣白皮書」議題辦理情形〉。網址:http://www.ndc.gov.tw/cp.aspx?n=D3A5831AF1486C10。
45.章忠信(2005)。〈美國最高法院判定網路交換軟體可能應負侵害著作權責任〉,《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150。(最後瀏覽日:2017年6月24日)
46.章忠信(2007)。〈校園該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2&aid=287。
47.章忠信(2008)。〈ISP的歐洲責任〉,《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2&aid=321。
48.章忠信(2009)。〈著作權法新增訂ISP避風港條款遏止網路侵權〉,《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209 。。
49.章忠信(2009)。〈臺灣ISP責任立法的幾項思考〉,《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203 。。
50.章忠信(2009)。〈歐盟法院關於ISP提供個人資訊責任之釐清〉,《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2&aid=359。(最後瀏覽時間:2017年5月1日)
51.章忠信(2011)。〈紐西蘭新修正著作權法遏止非法檔案分享侵權〉,《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287。
52.章忠信(2013)。〈改弦更張的法國三振條款〉,《著作權筆記》。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254。
53.郭聯彬(2001)。〈從Napster案談網路上的著作權(上)〉,《台灣法律網》。網址:http://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1,188,&article_category_id=237&job_id=8206&article_id=7968。
54.陳宜誠、吳添聰(2013)。〈立法不准國人瀏覽境外侵權網站是否違憲?〉,《專利知識庫》。網址: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Laws/TW-22.htm。
55.陳雍之(2009)。〈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民事免責事由一新修正著作權法建立的「避風港」機制〉,《Winkler Partnerss博仲法律事務所網站》。網址:http://www.winklerpartners.com/?p=1423&lang=zh-hant
56.凱絡媒體週報。〈網路觀察窗:2017年3月份網路排行榜〉。網址 https://twncarat.wordpress.com/2017/04/27/%e7%b6%b2%e8%b7%af%e8%a7%80%e5%af%9f%e7%aa%97%ef%bc%9a2017%e5%b9%b43%e6%9c%88%e4%bb%bd%e7%b6%b2%e8%b7%af%e6%8e%92%e8%a1%8c%e6%a6%9c/。
57.壹讀。〈聊聊快播案「技術中立」的前世今生〉。網址:https://read01.com/o4xePj.html。
58.黃重憲(2009)。〈淺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國立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電子報》,8期。網址: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08/20090320_8008.htm。
59.新浪科技。〈七大唱片公司狀告百度MP3侵權案今日開庭〉。網址:http://tech.sina.com.cn/i/2005-09-26/1411729161.shtml 。
60.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1/09/14第23次修法諮詢會議資料〉。網址: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332748&ctNode=7010&mp=1 。
6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修正草案第四稿各界意見回應說明〉。網址:https://www.tipo.gov.tw/dl.asp?filename=610515353971.pdf。
62.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人的通知縱不符法定要件,ISP依該通知移除侵權資訊者,得否主張免責?此時ISP對該使用者是否負有違反契約的民事責任?〉。網址: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40&ctNode=7193&mp=1 。
63.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民事免責事由 Q&A〉。網址:http://www.tipo.gov.tw/lp.asp?CtNode=7193&CtUnit=3559&BaseDSD=7&mp=1 。
64.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境外侵權網站無法管?智慧局研擬對策〉。網址: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425645&ctNode=7123&mp=1。
65.經濟部智慧財產權局。〈新修正著作權法第90條之6至第90條之8所規定之「通知/取下」(Notice/ Take Down)機制如何運作? 〉網址: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36&ctNode=7193&mp=1。
66.經濟部智慧財產權局。〈網路使用者所張貼之資訊如因權利人不實通知而遭網路服務提供者(ISP)取下時,有無救濟之途徑?〉網址: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39&ctNode=7193&mp=1。
67.資安人。〈「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公布18至30歲上網率達百分百 網路活動熱衷社交型服務〉。網址:http://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article/article_detail.aspx?aid=8158 。
68.維基百科。〈J·K·羅琳〉。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J%C2%B7K%C2%B7%E7%BD%97%E7%90%B3。
69.維基百科。〈Napster〉。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Napster。
70.維基百科。〈三振出局法〉。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8C%AF%E5%87%BA%E5%B1%80%E6%B3%95。
71.維基百科。〈島嶼天光〉。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3%B6%E5%B6%BC%E5%A4%A9%E5%85%89。
72.維基百科。〈雲端運算〉。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2%E7%AB%AF%E9%81%8B%E7%AE%97。
73.維基百科。〈數位匯流〉。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4%BD%8D%E5%8C%AF%E6%B5%81。
74.維基百科。〈隱蔽人士〉。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B1%E8%94%BD%E4%BA%BA%E5%A3%AB。
75.數位時代。〈1,700萬台灣人都在用!三張圖看LINE的使用者分析〉。網址: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433/line-user-in-taiwan-is-more-than-90-percent。(最後瀏覽日2017年5月1日)
76.數位匯流發展方案(2010-2015年)(2010)。《中華民國行政院》。網址: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75806/012916565471.pdf 。。
77.蔡蕙芳、潘宜伶(2007)。〈網路時代之新型態侵權責任-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7款引誘侵權〉,《2007年「網際空間:資安、犯罪與法律社會」學術研究暨實務研討會》。網址:http://law.nchu.edu.tw/people/writing_seminar.php?Sn=6。
78.學術堂。〈WCT和WPPT規定對加拿大版權法的影響探析〉。網址:www.lunwenstudy.com/banquanf/108569.html。
79.澳洲網上唐人街。〈洗刷盜版幫凶惡名 Google要懲罰侵權網站〉。網址:http://chinatown.com.au/news_39650.html 。
80.賴文智、王文君(2010)。〈著作權領域「三振條款」發展概況〉。網址:http://www.is-law.com/post/4/545。
81.隨意窩。〈三振法案〉。網址:http://blog.xuite.net/repentor/wretch/86522167-%E4%B8%89%E6%8C%AF%E6%B3%95%E6%A1%88。
82.聯合新聞網。〈直播新規...主播不能任性〉。網址:https://udndata.com/ndapp/udntag/finance/Article?origid=8581264 。
83.聯合新聞網。〈陸網路主播月入數十萬?那只是傳說〉。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4/2342032。
84.謝銘洋等(2012)。〈101年度第3次智慧財產實務案例評析座談會議記錄〉。網址: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318805&ctNode=7127&mp=1 。
85.韓國著作權法之韓文本及英譯本。網址:http://www.wipo.int/wipolex/en/details.jsp?id=7182。
86.蘋果即時新聞。〈【獨家】雞排妹告不成正妹網 遷怒記者〉。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09/520699/。
六、其他
1.立法院公報處(2009)。〈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第9次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卷22期。
2.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213號解釋。
3.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364號解釋。
4.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370號解釋。
5.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492號解釋。
6.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509號解釋。
7.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567號解釋。
8.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594號解釋。
9.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603號解釋。
10.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613號解釋。
11.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689號解釋。
12.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刑智上易第18號刑事判決。
13.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刑智上訴字第7號刑事判決。
14.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刑智上更(三)第6號刑事判決
15.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2號民事判決。
16.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16號刑事判決。
17.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48號刑事判決。
18.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刑智上更(二)字第24號刑事判決。
19.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刑智上易字第52號刑事判決。
20.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132號刑事判決。
21.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6177號刑事判決。
22.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697號刑事判決。
2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2年度訴字第728號刑事判決。
24.臺灣高等法院83年度上更字(一)字第788號刑事判決。
25.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訴字第3195號刑事判決。
26.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囑上訴字第5號刑事判決。
27.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字第293號民事判決。
28.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易字第766號民事判決。
29.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2年度上易字第32號民事判決。
30.臺灣新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重易字第4號刑事判決。
3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訴字第2416號刑事判決。
3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訴字第2146號刑事判決。




貳、外文部分
一、文獻
1.Aaron Xavier Fellmeth, Copyright Misuse and Limit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onopoly, 6 J. INTELL. PROP. L. 1(1998).
2.Brian Leary, Note: Safe Harbor Startups: Liability Rulemaking Under DMCA,87 N.Y.U.L. REV.1135.1147(2012).
3.Brian Leary, Note: Safe Harbor Startups: Liability Rulemaking Under DMCA,87 N.Y.U.L. REV.1135.1147(2012).
4.CHRIS ANDERSON,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10-12(2006).
5.Dan L. Burk, Toward an Epistemology of ISP Secondary Liability, 24 PHIL. & TECH.5 437, 437, 442 (2011).
6.Edward Lee, Decoding the DMCA Safe Harbors, 32 COLUM. J.L. & ARTS 233, 244(2009).
7.James B. Kobak , Jr., The misuse defens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May 1995 Bos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at 1(1995)
8.Jon M. Peha,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Mandating Network Neutrality, and the Quest for a Balanced Policy, 1 INT. J. COMM. 644, 644-68 (2007).
9.Lydia Pallas Loren, Deterring Abuse of the Copying Takedown Regime by Taking Misrepresentation Claims Seriously,46 WAKE FOREST L. REV. 745,755-56(2011).
10.Martin Hilbert , The World’s Technological Capacity to Store, Communicate, and Compute Information, Science, 60-65(2011).
11.Melville B. Nimmer &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12.04[A][2],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2010).
12.Peha, J. M,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mandating network neutrality, and the quest for a balanced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44-668(2007).
13.Rob Frieden, Internet Packet Sniff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Network Neutrality Debate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ors and Consumers, 18 FDMIPMELJ 633,653 (2008).
14.Theodore Dorenkamp, Copyright misuse or a right to compete? a critique of Alcatel USA v. DGI technologies, Winter 2001 Tex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l, at 270 (2001).
15.Thomas I. Emerson,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72 Yale L.J., at 878-879 (1963).
16.William Patry, W, Moral Panics and the copyright war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7.Yu, P. K, The graduated response. Florida Law Review, 62, 1373,1379(2010).
二、網路資源
1.Ingram , Mathew, RIAA Drops Lawsuit Strategy for “Three Strikes” Plan, https://gigaom.com/2008/12/19/riaa-drops-lawsuit-strategy-for-three-strikes-plan/.(last visited 2017/05/01).
2.Jennifer M. Urban & Laura Quilter, “Efficient Process or ‘Chilling Effects’? Take down Notices Under Section 512 of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22 December 2008) at 15, http://static.chillingeffects.org/Urban-Quilter-512-summary.pdf.(last visited 2017/05/01)
3.JEREMY MALCOLM, How the TPP Perpetuates the Mistakes of the DMCA,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15/12/how-tpp-perpetuates-mistakes-dmca.(last visited 2017/05/01)
4.Koelman , K.J. ; Hugenholtz , P.B., Online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Workshop on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1999), https://pure.uva.nl/ws/files/3363649/6027_wipo99.pdf.(last visited 2017/05/01)
5.Mcbride , Sarah & Smith, Ethan, Music Industry to Abandon Mass Suits,https://arstechnica.com/uncategorized/2008/12/riaa-graduated-response-plan-qa-with-cary-sherman/. (last visited 2017/05/01).
6.Nate Anderson , RIAA graduated response plan Q & A with Cary Sherman ,https://www.wsj.com/articles/SB122966038836021137. (last visited 2017/05/01)
7.Nate Anderson, EU adopts “Internet freedom” provision on Internet cut-offs, ARS TECHNICA, Nov. 5, 2009, http://arstechnica.com/tech-policy/news/2009/11/eu-adopts-internet-freedom-provision-on-net-cut-offs.ars.(last visited 2017/05/01)
8.Press release, Mom Sues Universal Music for DMCA Abuse: Home Video of Dancing Toddler Yanked From YouTube After Bogus Claim (July 24, 2007), available at EFF website: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07/07/mom-sues-universal-music-dmca-abuse (last visited 2017/05/01).
9.Wendy Seltzer, “Free Speech Unmoored in Copyright’s Safe Harbor: Chilling Effects of the DMCA on the First Amendment,” forthcoming, (2010) 23:2 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id=1577785.(last visited 2017/05/01)
三、案例
1.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114 F. Supp. 2d 896 (N.D. Cal. 2000).
2.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239 F. 3d 1004 (9th Cir. 2001).
3.Corbis Corp. v. Amazon.com, Inc., 351 F. Supp. 2d 1090, 1108 (W.D. Wash. 2004).
4.Gershwin Pub. Corp. V. Columbia Artists Management, Inc.,443F.2D 1159, 1162(2D Cir.1971).
5.Gordon v. Nex tel Comms'ns., 345 F. 3 d 922 .925 (6th Cir. 2003).
6.In re Aimster Copyright Litig., 252 F. Supp. 2d 634 (N.D. Ill. 2002).
7.In re Aimster Copyright Litig., 334 F.3d 643,645(7th Cir. 2003).
8.In re Aimster Copyright Litig cert. denied, 540 U.S. 1107 (2004).
9.Lenz v. Universal Music, 572 F. Supp. 2d 1150 (N.D. Cal. 2008).
10.Morton Salt Co. v. G.S. Suppiger Co., 314 U.S. 488, 490 (1942).
11.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380 F. 3d 1154 (9th Cir. 2004).
12.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545 U.S. 913,919 (2005).
13.Religious Tech. Ctr. V. 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s., Inc., 907 F. Supp. 1361, at 1365,1368-1372(N.D. Cal. 1995).
14.Sony Corp. of Am.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480 F.Supp. 429, 434 (C.D. Cal. 1979).
15.Sony Corp. of Am.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464 U.S. 417, 435, 439-42 (1984).
16.Suntrust Bank v. Houghton Mifflin Co., 268 F.3d 1257(11th Cir. 2001).
17.UMG Recordings, Inc. v. MP3.com, Inc., 92 F. Supp. 2d 349 (S.D.N.Y. 2000).
18.UMG Recordings, Inc. v. Veoh Networks Inc., 665 V. Supp. 2d 1099, 1108 (C.D. Cal. 2009).
19.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718 F. Supp. 2d 521-523(S.D.N.Y., 2010).
20.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676 F.3d 19, 34-42(2d Cir. 2012).
21.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 Tube, Inc.,2013 U.S. Dist. LEXIS10 (S.D.N.Y.,2013, 4, 1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王怡蘋(2009)。〈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25-41。
2. 7.呂佩芳、楊智傑(2005)。〈「釋放部分著作權」之法律經濟分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81期,頁96-126。
3. 11.李維峻(2013)。〈論著作權法中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之安全港─以美國Viacom v. YouTube一案為中心〉,《全國律師月刊》,4月號,頁29-44。
4. 12.沈宗倫(2010)。〈對於我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責任豁免立法之初步評析〉。《中正財經法學》,1期,頁257-298。
5. 13.周伯翰(2010)。〈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條件之分析與檢討 〉,《法學新論》,25期,頁21-47。
6. 14.周伯翰(2012)。〈網路平台業者是否應對其會員利用其網站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負責之考量因素─智慧財產法院九十八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十六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法學》,202期,頁244-262。
7. 16.周慧蓮(2004)。〈資訊隱私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104期,頁112-132。
8. 17.林利芝(2010)。〈從校園網路侵權探討學術網路的ISP責任〉,《東吳法律學報》, 22卷2期,頁79-117。
9. 19.林利芝(2011)。〈狐狸踢到鐵板─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重易字第四號判決(Foxy案)〉,《月旦法學》,189期,頁167-186。
10. 22.林利芝(2012)。〈從Capitol Records, Inc. v. MP3Tunes, LLC.案初探雲端服務的著作權爭議〉,《智慧財產權月刊》,167期,頁33-73。
11. 24.林利芝(2013)。〈著作權濫用─以利用商品標籤或包裝之著作權禁止真品平行輸入一般商品為例〉,《智慧財產評論》,10卷2期,頁33-72。
12. 25.林利芝(2016)。〈從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Omega v. Costco案─探討平行輸入與限制競爭下的著作權濫用爭議〉,《月旦法學雜誌》,254期,頁169-187。
13. 26.林利芝(2016)。〈權利消長 天平傾斜─探究「通知/取下」程序之平衡假象〉,《月旦法學雜誌》,258期,頁39-59。
14. 28.邱奕賢(2011)。〈兩岸網路服務提供者違反著作權法侵害責任之研究〉,《法令月刊》,62卷8期,頁100-116。
15. 29.邵瓊慧(2016)。〈封鎖境外侵權網站之立法與案例發展─英國Newsbin2案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52期,頁187-209。